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非小說正文)

鄱陽湖大戰,歷時三十六天,最終以朱元璋大獲全勝,陳友諒兵敗身死而結束。

本來陳友諒是南方義軍中勢力最大的一支,經此一戰,灰飛煙滅。而朱元璋實力本來是跟張士誠伯仲之間,此戰之後,基本就呈碾壓之勢。朱元璋取陳友諒而代之,成為了南方義軍的扛把子。

所以說這場仗,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最後稱霸天下,逐鹿中原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一戰,朱元璋會很難。

來看看他有多難。劉福通被滅後,他北邊是王保保的元朝精銳,西邊是陳友諒,東邊是張士誠,南邊是表面臣服,實際不怎麼鳥他的方國珍。

王保保就不用說了,接手了他養父察罕帖木兒的所有班底,劉福通就是這撥人打殘的,只要北方一平定,肯定要南下搞事情。

陳友諒跟朱元璋打了很多年了,小仗互有勝負,大仗基本都是朱元璋贏了。他要不死,這仗估計不會停,會一直打到一個被另一個滅了為止。

張士誠跟朱元璋也是打了多年,反正如果別人打朱元璋,他肯定不介意上去補個刀,下個黑手什麼的。

方國珍雖然戰鬥能力比較渣,但方國珍在福建,福建那地方山多,不利於大兵團推進,易守難攻。而且海運發達,進出口貿易繁榮,所以方國珍很有錢,也是塊硬骨頭。好在方國珍不打人,誰來了他都投誠,給錢買平安。

稍微分析一下,就不難看出,鄱陽湖大戰之前的朱元璋其實並不好過,基本都是兩線甚至三線作戰。之前就差點被陳友諒與張士誠兩面夾擊,當時形勢就很危險。好在一個太急,一個太慫,沒形成包夾。

形勢分析完,再來品品這仗是怎麼打的。

這場戰鬥的起因是,元軍攻破韓宋都城汴梁,劉福通兵敗身死,小明王韓林兒被張士誠大軍困在安豐(今安徽壽縣安豐塘)。

朱元璋當時名義上還是大宋(韓山童稱帝時定國號為宋)的臣子,出於江湖道義,明王有難,他不能坐視不理。為救小明王,朱元璋就親率大軍北上安豐。

《明史》記載,當時劉伯溫建議不要去救,一是大軍北上,應天空虛,怕有人來偷塔。二是把小明王接回來,中書省就要加把龍椅,這個事就特別麻煩。

劉伯溫是元朝官員投過來的,從劉伯溫的角度來分析,他說的自然沒錯。但代入朱元璋的視角,當時很多義軍包括朱元璋自已都是白蓮教徒,他們都是拜明王的,站在宗教的立場,不救明王,有違教義,這個事可大可小,就看白蓮教眾對明王的奉信程度。

如果白蓮教結構鬆散,信明王只是嘴上說說,救不救問題不大,但要是教眾都比較虔誠,真心拜明王,那不救就影響手下將士對朱元璋的忠誠度。反正綜合考慮後,朱元璋還是決定出兵。

陳友諒得知朱元璋主力北上,江南一帶兵力空虛,於是拖家帶口,帶上一家老小,數千艘戰艦,號稱六十萬大軍,攻打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

至於為什麼要拖家帶口,我的理解是陳友諒本身得位不太正,他是先幹掉倪文俊,再幹掉徐壽輝後上臺的。他怕這兩人的老部下在後方弄他,於是決定家小都帶在身邊,這樣他認為就絕對安全。

先來分析下陳友諒的戰略選擇,有人說他不應該打洪都,應該直接打應天(今江蘇省南京市)。

筆者認為打應天肯定不是最優解,打應天要經過安慶,池州,銅陵,太平等好幾個長江上的重鎮。看明史就知道,元末這幾個地方經常打仗,所以肯定有比較強的武裝力量駐守。

如果一路沿長江橫推過去,這幾個地方都不好打,這樣一路打著過去,在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打左君弼的徐達、常遇春肯定就有時間回南京佈防,那江南空虛的這個Timing就錯過了。

如果繞過這幾個地方直接打應天,或者離應天比較近的太平,這個補給線拉得太長。甚至可以說沒有補給,長江上隨便設幾個卡,就把你的糧草給斷了。再把上游一堵,把長江當個口袋,他這幾十萬人馬就都裝這口袋裡了。

而且應天肯定也不是一兩天就打得下的,只要朱元璋扛到徐達、常遇春回師,打應天的計劃自然就破產了,而且想撤還不好撤了。

退一萬步,應天哪怕被打下來,只要沒幹掉朱元璋,被他跑出來。朱元璋東邊有湯和,南邊有李文忠,北邊有徐達、常遇春,西邊有朱文正。這四路再一合圍,陳友諒就跑都沒地方跑了。

再來看看打洪都的戰略,江西本來就是陳友諒的地盤,是上次他攻打應天失敗後,江西的胡廷瑞看苗頭不對,帶著手下投降了朱元璋,而且朱元璋還答應了胡廷瑞,保留了這些降將對軍隊的領導權。

所以這期間還出現了兵變,是徐達去鎮壓的,可以看出陳友諒在江西的群眾基礎比較好。而且陳友諒應該也沒想著要一棍子打死朱元璋,只是想把以前的地盤拿回來。

他把江西搞定後,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戰是和都可以,也可以再跟張士誠合計合計,兩面夾擊朱元璋,這樣戰略主動權就在自已手上了。

所以筆者認為陳友諒在戰略選擇上問題不大,利用這個Timing打洪都,應該是當時的最優解。

再來看戰術執行。

打洪都肯定是越快越好,畢竟夜長夢多。但洪都畢竟是個大城市,不那麼好打,如果沒有迅速拿下,還要有B計劃。

所以陳友諒先是閃擊洪都,不出意料,沒有迅速拿下,於是執行B計劃。

先圍洪都,再慢慢蠶食江西其他地盤。江西以前本來就是他的地盤,朱元璋自已的“中央軍”基本都在洪都,其他地方的部隊都是投誠過來的,就派了幾個官員去接管。所以江西其他地方,像吉安,贛州等州縣很快就被陳友諒的人拿下了。

圍了洪都以後,不光糧草給斷了,資訊渠道都給掐了,不讓朱文正去應天搬救兵。這個執行得很好,但不完美。

很好就好在朱元璋在洪都被圍兩個月後才收到訊息,不完美則是朱元璋最終還是得到了洪都被圍的這個訊息。

戰術執行到這裡出了點意外,敵我雙方估計都沒料到朱文正帶著兩萬人馬,硬扛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整整八十五天。

這八十五天太重要了,如果朱文正沒扛住,那朱元璋基本上就不用來了,直接退回應天算了。如果陳友諒拿下洪都,朱元璋再打回洪都的機率幾乎為零。

這裡順帶提一嘴朱文正,朱元璋哥哥的兒子,他的親侄子。朱元璋哥哥死了後來投奔他,基本是他當親兒子一樣一手帶大的。(跟他的親外甥李文忠的情況類似)

洪都保衛戰朱文正立了大功,從這整個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來看,說他是首功也不為過。據說戰後老朱沒重賞他,他心生怨恨,後來就反了,然後被軟禁到死。

史料裡記載了他的三個罪行,一是私生活不檢點,強搶民女;二是床上雕龍畫鳳,有僭越之嫌;三是暗通張士誠,想投敵。

說實話這幾個罪名感覺都挺牽強,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有機會再分析一波。

接著聊鄱陽湖。

事態發展到這一步,陳友諒有兩個選擇,第一,撤,帶著全家老小回家,下次再戰。第二,幹,就在這裡幹一票大的,跟朱元璋決一死戰。

他選擇了幹!

這個選擇理論上沒問題,畢竟自已不僅人多,而且戰艦又多又大,六十萬對二十萬,優勢在我。

具體怎麼打,其實他也有兩個選擇。第一退回湖口,佔據長江上游,以逸待勞,等著朱元璋過來了再幹他。第二就在鄱陽湖等著朱元璋來,再集中攻城的全部人馬乾他。

他又選擇了方案二。

其實也沒問題,畢竟他人多船多,鄱陽湖水面開闊,可以展開全部隊形。而長江江面比較窄,大部隊展不開,那他的人數優勢,船數優勢就要打折扣。

然後就是朱元璋來了,雙方幹起來了。

這場大戰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雙方在湖上硬幹;第二階段是朱元璋退回長江,扼守隘口,雙方對峙;第三階段是陳友諒忍不了了,直接強行破口,結果一不小心領了盒飯,然後部隊就一敗塗地,一直退回武昌(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

來看第一個階段,雖然《明史》跟《明實錄》記載各種大勝,各種火攻,燒了多少船,殺了多少人。

但實際上這一階段朱元璋應該是吃了虧的,因為他一直在退,而且朱元璋還差點被張定邊越塔強殺。

可能這一階段朱元璋打出了比較可觀的戰損,奈何對方人多船多,於是就只能邊打邊退,從鄱陽湖一直退到了湖口。

在第一階段吃虧後,朱元璋改變了策略,退回長江,扼守隘口,把陳友諒困在鄱陽湖,再讓朱文正率洪都的部隊斷陳友諒的糧草。

雙方就進入到第二階段的對峙。這一階段朱元璋佔了地利,陳友諒空有大艦隊,奈何口子太小,不利強攻,於是只能大眼瞪小眼,瞪了十多天。

這段時間雖然沒怎麼幹仗,但雙方都很難。陳友諒難在搞不到糧草,朱元璋難在他耗不起,畢竟他菊花位還有敵人,無論是張士誠還是王保保要是這個時候給他來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他還寫了信給陳友諒,要求停戰,握手言和,但陳友諒拒絕了。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可能還難一點。

過了十多天後,陳友諒確實沒糧草了。實在忍不住了,於是就不計代價,強行破口。陳友諒不要傷亡數字,只要塔山,哦不,要破口。但他萬萬沒想到,這個傷亡數字裡包括了他自已。

於是就進入了第三階段,陳友諒率部強攻,正面突圍。

這是一場混戰,雙方打得亂成了一鍋粥。佔據地利的朱元璋肯定有優勢,但陳友諒還是人多,結果還是被破口了,陳友諒的艦隊突圍了。

陳友諒突圍後,其實朱元璋很擔心陳友諒再殺個回馬槍,畢竟突圍後陳友諒在上游,而且人馬還有不少,再打起來怕就要吃大虧了。

不出意外的話,就會出點意外,陳友諒竟然在混戰中被箭射死了。史書中沒有記載是誰射死的,有人說是郭英,這個事很難搞清,幾萬人混戰中的弓箭對射,估計弓箭手也不知道瞄準的是誰。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照片,也沒有影片,那個射他的人可能也不知道他就是陳友諒。

陳友諒這一嗝屁,平衡就被打破了,勝利的天平就徹底倒向了朱元璋。剩下的事就水到渠成了,這場仗就基本打完了。

從戰略戰術上分析,這一仗陳友諒打得沒毛病,但主帥死於混戰的亂軍之中,這種小機率的偶然事件發生了,這個沒地方去說理,只能怪自已命不好。

如果陳友諒沒死,無論他返身再戰也好,退回武昌也罷,朱元璋肯定都不會好過,這天下還指不定是誰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這兩戰的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勝強,而且奠定了弱者後來稱霸的基礎,不同之處是陳友諒是當場就掛了,袁紹是仗打完後回去才領的盒飯。

如果袁紹不死那麼快,官渡這一仗他雖然輸了,但他基本盤畢竟還在,而且曹老闆也是慘勝。所以袁紹實力還是能壓曹老闆一頭,曹老闆就沒有那麼容易統一北方。

但袁紹一掛,兩兒子內訌,這麼好的機會,那曹老闆就不客氣了,連帶人家的老婆一起,直接拿下。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偶然,史書上會寫陳友諒的失敗是因為他各種人品不行,打仗不行,對老百姓不好等等。這些基本上就是勝利者寫給後人看的,看看就得了,別當真。

成王敗寇,勝利者都會給自已的成功與對手的失敗安排上許多的理由,其實有時可能就是那麼一個意外,這個意外可能比那許多個理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