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玄奘得到了皇帝李世民的批准,開始了他的西遊取經大業。臨行前,大唐負責對外職能部門鴻臚寺的寺卿官找到了玄奘,並與他交談了一番。這番話讓玄奘法師既感到安心,又心生警惕。
“玄奘法師,皇上口諭,法師此次西行,意義非凡。您不僅是佛教界的高僧,更是代表著大唐皇朝的顏面和風采。所過之國,都應以臣屬國的禮儀相待。若有任何國家對法師不敬,我大唐必將以百萬大軍,滅其國,毀其宗廟,就是到了西天大雷音寺,法師也要做到不卑不亢,望法師切記!”
同時,這段話也被鄭重地寫在了玄奘法師通關文牒的首頁,以此來展示大唐國的強硬態度。這一舉措無疑給了玄奘法師更多的安全感,但同時也讓他意識到這次西行的責任重大。一旦遭遇不測,可能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然而,面對這樣的壓力,玄奘法師並沒有退縮。他堅信自已肩負著弘揚佛法、拯救眾生的使命,無論前方道路如何艱難險阻,他都會勇往直前。
而觀音菩薩看到人皇李世民給玄奘的任務後,她的怒火就一下子燒了起來。
“好啊!這就是你們人族的人皇?居然將我佛門安排的取經大業,視作刺探他國的軍事情報的工具,簡直是可忍孰不可忍!”觀音菩薩心中暗自惱怒,但她卻無可奈何。
畢竟,現在的局勢已經非常微妙,只要玄奘能夠出發西行,那就是阿彌陀佛了,至於其他的,還能要求什麼呢?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玄奘並未得到李世民的特別賞賜和過多關注。
就這樣玄奘他們沿著長安城外的官道,一路向西前行。每個人都懷揣著不同的心思,其中最為複雜的當屬玄奘本人。
他深知此次西行的艱難險阻,但同時也明白自已肩負著重大使命。在他內心深處,對於佛法的追求從未停止過,而這次西行更是他實現夢想的重要一步。
玄奘更是清楚,一路上,自已要經歷了無數的磨難與挑戰。甚至還要面對妖魔鬼怪的襲擊。他堅信,只要自已一心向佛,所有的困難都不是困難。他知道,佛門是不管他這個沒有自保能力的取經人的。
自長安起程後,玄奘一行人可謂是暢通無阻。一路上所經各州府縣衙,也不過是簡單地查驗一下他們的通關文牒和路引發牒,便直接放行。
最終,他們抵達了兩界山。此處乃是大唐最西端的邊境,翻過此山,玄奘將正式踏足西牛賀洲的地域。
兩界山高聳入雲,山上古木參天,道路崎嶇難行。而就在這片山林之中,隱藏著一位神秘的大能。他常年隱居於此,一方面修行,另一方面則守護著大唐的邊境安寧。
這位大能,正是四象之一的西方守護神白虎大神。四象分別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它們分別代表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以及與之相關的季節、元素和象徵意義。青龍是東方守護之神,象徵著春季和木元素。它是一條青色神龍修煉成就神位,具有強大的力量和神秘的氣息。青龍為吉祥的象徵,代表著權力、尊貴和好運。
白虎是西方之神,象徵著秋季和金元素。是一隻遠古白色的猛虎修煉成就神位,具有威猛的形象和銳利的爪子。白虎以戰成神,代表著勇氣、力量和威嚴,且主殺伐。
朱雀是南方之神,象徵著夏季和火元素。據傳東皇太一的後裔,和三足金烏地位相對等。朱雀具有美麗的羽毛和靈動的身姿。朱雀被視為吉祥的象徵,代表著幸福、繁榮和吉祥。
玄武是北方之神,象徵著冬季和水元素。它是一隻黑色的烏龜修煉成就神位,具有堅韌的外殼和神秘的力量,揹負著一道先天八卦陣圖。玄武被視為守護神,代表著長壽、穩定和安全。
白虎大神站在山頂雲端,俯瞰著下方正在休息的玄奘五人,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他轉頭看向身邊的一名隨從,輕聲說道:“你派遣一名族人,前去嚇唬一下這幾個取經人,讓他們趕緊離開大唐。前方已經有佛門的人接應他們,可別在我們大唐境內賴著不走。”
那名隨從恭敬地向白虎大神行了一禮,應道:“是!謹遵大神法旨!”隨後,他縱身跳下雲頭,迅速離去,開始著手安排這件事情。
不多時,玄奘五人休息的山林中,狂風怒號,吹得樹枝嘎吱作響,彷彿要將整個山林撕裂。風裡還夾雜著陣陣虎嘯聲,如雷貫耳,震得人心驚膽戰。玄奘等人面色蒼白,身體不由自主地顫抖起來。而他們所坐的馬匹更是恐懼到了極點,四肢發軟,屎尿齊流。
玄奘五人慌慌張張地拿起行李,生拉硬拽著馬匹,想要儘快逃離這個可怕的地方。然而,由於驚慌失措,他們迷失了方向,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處密林深處。
正當他們四處尋找出路的時候,突然聽到了一聲令人心寒的狼嘯。五人驚恐地抬起頭,只見一群不速之客出現在他們面前——數十隻兇猛的狼!它們瞪著兇狠的眼睛,露出尖銳的獠牙,向玄奘等人步步逼近。
五個和尚從未經歷過這樣的場面,心中充滿了恐懼。其中三個和尚當場嚇得暈了過去,倒在地上一動不動。只剩下玄奘和另一個被嚇得渾身發抖的和尚,口中不停地念著佛經,祈求佛祖保佑他們脫離狼群。
狼群在一頭雄壯的狼王指揮下,慢慢地縮小了包圍圈。它們的步伐輕盈而迅速,彷彿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每一隻狼都透露出一種冷酷無情的氣息,讓人不寒而慄。
玄奘和那個和尚緊緊握著手中的行李,希望這些東西能成為他們最後的防線。他們瞪大了眼睛,緊張地注視著狼群的一舉一動。此刻,時間似乎凝固了,周圍的一切變得格外安靜,只有狼群的腳步聲和低沉的吼聲迴盪在空氣中。
正在這時候,一聲虎嘯,從森林深處傳來,狼群聽到老虎的聲音,眼神中露出恐懼的神情,狼王馬上命令狼群撤退,不消片刻,狼群就退的一隻不剩,無影無蹤,四周一片死寂。
見狼群離去,玄奘五人緩緩心神,互相對視一眼後,皆是鬆了口氣。待心情平復下來之後,五人才再次踏上西行之路。
一路上,五人沉默不語,但每個人臉上都流露出凝重之色。經過這場驚險的遭遇,眾人心中對此次西行取經的艱難程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此刻,除了玄奘之外,其餘四人心中已經萌生出了退縮之意。
然而,玄奘並未因此而動搖自已的信念。他堅信,只要堅持不懈,定能完成使命。於是,他默默地加快步伐,帶領著眾人繼續向前走去。
大約又過了兩個時辰,眾人耳邊突然傳來一陣嘈雜的聲音。仔細一聽,竟是人的呼喊聲和腳步聲。五人心中不禁大喜,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即將接近人類聚居地。只要有人活動,那附近必然存在村莊或城鎮。如此一來,他們便可以在此處化緣並稍作休息。
正當五人興奮之際,一道山樑出現在眼前。緊接著,十幾個人影從山樑背後浮現出來,並迅速朝著玄奘等人靠近。這些人手持弓箭、獵刀等武器,顯然是一群獵人。
“阿彌陀佛,貧僧見過各位施主!”玄奘率先迎上前去,雙手合十向這群獵人問好。
獵人隊伍的領頭人見狀,連忙回禮:“大師有禮了,我等乃是山中獵戶。方才聽聞此處有虎嘯狼嚎之聲,擔心大師安危,特意前來檢視一番。不知大師一行從何處而來?可有遇見什麼異常情況?”
“阿彌陀佛,諸位施主,是這樣的………”玄奘把他們從進入兩界山以來所遭遇的事情說了一遍。
“大師,沒有想到你們還有此大的氣運,就算我們常年生活在這大山中的獵戶,也不敢去招惹狼群,看來諸位大師真有大氣運啊!不知諸位大師從何而來,要到哪裡去?”那獵戶領頭問道。
玄奘雙手合十,微微躬身說道:“阿彌陀佛,貧僧玄奘,從大唐而來,去西天靈山求取佛經,不知施主如何稱呼?”
“原來是大唐來的高僧啊,失敬失敬!我叫劉伯欽,是附近的獵戶,今日能見到大師真是三生有幸!”劉伯欽恭敬地回答道。
玄奘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後向劉伯欽介紹了自已一起的其他四名同伴。
劉伯欽聽後驚訝地說:“原來如此,怪不得諸位大師能從狼群口中逃生,想必也是因為暗中自有神仙相助吧。不過,這一路西行,路途遙遠,還會遇到各種危險,大師可要小心啊!”
玄奘感激地說:“多謝劉施主提醒,貧僧定會多加小心。只是這兩界山乃是去往西天取經的必經之路,不知是否還有其他路徑可以避開這山中的危險呢?”
劉伯欽想了想,回答道:“據我所知,這兩界山只有一條路可走,而且山路崎嶇難行,時常有猛獸出沒。但若是繞路而行,則需要多花費許多時日,且路上也未必安全。所以,大師還是要多加小心才是。”
玄奘聽後,沉思片刻,然後說道:“既然如此,那貧僧便只能依靠佛祖保佑,一路前行了。不知劉施主可否願意為我們帶路,指引方向?”
劉伯欽連忙擺手說道:“大師言重了,能帶路自然是我的榮幸,但我畢竟只是一個獵戶,對佛法一竅不通,若有失禮之處,還望大師見諒。”
玄奘笑著說:“劉施主不必客氣,只要您能為我們帶路,便是最大的幫助了。至於佛法之事,日後有的是時間與您探討。”
劉伯欽聽後,欣然答應下來,表示願意為玄奘等人帶路,並邀請他們前往家中歇息一晚,明日再繼續趕路。
於是,玄奘師徒四人跟隨劉伯欽回到家中,受到了熱情款待。
劉伯欽老母親見到玄奘是從大唐來的高僧,開口說道:“兒呀,明日是你父週年祭日,近段時間來,我常夢見你父在地府遭受苦難,皆因咱家世代為獵,多造殺業,你父在世,不知殺了這山中多少生靈,雖受地府磨難也合天理,但為母不忍你父在地府受難,即然高僧如今到了咱家,就勞煩幾位高僧停留一日,為你父誦經超渡,消些罪孽,好去輪迴!”
劉伯欽聽到母親的話,對玄奘說道:“高僧,既然家母有求,那就有勞高僧停留一日,為我父亡魂做一場法事。”
玄奘欣然答應,對於超渡亡魂這種有利於自已積累功德的事情他還是很願意做的。
次日一早,劉伯欽一家老小都起來,就整素齋,款待玄奘及一眾和尚,請他開壇唸經。
玄奘五人淨了手,同劉伯欽家堂前拈了香,拜了家堂,玄奘方敲響木魚,與其他四名和尚先念了淨口業的真言,又唸了淨身心的神咒,然後開《度亡經》一卷。誦畢,伯欽又請寫薦亡疏一道,再開念《金剛經》《觀音經》。一一朗音高誦。誦畢,吃了午齋。又念《法華經》《彌陀經》。各誦幾卷,又念一卷《孔雀經》,及談苾蒭洗業的故事。以至傍晚,獻過了種種香火,化了眾神紙馬,燒了薦亡文疏,佛事已畢,這次佛事才算圓滿。
卻說劉伯欽的父親之靈,得玄奘超薦得脫靈魂業力沉淪,靈魂午夜來到自家家宅內,託夢與劉伯欽母子長幼道:“我在陰司裡苦難難脫,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聖僧,唸了經卷,消了我的罪業,閻王差人送我上大唐富地,長者人家託生去了。你們可好生謝送聖僧,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
第二天天亮,劉伯欽一家感念玄奘對自已父親的超渡之恩,又是一番感謝,整一番豐盛素齋,謝過玄奘一行,備些乾糧淡水,在劉伯欽的帶領下,他們順利透過了兩界山,繼續踏上了西天取經的征程。
而在無盡虛空中,燃燈古佛看著唐僧一行人,搖了搖頭,苦笑著長嘆一聲,口中低語道:“捨近求遠,修成正果,又有何用!”
其實佛門所謂的大乘佛經,九成以上是在小乘佛經的基礎上,加上各佛陀菩提的各自的理解,匯聚而成,所以才有了燃燈古佛的感嘆捨近求遠。只是,玄奘沒見過大乘佛經,不知道其中的關係罷了,真的要是以對佛經的理解來劃分,玄奘在對佛經的理解上要比靈山的佛陀都高深,甚至可以比肩如來佛祖,只不過玄奘是佛門選定的棋子,身不由已,要不然說不定玄奘的佛法要西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