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見李善長前來,客套一番後,開門見山問道:“李丞相此來,所為何事啊?”

李善長面帶微笑道:“現在陳友諒已伏誅,掃平江南指日可待。張士誠已復叛元廷,自稱吳王,明玉珍業已於西蜀稱帝。現在年關將至,屬下覺得,時機已到,主公可於春節之後稱王於應天。”

朱元璋不由得心頭一蕩,面帶笑意,“之前本公要稱王,你們都說要緩稱王,怎麼今日又催起來了?”

“此一時,彼一時,今時不同往日。如今陳友諒兵敗生死,武昌城破指日可待,整個江西乃至湖廣都已是主公囊中之物。至於姑蘇張士誠,福建方國珍,陳友定,西蜀明玉珍皆不足為懼,主公江南地界已無抗手。平定江南後必要揮師北上,驅除韃虜。吳國公的稱號,怎能配得上主公如此功績?特有此請!”

朱元璋雖內心激動不已,但面露猶豫之色,“這個是不是急了一點,本公若是稱王,元廷那邊會不會興兵來犯?”

李善長撫須而笑,“元廷早已四分五裂,我們北邊是王保保,之前王保保已與主公互通有無,況且元廷現在內鬥得厲害,都在盯著劉福通丟掉的地盤,無暇南下。退一萬步說,哪怕他王保保興兵來犯,我應天兵精糧足,又不乏善戰之將,何懼之有?”

朱元璋故作沉思狀,“讓本公好好想想,丞相先退下吧。”言罷,李善長領命退走,朱元璋一人獨坐西苑。

從被逼走投無路,投身義軍以來,十數個年頭,打了無數場仗,生裡來,死裡去,刀頭舔血,今天逐鹿中原彷彿就在眼前,整個天下也不再那麼遙不可及。

當年不過為求活命於亂世,想過能出人頭地,建功立業,但從未想過竟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天命所歸還是事在人為?

沉思良久,朱元璋獨自走出西苑,看著東逝的滾滾長江,眼裡精光爆射。

該來的終將是來了,過完春節,滿朝文武皆請朱元璋稱王,以天下未定為由辭讓再三,最終群臣固請不已,遂稱吳王。

封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汪廣洋為右司郎事,張昶為左司都事。其餘文臣武將亦各有封賞。

年前張士誠於姑蘇亦稱吳王,因據浙東之地,遂史稱東吳,朱元璋稱西吳。

朱元璋稱王的訊息很快傳到了洪都城,諭旨傳到大都督府,朱文正稱病不出,並未接詔。諭旨裡,不少文武群臣皆有封賞,但他還是大都督,依舊鎮守洪都。

府裡的朱文正火氣很大,他需要發洩,於是便命左右心腹幫他物色良家女子,供其享樂。

望著床榻之上瑟瑟發抖的女人,他很興奮,他像一頭失控的野獸,撲了上去,不顧身下女子的哀嚎,哭喊,求饒……

一番雲雨過後,朱文正心情稍微好了些,穿好衣物,獨自出門而去,只留下那苦命的女子獨自在床榻上抽泣。

武昌城被圍數月,因城防堅固,城中糧草充足,久圍不克,朱元璋遂再度親征,引大軍西進,直逼武昌。

城內張定邊見吳軍勢益盛,心知年長日久,武昌城必破,遂遣精壯之士,由觀音閣縋城而出,往嶽州召張必先來援。

不數日,得知張必先引兵由嶽州北上,朱元璋命常遇春率五千精騎,伏於城外二十里的洪山,以阻來援之敵。

張必先率軍到得洪山之下,見山中鳥雀亂飛,擔心有伏兵,便派探馬前去探查。

不想探馬未發,常遇春已引騎軍殺出。常遇春一騎突前,手持鋼矛,直衝張必先中軍帥旗。

張必先也是久經沙場之人,不慌不忙,結成軍陣,以抗來敵。怎奈騎兵來勢甚快,軍陣尚未結成,敵兵已至。

張必先提槍策馬迎上常遇春,兩軍混戰。騎軍對步軍,如虎入羊群,戰陣本就沒有結成,被數千精騎一衝,瞬間大亂。

常遇春又勇猛異常,張必先與其交手數合後,自知不敵,便欲引軍後撤。怎奈身邊數十親衛硬是擋不住常遇春一人,張必先被常遇春從身後一矛砸於馬下,束手就擒。

主帥被擒,其他軍士更是亂了陣腳,大敗逃竄。常遇春也沒引軍追殺,擒著張必先回了中軍大營。

見常遇春生擒張必先,朱元璋大喜。看著年前被捆成粽子的張必先,朱元璋笑問道:“張丞相,久違了,自太平一別,也有數年了吧。”

張必先臉色鐵青,“要殺便殺,不必在此惺惺作態!”

朱元璋眼神玩味,“張丞相是一心求死?”

張必先眼神閃躲,沒有言語。

朱元璋笑了笑,“不說話就是想活,本王這裡有一條生路,不知張丞相可願?”

見張必先還不說話,朱元璋接著道:“明日本王把你綁到武昌城下,你說能勸張定邊歸降,本王就給你一條生路,否則嘛,我就將你斬於城下,張丞相好好想想吧!”

隨後對左右道:“帶下去好生伺候,明日押至武昌城下。”左右領命,將張必先帶了下去。

翌日一早,武昌城外,朱元璋向城頭喊話,“張太尉,看看這是誰?”

張定邊定睛一看,這城下被五花大綁的不是張必先是誰?怒道:“好一個吳王,你好手段!”

朱元璋回道:“張太尉,你不是一直在等張丞相的援兵嘛,現在本王給你把張丞相送過來了,怎樣,讓張丞相給你說兩句。”

朱元璋遂悄聲對張必先道:“張丞相,接下來看你的了。”說罷,抽出腰間佩刀,空劈了幾下。

張必先本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但事到臨頭,聽著這鋼刀劃破空氣的聲響,他有點害怕了。

在沉默半晌後,他突然開口道:“定邊兄弟,大漢已經完了,降了吧!”說罷痛哭流涕。

張定邊也不答話,對張必先怒目而視,隨即操起長弓,挽弓搭箭瞄準張必先。見此情形,左右親衛忙上前護在朱元璋身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