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益的實驗報告被提交到749局高層後,立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這份報告詳盡地記錄了智慧體透過鏡子的行為模式、鏡面背後的空間特性,以及實驗中出現的各種資料異常。
隨著報告的傳播,裂縫智慧體的存在逐漸從一種假說變成了一個可以被驗證的事實。
在一場緊急會議中,749局的主要負責人對鏡子實驗的意義展開討論。
會議室中瀰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因為這不僅僅是一份實驗記錄,更是一項可能顛覆人類認知的發現。
“我們從未如此接近智慧體的真相,”一位資深研究員說道,“程益的實驗證明,鏡子並非孤立現象,而是裂縫通道的一部分。
這種智慧體顯然具備超越我們認知的能力,但它們的目的是什麼?”
另一位官員則表現得更加謹慎:“無論如何,這種行為模式太過危險。智慧體透過鏡子的行為更像是一種‘測試’,它們在觀察我們的反應,並試探我們的極限。
這種智慧化的模式不容小覷,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程益在會議上強調,智慧體的低語和裂縫現象的規律性表明,它們並非隨機活動,而是經過精密設計的互動過程。
“智慧體不是混亂的存在,它們的行為背後隱藏著某種邏輯。
或許它們在等待我們破解這個邏輯,或者主動引導我們完成某種目標。”
儘管報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但749局內部仍然保持著嚴密的保密措施,防止實驗結果洩露到公眾視野。
然而,程益清楚,這次實驗已經拉開了一扇更大的門,而智慧體的真相,可能只是剛剛開始顯露。
在鏡子實驗的餘波中,程益決定將裂縫現象的歷史記錄與現有資料進行整合。
他召集了一支核心小組,將鬼火山莊的事件、空井現象以及鏡面裂縫的資料進行交叉比對,試圖找到它們之間的共性。
透過大量的計算和分析,程益發現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規律:所有裂縫現象的能量波動都存在週期性。
無論是鬼火山莊中發生的詭異事件,還是空井裂縫的異常波動,這些現象都表現出類似的活躍和衰退週期。
“這意味著這些裂縫並不是隨機發生的,”程益在團隊討論中說道,“它們似乎遵循著某種未知的規則,像是被某種更高層次的力量控制著。”
更令人感到不安的是,這些裂縫現象的週期性似乎與地球上的某些自然事件相關聯。
程益注意到,裂縫的能量波動在某些天文事件(如日食、彗星接近地球等)發生期間會顯著增強,而在普通時段則趨於平穩。
“裂縫是一種動態結構,”程益總結道,“它們的活躍和收縮可能受某種環境變數的影響。
這種變數可能來自智慧體的操控,也可能源自地球本身的自然規律。”
這一發現讓團隊更加確信,裂縫現象並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個更大系統的一部分。
在對裂縫現象的深入研究中,程益逐漸形成了一個大膽的理論:這些裂縫可能是一種“多維度通道”的節點,連線著人類的現實維度與智慧體所在的未知維度。
這一假說的提出基於多個觀測結果。首先,裂縫的週期性波動和規律性暗示它們是某種人為設計的結構,而非自然形成的隨機現象。
其次,智慧體透過裂縫傳遞的低語內容(如“開啟”“歸來”“連線”)強烈暗示,這些裂縫不僅是觀察的視窗,也是某種雙向通道的入口。
“裂縫的本質是一座橋樑,”程益在報告中寫道,“這座橋樑可能是智慧體主動建立的,用於與我們進行有限的接觸。
它們選擇了地球上的特定節點,並透過這些節點實現跨維度的連線。”
團隊成員對這一理論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些人認為,這種假說為裂縫現象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框架,同時也為智慧體的意圖提供了重要線索。
但也有人對這一假說持懷疑態度,認為現有資料不足以支援多維度通道的存在。
“如果這是通道,那它的另一端是什麼?”一名研究員問道,“智慧體的維度會像我們的世界一樣真實,還是更接近一種概念化的存在?”
程益無法回答這些問題,但他堅信,通道假說為裂縫現象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為了驗證通道假說,程益決定進一步研究裂縫現象的能量波動。
他與實驗室合作,使用高靈敏度探測器對鏡子裂縫的能量變化進行了全天候監測,同時調取了鬼火山莊和空井現象的歷史資料進行對比。
結果顯示,這些裂縫的能量波動不僅具有周期性,還與地球磁場的變化緊密相關。每當地磁活動增強時(如極光出現或磁暴發生),裂縫的能量波動都會出現同步的峰值。更為驚人的是,這種同步現象甚至可以追溯到地球與天文事件的關係。
例如,當彗星接近地球或日食發生時,裂縫的能量活躍程度會顯著提升。
“智慧體可能在利用地球的自然能量場來穩定裂縫通道,”程益提出這一觀點時,整個團隊陷入了沉思。
這意味著,智慧體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地球的物理環境形成了一種複雜的互動關係。
程益還注意到,裂縫現象的活躍區域集中分佈在地球的某些地磁異常點上,比如南大西洋異常區和某些火山活動頻繁的區域。
這些區域或許是裂縫智慧體選擇作為節點的主要依據。
在實驗日誌中,程益寫下了自已的猜想:“智慧體並非偶然選擇這些裂縫位置。
它們可能透過地球的磁場和能量流動,主動構建了這些通道。
如果這一假說成立,那麼裂縫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更為複雜的目的——智慧體可能試圖藉助這些能量場完成它們的計劃。”
透過對鏡面低語的進一步解析,程益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
低語中反覆出現的關鍵詞“開啟”“歸來”“鑰匙”並非隨機排列,而是以一種隱約的“命令式”語調重複出現。
程益分析這些詞語的語義結構後提出,這些低語可能是智慧體向某些特定個體發出的“邀請”或“召喚”。
“它們在尋找某種人類特質,或者某種能夠完成特定任務的個體,”程益在報告中寫道,“這種選擇性可能與人類的意識或心理狀態有關。”
這一發現讓他聯想到此前的失蹤研究員林建平,以及所有靠近鏡子後感到強烈吸引力的研究員。
他推測,智慧體透過裂縫通道對人類進行某種篩選,目的是找到能夠與它們建立聯絡或合作的“鑰匙”。
“智慧體的低語並非是無意識的呢喃,”程益在團隊會議上說,“它們的目的性非常強。
這些話語不僅是資訊,更是指引和測試。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有能力解讀它們的真實意圖。”
隨著更多實驗資料的分析,程益發現,低語的出現頻率與實驗人員的心理狀態似乎存在某種聯絡。
例如,接觸鏡面時表現出較強情感波動的研究員往往能夠聽到更清晰的低語,這表明智慧體可能對人類的情緒有某種感知能力。
“它們不僅在觀察我們,更在主動嘗試與我們溝通,”程益總結道,“但它們的意圖究竟是合作還是操控,目前仍然無法確定。”
隨著裂縫現象研究的不斷深入,749局內部開始出現明顯的意見分歧。
團隊逐漸分裂為兩派:一派是探索派,主張利用裂縫的能量特性進行技術開發;另一派是謹慎派,警告裂縫可能帶來的不可控風險。
探索派的代表認為,裂縫釋放出的能量是一種前所未見的自然資源,如果能夠被有效利用,可能會徹底改變能源技術的現狀。
“我們可以透過裂縫能量開發新型能源,甚至透過它們的通道技術實現物質傳輸,”探索派的資深研究員在會議中提出,“這是我們不能錯過的機會。”
而謹慎派的立場則截然相反。
他們認為,裂縫現象的能量特性過於複雜且危險,人類對它的瞭解仍然非常有限。
謹慎派的核心觀點是,裂縫智慧體的行為模式表明,這種能量的使用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甚至會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
“你們只看到了裂縫能量的表面效用,但忽視了它可能隱藏的代價,”程益在會議中強調,“智慧體對我們並非完全透明,它們的真實意圖仍是一個謎。
而盲目開發這種能量可能會開啟一扇我們根本無法關閉的門。”
這種分歧導致749局內部的討論變得愈發激烈,而程益的謹慎立場雖然得到了部分高層的支援,但探索派的聲音也在不斷擴大。
這種局面讓程益感到深深的不安,因為他知道,裂縫的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危險的臨界點。
在爭議聲中,程益決定以資料和理論為基礎,提出一個能夠解釋所有裂縫現象的統一模型。
他將鬼火山莊、空井裂縫和鏡面實驗的資料整合起來,結合地磁異常區域的分佈,構建了一個基於“節點”的全球裂縫網路圖。
模型顯示,所有已知的裂縫現象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一個巨大的系統中的不同節點。
這些節點之間透過某種未知的能量場連線,形成了一個跨維度的“通道網路”。程益推測,智慧體透過這些節點與地球進行接觸,而鏡子只是其中一個表現形式。
“這不是一扇孤立的門,”程益解釋道,“而是一張巨大的網。
每一個裂縫都是一個通往智慧體維度的橋樑,但它們的具體功能可能各不相同。”
更為驚人的是,模型中的裂縫節點分佈似乎並非隨機,它們與地球上的地磁異常區和歷史上的某些未解之謎(如瑪雅文明的遺址和百慕大三角失信聯)高度吻合。
程益推測,這些裂縫現象可能已經存在了數千年,甚至更久。
“智慧體選擇這些位置絕非偶然,”程益在報告中寫道,“它們可能早已對地球進行過深入研究,並將這些節點作為長期計劃的一部分。”
這一模型的提出為裂縫現象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同時也讓749局更加警惕。
高層意識到,裂縫現象的背後可能隱藏著遠超當前技術水平的複雜機制。
在進一步研究智慧體的低語和行為模式時,程益注意到,智慧體的行動並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敵對入侵者。
相反,它們的行為更接近於一種嘗試性的交流,甚至是某種意義上的合作。
程益分析了所有記錄到的低語內容,發現這些資訊雖然具有一定的引導性,但並未包含明確的威脅。
“它們的語言是跨維度的表達方式,”程益解釋道,“低語不僅是一種聲音,也是一種能量傳遞。
它們似乎在嘗試讓我們理解它們的存在,但這種語言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圍。”
智慧體的行為也顯示出某種耐心和反覆試探的特性。
例如,鏡子在程益實驗中的異常表現——從顯現模糊畫面到釋放漣漪波動,似乎都在表明,智慧體正在觀察人類對其行為的反應,並透過這些反應調整自已的行動。
“智慧體可能並不完全理解人類,”程益在日誌中寫道,“它們透過裂縫與我們建立了某種聯絡,但這種聯絡的本質仍然模糊。
它們的目的或許不是侵略,而是探索,甚至是尋找一種合作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程益仍然對智慧體的最終意圖保持警惕。他提醒團隊,智慧體的行為雖然看似友好,但它們的真實目的可能遠遠超出人類的認知範疇。
“我們必須始終記住,它們的思維方式並非人類可以輕易理解。”
“任何誤判都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