公元615年,隋煬帝楊廣統治下的天下已是一片動盪。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母端兒,是隋朝末年的一位農民起義領袖,活動在以龍門為中心的地區。這支起義軍在山西一帶聲勢浩大,嚴重威脅到了隋朝的統治,楊廣此時又想到了幾個月未曾謀面的親戚李淵李叔德,下詔命其擔任河東撫慰大使,即刻前往山西赴任,鎮壓叛亂。
李淵臨危受命,深知自己作為河東撫慰大使,肩負著鎮壓起義和穩定地方的重任。他也曾深思過楊廣在此時任命他擔任此要職的真正意圖。李淵明白,如果鎮壓行動失敗,難免會丟掉性命,要麼死於疆場,要麼被楊廣追責賜死,成為下一個李渾。同時,他對母端兒起義軍的實力有著清醒的認識,因此在出徵前做足了充分的準備,李淵召集了麾下的將領,詳細研究了母端兒起義軍的動向和戰術,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
隨後,李淵率領大軍出征,到了龍門,與母端兒的起義軍正面遭遇。雙方迅速擺開陣勢,一場激烈的戰鬥即將展開。
母端兒的起義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多為農民,缺乏統一指揮和嚴密組織,戰鬥力並不強。而李淵的軍隊則紀律嚴明,訓練有素,歷經疆場,在李淵留守弘化期間又經過嚴格訓練,戰鬥力極強。
雙方交戰不久,李淵就發現了母端兒起義軍的破綻。這支起義軍的將領各自為戰,毫無陣型,農民出身計程車兵,在戰場之上畏畏縮縮,東張西望,缺乏戰鬥經驗和勇氣。
李淵深諳兵法之道,曉得“擒賊先擒王”。此時的李淵雖年近五十,仍身強力壯,只見他翻身上馬,手持長弓,瞄準了敵軍的一名將領。他深吸一口氣,鬆開弓弦,“嗖”的一聲,箭矢如流星般射向目標。那名將領應聲倒地,敵軍頓時陷入混亂。
李淵抓住戰機,果斷下令發起猛攻。他身先士卒,率領將士們衝向敵陣。一時間,戰場上刀光劍影,殺聲震天。李淵的軍隊如猛虎下山般勢不可擋,母端兒的起義軍則節節敗退。
經過一場激戰,李淵的軍隊終於取得了勝利。起義軍被徹底打垮,母端兒本人也在戰鬥中被殺死。
擊敗母端兒後,李淵命令將敵人的屍體收集起來築成京觀,這一行為,是古代戰爭中的一種勝利象徵。另外,這一恐怖手段也會對叛軍和當地民眾產生強烈的心理震懾。
隨後,李淵命兵士從起義軍屍體上收集到了他射出的所有箭矢,共七十支。
講到這裡,關於李淵鎮壓母端兒這件事,在其他歷史演義著作中還流傳著另外一個傳奇典故。
在鎮壓母端兒的途中,李淵遇到了兩位自稱是東嶽大帝派來的神仙,他們告訴李淵,東嶽大帝已派七十人助他討賊。李淵對兩位神仙的出現感到大喜,第二天順利破賊,連射七十箭,箭無虛發,並復得其矢,從而認為這七十箭就是東嶽大帝派來的“七十人”。
這個故事傳說主要來源於唐代的傳奇小說《龍城錄》,由柳宗元編撰,記錄了隋唐時期的軼聞奇事。柳老先生大家都不陌生,其流傳於世的著作可謂耳熟能詳。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至於李淵遇到神仙的故事,雖然只是誇張的文學寫作手法,但作為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傳說,它還是反映出人們對於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想象,何況這個傳說故事的主人公還是大唐開國皇帝。這也正體現了古代文化中對於天命和正義的信仰。在傳播這類故事時,筆者建議大家要以歷史傳說和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理解和欣賞,避免將其與真實歷史混淆。
話說,母端兒戰死疆場後,其後軍被李淵大軍嚇得一鬨而散。李淵帶兵乘勝搜剿,連續擊破賊寇敬盤陀,柴保昌等人,收降了數萬人。敬盤陀、柴保昌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頭目,主要活動在隋煬帝時期。柴保昌與敬盤陀等在絳郡聚眾起事,逐漸發展到數萬人,轉戰於絳郡、文城郡、臨汾郡一帶。
隋煬帝詔令民部尚書樊子蓋率關中兵數萬征討義軍。樊子蓋採取殘酷鎮壓手段,包括燒燬村莊、塢堡,投降的義軍不分老少全部坑殺,這些行為引起了民眾的恐慌和憤怒,反而使參加義軍的民眾更多。
樊子蓋(545年-616年),字華宗,廬江郡(今安徽合肥)人,是隋朝的一位著名官員。他以其清廉、能幹和忠誠著稱,歷任多個重要職務,為隋朝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次征討義軍時已經七十一歲.
隋煬帝見師出無功,下詔召回樊子蓋,命令河東慰撫大使李淵繼續執行清剿任務。李淵改變策略,採用剿撫並用的手段,最終成功地瓦解了義軍的軍心,起義最終失敗,餘部散入其他郡。
此戰之後,李淵的威名傳遍了山西大地,他帶領的軍隊也是士氣大振。李淵繼續率領將士們四處征戰,平定了山西地區的其他起義軍,為穩定隋朝末期的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也迅速壯大了自身軍事實力。
李淵清剿母端兒的戰鬥雖然只是他軍事生涯中的一段小插曲,但卻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過人的膽識。剿滅母端兒之戰,不僅對他個人的軍事生涯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即將建立的大唐王朝歷史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在政治方面,李淵透過這場戰役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贏得了廣泛的擁護和支援。這為他日後稱帝建立唐朝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同時,這場勝利也增強了李淵的威望和影響力,使他能夠更加順利地整合各方勢力,共同推翻隋朝的統治。
其次,在軍事方面,李淵透過這場戰役鍛鍊了自己的軍隊,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他善於運用謀略和戰術,善於把握戰機,在戰爭中取得勝利。這些經驗對他日後領導唐朝軍隊平定內亂、抵禦外敵入侵具有重要意義,為國家的安全和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後,在經濟和文化方面,李淵透過這場戰役穩定了後方局勢,為當地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戰後,他注重恢復當地農業,發展手工業和商業,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同時,他還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倡儒學和文學藝術的發展,這也為其日後起兵反隋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李淵首戰即勝,甚是高興,可是,他卻不能忘乎所以,不能得意忘形。因為,他心中自知,此次被隋煬帝任命為河東撫慰大使,也只是為了在危急時刻救個場,指望成為楊廣的親信,讓楊廣放下對自己的戒備,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筆者認為,此次隋煬帝委以李淵重任,結合當時兩人微妙的關係,楊廣如此安排,想必有三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想要試探一下李淵目前的實力。前段時間李淵不是已經“病入膏肓”了嗎,現在突然委以重任,看看李淵如何將這場“裝病”的戲繼續演下去。若戰勝,你我各自安好,該利用還利用;若戰敗,估計就會是另外一種結局,古代敗軍之將是要被嚴肅追責的,以隋煬帝楊廣的性格,趁機殺了李淵也不為過。
二是想借機考驗一下李淵的忠心。透過賦予其手握兵權的重要崗位,主動送給李淵一個擁兵自重的機會,挖個大坑,看李淵會不會露出隱藏已久的狐狸尾巴,跳進坑裡去。若其有跟風叛亂的苗頭,這無疑將會成為除掉李淵的絕佳時機。
三是透過李淵此次被任命的崗位和職責來分析。經查證史料,河東撫慰大使這一職位並非一直存在,而是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和需要而設立的臨時性官職。在隋朝滅亡後,這一職位也隨之消失。李淵此時擔任的河東撫慰大使,便是隋朝政府臨時設立的一個官職,主要負責河東地區(今山西省一帶)的安撫、治理和軍事防務工作。這個職位通常由位高權重的將領或官員擔任,以確保該地區的穩定和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隋煬帝楊廣的手段在此時可見一斑,不管李淵勝與不勝,都難逃其掌控,只要形勢有變,楊廣自是可以輕鬆拿捏,立即取消河東撫慰大使這一職位,讓李淵重新回到解放前。
根據歷史記載,在攻打母端兒(毋端兒)的戰役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有哪些將士跟隨他出戰,李淵親自帶領十餘騎衝鋒陷陣,然而,正是這股精悍的力量,在李淵的率領下,取得了對母端兒起義軍的決定性勝利。
另一方面,我們從此次軍事行動和當時的政治背景中推測,李淵受皇帝旨意來此擔任河東撫慰大使,當地隋軍將領或地方勢力多少會給點面子,派出兵馬以示支援。
但當時正值隋末,亂局之下的隋朝軍隊並不團結,各懷心思,若沒有太大的利益,也只會在一旁助陣。何況楊廣不喜歡李淵的事情人盡皆知,這些旁觀助陣的隋軍頂多看到李淵部隊有了勝算,才勉強下場意思一下,收拾殘局,順便再撈些好處。
李淵也是明白人,既然大獲全勝,自然要及時向朝廷彙報軍情戰果,也好讓手下弟兄們論功請賞。李淵親自撰寫了戰報,並附上了詳細的戰況圖表和戰功名單。他派遣心腹快馬加鞭,將戰報送往朝廷,以供隋煬帝審閱,證明自己的忠心未變。
至於楊廣對李淵的勝利以及表達的忠心能否看到眼裡,就此放下對李淵的猜忌和芥蒂,我們下章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