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俊】
顓頊迴天後,顓頊的兒子中,窮蟬和魍魎開始爭奪帝位。
此時帝嚳(音帝酷),也就是白帝玄囂的孫子,蟜極的兒子,在昊天上帝的示意下,吸收了位於扶桑樹的大日金焰後,逐漸成為當世最頂尖的人。
最後帝位落到了帝嚳的頭上。
帝嚳號高辛氏,名俊,(也就是《山海經》中的帝俊原型)。
作為白帝的孫子,因為白帝部落的圖騰是鳳凰,鳳凰既是是玄鳥。
不過帝嚳擔任了人皇之後,顓頊的後代也就此沒落。窮蟬混成了平民,魍魎死後變成了山精鬼怪。
帝嚳是所有人皇中,子嗣最為優秀的一位。他的的後代中有:十隻金烏、十二隻蟾蜍、後契、帝堯、后稷、臺璽、帝摯和帝女。
除此之外,還有:帝鴻。
帝嚳和羲和生了十隻金烏,這十隻金烏就是又大日金焰所化的。
帝嚳還和常羲生了十二隻蟾蜍。
自從燭龍隕落後,日月逐漸失控,之前還有炎帝代為執掌太陽神一職,利用法寶日光神鏡還能掌控太陽的執行規律。
但是在炎帝之後,雖有二位小神代為負責,但是太陽之事實在是超過了他們的能力範圍,所以現在昊天上帝作為天道代理人,急需解決這件事。
於是昊天上帝便找到了帝嚳。
帝嚳將他與羲和和常羲生下的子女分別寄養於盤古左右眼中,吸食日月精氣,等到妖神血脈復甦以後,帝嚳的子女就可以代替燭龍,管理世間白晝與黑夜了。
十隻金烏,就成為了太陽的化身,棲息在東方的扶桑神木上。
扶桑樹上接東天門,下連黃泉,是三界通道,也是如今除了崑崙山以為,唯一可以上到天界的地方。
東天門位於歸墟正上方,南天門位於泰山正上方,北天門位於幽都正上方,西天門位於崑崙山正上方。
昊天上帝本意是想讓世間萬物接受天廷靈炁的滋養,特設東天門,用來迎接得道真仙。
但是不周山倒塌後,濫竽充數的飛昇仙越來越多。
在絕地天通之後,使得仙人數量穩定了下來。
天界仙人向上,開拓出三重天;人間修士,向下開拓,出十八層地。
羲和生下金烏後就做了日御,駕著車子每天拉一隻去人間代替太陽。
十二隻蟾蜍,也成為太陰的化身,成為了月亮
常羲生下十二隻蟾蜍後,就擔任了月御,楚地稱之為望舒。
帝嚳和有娀氏的簡狄生了後契(商的祖先)(簡狄吃下玄鳥的蛋,生後契。),
帝嚳和慶都生了堯。
帝嚳和姜嫄生了后稷。
起初姜嫄一直沒有子嗣,於是向上天祈禱。後來外出時踩到了天帝的拇指印,這才懷孕生下了后稷。
后稷剛生下來時像個肉卵,人們都說這是不祥之兆,於是后稷就遭到了遺棄。把他棄到小巷裡,牛羊都來愛護他餵養他。又扔到樹林中,但被砍柴的樵夫救起。最後扔到寒冰上,也有大鳥飛來,用翅翼包住他給他取暖。
眾人這才知道后稷的非凡之處,後來果然成長為農業之神,教人種植,深受愛戴。成為周朝的祖先。
后稷開闢的田地在建木的西邊,這裡的人死後都會復生,變成半人半魚的生物,又叫氐人國。
顓頊平窮桑氏亂時,就是這裡死過一次的。
建木位於洪荒的西南方,在一個叫做都廣的地方,在崑崙山向西的延脈上。
建木北面有一個國家叫白民國,白民國的人面板白皙,披頭散髮。有名叫乘黃的神獸,樣子很像狐狸,背上生角,騎了他的人可以活到兩千歲。
建木長著青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幹,黑色的花朵,黃色的果實,樹頂上有九根彎蜒曲折的椏枝,樹底下有九條盤旋交錯的根節,中午的太陽照到建木上不會產生影子,在建木上呼喊也不會產生回聲。
建木是絕地通天之後,諸帝往來天界和人間的通道。青帝太昊曾修剪過建木的枝椏,黃帝也照看過它一段時間。
建木是三大神木之一,除了建木,還有扶木和若木。
扶木即扶桑木,扶桑樹沒有分枝,扶桑木位於東方的湯谷(暘谷),在黑齒國的北邊,是金烏棲息的地方,一隻呆在樹上,九隻呆在樹下。扶桑木很高,上通天界,下抵黃泉。
若木位於崑崙西邊,是太陽落下的地方,金烏西落處,就在若木的末端,若木通體赤紅,長著綠色的葉子,開紅色的花。
帝嚳和姜嫄生了后稷後不久,又給他生了個弟弟,叫做臺璽。
臺璽生了個兒子叫叔均,叔均擅長農業,被稱為田祖,教會了人們牛耕。恰巧后土也因擅長農業而被人崇拜,兩個人因此常有爭端。
后稷死後葬在北方槐江山和崑崙山之間的大澤。
帝嚳和常儀生了帝摯和帝女。
時值犬戎族發起叛亂,帝嚳釋出懸賞,能夠破犬戎者嫁帝女給他。結果一隻叫盤瓠的五色神犬咬掉了犬戎首領的腦袋前來領賞。帝嚳想反悔,帝女卻不在意,下嫁給了盤瓠,成為瑤、苗、黎、畲等諸多南方少數民族的祖先。
帝鴻又生了一個不肖子,叫混沌,住在天山,在崑崙山西邊數千裡。如同巨大的狗,長毛四足,似熊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往,有腹無五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遇見有德行的人,就施暴;遇見心惡的人,則聽從指揮。
帝嚳有八個傑出的後世子孫人稱八元。
帝嚳還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閼伯(音餓伯),後來成為了帝堯時的火神祝融,封地在商,主祀大火(又名大辰,商星)
(大火是一個星的名字,不是指火星,而是指心宿二,“七月流火”中的火就是指大火。)
閼伯死掉後葬在商,他的墳冢叫做商丘,就是今天河南商丘名稱的來歷。
閼伯很聰明深受帝嚳器重。不過他有個弟弟叫實沈,主參星。
實沈也富有才華,所以與閼伯不合。
在帝堯成為人皇時,帝嚳就找到了帝堯,讓他把閼伯封在商地,把實沈封在大夏。
兩人永不相見,正如參星與商星。
此後,人們就將無法在見面就叫參商。
(參考文獻:
帝嚳:
1.《左傳·昭公元年》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2.《左傳·昭公元年卷四·魯語上》:“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
3.《孔子家語·五帝德》:「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能降,伯夷典禮,夔龍典樂,舜時而仕,趨視四時,務元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內,舟輿所及,莫不夷說。」
4.《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5..司馬遷《史記》:“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娶娵訾氏女,生摯。”
6.《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嚳次子,初封於陶,又封於唐,故有天下之號為陶唐氏。”
7.《帝王世紀》記載:“帝摯之母,於四人中,班最下。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弟放勳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禪,乃封摯於高辛(商丘高辛鎮)。”
8.曹植《帝嚳贊》頌曰:“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羲和:
1.《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2.《楚辭·天問》:“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王逸注:“羲和,日御也。言日未出之時,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華乎?”
3.《楚辭補註》卷一《離騷經·王逸序》: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4.《論衡·是應》正作“曦和”;《玉篇·日部》:“曦,日色也”;《集韻·支韻》:“曦,赫曦,日光”
5.《(歸藏)啟筮》曰:‘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官,以主四時,其後世遂為此國。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運轉之於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暘谷虞淵也,所謂世不失職耳。”
6.《廣雅·釋天》:“日御謂之羲和。”
7.《淮南子·天文》:“至於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馬,是謂縣車。”
8.《初學記》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訓》:“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原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
9.徐堅引許慎注曰:“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於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
10.汪瑗《楚辭集解》:“羲和,日御也。此所用羲和,當如望舒飛廉等號同看。”
11.汪瑗《楚辭蒙引·羲和》雲:“唯其寓言,此所以解作日御無妨也。由此觀之,則羲和可以為官名,可以為日名,可以為日御名,但以為女子之名始生日月者,則妄誕之甚,不待智者可辨矣。”
12.《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13.《後漢書·崔駰傳》:“氛霓鬱以橫厲兮,羲和忽以潛暉。”李賢注:“羲和,日也。”
14.《後漢書·魯恭傳》:“祖父匡,王莽時為羲和,有權數,號曰智囊。”
15.《漢書·王莽傳中》:“更名大司農曰羲和,後更為納言。”
16.《抱朴子·任命》:“晝競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常羲:
1.《山海經》說:“有女和月母之國。……處東北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2.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帝嚳)妃曰常羲,又《帝王世紀》所云帝嚳次妃諏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者也。曰羲和,曰娥皇,皆常羲一語之變。”
簡狄
1.《楚辭.天問》: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致貽,女何喜?
2.《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司馬貞索隱:“舊本作‘易’,易、狄音同。又作‘逷’。”
3.《漢書·古今人表》:“簡逷,帝嚳妃,生卨。”顏師古注:“逷,音吐歷反。即簡狄也。”
4.劉向《列女傳》:“簡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樂於施惠。契母簡狄,敦仁勵翼,吞卵產子,遂自脩飾,教以事理,推恩有德,契為帝輔,蓋母有力。”
契:
1.《史記·殷本紀》說:“契長佐禹有功。帝舜乃一封於商,賜姓子姓。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
2.譙周《古史考》據此說:“契生堯代,舜始舉之,必非譽子。以其父微,故不著名。”
3.《楚辭·天問》中也可得到佐證:“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至貽,女何嘉?”
4.《列女傳》曰:“契母簡狄者,有娀氏之長也,當堯之時,與其娣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鳥銜卵過墜之,五色甚好,簡狄與其妹娣競往取之,簡狄得而含之,誤而吞之,遂生契焉。簡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樂於施惠,及契長而教之理,順以序。契之性聰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堯使為司徒,封於亳。及堯崩,舜即位,乃敕之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其後世世居亳。’至湯興為天子,君子謂簡狄仁而有禮。
5.《詩》曰:‘有娀方將,立子生商。’又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6.《詩經·商頌·玄鳥》有曰:“春分玄鳥降,簡狄配高辛氏,帝與之祈於郊禖而生契,故本為天所命,以玄鳥至而生焉。”《楚辭·離騷》王逸注曰:“玄鳥,燕也。”
慶都:
1.《史記·五帝本紀》:“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勳。”
2.張守節正義引《帝王紀》:“帝嚳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次妃陳鋒氏女,曰慶都,生放勳。”
姜嫄:
《列女傳》詩云:“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又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此之謂也。頌曰:棄母姜嫄,清靜專一,履跡而孕,懼棄於野,鳥獸覆翼,乃復收恤,卒為帝佐,母道既畢。
后稷:
1.《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通嫄)。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闢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帝收養長之,因名曰棄。”
2.《詩經·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其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訐,厥其聲載路。…”
3.《國語·周語上》:“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乃命其旅曰:徇,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后稷三之”。
4.韋昭注:“農正,后稷之佐,田畯也,故次農師,后稷,農官之軍也,故次農正”。
5.《白虎通·姓名篇》說:“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好)氏,祖以玄鳥子生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跡生也。”
氐人國:
1.《山海經-海內南經》:“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2.郝懿行去:“互人國即《海內南經》氐人國,氐、互二字,蓋以形近而訛,以俗氐正作互字也。”
3.關郭璞注:“(氐)音觸抵之抵。盡胸以上,人;胸以下,魚也。”
都廣:
1.《山海經·海內經》:“西南黑水之閒,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
2.袁珂校注:“楊慎《山海經補註》雲:‘黑水廣都,今之成都也。’衡以地望,庶幾近之。”
3.《淮南子·墬形訓》:“東南方曰大窮,曰眾女。南方曰都廣,曰反戶。”高誘注:“都廣,國名也。山在此國,因復曰都廣山。”
4.南朝梁江淹《空青賦》:“都廣之國,番禺之野,皆咫尺八極,鏡見四荒。”
白民國:
1.《山海經-大荒東經》:“有白民之國。帝俊生帝鴻,帝鴻生白民。白民銷姓,食黍,使四鳥:虎、豹、熊、羆。”
2.《海外西經》雲:“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身披髮。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
3.《淮南子-墬形訓》有“白民”,方位與《海外西經》所記同。
明徐應秋《玉芝堂談薈》卷十“黃金易五臟”條雲:“白民國,人白如玉。國中無五穀,惟種玉食之。玉得葉即柔軟,味甘而脆。若宴客,則以膏露浸玉屑,少選便成美酒;飲一升,醉三年始醒。人有活千歲者。”
4.《淮南子·地形篇》:“白民白身,民被髮,發亦白”
5.《周書》:“白民乘黃,似狐,背上有兩角”
建木:
1.《山海經·海內南經》:“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2.郭璞注:“建木,青葉,紫莖,黑華,黃實,其下聲無響,立無影也。”
3.《山海經·海內經》:“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4.《呂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
5.《淮南子·墬形訓》:“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
6.唐盧照鄰《病梨樹賦》:“建木聳靈丘之上,蟠桃生巨海之側。”
扶木:
1.《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
2.《淮南子·墬形訓》:“扶木在陽州,日之所曊。”高誘注:“扶木,扶桑也。在湯谷之南。”
3.晉傅玄《大寒賦》:“扶木憔悴於湯谷,若華零落於濛汜。”扶桑。日出處。亦指太陽。
4.漢劉楨《大暑賦》:“羲和總駕發扶木,太陽為輿達炎燭。”南朝宋謝靈運《順東西門行》:“出西門,眺雲間,揮斤扶木墜虞泉。”
5.《隋書·音樂志下》:“扶木上朝暾,嵫山沉暮景。”扶桑。東方古國名。
6.《呂氏春秋·為欲》:“北至大夏,南至北戶,西至三危,東至扶木,不敢亂矣。”
若木:
1.《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河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花,名曰若木。”
2.唐.李賀《苦晝短》:“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3.《日出行》:“暘谷耳曾聞,若木眼不見。”
臺璽:
1.《山海經·大荒西經》:他是周朝王室的先祖,生活於夏代。是帝嚳的兒子。他的兄長后稷。
2.《山海經》稱文王姬昌、武王姬發的周朝王室是臺璽。
3.《史記》記載的是后稷的直系後代。生前與其兄后稷一同從事農耕,死後其子叔均代管農耕。
叔均: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西周之國,姬姓,食穀,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臺璽,生叔均。”
槐江山:
《山海經》:泰器山再向西走三百二十里的地方,叫做槐江山。有黃金美玉和溪流的地方,有很多的神仙的傳說。
犬戎:
1.《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傳說中的國名。詳“犬封國”
2.《海內北經》: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進杯(柸)食。有文馬,縞身朱鬣(liè),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
3.宋朝的《新五代史》中依舊有著犬封國的相關記載:又北,狗國,人身狗首,長毛不衣,手搏猛獸,語為犬嗥,其妻皆人,能漢語,生男為狗,女為人,自相婚嫁,穴居食生,而妻女人食。
帝摯
1.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帝摯之母位於帝嚳四妻最末,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勳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才幹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國家。而唐侯堯仁慈愛民,明於察人,治理有方,盛德聞名天下。摯自覺不如堯之聖明,乃率群臣造訪唐侯而致禪。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乃封摯於高辛。
2.司馬遷《史記》則記載雲:“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帝放勳立,是為帝堯。”3.清-馬驌《繹史》卷八《高辛紀》引《綱目前編》則說:“摯荒淫無度,諸侯廢之,而推尊堯為天子。”馬驌並在後加按語云:“按帝摯或崩,或禪,或廢,諸說各不同也。”
4.《驛史》卷九《陶唐紀》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年十五而佐帝摯,受封於唐,為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陽。”
盤瓠:
1.《後漢書南蠻傳》中記載“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盤瓠”
2.晉幹寶《搜神記》:遠古帝嚳(高辛氏)時,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於瓠中,覆之以盤,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後盤瓠助帝嚳取犬戎吳將軍頭,帝嚳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後子孫繁衍。
混沌:
1.《山海經》中的神帝江: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為帝江。
2.《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
3.袁枚《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
4.《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故事大意為: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渾沌”。倏和忽在渾沌的地方相會,渾沌對待他們很好。倏和忽想報答渾沌,見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來看聽吃聞,渾沌沒有七竅,就為他鑿七竅。每天鑿一竅,七天後,七竅出,而渾沌則死了。《莊子》中的渾沌其形象其實更接近
5.漢代地理書《神異經西荒經》:“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意指混沌是一種像狗,卻長著長毛動物,四條腿,像熊卻沒有爪子,有眼睛卻看不見,能走卻無法移動,有兩隻耳朵卻無法聽見,能通人性,有腹部卻沒有五臟六腑,有腸子卻是直的不彎曲,吃下的食物徑直透過;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渾沌便會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惡人,渾沌便會聽從他的指揮。
6.《史記·五帝本紀》:“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慝,天下謂之渾沌。”張守節正義:“渾沌即讙兜也。言掩義事,陰為賊害,而好凶惡,故謂之渾沌也。杜預雲:‘渾沌,不開通之貌。’”
7.清龔自珍《偽鼎行》:“內有饕餮之饞腹,外假渾沌自晦逃天刑。”胡適《序》二:“這不過是有意描寫一渾沌沒有感覺的人,把開堂子只看作一件尋常吃飯的事業,不覺得什麼羞恥。”
8.《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陸德明釋文引崔撰曰:“言不順自然,強開耳目也。”
9.清孫枝蔚《飲酒和陶韻》之二十:“渾沌一以鑿,幾客返其淳。”
10.葉聖陶《倪煥之》二三:“他們的心意果真像空空的一張白紙或者渾沌的一塊石頭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