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嚳與顓頊】

帝嚳與顓頊學習治理天下,深得顓頊厚愛。

但後來又因為治世理念不同產生分歧。

顓頊認為人皇者,當以仁義德信服眾,帝嚳則認為,人皇沒有足夠的實力勢必會引起他人窺覬帝位,當以雷霆手段統治世界。

後來因為顓頊入了五方天帝之位,引起了帝嚳的不滿。

帝嚳認為顓頊在位期間發生的諸多叛亂,完全是因為顓頊的仁慈,導致共工氏的後代又在謀圖叛亂。

兩人因為天地之位產生了衝突,又生出了仇隙,乃至導致後世諸多災禍。

帝嚳還冊封了五方神官,用以輔佐五方天帝。

玄囂之子句芒掌管東方,司木;蓐收掌管西方,司金;顓頊的重孫名叫重黎,繼承了祝融的稱號,司火;顓頊的老部下玄冥繼續掌管北方,司水;后土掌管中部,司土。

因此在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中,因為玄冥和顓頊都是執掌北方的帝神,所以經常一起出現,

司木的神祗句芒(音勾忙),是蓐收的兄弟,住在東方,鳥麵人身,乘著兩條龍,象徵著春天。

后土,是土地之神。後世的土地神都要祭拜他。後來神性逐漸掩蓋了人性,天為陽地為陰,后土便示以母儀,常被稱為“后土娘娘”。(從漢朝漢元帝之後,常以祖輩的皇后配饗土神,後世也保留了這個習慣。)

顓頊的兒子中,窮蟬與魍魎追逐到雷澤,鯀在山川務事。沒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這個時候南方共工氏部落,死灰復燃,又發起了叛亂,帝嚳只得派重黎前去剿滅。

重黎有一個兒子,名曰太子長琴,出生時就抱著一把木琴,因此得名長琴。

太子長琴,起先住在大荒西邊的榣山,據說是有史記載的最早創作音樂的人。

他的身邊時常飛舞著三隻五彩神鳥,分別是鳳鳥,凰鳥和鸞鳥。

但太子長琴可不只是一個音律天才,他的戰鬥力也是超群,武器就是他的琴,歡則天晴地朗,悲則日暈月暗。

琴有五十弦,每彈動一根則威力加大一倍,五十根齊奏,萬物凋零,據說可以使天地重歸混沌。不過太子長琴從來沒有同時彈奏過五十弦。

有一次,帝嚳外出時,遇到了一個叫做羿的年輕人,擅箭術,帝嚳就選拔他在軍中擔任射官一職,賜給他彤弓和蒿矢。

重黎去剿滅共工氏的叛亂時,得知共工氏正在謀劃滔天洪水之事,源頭就是“共工怒撞不周山”。

重黎害怕共工氏提前發難,與之周旋,故久誅不盡。

帝嚳不知其中,只知重黎辦事不利,因而大怒。

又因為帝嚳與顓頊先前有過因果仇隙,便趁機誅殺顓頊的重孫重黎,了結這段因果。

又令重黎的弟弟吳回擔任祝融。吳回只有左臂,沒有右臂。

吳回的兒子陸終後來又擔任了火神祝融一職,因為在位時間較長,留給別人的影響較為長遠,故稱火神為“回祿”。

讓重黎的兒子長琴領兵徹底剷除共工氏餘孽。

重黎、長琴以及吳回和陸終,都被帝嚳派去南方剿滅共工氏餘孽,完成重黎未完的事情,後來都留在南蠻之地成為楚國的祖先。

因此追溯楚國的祖先基本上都要追溯到重黎和吳回這裡,連帶他們的老子卷章(又名老童、耆童)都被楚國人當做先祖來祭拜。

自此顓頊與帝嚳之間的矛盾雖然礙於身份不好發作,但是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陸終,後來娶了鬼方氏的姑娘女嬇,生了六個兒子,是剖腹產。說女嬇懷孕三年但是生不下來,剖開左邊,生下三個,剖開右邊,生下三個。

長子叫做昆吾,相傳昆吾一脈善於煉器,尤其是陶器,大荒西邊有座龍山,山裡有三片水澤稱之為三淖,昆吾常在這裡獲取食物。

三子就是著名的彭祖,以長壽八百歲聞名。

彭祖並不算活得久的,大荒西有個軒轅之國,繼承了黃帝的一部分傳承,這裡的人們認為住在河流和山脈的南邊很吉利,他們活的最短的人也活了八百歲。

軒轅之國附近有座軒轅之臺,射箭的人因為畏懼軒轅臺的威勢,都不敢向這個方向射箭。

太子長琴居住的榣山也在軒轅之臺附近,他們都很靠近西王母的崑崙山。

在這附近還有一座山叫靈山,誕生了十個大巫,他們分別是: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山上種了成百種靈藥。

陸終的六子叫季連,是羋姓的祖先。

(參考文獻:

太子長琴:

1.《山海經》記載:“炎帝正農桑,聞天地歡歌,立而嘆曰:有神處於世。”

2.《山海經·大荒西經》:“太子長琴,始作樂風。”

3.《山海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傳說太子長琴精於樂道,能使五色鳥舞於庭中。

4.《左傳》記載:“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聞琴則舞。”

5.《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長琴,楚人讓之。”

后羿:

1.戰國《孟子·離婁下》:“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

2.《楚辭·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

3.晉郭璞注《山海經》雲:“有窮后羿慕羿射,故號此名也。”

吳回:

1.《史記》:“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

2.《山海經.海內經》:“重黎誅之而不盡,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3.《詩經.商頌.殷武》:“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同詩還說:“維女荊楚,居國南鄉。”

4.《墨子.非攻下》說:“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間。”熊麗是鬻熊的兒子

5.《史記.魯周公世家》:“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也就是熊麗已經進入的地方。以後自立為楚武王的熊通,很不滿地說過:“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熊繹受封后,“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其地就在所謂“江漢睢章”之間。周朝為限制楚國發展,在楚國邊漢水之陽,封了一些小國,稱之為“漢陽諸姬”。因為地處四夷中的南蠻,故稱作“楚蠻”。

6.《史記.吳太伯世家》載:“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

7.《郡國志》:“平阿縣有當塗山,淮出於荊山之左,當塗之右”

8.晉人左思《吳都賦》:“荊豔楚舞,吳愉越吟”

9.《墨子》說:“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

陸終:

1.《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訴剖而產焉。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

2.《索隱》引《系本》:“陸終娶鬼方氏妹,曰女嬇。其長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啱(羋)姓,楚其後也。”

3.《世本·帝系》雲:“黃帝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累祖,產青陽及昌意,昌意生顓頊,顢(同前字)頊生鯀。黃帝生玄囂,玄囂生僑極,僑極生帝嚳,帝嚳生堯。黃帝為其子昌意取蜀山氏。昌意之子幹荒,亦娶蜀山氏。顓頊母蜀山氏之子。青陽即少吳,黃帝之子,代黃帝而有天下,號曰金天氏。少昊,黃帝之子,名契,字青陽,黃帝歿,契立,王以金德,號曰金山氏,同度量,調律呂,封泰山,作九泉之樂,以鳥紀官。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顓頊。顓頊母,蜀山氏之子,名昌濮。顓頊娶於勝濆氏之子,謂女祿,是生老童。顓頊生僻,儒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於根水氏,謂之驕福,產重及黎。老童生重黎及吳回,生陸終。陸終娶於鬼方氏之妹,謂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脅,獲三人焉;剖其右脅,獲三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其二曰惠連,是為參胡;其三曰籛鏗,是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為鄶人;其五曰晏安,是為曹姓;其六曰季連,是為羋姓。”

4.《姓氏尋源》六:“吳回生陸終,其支庶為陸終氏”。

5.《元和姓纂》雲:“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

6.《諸塈孝義黃氏族譜》亦云:“黃為嬴姓十四氏之一,出於陸終氏,後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猶有黃國故城。黃既為楚所並,子孫散之四方,以國為氏。”

7.《左傳》所云“楚子合諸侯於沈鹿,黃隨不會”

8.《宋學士集》雲:臺駘封於汾州,其後為沈,姒,蓐,黃諸國,為晉所滅,後亦以黃為氏。

9.《黃氏族譜》亦載“黃氏出自江夏(今湖北武漢),或雲顓頊曾孫陸終之後,受封於黃;或雲伯益賜嬴姓,其後受封於黃;或雲一世高公居古嶽州,在商大戌時受封於黃”。又“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賜姓為黃。後因散亂,復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為楚相,開基於武昌府江夏。“

回祿:

1.《左傳·昭公十八年》:“郊人助祝史除於國北,禳火於玄冥,回祿。”

2.杜預注:“回祿,火神。”

3.《國語·周語上》:“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其亡也,回祿信於耹隧。”

女嬇:

1.《廣韻》《集韻》苦怪切,音蒯。女嬇,鬼方氏妹。

2.《史記·楚世家》陸終之妻。

3.《大戴禮》作女隤。

昆吾:

1.《左氏》昭公十二年《傳》楚靈王說“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該在今河南的許昌縣,而哀公十七年,又說衛國有昆吾之觀,衛國這時候,在今河南的濮陽縣,則昆吾似自河北遷於河南。

2.《史記·殷本紀》說:“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

3.《左氏》昭公四年“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

4.《韓非子·十過篇》亦有這話,仍作娀,則有娀,即有仍。鳴條為舜卒處,已見上章。合觀諸說,商朝似乎興於今魯、豫之間,湯先乎定了河南的北境,然後向南攻桀,桀敗後是反向東南逃走的。

5.《大戴禮記·帝系》:“陸終氏娶於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謂之女隤,氏產六子……啟其左脅,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為昆吾……”,“昆吾者,衛氏也。”

6.《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昆吾,顓頊之後,吳回之孫,陸終之長子,己姓,本名叫做樊,傳說中陶器製造業的發明者。”

7.《路史·後紀》:“顓頊娶滕奔氏之女曰娽,滕奔,即勝濆。

8.《土卑蒼》:‘娽,顓頊之妻名’

9.《世本》、《人表》皆作‘女娽’

10.《大戴禮》雲:‘滕奔氏之女,謂之女娽,是生老童

三淖:

1.《山海經·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水,名曰三淖,昆吾之所食也。”

2.郭璞注《穆天子傳》卷四“濁繇氏之所食”

彭祖:

1.《史記·楚世家》載:“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

2.清孔廣森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之句時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諸國:大彭、豕韋、諸稽。大彭歷事虞夏,於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籛不死也。”

軒轅之國

數酈道元的《水經注》:“渭水”條中說:“渭水又東南合涇谷水,……又西北,軒轅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軒轅溪。東漢靈帝時南安郡人姚瞻以為‘黃帝生於天水,在上絡城東七十里軒轅谷’。”

季連:

1.清華簡載“季連初降於騩山,抵於穴窮。前出於喬山。

2.季連降生的騩山就是山海經里老童居住的騩山,也叫騩隅,大隗,具茨。

3.《山海經》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鐘磬.其下多積蛇.

4.三國魏嵇康《琴賦》慕老童於騩隅,欽泰容之高吟。

5.《漢書·地理志上》:“(河南郡)密,故國。有大騩山,潩水所出。”

6.《左傳》昭公十七年說:“鄭,祝融之墟也。”

7.《通典·州郡七》:“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8.《密縣誌》記載,新密上古時期為祝融氏之墟,都於鄶。

9.《唐書·天文志》:“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

10.《元和郡縣誌》:“新鄭縣,本有熊之墟,又為祝融之墟,於周為鄭武公之國都,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

11.《大明一統志·沿革》說:新鄭縣在州城(禹州)東北九十里,周封黃帝后於此為鄶國,春秋時為鄭武公之國,名曰新鄭。

十巫:

《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豐沮玉門,日月所入。有靈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