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攻下澤州之後,第二天就進軍到了接天關。接天關的守將陸亮方和王文聚在一起商議對策。陸亮方憂心忡忡地說:“宋軍一路長驅直入,我們該用什麼辦法才能擊退他們呢?”王文思索了一番,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咱們這關隘地勢險要,防禦堅固,只要堅守不出,等宋軍糧草耗盡,我們再一舉出擊,定能將他們擊敗。” 陸亮方覺得王文說得有理,於是按兵不動,堅守關隘。宋軍前鋒呼延贊在關下紮營,下令部下猛攻接天關。然而關上的守軍拼命抵抗,不停地往下亂放弓箭、投擲木石,宋軍士兵根本無法靠近。呼延贊一時間無計可施,焦急地與李建忠商量:“陸亮方死守這接天關,我們該用什麼計策才能拿下它呢?”

李建忠皺著眉頭,緩緩說道:“這關地勢險要,一時半會兒很難攻下來。如果我們急於進攻,只會白白讓士兵們受傷,沒有什麼好處。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撤去包圍,等待時機。一旦有了可乘之機,我們再進兵,這樣才不會白費力氣。”呼延贊沉思了好一會兒,才無奈地退回到軍中。 又過了幾天,呼延贊派人去打探關前的訊息,探子回來報告說:“關上的防守越來越堅固了,我們的人馬根本無法靠近。”呼延贊聽後,更加煩悶不已。正在這時,忽然有人來報:“營外有一個老兵,說要見將軍。”呼延贊下令把老兵叫進來。老兵來到帳前,恭敬地說:“聽說將軍攻打這接天關一直攻不下來,我特地來獻上一計,希望能幫助將軍成就大功。”

呼延贊又驚又喜,忙問:“你有什麼計策能拿下這關?只要計策管用,我一定向天子保奏,讓你得到富貴。”老兵說:“這關地勢極高,所以才叫接天關。守將陸亮方不過是個有勇無謀的人,要進攻他並不難。但他有王文輔佐,這個人文韜武略,很會用兵。如果他一直堅守不出,將軍的軍隊就算守一年,也拿他沒辦法。將軍您可能不知道,山後有一條小路,雖然崎嶇難行,但卻是唯一能繞進關內的路,現在由李大公把守。將軍要是派人去跟他借路,從這條路一直可以到達河東北境,而且不會有阻礙。” 呼延贊聽了,十分高興,激動地說:“這是上天派你來幫助我的,也是皇上的洪福。”他當即把老兵留在營中,承諾等立功之後一定向皇上保奏他。

老兵卻搖搖頭說:“我不圖什麼升官發財。”說完就徑直告辭離開了。營中計程車兵跑來報告:“剛才那個老兵出去後,突然就不見了,只留下一陣清風。”呼延贊驚訝不已,趕忙望著天空拜了幾拜。 第二天,呼延贊派柳雄玉帶領五千步兵,前往李太公把守的關卡借路。柳雄玉帶著士兵,沿著山後的小路,一直來到關下,派人去通知李太公。守將李太公名叫李榮,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李信,小兒子叫李傑,兩人都武藝高強。李太公聽說宋軍包圍了接天關,也加強了此地的防守。忽然有人來報:“宋將派人來見太公。”李太公讓人把來人叫進來詢問。來人說:“我們大宋軍隊攻打接天關,那裡守備森嚴,一時難以攻下。

聽說這裡有條路可以進入河東,所以特地來向太公借路。如果能成功,朝廷一定會重重封賞。” 李太公聽後,冷笑著說:“這裡是河東的咽喉要地,現在前關和我這裡相互呼應,共同抵禦宋軍。如果我答應你們借路,那就好比割自已的肉去喂人,只會自取滅亡。我不殺你,你趕緊回去告訴你們主將,有本事的就早點來和我交鋒。” 差人嚇得不輕,跑回去把李太公不答應借路的事告訴了柳雄玉。柳雄玉勃然大怒,立刻帶著士兵到關下挑戰。只聽關上一聲鼓響,李信帶著五百精兵,開啟關門衝了下來。柳雄玉躲避不及,被李信刺死在關前。

李信殺得宋軍大敗,才收兵回關。柳雄玉的部下跑回去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呼延贊,呼延贊大驚失色,說道:“事情沒辦成,還損失了一員大將。要是敵人兩邊合兵來攻打我們,我們該怎麼抵禦呢?”他急忙和李建忠商量別的計策。李建忠說:“我們應該提前謀劃,趁著前關的敵人不敢出兵,讓高將軍去攻打前關;我們率兵先拿下這裡。如果能攻下這裡,接天關也就能順利拿下了。”呼延贊覺得這個計策可行,馬上派人去通知高懷德出兵,自已則和李建忠率領部隊到關下挑戰。 守軍把訊息報告到帳中,李太公和兩個兒子商量:“宋軍來挑戰了,我們怎麼擊退他們呢?”

李信說:“他們人多,我們人少,硬拼肯定不行。我們可以派人去接天關約定,讓他們來幫忙,這樣我們才有勝算。”李太公聽從了他的建議,立刻派人前往接天關通知陸亮方。陸亮方和王文商議說:“宋軍如果攻不下我們這關,就會從背後的小路攻擊。要是他們把那裡攻破了,我們這關也會危險。你應該趕緊率兵去救援。”

王文點頭說:“將軍說得對,我願意前往。”於是他帶領三千精兵,來到三鎮關支援李太公。李太公看到王文來了,十分高興,和他一起商量如何迎敵。王文說:“這裡是平川之地,適合速戰速決。太公您堅守此關,我和您的兒子合兵一處,一定能打敗宋軍。”李太公同意了他的計劃。 過了一夜,第二天,王文和李信開啟關門,出關迎戰。宋將呼延贊也擺好了陣勢,他騎在馬上,指著王文罵道:“你這個敗軍之將,不趕緊獻關投降,還敢來送死?”王文笑著說:“宋軍要是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受辱了。今天我定要讓你們片甲不留。”說完,他騎著馬,揮舞著方天畫戟,向呼延贊衝來。呼延贊舉槍相迎。兩人剛交鋒幾個回合,王文就假裝戰敗,掉頭就跑。

呼延贊早就知道王文善於用兵,一心想生擒他,於是策馬緊追。突然,一聲炮響,關左邊殺出一彪人馬,正是李信,他舉著槍從呼延贊背後殺來。呼延贊憤怒至極,追上前去,用力一揮槍,將王文挑落馬下。宋軍士兵一擁而上,將王文捉住。呼延贊又回馬與李信交戰。李信看到王文被捉,心裡又慌又怕,不敢戀戰,趕忙收兵退回關中。呼延贊也下令收兵回營。 軍校把王文押解到呼延贊面前,呼延贊親自出帳,親手解開王文身上的繩索,把他請進帳中坐下,誠懇地說:“剛才多有冒犯,希望您能原諒。”王文疑惑地說:“我是個被俘虜的人,生死都掌握在將軍您的手裡,您為什麼對我這麼客氣呢?”呼延贊說:“我本來也是河東人,現在歸順了大宋,無論在哪,盡忠都是一樣的。

您有這樣的膽略和才能,為什麼要屈身於這小小的地方,埋沒自已的才華呢?不如和我一起為宋主效力,建立奇功,在後世留下響亮的名聲。” 王文聽了呼延讚的話,沉思了許久,才緩緩說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我雖然算不上賢臣,但願意追隨將軍,聽從您的吩咐。”

呼延贊大喜,趕忙詢問攻打接天關的計策。王文說:“做事要懂得隨機應變。現在李信因為我被擒,肯定會拼死堅守,不出關迎戰,將軍您也拿他沒辦法。不如先攻打接天關,然後再來攻打這裡,這樣就容易多了。可以讓李將軍率領精兵埋伏在前關下,我趁著今晚衝擊將軍您的陣營,陸亮方一定會出兵接應,將軍您再率領部隊跟著我進攻,接天關很快就能攻破。”呼延贊興奮地說:“這個計策太妙了,千萬不能走漏訊息。”於是,他馬上按照王文的計策,開始佈置安排。

呼延贊先帶著一些老弱殘兵前往接天關發起攻擊。陸亮方得知宋兵又來攻打,心裡暗自思量:“這肯定是他們攻打後關不順利,所以又轉回來攻打我們這裡。”於是他命令部下嚴密防守,做好應對準備。 接近二更天的時候,呼延贊讓軍士們點燃火炬,大聲吶喊,放炮助威,全力攻打接天關。關上的守軍也毫不示弱,不斷髮射箭矢、投擲石塊來抵禦宋兵的進攻。就在這時,東北角突然殺出一支隊伍,原來是王文帶兵衝破了宋兵的包圍,來到了關下。

宋兵頓時大亂,王文一路殺到關下,高聲呼喊:“宋將已經戰敗,關上的兄弟們快出兵接應!”守軍聽出是王文的聲音,趕忙將情況報告給陸亮方。陸亮方信以為真,立刻率領部隊出關接應。 然而,就在這時,呼延贊突然從關旁殺出,將北兵的隊伍截成了兩段。王文見時機已到,立刻轉身殺回。

陸亮方這才意識到情況有變,想要勒馬逃跑,卻被呼延贊一槍刺中,墜落在馬下。與此同時,李建忠事先埋伏好計程車兵一齊殺出,衝進了關內。北軍此時進退兩難,走投無路,只好紛紛丟棄盔甲,跪地投降。 天亮的時候,各位將領都聚集在一起,呼延贊滿心歡喜,對王文說道:“這座堅固的雄關,若不是足下的精妙計策,我們就算在這裡堅守一年,也未必能攻克。”王文謙虛地說:“不過是僥倖成功罷了,不值得一提。”

呼延贊隨即派人向太宗皇帝報捷,太宗得知後,親自率領車駕進入接天關,此時大軍已經直逼河東一帶。 哨軍將這一訊息報告到了三鎮關,李太公聽聞後大驚失色,感嘆道:“宋師簡直就像神兵天降一般厲害!”無奈之下,他只好帶著兩個兒子放棄了三鎮關,逃往河東去了。 再說絳州的守將張公瑾,得知宋兵已經攻佔了接天關,整日憂心忡忡,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這時,牙將劉炳進獻計策說:“兵法有云:‘謀劃周全就能取勝,謀劃不足就難以取勝,更何況毫無謀劃呢?’如今宋師勢如破竹,長驅直入,之前那麼堅固的關隘都已經被他們攻破了。咱們絳州的城牆既不高大,地勢又低平,宋兵的精銳士卒甚至可以攀著城牆爬上來。我們手中的兵力有限,怎麼能抵擋得住他們的進攻呢?依我看,不如投降,這樣還能拯救城中百姓的性命。”

張公瑾覺得劉炳的建議很有道理,於是派遣劉炳前往宋營,表示願意投降。 呼延贊將這件事奏報給了太宗皇帝,太宗說:“不經過戰鬥就主動投降,說明他們識時務,就答應他們的請求吧。”呼延贊領命後,第二天,大軍抵達絳州城下。張公瑾開啟城門,恭敬地迎接太宗皇帝。太宗進入城中後,安撫了當地百姓,隨後下令讓前鋒呼延贊、高懷德等人,集合兵力,向河東發起進攻。呼延贊等人領命後,便按照命令依次進軍,暫且按下不表。 這邊宋兵即將進攻河東的訊息傳到了河東,劉鈞得知後,急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丁貴進諫說:“宋師遠道而來,糧草消耗巨大,肯定無法長時間駐紮。陛下一方面可以派人前往大遼,向蕭太后請求出兵,截斷宋兵的糧道;另一方面調集我們的軍馬,做好戰鬥和防守的準備。”劉鈞採納了丁貴的建議,派人帶著書信前往大遼求救,同時分派各路軍隊,準備好作戰器具,嚴陣以待。 再說前往大遼的使臣,拿著文書徑直拜見了蕭太后,向她奏明瞭河東求救的事情。

蕭太后與文武大臣們商議此事,左相蕭天佑上奏說:“河東地處遼界附近,與我們大遼就像嘴唇和牙齒一樣,相互依存,關係密切,希望陛下能夠出兵救援。”蕭太后同意了蕭天佑的奏請,當即任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敵烈為監軍,率領兩萬兵馬前去救援河東。 耶律沙接到旨意後,立刻帶領軍隊,與河東的使臣一起離開了遼地,來到了白馬嶺下安營紮寨。哨馬將這一訊息報告到了絳州,太宗皇帝聽說遼主出兵援助晉陽,憤怒地說:“河東叛逆,本就應當受到問罪,北番怎麼敢幫助叛逆之徒?”於是,他督促各位將領,先與北兵交戰,然後再攻打晉陽。各位將領領命後,呼延贊與高懷德、郭進等人商議說:“遼兵倉促聚集而來,各位有什麼計策可以打敗他們?”郭進說:“用兵貴在先聲奪人,讓敵人來不及做出謀劃,這才是取勝的關鍵。

如今聽說遼軍駐紮在白馬嶺,距離這裡有四十里路程,有一條橫山澗正好擋住了遼兵的來路。我願意率領所部兵馬,渡過橫山澗去攻打他們,你們隨後帶兵前來支援,這樣一定能打敗他們。”呼延贊說:“您說得非常正確。”於是,他們便按照計劃進行了安排,郭進帶領軍隊先行出發。 遼將耶律沙與敵烈商議說:“宋兵擅長速戰速決,他們剛剛到達,士氣正盛,銳不可當。我們可以在橫山澗設下埋伏,等到宋兵渡河渡到一半的時候,我們再出兵襲擊,這樣一定能擒獲敵將。”敵烈卻不同意,他說:“不行,如果讓敵人先渡過河,我們計程車兵看到他們的陣勢,肯定會心生怯意。

我們應該趁著他們還沒渡河,主動出擊,這樣才有成功的把握。”於是,敵烈便率領自已的部隊,渡過橫山澗,迎向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