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帶著自已那四名和尚,在劉伯的護送下,離開了兩界山,繼續向西行去。在途中,很快,他們就來到鎮壓孫悟空的五行山附近。

看著離五行山已經不遠,劉伯欽停下腳步,對著玄奘五人說道:“諸位聖僧,此地已出大唐地界,不再歸大唐管轄,我也只能送諸位聖僧到這裡了!”

玄奘聞言,雙手合十道:“多謝劉施主一路護送貧僧到此,敢問劉施主,前方是何去處?”

劉伯欽聽到玄奘的問題,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解釋道:“聖僧,前面那山叫做五行山,只因我大唐皇王西征定國時,將其定為大唐與西牛賀洲的邊界。先年間曾聽老人傳說,王莽篡漢之時,天降此山,下面壓著一個神猴。這神猴不懼寒暑,無需飲食,自有土神監押,每天只給他飢餐鐵丸,渴飲銅汁。自昔到今,他一直被壓在此地,卻始終沒有餓死凍死。如今聖僧既然已經到達此處,伯欽也就此別過了。若是聖僧取經歸來,還請務必來我家歇歇腳,我定會準備豐盛的素齋,款待聖僧!”說完,劉伯欽向玄奘行了個禮,然後轉身離去。

玄奘看著劉伯欽遠去的背影,心中感慨萬千。他深知此次西行路途遙遠,充滿艱險,但他堅信只要堅持不懈,定能取得真經,造福眾生。於是,他對那四名和尚說道:“諸位師兄,我們先在此地歇息片刻,吃些乾糧,然後再向西行進!”

其中一個和尚開口道:“玄奘師弟,為兄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玄清師兄,有什麼話但說無妨,我們師兄弟一同探討便是。”玄奘溫和地回答道。

玄清嘆息一聲,緩緩說道:“玄奘師弟啊,你對佛法的理解和研究的確遠超我們幾個。然而,自從我們師兄弟五人踏上西行之路以來,在我大唐境內所見之處,人民生活安康,豐衣足食。可是,一旦進入這西牛賀洲,佛祖所管轄的地域,狼群虎豹便立刻出現,真是令人費解。此外,還有一件事讓我心生疑惑。當初,劉伯欽施主的亡父靈魂,我們用小乘佛經超度,也成功送他輪迴轉世去了。然而,那天在化生寺,菩薩卻告訴我們,唯有大乘佛經才能超度亡靈。可是如今,我們用小乘佛經同樣超度了亡魂,這豈不是與菩薩所言相矛盾嗎?

還有,這五行山,為什麼在王莽篡漢時落在西牛賀洲,還鎮壓著一隻猴子,師兄我很不理解,為什麼五行山不在南瞻部洲、東勝神洲、北俱蘆洲鎮壓猴子,而偏偏選擇了西牛賀洲?據典籍上記載,北俱蘆洲不是妖族生活之地,鎮壓在北俱蘆洲不是更好嗎?再說,我佛慈悲,即然那猴子被鎮壓在西牛賀洲我佛的管轄區內,為什麼不把猴子解救出來,以佛法渡化,為我佛門所差遣?這些師兄我無法理解,還請師弟為我等解惑!”

玄奘聽到玄清的問題,先是一愣,然後思索片刻回答道:“阿彌陀佛!玄清師兄,師弟我也只是對小乘佛經理解比較透徹,至於如大乘佛經和小乘佛經的問題,我無法回答,畢竟誰也沒有讀過大乘佛經,再者說,五行山下鎮壓的猴子,也沒有任何典籍和文獻記載,師弟也無從考究,因此也無法回答。

至於說小乘佛經能夠超渡亡靈,與菩薩當初講的有出入,我想菩薩是不會騙我們的,至於說小乘佛經不能超渡亡靈,我想不外乎有如下原因,

1,教義重點可能有所不同,我們現在所習小乘佛經,貧僧以為更注重個人的解脫和涅槃,追求個人的內心平靜和解脫。而大乘佛經要廣要大。

2,修行方法也許有所區別,我們現在修行的小乘佛經主要透過四諦、八正道等方法進行修行,強調個人的自我修行和內心的淨化。大乘佛法也許更高更寬。

3,對佛的看法有所不同,我們修行小乘佛經,是將佛視為已經解脫的聖者,是修行者的榜樣。大乘佛法的佛也許是救苦救難,慈悲和智慧的化身吧!

4,對眾生的看法有所不同,小乘佛經認為眾生有不同的根性和業力,只有少數人能夠透過修行獲得解脫。而從各種說法中得知,我佛曾提出眾生皆有佛性,都可以透過修行成佛,這也許就是兩者的區別吧。

最後就是佛典內容有所不同,小乘佛經典籍貧僧不能說全部通讀,但也是基本上沒剩多少,可菩薩說過,大乘佛法有三藏,那一藏佛經具體有多少,沒有準確數量,以貧僧理解,一藏佛經無數部,更何況是三藏,一定是浩如煙海,窮盡一生恐怕也讀不完!”

四個和尚聽了玄奘這一番長篇大論,對玄奘佩服的五體投地,直言他對佛法理解高深。

玄奘對於大、小乘佛法的領悟已經十分深刻,可以說已經接近完美了。也只有像他這樣的高僧,才能僅僅透過一些零星的線索和言語,就洞悉這兩種佛法的大致內涵。這足以證明玄奘在佛法修行方面的造詣之深。然而令人惋惜的是,佛門卻將他視為一顆完成西遊量劫的棋子,完全沒有意識到他真正的價值所在,可悲可嘆。

“阿彌陀佛!玄奘師弟,其實,我們這次西行,就算取得大乘佛經,那又有什麼意義呢?現在的大唐境內,可是非常排斥我們佛門的,想要讓佛門在大唐興盛,很難啊!”玄清聲音有些低沉,從他的語氣中,玄奘能感覺到玄清對佛門在大唐興盛的信心不足。

“阿彌陀佛,師兄莫要如此悲觀。”玄奘雙手合十,輕聲說道,“盛衰無常,世事流轉。只要我們堅持弘揚佛法,總會有轉機的。況且,取得真經也是我輩僧人的責任與使命。”

其他三人聞言,微微點頭,表示贊同。

“只是這一路艱難險阻,不知何時才能抵達西天。”玄清感嘆道。

“無妨,路雖遠,但只要心有執念,定能到達西天靈山。”玄奘目光堅定地看向西方靈山的方向。

四人對視一眼,眼中均閃過一絲決然。

五人正準備繼續出發,虛空中傳來一道聲音:“陳玄奘,本座觀你佛心堅定,特來賜你三件法寶!”

五人尋聲望去,只見觀音菩薩腳踏祥雲,立在虛空,一臉慈悲地看著玄奘他們五人。

五人連忙對著菩薩下拜,觀音菩薩說道:“唐玄奘,本座賜你錦襴袈裟一件,上嵌七寶,水火不侵,可以防身趨祟。九環錫杖可吸收天地香火信仰和天地功德,持杖者可彰顯聖德,而錫杖也可用於防身。再賜你紫金缽盂,用於化緣之用!”

“弟子謝過菩薩賞賜!”玄奘激動地跪拜菩薩,心中充滿喜悅和感激之情。他知道這三件法寶將成為他西天取經路上的得力助手,幫助他克服重重困難。

而此時,玄清四人則跪在地上,緊張地盯著菩薩,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他們心想,自已陪著玄奘一路走來,雖然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功績,但至少也有一些辛苦付出吧?所以他們並不奢求能得到像玄奘那樣珍貴的法寶,只希望菩薩能夠賞賜一些小禮物或者給予一點指點,這樣他們就已經非常滿足了。

然而,觀音菩薩卻冷漠地掃了四人一眼,面無表情地說道:“你們四人,佛法修行不夠精湛,佛心不夠堅定,佛意不夠堅毅。西行路途遙遠,長達十萬八千里,一路上妖魔鬼怪橫行肆虐,以你們目前的能力根本無法抵達靈山。我勸你們還是放棄幻想,不要再繼續前行,你們的西行就此結束吧!”

聽到這句話,玄清四人如遭雷擊,臉色瞬間變得蒼白。他們沒想到菩薩會如此絕情,直接否定了他們的努力和未來。他們感到無比失落和絕望,彷彿整個世界都崩塌了下來。

玄清四人心有不服,長安城化生寺那麼多僧人,除了玄奘,只有他們四人沒有任何猶豫地就站出來,陪著玄奘西行。可到如今,他們沒有想到,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反而他們一心向佛的心就被菩薩觀音的一句輕飄飄的話,就給否決了。

玄奘剛想要替玄清四人說句話,就聽見玄清朗聲說道:“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我四人雖然佛法嚴習沒有玄奘師弟高深,可我四人去靈山拜求真經的心天地可鑑。菩薩,你我皆是佛門弟子,請問菩薩,弟子四人可有去西天靈山求取真經的資格?”

觀音菩薩面色微變,顯然沒想到玄清會如此質問她,但很快就恢復如初,微笑著回答道:“你們自然有此資格。”

聽到觀音菩薩的回答,玄清等人臉色稍緩,繼續問道:“那為何菩薩剛才說我們無法取得真經呢?難道我們四人的修行還不夠嗎?”

觀音菩薩解釋道:“你們誤會了,貧僧並沒有否定你們的修行和取經之心。但此次西行路途遙遠,艱險重重,需要的不僅僅是佛法的造詣,更需要一顆堅定的心和應對各種困難的能力。而這一點,正是貧僧所擔心的。”

玄清等人聽後陷入沉思,覺得觀音菩薩說得也有道理。畢竟西行之路充滿未知與挑戰,光靠佛法知識可能並不足夠。於是,他們紛紛表示願意接受考驗,證明自已有能力完成取經使命。

看到玄清等人態度誠懇,觀音菩薩滿意地點點頭,表示會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他們機會。玄奘在一旁看著,心中暗暗為玄清等人的勇氣和決心感到欽佩。他相信,只要大家齊心協力,一定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取回真經。

玄清想了想,繼續問道:“請問菩薩,弟子四人要是另選路線,西去靈山,求取真經,佛門是否認可?”

觀音菩薩聞言,臉色微微一變,但很快恢復正常,微笑著點了點頭,道:“自然認可,只要你們能取得真經,無論走哪條路,都是可以的。”

玄清聽後,心中略微安定,接著又問道:“阿彌陀佛,菩薩你擁有法力,是我佛門中的修行大成者,可以說我四人死生全在您一念之間,貧僧請問菩薩,在西天取經的這一行動中,菩薩是否存有私心?對貧僧四人是否有失公允?若無私心,不失公允,天道在上,菩薩敢對天道發誓嗎?”

此言一出,全場皆驚,眾人紛紛看向觀音菩薩,想看她如何回答。玄奘更是瞪大了眼睛,緊張地看著觀音菩薩,他知道,如果觀音菩薩不敢對天道發誓,那麼就意味著她心虛,可能真的對玄清四人存在私心和有失公允。

聽到玄清的這一番話,觀音菩薩的臉色瞬間變得難看到了極點,陰沉得彷彿能滴出水來。她心中暗自咒罵道:“好一個狡猾的玄清!”

原來,玄清的這幾句話巧妙地將觀音菩薩所有可能對他們四人採取的行動路徑都給堵死了。他先是點明瞭觀音菩薩擁有強大的法力,能夠輕易地讓他們四人喪命,但又將這話直白地說出來,使得觀音菩薩無法在玄奘面前下手;接著,他質疑觀音菩薩是否因為對玄奘的偏愛而故意貶低他們四人,並指責其行為不公;最後,他還挑釁地要求觀音菩薩以天道為誓,證明自已對玄奘沒有任何私心和對玄清四人的公正性。

這樣一來,觀音菩薩陷入了兩難的境地。如果她敢對天道發誓,那玄清四人生命即可無憂,還可以自已去西天取經。

如果菩薩不敢對天道發誓,那麼就坐實了觀音菩薩對玄奘心存私心,對玄清四人,是有失公允。如此一來,絕對會影響到觀音菩薩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尤其是在玄奘心中的形象,這樣一來,會直接影響到玄奘對佛門的信仰,對觀音菩薩的看法,甚至會影響到玄奘的心性,生成心魔。因此,無論如何選擇,都會讓她感到無比棘手。

“阿彌陀佛,玄清,你們四人回去吧,至於西去靈山求取真經,乃天道定數,玄奘乃天定的取經人,不是爾等能夠參與的,本座的話你們明白了嗎?”觀音菩薩最終還是沒有對天道發誓,只是不痛不癢地說了這麼幾句。她的聲音中帶著一種無法抗拒的威嚴,讓人不敢有絲毫違背。

玄奘眼中閃過一絲失望,他張了張嘴,最終還是什麼也沒說出來。他知道,這一切都是命中註定,他不能強求。

玄清聽了菩薩的話,雙手合十,恭敬地說道:“阿彌陀佛,菩薩,貧僧明白了!”他的臉上沒有絲毫不滿或怨恨,只有平靜和早知如此的表情

說完,玄清轉身對其他三人說道:“玄明、玄靈、玄心,我們走吧!”他的語氣堅定而果斷,彷彿早已做好了離開的準備。

其他三個和尚,紛紛跟上玄清,頭也不回地離開了此地。他們的步伐穩健而堅定,彷彿在向世人宣告著他們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