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猜想 驚疑 押題
美食賦我詞條,苟著終會無敵 沉舟釣雪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陳敘在號舍內睜開眼睛,傾聽著考場中的所有聲音。
他發現,這一切在表面看來似乎並無破綻。
譬如說,考場走水。
走水這種事情,雖說不算常見,但也從不稀奇。
畢竟是要持續九天八夜的漫長考試。
在某些場次裡,一部分考生為了能夠將答卷做得更加完善,甚至會夤夜做題,挑燈夜戰。
但考生們又畢竟都是血肉之軀,倘若耗神太過,自然也免不了疲勞犯困。
如此打翻燭臺,引來火災,都算是“合情合理”。
當然,引發火災的考生,通常都會被取消考試資格。
此外由於貢院的建設結構,似這等單個號舍內的小範圍火災,一般也都會被即時撲滅。
要說影響到整個貢院,形成大範圍火災,卻基本不太可能。
陳敘感到古怪的第一個點,正是因此而起。
首先,這次火災不是由於某些考生“挑燈夜戰”引起。
畢竟第二場考試的答卷都已經收走了,連題都沒得做,誰還會再“挑燈夜戰”?
依照陳敘的感應,這場火災實際上是來自於某個號舍內風燈的掉落。
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
天南道貢院的風燈,竟是糟爛至此,居然會在夜裡忽然掉落?
鄉試開始前,貢院內的所有設施,難道不應該被仔細檢查一遍,並核對修繕麼?
而就算是由於相關人員的疏忽,致使風燈未被檢查到位,引來了此次火災——
理論上,這火災也不該大肆蔓延才對。
是的,陳敘在仔細傾聽時,能夠明確數出來,此番受到火災波及的考生總數竟達到了十二人之多。
不要以為“十二”這個數字相比起整個萬人考生的規模而言,似乎不算什麼。
可實際上,這種號舍內的火災,哪怕只是兩人、三人受到波及,都算是多的。
它沒有被及時撲滅,這便算是第二樁古怪。
最後,鈞天鐘響起來了。
看似一切混亂都被消弭,就連原本籠罩在貢院上空的無形壓力,都似乎是被盡數掃開了,這儼然是好事——
可是,這真的是好事嗎?
陳敘其實沒有什麼明確證據來佐證自己的臆測,但他就是覺得不好,不對。
七月初六,上弦月斜掛天空。
貢院內,所有的混亂聲音都消失了。
巡考兵丁們列著隊從一排排號舍通道中奔走而過,口中發出聲聲低喝:“肅靜,都肅靜!”
“火災已滅,今夜無事,都好生歇息!”
餘下,未受到火災波及的考生們則不由得紛紛生出慶幸之感。
不少人輕輕吐息,又長長鬆一口氣。
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微妙心理。
同科對手裡,倘或出現某些個別的倒黴蛋,那麼其餘不那麼倒黴之人,反而要覺得自己幸運。
而人一幸運,情緒都要變好。
可是還是那句話:這一切,真的好嗎?
陳敘隱下了心中的猜疑,鎮定心緒。
他將所有警惕都藏在內心深處,又重新閉上眼睛,合衣淺眠。
不論如何,在考試還能繼續的時候,總要先將這場考試考完。
而陳敘不知道的是,他的猜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是應驗了的。
同一時刻,便在貢院內陡生混亂,甚至有人因為火災而喪命時,元滄江底,那巨大幽影甩動長尾,忽而發出了滿足的長吟——
它的長吟無聲。
可每每當它昂起頭顱時,江底的暗流便會狂暴翻卷,衝撞加劇。
轟轟轟!
這是無聲的混亂,卻又好像是要將整個世界都鬧得天翻地覆。
元滄江的水位,這一夜,則又在無人知曉處,下降了三分。
翌日,七月初七。
鄉試第三場考試,終於到來。
第三場,實際上也是整個鄉試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場。
因為這一場考的,是策論!
清晨,朝陽從雲層後方一躍而出。
陽光灑落貢院的重重屋宇時,各個號舍內,皆有考生的隱約嘆息聲響起。
策論的題目被髮下來了!
這一場的考題更少,共計竟只有三道。
其中一大兩小。
也就是說,真正的策論大題,實際上只有一道。
可還是那個道理:科舉考試,題量越小,往往就代表著題目越難。
依照從前慣例,鄉試第三場,其實應該是三道大題,三題同等難度,同等比重。
這看似更費心神,但實際上,三題同等比重,也就等於說是容錯率更高。
畢竟每個考生經歷不同,天賦不同,側重也有不同。
考生們很難面面俱到,樣樣擅長。
如此一來,三道同等比重的考題,考生但凡碰到某一道自己擅長的,便算是幸運。
換句話說,三道大題,你總能碰到一道你可以寫得好的罷?
若是一道題都寫不好,那這考試也不必考了。
可如今,三道大題變成一大兩小,就註定了考生要將絕大部分重心都放到那一道大題之上。
而今次鄉試的大題一經發下,即便是陳敘,竟都怔在當場,不由自主陷入沉思。
如莫懷璋、寧思愚、宋承業等早早成名的天南道才子,亦同樣如此。
至於坐在陳敘斜對面的羅文煥,他更是在翻開試題時,陡然瞪大眼睛。
然後,羅文煥的呼吸就粗重了起來。
他的眼睛睜大,眼角不知何時竟是因為激動而生出了道道血絲。
羅文煥為何激動?
因為、因為這道題,在今次考試之前,他家中長輩,曾為他押中過!
考前押題,這是所有關心晚輩的師長都會做的事情。
不算什麼稀奇,更無可指摘。
只是絕大部分情況下,押題都很難命中。
可羅家這一次,竟偏偏命中了!
羅文煥敢對天發誓,這絕不是洩題,而切切實實就是被猜中了考題——
或者說,是被猜中了考題的一部分。
此番鄉試前,羅家某位長輩就曾對羅文煥提過:“北疆大旱,已持續四月有餘。
今次鄉試,出題或有可能與其相關。”
當時羅文煥還質疑:“鄉試出題,不該有如此明確指向罷?
再說了,北疆大旱這等問題,又怎麼可能是我等秀才所能解決?
即便是鄉試場上,以此出題,也著實太過了。
會試、或殿試,倒還有些可能。”
那位長輩卻說:“指望爾等以策論商談如何完整解決北疆大旱,那自然是不可能。
但如果,僅僅只是與北疆大旱相關的,單一某個角度的策論呢?
為何不可能,如何不可能?”
曾經的爭論以羅文煥退敗告終。
他是晚輩,是學生,不論如何年少成名,師長的話都只能老老實實聽著。
他想起自己曾經點燈熬油,冥思苦想如何破題的那些日子。
想起那些吃過的苦頭,翻遍的書典,以及自己熬紅的眼睛。
羅文煥忽然就激動得渾身顫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