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烈沒有聽從耶律沙的勸告,執意率領眾人渡過橫山澗。遼軍還沒有全部上岸,忽然正東方向金鼓齊鳴,喊殺聲震天動地。原來是郭進率領著宋兵如猛虎般殺了過來。郭進在馬上大聲罵道:“你們這些遼邦的賊寇,竟敢來招惹我們,這不是自尋死路嗎?”敵烈也毫不示弱地回罵道:“你們中原連年窮兵黷武,貪心不足,所以我們才出兵援助北漢。你們要是識相,就趕緊退兵,不然今天就叫你們有來無回。” 郭進不再與他多言,揮舞著手中的兵器,帶領著士兵衝入遼軍陣中。敵烈也掄起大刀,催馬向前,與郭進戰在一起。
兩匹馬交錯,兩人你來我往,大戰了二十多個回合。就在這時,澗水左側又殺出一支宋軍,為首的正是呼延贊。他手持長槍,縱馬向前,如入無人之境,將遼軍的陣勢衝得七零八落。 敵烈見狀,心中大怒,拼盡全力與郭進、呼延贊兩位將領對峙,毫不退縮。對面陣中的耶律沙看到敵烈處境危急,急忙催促後軍渡過山澗去救援。然而,此時南陣右側高懷德率領的宋兵也趕到了。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鏖戰,箭如雨下,喊殺聲震得地動山搖。 郭進越戰越勇,鼓足了勇氣向前衝鋒。敵烈漸漸體力不支,難以抵擋,只好突圍逃跑。郭進哪裡肯放過他,拍馬緊追不捨,終於追了上去,手起刀落,將敵烈斬於澗中。可憐這位北地的英雄,就這樣命喪黃泉,化為了一場春夢。
此時,宋軍乘勝追擊,遼軍大敗。被殺死在澗中的遼軍士兵不計其數,屍首堆積如山,以至於澗水都被堵塞,無法流動。耶律沙見大勢已去,只好帶著殘兵敗將沿著小路狼狽逃竄。呼延贊和高懷德率領著精銳士兵在後面緊追不捨。 耶律沙正處於危急時刻,突然山後殺出一支軍馬,原來是遼將耶律斜軫。原來蕭太后擔心前軍會有閃失,所以命令耶律斜軫在山後屯兵,以防萬一。此時正好遇到耶律沙戰敗逃來。
耶律斜軫迅速整頓兵馬,奮力拼殺,終於打退了宋兵,保護著耶律沙等人逃離了戰場。 高懷德等人匯合了兵馬,將勝利的訊息稟報給了太宗皇帝。太宗皇帝非常高興,隨即下令軍隊直接向晉陽進發。 晉陽城中的劉鈞聽說遼兵大敗而逃,驚恐萬分,急忙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右相郭有儀上奏說:“宋兵勢力強大,我們難以與之抗衡,不如向他們上表稱臣。這樣一來,我們可以避免災禍,二來也能拯救滿城百姓的性命。”劉鈞聽後,沉默不語。 這時,中尉宋齊丘上奏說:“我們河東城牆堅固,護城河深邃,精銳勇猛計程車兵不下數十萬。
如果我們背城一戰,勝負還很難說,為什麼要輕易地向敵人屈膝投降呢?我舉薦一位將領,他足以打敗敵人。”劉鈞問道:“你舉薦的是誰?”宋齊丘回答說:“此人是世居幽州的馬風。當年黃巢作亂的時候,聽到他的名聲,黃巢的軍隊都不敢進入幽州。他使用一根鐵管槍,武藝高強,與王彥章齊名。如今他棄武從道,隱居在嵩山。雖然他年紀大了,但仍然可以為我們所用。陛下如果下詔書召他為帥,讓他率兵擊退宋師,必定能夠大獲全勝。”劉鈞又問:“誰可以帶著詔書去召他呢?”捲簾將軍徐重進站出來說:“臣願意帶著詔書前往。”
劉鈞於是下令,派遣徐重前往嵩山。 徐重來到嵩山腳下,遠遠地就看到了一座茅庵。他徑直走進庵門,看到庵內有一個人,身高八尺,面容黝黑,鬍鬚銀白,正端坐在石墩上看經。徐重走上前去,拱手作揖道:“這裡是馬將軍的住處嗎?”那個人起身問道:“你從哪裡來?”徐重回答說:“我奉漢主的命令,帶著詔書來請馬道士下山,去擊退宋兵。”那個人說:“我就是馬風,只是我年事已高,大不如前了。既然接到了詔書,我不敢不接受。”於是他叫來山童,擺設好香案,鄭重地拜受了詔書。 之後,馬風邀請徐重到庵後,兩人分賓主坐下。馬風問道:“宋君舉兵北伐,誰是他們的正將?”徐重回答說:“宋軍善戰的將領很多。但其中的先鋒呼延贊,英勇無比,無人能敵。
近來宋軍攻取關州,大多都是他的功勞。現在我們的中尉舉薦您能夠抵禦宋師,所以特地派我帶著詔書來請您。希望您能接受旨意,下山退敵,以滿足我主的期望。”馬風笑著說:“我如今筋骨衰老,鬢髮斑白,年近九十,和以前大不一樣了。而且我已經很久沒有練習弓馬,實在難以承擔如此重任。現在山後的楊令公在應州擁兵自重,為什麼不舉薦他去退敵,反而來召我呢?你還是趕緊回去覆命吧,不要耽誤了軍情。”徐重聽了,不敢再勉強,只好辭別馬風。 徐重回到北漢,將馬風的話原原本本地向劉鈞奏報。劉鈞聽說馬風不肯應命,心中悶悶不樂,又與群臣再次商議退敵的計策。丁貴進言說:“現在形勢如此危急,陛下只能再次召楊令公來救國難了。”劉鈞說:“楊家多次出兵響應我們。往年在澤州與宋師講和而歸,還常常稱讚宋的恩德。
我懷疑他們有通敵的嫌疑,所以不想再召他們。”丁貴說:“陛下一向以仁義待人,楊家父子都是忠義之士,怎麼會辜負國家呢?”劉鈞聽從了丁貴的建議,再次派遣使者帶著敕命,前往山後,去見楊令公,並宣讀詔書:“我堅守晉陽,只想保住這一城百姓。雖然我沒有商湯、周武王那樣的德行,但也常常仰慕向大國稱臣的美名。自從周世宗以來,我們與中原的仇恨不斷,多次遭到他們的侵犯。如今宋君即位,又率領精兵,將我們的城郭長期圍困。百姓們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城郭也危如累卵。只有你們父子,一向忠誠勤勉,為國家效力。詔書到達之日,希望你們立即引兵前來,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成功之後,我一定會給予重賞。特此詔示。”
楊令公接到詔書後,與王貴商議說:“宋兵多次侵犯河東,如果我們不救援,就有違抗詔書的罪責;但如果直接興兵,我們之前與宋議和,這樣豈不是失信於人?你有什麼好的計策?”王貴說:“將軍是河東的鎮臣,主上有難,我們應當救援,何必因為一點小信用而遲疑不決呢?”楊令公覺得王貴說得有理,於是委派王貴鎮守應州,自已則率領六個兒子,帶領三萬精兵,前來救援河東。有詩為證:“萬馬南來勢氣雄,旌旗閃爍蔽長空。全憑國士擒龍策,一定封疆頃刻中。” 哨馬將楊令公率兵前來救援的訊息報告給了宋軍中。
主帥潘仁美召集各位將領商議作戰策略。高懷德進言說:“楊令公是個強勁的對手,自從周世宗時期,我們每次與他對戰,都沒有佔到便宜。如今他又率兵前來,我們應當用深謀遠慮來與他作戰,不能急於進攻。”
呼延贊說道:“小將我也聽說楊家父子,武藝高強,天下無敵。我先率領本部人馬在他們的來路衝擊一陣,看看他們的實力究竟如何。”潘仁美同意了他的提議,當即命令呼延贊前去。呼延贊領命後,率領著八千騎兵出發了。 且說楊令公率領的兵馬行進到臥龍坡下,安營紮寨。這時,哨騎前來報告:“宋軍在十里之外擋住了我們的去路。”楊令公微微一笑,說道:“這些敵賊根本不懂兵法,竟然主動前來送死。”他向軍中問道:“誰願意先去迎戰?”話還沒說完,他的第五子楊延德站了出來,說道:“孩兒不才,願意先上陣迎敵。”楊令公答應了他的請求,當即撥給他五千精兵。楊延德全身披掛整齊,帶領著精兵,擂鼓吶喊著向宋軍陣營衝去。
雙方擺開陣勢,楊延德手持大斧,跨在馬上,衝了出來,高聲喊道:“宋將們,還不趕快退兵,難道是想自取滅亡嗎?”呼延贊聽了,怒火中燒,罵道:“你這個無名小卒,今天別想逃走。”說著,他挺槍躍馬,直撲楊延德。楊延德揮舞著大斧,上前迎戰。兩匹馬交錯在一起,兩位將領你來我往,連續大戰了四十多個回合,難分勝負。呼延贊在馬上暗自思忖:“大家都說楊家父子是英雄豪傑,看來果然名不虛傳。”
兩人還想繼續戰鬥,可他們的戰馬已經疲憊不堪,難以再快速奔跑。楊延德說道:“馬力已經耗盡,今天先到這裡,我們明日再戰。”於是,雙方各自收兵回營。 楊延德回到營中,見到楊令公,稟告道:“宋將與孩兒我連續大戰了四十多個回合,始終沒有分出勝負。”楊令公說道:“近來聽說宋軍中有個呼延贊,武藝精湛,莫非就是與你對戰的這個人?明天我親自去會會他。”於是,他下令部隊繼續前進,在離宋營幾里的地方安營紮寨。 楊七郎一心想要立下頭功,便秘密地率領三千部兵,悄悄地出了營寨,前往宋營劫寨。此時,正好潘仁美與郭進、高懷德等人在軍帳中議論兵法,忽然,營帳中的燈芯爆裂,燈火熄滅了。潘仁美說道:“難道是楊家派兵來劫寨了,連上天都提前給我們示警?”他當即下令,讓各軍多準備弓弩,以防萬一,並且不許出兵,以免引起騷亂。
高懷德等人按照命令,各自堅守營地,並且在營中設下了埋伏。 楊七郎自以為宋兵沒有防備,便帶著部下大喊著衝進了宋營。突然,營內傳來一聲梆子響,埋伏的宋軍萬弩齊發,箭如雨下。北兵被射死的不計其數。楊七郎見狀,急忙調轉馬頭往回跑,這時,高懷德、郭進兩人騎著馬衝了出來,追殺了五里才返回。楊七郎的部兵損失了一大半。 楊令公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說道:“楊七郎不聽從軍令,導致損失了這麼多兵馬,按照軍法應當斬首。”他立即命令軍政司將楊七郎押出去,斬首示眾。軍令剛一下達,牙將張文進便說道:“七將軍雖然有罪,但他的本意是為了國家,只是一時失誤導致了損失,從情理上是可以原諒的,希望令公能夠赦免他。”
楊令公說道:“父子之間雖然關係親密,但軍法不能徇私,必須將他斬首。”眾將紛紛為楊七郎求情,楊令公的怒火才稍微緩和了一些,於是讓軍政司扒掉楊七郎的衣服,在帳前將他捆起來打了四十軍棍。楊七郎被打得血肉模糊,在場觀看的人都感到十分震驚。楊七郎艱難地爬起來,磕頭謝罪後才退了下去。 楊令公對眾人說道:“我們的軍隊剛剛到達,不能急於與宋軍交鋒。必須先休養幾天,觀察好時機再出戰,這樣才能戰無不勝。”眾將領命,各自堅守營地,不再輕易出戰。 再說宋帥潘仁美得知楊家的軍馬已經來到,便撤掉了包圍,準備迎戰,雙方在陣前各自安營紮寨。一連十幾天,雙方都沒有出兵交戰。潘仁美派遣了一些健壯計程車兵前去打探北兵的動靜,士兵回來報告說:“楊家的軍馬,都在認真地整理兵器,似乎想要與我們進行一場大戰。”
潘仁美聽了報告後,立即下令讓各位將領分營出戰。他安排高懷德為左翼,呼延贊為右翼,郭進負責前後救援接應。部署完畢後,眾將各自做好了迎敵的準備。 第二天清晨,戰鼓擂響了三通,南陣上潘仁美一馬當先,左邊是高懷德,右邊是呼延贊,三匹馬一字排開。對面楊業也率領著兵馬出戰,他頭戴金盔,身穿銀鎧,騎著白馬,身著紅袍,左邊是楊延朗,右邊是楊延昭,父子幾人帶兵出征,威風凜凜。潘仁美在門旗下看到這一幕,暗暗稱奇。他驅馬上前,問道:“河東是違抗天命的國家,我們特來問罪,你為何屢次出兵救援他們?”楊令公大聲說道:“你們的君主佔據了中原,還不滿足,連年興兵,長途征討,這難道不是貪婪的表現嗎?
況且之前我們已經講和退兵,盟約的血跡還未乾,你們又來侵犯,這是什麼道理?我受劉主的厚恩,特來救援。你們趕快退兵,我們還能保持往日的友好;要是敢說半個不字,我就率領太原的軍隊,殺得你們片甲不留,到那時,你們後悔就來不及了。” 潘仁美聽了,大怒,向陣中問道:“誰先出馬,去擒住這個匹夫?”話還沒說完,這邊呼延贊挺槍而出,朝著楊業刺去,那邊楊延朗立刻拍馬上前,攔住呼延贊廝殺起來。
兩人大戰了七十多個回合,仍然不分勝負。忽然,宋陣中響起了收兵的鑼聲,原來是太宗皇帝看到楊家父子個個都是英雄豪傑,心中想要招降他們,所以才鳴金收兵,以便日後想辦法將他們招撫過來,到那時,平定河東就不在話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