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唐侯】
帝嚳迴天後,帝摯接替帝位,封堯為陶唐侯。
自此之後,陶唐侯堯,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實力,任用有賢能的人才,同時還鎮壓四方兇獸。
逐漸得到了四方諸侯的欽佩,威德日盛。
【猰貐】
同時,燭龍的後代中也開始分出了不同的派別,分別是支援堯和帝摯。
猰貐(又寫作猰貐,音呀雨),燭龍之子,人面龍首蛇身。雖然沒有明確的陣營分屬,但是與堯的關係明顯要更好。
他的手下中一位名叫危的臣子,危與他的弟弟貳負與猰貐屬於兩個不同的陣營,只是當時沒有表現出來。兩人有意刺殺猰貐。
貳負蛇身人面,也屬於燭龍一脈。殘忍好殺。
不過燭龍早有預料,猰貐生性單純,易於被人加害,派天神葆江去保護猰貐。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燭龍的另一個兒子鼓帶著手下欽䲹從崑崙山的南邊偷襲致死。
貳負也在危的教唆下殺死了猰貐。
【十大巫】
顓頊、堯雖與燭龍交好,但礙於這是燭龍家事他也不好插手管理。
巫咸國的大巫巫彭和巫抵等人與猰貐同屬堯陣營,知道堯與猰貐關係很好,就帶著巫陽、巫履、巫凡、巫相等人收回了猰貐的屍體,放到崑崙虛的東邊,用不死藥救活了他。
沒成想猰貐身上還有貳負的毒,雖是被救活了,卻成為了龍首貓身的吃人怪獸。
此刻的帝摯對堯很不滿,便利用人皇的身份,暗中派女丑在世間作亂,告訴女丑只是讓她考驗剛剛上任的十隻金烏,事成之後,許給女丑想要的永不降溫的海水,讓她可以養螃蟹。
女丑是一位巫咸國的女巫。她的同伴,還有女祭、女戚(又名女薎,音蔑)和女虔。
她還養了一隻大螃蟹當坐騎,大蟹生長在北海,它那脊背有千里寬廣,也是隨時聽候女丑的役使和差遣。
女丑心思單純,對於人情事故絲毫不懂,只是喜歡養一些海洋生物,但是當地沒有合適的水,養一隻螃蟹就已經很難了。帝摯就是抓住了女丑的善良與當前需求,利用自己人皇的身份,欺騙了女丑。
帝摯同樣又利用人皇的身份與同父異母的兄弟關係,哄騙三足金烏,有一位女巫在人間作亂,是上天對他們的考驗,自己是人皇才能知道這些秘密的。沒有透過考驗的人是不能再到人間玩樂了。
十隻金烏聽後,爭先恐後的在人間尋找女丑。
帝摯同時慫恿天下凶神趁著金烏擾亂人間,外出行兇。其中既有猰貐。
意圖將這些混亂怪罪於堯在四方鎮壓,激起了凶神的不滿。
此時,十隻金烏一齊降臨人間。天下大旱,民不聊生。
還有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等凶神齊出。
女丑的身影反而在這中間不太明顯。
因為金烏只是忙著找女丑,沒有管人間的其他凶神。同時認為自己是在做好事,便趁機在人間多玩了幾天,使得人間乾旱更加嚴重。
最終十日還是找到了女丑,用盡全力地炙殺了她。
死前女丑的右手掩著面,似在遮擋陽光,又好似掩面哭泣,但淚水被炙烤乾,喉嚨也因缺水發不出聲音。
女丑最後死在了常羊山的北邊山頂上。
【大羿射日】
十日殺死了女丑後,越發的得意忘形,更是在人間玩樂了起來。
堯不敢招惹帝嚳,又不想人間淪為塗炭地獄,便找來了羿。
羿心繫天下,應下此事。
羿不顧妻子常娥百般勸阻,執意拯救天下。常娥是常氏部族的聖女,與帝嚳的妃子常羲,常儀一樣。
常娥不明白,這天下又不是隻有羿一個英雄,那些大能就這麼看,她不理解羿,她只想和羿長相廝守。
羿最終還是取出帝嚳賜的神弓,登上東方的高山。
大羿站在扶桑神樹上面射日,將扶桑樹踩斷,人神冥三界才難以聯絡。
便聽一聲慘呼,一道金色的血液從天際灑落,九隻金烏被羿一一射殺。
只留下了一隻金烏。
羿射殺太陽後,善於射箭的人通常都會被稱為“羿”。
隨後,他前往弱水誅殺了猰貐(燭龍之子),前往疇華之野誅殺了鑿齒,在兇水斬殺了九嬰,到青丘國的水澤中斬殺了大風,在南方的桑林之野擒住了封豨,又去洞庭湖誅殺了修蛇。
這起悲劇是帝摯一手造成的,同時又是因為三足金烏不聽命令不顧人間旱苦,在人間長久停留帶來了莫大的苦難。但是由於帝摯和三足金烏是帝俊的兒子,天帝們都不好說什麼。
但是與帝嚳有間隙的顓頊天帝出面了,將貳負和危囚禁在疏屬山,右腳戴上刑具,頭髮和雙手綁在樹上,又將鼓和欽䲹殺戮在鐘山西邊叫瑤崖的地方。
欽䲹死後化作一隻大鶚,看見它就會有兵禍,鼓死後化為一隻鵕鳥(音俊鳥),看見它就會有大旱。太華山上有一種叫做肥遺的蛇,有一個頭兩條身子,看見它也要大旱。
羿因為斬殺諸多神魔與西王母座下使者金烏,被住在西方崑崙玉山的西王母召見。
西王母的東邊有一座蠃母山,有一個叫長乘的人身獸尾的神住在那裡,是上天的九德匯聚所生。
西王母有萬妖之祖之稱,在東海的度溯山上養了一棵大桃樹,方圓三千里那麼大,也就是蟠桃,蟠桃樹的東北方向有個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有叫做神荼和鬱壘的兩個神看守鬼門。
西王母知對錯,不僅不難為羿,還將不死藥賜給羿。
不過因為羿射殺了帝嚳的兒子,帝嚳帝威滔天,即使有了不死藥,羿也不能吃下不死藥飛昇天界,天界容不下羿了,顓頊天帝出手也是打殺了一些帝嚳陣營中與帝嚳表面沒有關係的人。
【常娥奔月】
羿將不死藥交給了妻子常娥。
常娥心裡一直有怨氣,自從羿射日除怪回來後,不只是讚譽,還有好多麻煩找來,羿每天忙於處理事情,疏忽了常娥的感受。
常娥,不理解羿為蒼生所做的事,不理解羿。
後來,常娥心中的怨氣的不到排解,又被長生成仙所誘惑,偷偷吞下了不死藥後舉霞飛昇。
也許常娥以後也會後悔這個舉動,長生與摯愛,不知道再有一次機會的話,她會怎樣選擇。
羿為了蒼生,不能上天,不能與愛人廝守。這是英雄的孤獨。
因為太陽和凶神的事情被解決,帝堯的聲望升高,四海稱之為天子。
可羿成為了犧牲品。
羿最終也沒有上天,在西王母的建議下,他死後去了蟠桃樹東北的鬼門之中,依然為人們剷除鬼怪的禍亂,入幽冥界,統領萬鬼,被人稱為宗布之神。
與土伯、神荼和鬱壘統稱為“四大鬼帝”。
剩下的那一隻金烏坐著羲和的車子,每天從生長在東方暘谷(或稱湯谷)的扶桑神木出發,到西方的虞淵(或稱禺淵,禺谷)落下,虞淵落滿了羽毛,有其他金烏隕落於此,扶桑木上,只剩下一隻金烏煢煢孑立。
【帝堯】
堯將這一切都解決之後,各方諸侯都有廢去帝摯、推尊陶唐侯為帝之心。
豨兜、孔壬、鯀三人,聽到這個訊息後,趕忙來到了毫都,面見帝摯。
帝摯自知才德萬不及堯,若為天下考量,是應推堯做君主的。
為保持部分體面,帝摯主動降詔禪位於陶唐侯。
史料記載,帝摯在位共九年,因德行問題被迫將帝位禪讓給堯,號稱陶唐氏。
堯登祚後,因受過巫咸國大巫的幫助,便將登葆山作為封地賜給巫咸,因此有了巫咸國。
巫咸國的大巫們也是右手持青蛇,左手持赤蛇,商代的巫師們也多效仿這種打扮。
寒荒國和巫咸國離得很近,而且兩國都是巫師,一國男巫一國女巫,兩國交好。
(參考文獻:
猰貐:
1.《山海經·海內南經》: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2.《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一經》:又北二百里,曰少鹹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魚。食之殺人。
3.《山海經·海內西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
4.《山海經·海內西經》: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
貳負與危:
1.《山海經·海內西經》:“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與髮,繫之山上木,在開題西北。”
2.《姓氏考略》記注《山海經》:貳負,官名。此以官為氏。在古代,貳負為一神氐,人面蛇身,是人蛇合體的圖騰。
葆江、鼓、欽䲹:
《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人面而龍身,是與欽䲹殺葆江於崑崙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崖。欽䲹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
巫咸:
《商書》:“太戊臣有巫咸、巫賢。”
寒荒國:
1.《大荒西經》:有寒荒之國。有二人女祭、女薎。
2.《海外西經》:女祭、女戚在其北,居兩水間,戚操魚,祭操俎。
3.《韓子》:似蛇,而漁者取不畏蛇,利之所在,皆為賁、諸。
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
《山海經·海內西經·開明東有諸巫療窫窳》:“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音亞於yayu)之屍,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注:“皆神醫也。”
女丑:
1.《山海經校注》:“即女丑之屍;言其變化無常也。然則一以涉化津而遯神域者,亦無往而不之,觸感而寄跡矣。范蠡之倫,亦聞其風者也。”珂案:女丑之屍已見海外西經;女丑蓋女巫也,郭釋“變化無常”云云則無非臆想之玄說耳。
2.《太平御覽》:大蟹在海中。(蓋十里之蟹。)又,女丑有大蟹。
3.《子略》:山海經,大蟹在海中有大可十里者,又曰女丑有大蟹十里,玄中記曰,天下之大物,北海之蟹舉一螯能加於山身,故在水中豈所謂魁而王乎?
4.《管城碩記》:山海經曰帝俊之妻生十日,又曰女丑之屍生而十日炙殺之,是蓋以十日命名者耳。
羿:
1.《山海經·海外南經》:“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
2.《山海經·海內西經》:“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夷羿莫能上岡之巖。”
3.《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人曰鑿齒,羿殺之。”
4.《山海經·海內經》:“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5.《莊子·秋水》成玄英疏引《山海經》記載:“羿射九日,落為沃焦。”
6.《楚辭·天問》記載:“羿焉彃日?烏焉解羽?……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7.《荀子·儒效》記載:“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無弓矢則無所見其巧。”
8.《荀子·解蔽》記載:“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
9.漢《括地圖》曰:“羿年五歲,父母與入山。其母處之大樹下,待蟬鳴,還,欲取之。群蟬俱鳴,遂捐去。羿為山間所養,年二十,能習弓矢。仰嘆曰:“我將射遠方,矢至吾門止。”因捍即射,矢摩地截草,經至羿門,隨矢去。”
10.《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宋州宋城縣古閼伯之墟,即商丘也,又云羿所封之地。”
11.《山海經·海外南經》載:“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持盾。一曰戈。”
12.《淮南子·本經訓》載:“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13.《淮南子·覽冥訓》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
14.東漢高誘注:“姮娥,羿妻;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
15.《楚辭章句》記載:“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16.南朝梁劉昭注《後漢書·天文志上》雲:“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於有黃。有黃筮之,曰:‘。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吉。’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17.《西遊記》:自開闢以來,太陽星原有十,後被羿善開弓,射落九烏墜地,止存金烏一星。
嫦娥:
1.《秦簡》:“歸妹曰:昔者恆我竊毋死之,奔月而攴佔。”
2.《文選》注兩引《歸藏》,均謂常娥服不死藥奔月。知常娥神話古有流傳,非始於《淮南子》。
3.《淮南鴻烈集解》引莊達吉雲:“姮娥,諸本皆作恆,唯《意林》作姮,《文選》注引此作常,淮王當諱恆,不應作恆,疑《意林》是也”
4.《淮南子外八篇》: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託與姮娥。逢蒙往而竊之,竊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無以為計,吞不死藥以昇天。然不忍離羿而去,滯留月宮。廣寒寂寥,悵然有喪,無以繼之,遂催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欲配飛昇之藥,重回人間焉。
5.《淮南子外八篇》: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姮娥於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
6.《淮南子外八篇》:羿聞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誠,允娥於月圓之日與羿會於月桂之下。民間有聞其竊竊私語者眾焉。故宋人有云:“一輪千古廣寒深,折盡桂花應白髮”。
7.《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高誘注;“姮娥,羿妻;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
8.《初學記》卷一引古本《淮南子》,於“姮娥竊以奔月”句下,尚有“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十二字。
9.《山海經·大荒西經》所記“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讀羲為娥,逐漸演變為奔月之常娥。
10.《集解》引洪頤煊雲:“說文無姮字,後人所造。”
11.清初小說《有夏志傳》:夏朝國王太康,見后羿之妻嫦娥美豔,便想用幽州來換取。后羿竟滿口答應。嫦娥遂偷吃不死藥,毅然飛昇。
鑿齒
1.《山海經(海外南經)》:“崑崙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岐舌東,為虛四言。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一曰戈”
2.《山海經(大荒南經)》:“有人曰鑿齒,羿殺之。”
3.《淮南子(本經訓)》:“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
九嬰:
1.《淮南子·本經訓》:“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兇水之上,繳大風於青邱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豨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2.高誘注“是堯時羿也,能射十日,繳大風,殺窫窳,斬九嬰,射河伯之知巧也。非有窮后羿。”
3.高誘注:“九嬰,水火之怪,為人害,北狄之地有兇水。”
大風:
《山海經》:“狀如犬而人面,見人則笑,其行如風。其現為大風災之兆。”
封豨:
《淮南子修務訓》:“吳為封豨修蛇,蠶食上國,虐始於楚。寡君失社稷,越在草茅,百姓離散,夫婦男女,不遑啟處。”
修蛇:
《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宗布神:
1.《淮南子·氾論訓》:“羿除天下之害,死而為宗布”。
2.《淮南子·詮言訓》“棓,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
土伯
1.《山海經·海內經》:北海之內,有一座山,叫幽都山。黑水從那裡流出,上面有黑鳥、黑蛇、黑豹、黑虎、黑色蓬尾的狐狸。土伯的樣子很可怕,手上拿著九條繩子,頭上長著尖銳的角,隆背血手,飛快地追逐著人,三隻眼,老虎頭,身如牛,把人當美味。
2.“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神荼、鬱壘:
1.《山海經》曰:東海度溯山有大桃樹,蟠屈三千里,其卑枝東北曰鬼門,萬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眾鬼之害人者。
2.《重修緯書整合》卷六《河圖括地象》中即說:桃都山有顆大桃樹,枝幹盤曲三千里,樹上有一隻金雞,太陽出來的時候就叫鳴。樹下有二神,一個名叫鬱,一個名叫壘,均拿著葦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殺之。
帝摯退位於帝堯:
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帝摯之母於四人中班在下而摯於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異母帝放勳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摯服其義,乃率群臣造唐而致禪,帝摯之弟帝堯唐侯自知有天命,乃受帝禪,乃封摯於高辛。”
司馬遷《史記》則記載雲:“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帝放勳立,是為帝堯。”
《繹史》卷八《高辛紀》引《綱目前編》則說:“摯荒淫無度,諸侯廢之,而推尊堯為天子。”馬馬肅並在後加按語云:“按帝摯或崩,或禪,或廢,諸說各不同也。”
《驛史》卷九《陶唐紀》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堯:“年十五而佐帝摯,受封於唐,為諸侯,二十而登帝位,都平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