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的李世民拜別了父親李淵,帶著一隊人馬匆匆趕至太原城,順利見到了雲定興。雲定興凝視著這位風華正茂、英氣逼人的少年,內心不由自主地湧起了愛才之情。
前文我們講過雲定興是一位典型的投機分子,他看眼前少年非同一般,就多聊兩句。問及李世民姓名身世,李世民一一如實作答。雲定興聽後,心頭先是一驚,隨後心中大喜。驚的是十六歲的李世民小小年紀氣度不凡,舉止落落大方,談吐不俗。喜的是這個少年可是當今皇帝的皇親國戚,這要是能夠攀龍附鳳,豈不鳶飛戾天!
雲定興趕忙將李世民引入營帳之中,設席款待。酒過三巡,雲定興開口道:“世民啊,我觀你非池中物,今日前來所為何事?但說無妨。”
李世民恭敬地起身作揖,說道:“將軍,如今突厥屢屢犯境,現如今又圍困我朝聖上,掀起戰亂,百姓苦不堪言。我雖年少,卻也想出一份力,願追隨將軍左右,擊退突厥,解救皇上,共御外敵。”
雲定興聽後,撫須大笑。“哈哈,好小子,果然有氣魄。不過這戰場上刀劍無眼,你可有懼意?”
李世民目光堅定,朗聲道:“為國為民,何懼之有?”雲定興心中更加讚賞,當下便決定讓李世民留在軍中。
李世民在自身能力素質出眾,又有出身於名門望族的背景,條件優越,成功透過雲定興的面試。史書中並未提及李世民在雲定興手下擔任具體的職務,結合當時官吏制度以及後來李世民能夠向雲定興提出作戰建議來看,他在雲定興身邊可能是一名幕僚或參謀。
幾日後,雲定興領兵救駕雁門關外。他深知面對強敵,單純的硬碰硬並非上策,必須運用智謀才能克敵制勝。
正當雲定興思索對策之時,李世民前來向他獻上了一條疑兵之計,李世民分析道:“始畢可汗此次圍攻雁門郡,是有備而來,據探報,他這是傾舉國之兵要致陛下於死地,而且突厥兵士所向披靡,佔我城池三十九座,目前士氣正旺,我們若要強攻,未必取勝。”
雲定興饒有興致的看著這年輕的軍參,問道:“世民有何妙計,可破敵軍之圍?”
李世民繼續言道:“白日裡,我們令將士們張展軍旗,夜間則持續敲擊鉦鼓,以此營造出大軍逼近的態勢,矇蔽敵人。突厥軍隊若誤以為我軍大量援兵將至,必會心生怯意,從而不戰自退。”
雲定興聽後眼前一亮,深感此計甚妙。他立即採納了李世民的建議,並迅速部署實施。白天,雲定興命令士兵們高舉軍旗,在營地四周來回巡邏,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宛如千軍萬馬般壯觀。夜間,他又令士兵們輪番敲擊鉦鼓,那震耳欲聾的鼓聲在夜空中迴盪,令人心悸。
突厥軍隊原本把雁門關圍困得水洩不通,志在必得。然而,在雲定興和李世民的疑兵之計下,他們開始心生疑慮。白天看到的軍旗和夜間聽到的鼓聲,都讓他們誤以為唐朝的援軍已經趕到。這種心理戰術讓始畢可汗等突厥將士夜不能眠,生怕隋軍突然發動襲擊,造成他們兩面受敵。突厥軍隊開始變得人心惶惶,士兵的鬥志已開始逐漸減弱。
此時的始畢可汗被隋軍的疑兵之計鬧得寢食不安,又聽得探馬來報,隋朝的其他大批援軍已經到達忻口(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如果雁門久攻不下,隋軍將對突厥軍形成反包圍的局勢。
但隋煬帝這塊即將到口的肥肉,他又不忍放棄,這大好戰機若要失去,必定有生之年還要臣服於隋朝。就在他猶豫不決之時,義成公主送來急報,謊稱北邊有急,始畢可汗擔心後方有變,在權衡了各方利弊後,選擇了撤軍。
看到突厥急退撤兵,雲定興命隋軍乘機追趕到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俘虜了突厥2000餘人後撤回。
義成公主在突厥軍隊勝敗存亡之際,謊報軍情,一個女人怎會有如此膽識和勇氣,難道就不怕始畢可汗回去後殺了她嗎?
據史料記載,經過此事後,義成公主不但平安無事,而且沒有受到任何懲罰。
其實義成公主心中早有盤算。她深知突厥人的習性,更明白始畢可汗的脾性。在這關鍵時刻,若不謊報軍情,突厥大軍必然士氣低落而潰敗,那才是真正的滅頂之災。她賭的便是這份絕境下的生機。
當始畢可汗歸來,知曉真相後大發雷霆。然而義成公主卻鎮定自若,向可汗陳情道:“隋朝援軍已到,我們突厥將士腹背受敵,軍心已亂,若據實以告,可汗求勝心切,未必收兵,敵軍定會乘虛而入,整個突厥軍隊恐將有滅頂之災。我這麼做雖是欺君,卻是為了保全突厥,也是為了可汗的千秋霸業。”
始畢可汗聽後沉默良久。他雖惱怒公主膽大妄為,但也不得不承認她的話有幾分道理。而且公主此舉確實穩定了後方,讓殘軍得以喘息休整。最終,始畢可汗決定不再追究此事。
經此一事,義成公主反而因禍得福,在突厥宮廷中的威望竟意外的再次得到提升,人們皆傳頌她的果敢與睿智,而她也成為突厥宮廷中傳奇般的存在。
從忠義與民族情結而言,義成公主身為女子,已然不顧個人安危。她身為和親制度的受害者,當生命遭受威脅之際,仍一心效忠於隋朝,將國家利益與民族存亡置於首位。其民族氣節,仿若一束璀璨之光,照亮歷史幽暗之隅,更令後世的漢奸、出賣國家利益之叛徒們羞愧難當。
而如她這般之民族英雄,於中國近代歷史中亦屢見不鮮,劉胡蘭、江姐等革命先烈,也是以其生命與熱血,扞衛國家尊嚴與利益,彰顯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之精神風貌。
就義成公主當時所處的地位而言,她是隋朝的宗室公主,嫁到突厥啟民可汗後,她又是始畢可汗的生母。啟民可汗死後,如今她又成為兒子始畢可汗的妻子,歷經生活磨礪,她在突厥內部的政治活動中早已佔據重要地位。如此身份,突厥族人若想對她動手,也需深思熟慮,若惘然下手,至於最終被殺的是誰,尚未可知。
講到到這裡,估計讀者心中還有一個疑問,義成公主是始畢可汗的母親,怎麼又是他的妻子?這就要說一說突厥族的“收繼婚”習俗。
收繼婚,是指丈夫去世後,其妻子被丈夫的弟弟或兒子繼承的制度。在古代突厥等少數民族中,收繼婚是一種廣泛存在的風俗,他們認為這是保留財產、保證家族血統純正和快速繁衍人口的一種方式。
再後來,始畢可汗死後,義成公主因突厥族“收繼婚”習俗,又嫁給了始畢可汗的弟弟處羅可汗。
處羅可汗,未被隋朝冊封前叫做埃利弗設。
此次始畢可汗突然反目突襲隋煬帝楊廣,也正是與弟弟處羅可汗有關。
原來,始畢可汗繼位後,他帶領東突厥迅速發展,一度成為北方勢力的霸主。繼位之初,他堅持父親在位時制定的親隋政策。但隋煬帝看到突厥族在始畢可汗的帶領下迅速崛起,擔心虎大傷人,就試圖透過冊封其弟為處羅可汗,從而分散始畢可汗的權力。始畢可汗怎能願意,遂與隋朝斷交,此次借隋煬帝北巡之際,就對其進行攻打,以發洩心中怒氣。
隋煬帝在雁門關被圍困33天后,最終得以逃脫。雁門關之困,是隋煬帝楊廣統治時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暴露了隋朝內部的諸多問題,特別是軍事和財政方面的困境,加上隋煬帝楊廣統治後期的暴政,從而進一步激化了朝廷內部的矛盾與分裂,整個隋朝社會也出現了分崩離析的態勢。
此次北巡失利,嚴重削弱了隋煬帝的威望,使他意識到自己已不再是那個能夠讓萬邦來朝的皇帝,已逐漸開始自暴自棄,甚至躺平擺爛。
從此之後,楊廣的統治變得越發岌岌可危,從而加快了隋王朝走向覆滅的步伐。歷史就是歷史,總是這般波瀾起伏、曲折多變,至於隋朝的未來走向發展如何,我們下章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