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夜裡,太宗皇帝回到營中,心中煩悶不已,對於如何招降楊家父子,始終想不出什麼好辦法。此時,八王猜到了太宗的心思,便上前進言說:“陛下看起來悶悶不樂,是不是在為沒有辦法招降楊家父子而發愁呢?”太宗皇帝驚訝地問道:“你如今有什麼妙計可以獻上?”八王跪地叩頭,進言道:“依臣的愚見,我們可以派人前往河東,施行反間之計,如此一來,定能讓楊家父子歸降。” 太宗皇帝聽後,心中一喜,說道:“此計固然巧妙,但只怕找不到合適的人去執行。”八王又說:“要完成這個任務,非得楊光美去不可,只有他去,事情才能萬無一失。”這時,楊光美正好在旁邊,他立刻出班奏道:“臣不才,願意前往。”太宗皇帝大喜,當天就賜給楊光美黃金千兩、錦緞千匹,以及各種珍寶財物,讓他前往河東。楊光美星夜兼程,趕到了趙遂的府上。 趙遂是北漢劉主極為寵信的近臣,他說的話,劉鈞沒有不聽從的。楊光美來到後,先賄賂了趙遂身邊的人,透過他們的引薦見到了趙遂,並送上了黃金和錦緞。
趙遂本就是個貪圖小利的小人,見到如此豐厚的財物,頓時喜出望外。他問楊光美:“大人您是天朝的大臣,為何會看重我這個身處偏遠之地的人呢?只要您有什麼吩咐,我怎敢不聽從?”楊光美說道:“我們主上深知大人您深受劉主的寵幸,說話很有分量。河東與中原原本並沒有深仇大恨,之所以興兵,不過是想要講和罷了。無奈楊業父子,仗著自已勇猛強悍,一味炫耀兵威,這才使得兩國無法和好。
而且,他們要是作戰不利,就會把禍事轉嫁到河東;一旦打了勝仗,就會擁兵自重,驕橫起來。到那時,劉主必定會對他們更加寵幸,這樣一來,大人您受到的恩遇恐怕就會有所減少了。我們主上因此希望大人您能在劉主面前說上幾句,疏遠楊業父子。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撤兵回去。到時候,我們再與大人您商定和議之事,讓河東與中原永遠成為兄弟之國。如此,大人您的恩寵會更加穩固,也不會讓別人獨佔功勞。還望大人您能仔細考慮。” 趙遂既收受了楊光美送來的大量財物,又聽了這番話,心中頓時生出了搶奪功勞、嫉妒賢能的想法,說道:“大人您放心,我自有辦法,保證能除掉楊業父子。”他熱情款待了楊光美,之後又悄悄將他送了回去。
趙遂暗自思量:“我收了宋人的這麼多禮物,如果不除掉楊業,等他日事情成功了,功勞豈不是都被他佔了,那我也沒法向宋人交代。”於是,他拿出一些金銀,日夜派人散佈謠言,說楊業收受了宋人的金珠,約定要反叛北漢,幫助宋軍一同剿滅河東,等大功告成後,就與宋朝平分土地。這個謠言很快就傳開了。趙遂還秘密派人給宋人送信,告誡他們不要輕易交戰,只需拖延個十天半月,保證能成功。 太宗皇帝得到這個訊息後,非常高興,問楊光美:“這件事可信嗎?”楊光美說:“依臣看,趙遂是個小人,只知道貪圖俸祿、鞏固自已的恩寵,而且他嫉妒楊業。所以,這件事應該是可信的。陛下只需傳令各營,堅守營壘,不要出戰,讓趙遂從中行事,離間楊家父子。
等他們之間出現裂痕,然後我再拿著陛下的詔書去勸降,保證能讓山後的楊家軍馬歸降我朝。”太宗皇帝聽後,連連稱好,當即下令告誡軍中將士,各自堅守營壘,不要與北漢交戰;如果北漢請戰,只需按兵不動就行。此令一下,各營果然都堅守不出。劉鈞見宋軍如此,心中疑惑,每天都催促楊業出兵迎戰。楊業奉命整頓軍隊,每天都出兵挑戰,可宋營的人馬就是不應戰,楊業也毫無辦法。而且,河東地區謠言四起,都說楊業收受了宋人的金珠,想要背叛北漢。楊業心中更加慌亂,每天只是督促軍隊索戰,可宋軍根本不理會,所以他每天都只能無功而返。 趙遂連夜進宮去見劉鈞,說楊業收受了宋人的金珠,準備率眾投降敵人。
劉鈞大驚失色,問道:“國舅是怎麼知道的?”趙遂說:“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往年澤州被圍的時候,楊業帶兵迅速去救援,結果私自與宋人講和後就回來了。我考慮到國家正處於用人之際,所以沒敢貿然上奏。如今他拖延不進,與宋軍相互觀望,這明顯就是反叛的跡象。現在這件事已經人盡皆知,流言蜚語到處都是,百姓們也都惶恐不安,不只是我一個人知道。”劉鈞相信了他的話,便問趙遂捉拿楊業的辦法。趙遂說:“陛下可以下一道敕令,宣他進宮議事。預先在殿下埋伏好甲士,等他一到,您就把刀扔到地上作為訊號,甲士們一齊衝出來將他擒住。只需要二十多個人,就能成事。” 第二天,劉鈞派使者前往北營宣召楊業。
楊業來到殿前,拜見完畢後,劉鈞拔出身上佩戴的刀,扔到了臺階下。兩邊埋伏的甲士聽到刀聲,立刻一擁而出,將楊業抓了起來。楊業不明所以,大驚失色,說道:“臣沒有罪,陛下為什麼要抓我?”劉鈞怒罵道:“你與宋軍通謀反叛,還敢說自已無罪?”他立刻下令將楊業推出去斬首。宋齊丘苦苦勸諫道:“楊業父子一直忠心耿耿地為陛下效力,怎麼會有反叛的心思呢?陛下不要輕信謠言,誤了大事。”劉鈞說:“他有三條反叛的罪狀,怎麼能說是沒有根據的謠言呢?連續多日不出兵,這是第一條罪狀;不派人通知出兵的事,這是第二條罪狀;往年私自與宋人講和後就回來,這是第三條罪狀。有這三條罪狀,實在難以容留他。”
丁貴也上奏保道:“如今宋軍就在眼前,等他出戰,如果不能取勝,再殺他也不遲。”劉鈞聽從了這個建議,赦免了楊業,讓他去擊退宋軍。 楊令公默默地退了下去。回到軍中,他對兒子們說:“這肯定是宋人用賄賂的計謀,讓漢主疏遠我們父子。剛才要不是宋丞相等人極力上奏,我險些就性命不保了。現在漢主命我殺退宋軍,這樣才能免罪;否則,還是要治我的罪。可敵人堅守不出,我們怎麼才能退敵呢?”楊延德進言道:“父親何必如此憂慮?
既然漢主聽信讒言,疏遠我們父子,那我們不如將人馬撤回應州。等宋兵攻破河東,到那時他們再想起我們父子,可就後悔莫及了。”楊令公說:“我本想盡心為國效力,既然已經出兵來救援,哪有退兵的道理?你們明天只管出戰,我們再從長計議。”楊延德心中憤憤不平,退了下去,與部將秘密商議,有了歸附宋朝的想法。第二天,楊延嗣、楊延朗兩兄弟出陣挑戰,可宋營中沒有一騎出來迎戰。天色漸晚,楊延嗣等人只好退兵。 太宗皇帝聽說了劉鈞要誅殺楊業的訊息,便與謀臣們商議招降楊家的辦法。楊光美進言道:“陛下正應趁著這個機會,引誘楊家來投降。”
太宗皇帝說:“朕正為找不到好辦法而苦惱。”楊光美說:“臣有一計,不出半個月,河東就能輕易拿下,還能讓楊家父子歸降我朝。”太宗皇帝高興地問道:“你有什麼妙策?”楊光美上前,在太宗皇帝耳邊,輕聲說了幾句“如此如此”。太宗皇帝聽後,龍顏大悅,說道:“這件事非你去辦不可。”
楊光美欣然接受了太宗皇帝的命令,徑直前往楊業的營寨。他先派人通知楊業自已到來的訊息。楊業得知後,說道:“往年正是因為這個人來議和,我厚待了他,放他回去,結果導致漢主對我產生了疑忌。如今他又來,肯定有一番說辭。”於是,他先安排了二十名健壯計程車兵,埋伏在營帳外面,並叮囑他們:“我只要大喝一聲,你們就立刻出來把他抓住。”一切佈置妥當後,不一會兒,楊光美昂首挺胸地走進了營帳。
楊業端坐在營帳中,一動不動,他的七個兒子整齊地站在兩旁。楊業開口問楊光美:“你來有什麼事?”楊光美回答道:“我特地來勸將軍歸順我們大宋天朝。”楊業聽後,勃然大怒,大喝一聲,帳下立刻衝出來二十個人,當場就把楊光美捆綁起來,楊業隨即下令將他斬首。楊延嗣見狀,趕忙說道:“父親暫且息怒,先聽聽他要說什麼,如果說得不對,再斬他也不遲。”楊業說:“那你就說說看,要是說不通,就休怪我刀下無情。” 楊光美毫無懼色,他朗聲說道:“我聽說,良禽會選擇合適的樹木棲息,賢臣會挑選賢明的君主輔佐。如今將軍您來救援河東,本意是想竭盡忠心。然而,劉主對您的猜忌卻日益加深,您無法證明自已的忠心,這樣下去,事情必然會失敗。
我們宋主仁德遠揚,四方各鎮都對他十分敬服,現在只有河東還沒有歸順,您覺得河東能長久安穩嗎?背棄黑暗,投向光明,這是古人所推崇的,希望將軍您能明察。”楊業聽完,沉默了半晌,然後說道:“我不殺你,放你回去,趕快讓你們的勇將前來與我一戰。”楊光美不慌不忙地退出帳外,故意在拂袖的時候,將一封密信掉落在了軍營中,然後離去。 楊光美走後,楊業的左右侍從撿起了那封密信,正好被楊延德接到。
他拆開一看,裡面是一張畫好的圖,上面有無佞宅、梳妝樓、歇馬亭、聖旨坊等建築,旁邊還寫著“接待楊家父子之所”,描繪得極其美麗。楊延德拿著圖與楊七郎等人仔細觀賞。楊七郎說道:“別說讓我們住在這樣的地方,哪怕只是看上一眼,我也心滿意足了。”楊延輝說:“先別洩露這個訊息,看看漢主的態度如何。要是他不善待我們父子,我們就反叛,歸順南朝。”眾人將此事隱瞞下來,沒有告訴楊令公。 過了幾天,劉鈞派人來督促楊業出戰,然而糧草和犒賞軍隊的物資卻一點都不提供。楊令公心中更加慌亂,便與兒子們商議,決定分兵出戰。楊延朗進諫說:“不是我們不盡心盡力,而是這幾天軍中糧草不足,大家都沒有了鬥志。
如果此時出兵,軍隊內部必然會先亂起來,怎麼能取勝呢?不如先退兵回應州,再從長計議,您看怎麼樣?”楊業說:“你們要是這樣做,以後還有什麼臉面去見天下的英雄豪傑?”楊延德說:“父親您也要為我們想想,軍士們都快激憤得要叛變了。”楊業見大家意見不一,而且劉鈞又多次派人來責怪,無奈之下,只好下令,讓軍隊在一夜之間退兵回應州。 楊業退兵的訊息傳到了宋營,太宗皇帝得知後,立刻召叢集臣商議。楊光美說:“我們可以先讓各位將領暫緩對河東的進攻,先想辦法招降楊家父子。
只要楊家父子歸降,拿下河東就不在話下了。現在趁著他們的軍隊已經退兵,可以在應州散佈謠言,就說北漢主認為楊家父子有抗命私逃的罪名,打算聯合大遼出兵討伐他們。他們聽到這個訊息,心裡肯定會害怕,陛下再派人去勸說,事情就一定能成功。”太宗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立即下令在軍中製造謠言,並設法傳入山後地區。這裡暫且按下不表。 再說楊令公星夜兼程,回到了應州。沒過幾天,就聽到了這個謠言,軍中將士人心惶惶,隊伍也變得難以統一管理。楊令公坐立不安,滿臉憂愁。夫人佘氏見狀,問道:“令公從晉陽回到這裡,為什麼每天都悶悶不樂?”楊令公長嘆一聲,只好把漢主怪罪自已的事情告訴了她。
夫人問:“你和兒子們商量過這件事嗎?”楊令公說:“很多兒子都勸我投降,但我擔心這不是長久之計。”夫人說:“如果天朝能厚待你們父子,歸降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何必如此憂慮呢?”楊令公說:“我正是不知道他們會如何對待我們。要是待遇不如漢主,我反而會背上不忠的罵名,到那時可就進退兩難了。”說完,楊令公便走出了軍營。 這時,五郎楊延德進來問母親:“剛才父親說了些什麼?”佘氏便把楊令公的話告訴了他。楊延德說:“這不是偶然的。我們父子有輔佐君王的才能,有平定戰亂的武藝,無論歸降哪裡,都會受到厚待。”
說完,他就把之前得到的宋人繪製的圖展開,拿給母親看,並詳細地指著圖上的內容一一講解。當時,楊令公的兩個女兒也在旁邊,長女叫八娘,十五歲;次女叫九妹,十三歲。她們聽說圖中描繪的地方如此富貴,便極力慫恿母親,勸說父親歸順大朝。母親說:“你們先別說話,等我找個機會勸勸你們的父親。”第二天,佘氏與楊令公面對面飲酒,酒至半酣,夫人說道:“我聽說軍中每天都擔心大遼出兵,這件事實在讓人憂慮。令公您現在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時光飛逝,年華漸老,卻無法建立功名,實在太可惜了。
不如聽從孩兒們的建議,放棄河東,歸順大朝。這樣一來,對上可以實現您平生的志向,對下可以留下不朽的名聲,總好過在這偏遠之地沉淪,一輩子只是個普通的武夫吧?”楊令公聽後,欣然說道:“夫人說得太對了,我明天就和眾將商議歸降的事情。” 楊令公思索了一夜,第二天,他來到軍中,召集各位將領,決定商議歸順宋朝的計劃。牙將王貴進言:“令公,歸降這件事可非同小可。您必須先自重,這樣別人才會尊重您。
應該先派人通知宋主,等他派遣大臣和勇將帶著敕書到來,我們再歸降,這樣才能保全我們的顏面。”楊令公覺得他說得有理,便先派部將張文前往宋營,去見太宗皇帝,告知楊令公準備歸順大朝的事情。太宗皇帝召集文武大臣,問道:“楊令公準備歸降,我們該如何對待他?”八王進言:“楊家父子如果真的歸降,陛下不能等閒視之,必須在文武大臣中挑選兩人,帶著詔書前往應州,傳達陛下的心意,這樣他們才會真心歸順,沒有疑慮。”太宗皇帝問:“誰可以前往?”話還沒說完,楊光美進言說:“文臣牛思進,言辭清晰;武臣呼延贊,英氣豪邁。讓這兩人去,事情肯定能成功。”太宗皇帝批准了這個建議,當即下詔,派遣牛思進和呼延贊帶著豐厚的禮物前往應州,去見楊令公。兩人宣讀詔書:“朕認為,在國家多事之秋,最難得的就是人才。
所以朕即位之初,就特別關注邊將。你們山後應州的楊令公父子,文能使國家興盛,武能平定戰亂。卻屈居在偏遠之地,被閒置一旁,朕對此深感惋惜。而且,河東的平定指日可待,你們又將何去何從呢?現在朕特地派遣親信的文武兩位大臣,帶著敕命,來傳達朕的心意。如果你們父子真的有歸順我朝的意願,朕將委以重任,讓你們的子孫享受無比的富貴,而令公您也能獲得不朽的名聲,這難道不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嗎?特此詔示,希望你們能夠明白。” 楊令公接到詔書後,拜謝領命,然後請牛思進和呼延贊進入營帳,賓主分坐兩旁。牛思進說:“主上因為令公您真心歸降,特地派遣我們二人,來到您的麾下,與您當面商定歸降的事宜。
大家都盼望著您的到來,就像大旱之時盼望雲彩和雨水一樣。希望您不要有任何疑慮。”楊令公說:“我一直駐守在這偏僻之地,對上不能盡忠於漢主,對下不能在朝廷立功,實在是讓天下人恥笑。”呼延贊說:“令公您說得不對。您有文武全才,一心為國效力,也十分勤勞。無奈劉鈞身邊的奸臣當道,不想讓令公父子建立奇功,才導致您如今進退兩難,從而有了歸降我朝的想法。這其實是天意,讓您在我朝建立不朽的功勳,這難道是偶然的嗎?”楊令公見二人說得合情合理,對他們十分敬服,便讓左右侍從擺上酒席,熱情款待他們,眾人盡歡而散。
第二天,楊令公回到家中,與夫人商議歸降的事情。夫人說:“令公既然已經有意歸順天朝,何必再反覆商議呢?”於是,她先讓前來傳詔的兩位大臣回去覆命,又讓兒子們調集邊防的軍馬,將府庫中的金帛裝載起來,準備起程歸降。後人有詩稱讚道:“山川鍾秀不徒然,致使英雄產太原。父子從來歸大宋,契丹拱手定三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