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部】
炎帝在逐鹿戰敗後,昊天上帝藉此利用天道大權奪了炎帝一脈氣運,這才造成了勢衰的表象。
黃帝在其中的作為其實並不多,甚至到最後黃帝還有意幫助炎帝勢力發展,允許炎帝將舊部收歸南方天廷,以擔任神職,並不做限制。
至於精衛一事,黃帝卻也實是不知情。
而刑天一事,黃帝也是無奈之舉。
任誰坐在中央天帝的位置上,看著一個大漢拿著兵忍,衝進自己的天廷裡,還打死打傷眾多部將,如若不施懲戒,還怎麼當這個中央天帝?
但是炎帝臣子及其後代的部分人就認為黃帝是在故意打壓炎帝一脈,而且對當初的戰敗也頗有不服。
不滿黃帝的人也越來越多,加之精衛和刑天之事,徹底點燃了這團怒火。
其中尤以導致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第三次神戰最為出名。
【共工】
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一樣,是神職,掌管江河湖海之水的神職叫共工,掌管火的神職叫祝融。
掌管土的神職叫后土,掌管金的神職叫蓐收,掌管木的神職叫句芒。
時任共工一職的人,又叫做康回。
康回,姜姓,本是主管水利的人神。長的是人首蛇身,滿頭赤發,鐵臂虯筋,身高一丈有餘,力大無窮,出行時多騎兩龍。
共工康回手下有兩個惡神:相柳、浮游。
相柳,九首人面,蛇身全青,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
浮游,長相兇惡,作惡多端。
(相關:相柳和浮游是很好的朋友)
共工氏的部落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水利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共工氏康回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康回有個兒子叫句龍,後世稱為后土,對農業也很精通。與共工氏商議,墊高窪地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以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產生了極大的好處。
共工康回先是約集對黃帝一脈心懷不滿的天神們,共同反對顓頊。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
然後共工氏部落修築西岸河堤,將大水引至東部河堤。
大水沖毀東岸河堤,殃及下流顓頊部落聯盟。
共工康回以此作亂,顓頊派祝融離朱做先鋒將前去勸降。
現在的祝融離朱則是炎帝的四世孫。共工康回是炎帝五世孫,祝融離朱的兒子。
顓頊本意是想讓祝融離朱勸說共工,爭取能夠不起干戈,化解這場衝突。
不過最後兩部落聯盟還是發生了衝突,在中原地區展開大戰。
雙方大戰於澶淵(濮陽西)。
帝顓頊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其中,泰逢,人形虎尾,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計蒙,龍頭人身,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驕蟲,兩首似蜂窩,領毒蜂蠍由平逢山趕至。
除了這些部將,還有四大海神前來助戰。
而共工的部眾中,櫃比,脖子只剩一層皮連著,披頭散髮,只剩下一條手臂,另一隻斷臂也不知所蹤;王子夜,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與祝融離朱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共工實力不濟,不能抵擋,便想要前往不周山尋求昊天上帝的支援。
浮游也在戰敗後自殺,成為怨靈。
昊天上帝本意是借共工之名,激起炎帝舊部對皇帝一脈獨享天下的怒意。
不過昊天上帝這一步算錯了。
顓頊在平亂窮桑氏時,不僅見證了戰場的惡劣,甚至還在戰場上死了一次了。
他不願父輩傳下的天下在自己手上平添如此多的戰火,不願意看到生靈塗炭的景象,作為人皇,他不想有人因他發起的戰爭而死。
所以這一次他委派共工康回的父親祝融離朱前往平亂。
但其實這一步昊天上帝算到了,只是算錯了。
在昊天上帝的推演中,彼時的祝融離朱已經完全淪為人皇的打手,進入到了黃帝的陣營,現在急需一場戰鬥來表明立場。
祝融離朱為了取得玄帝顓頊的信任與重用,一定毅然領命,前去鎮壓共工。
並且在戰場上殺死這個叛賊。
但顓頊在戰前囑託過祝融離朱,若是戰爭不可避免,活捉共工康回。
這倒全是顓頊宅心仁厚,主要是康回已死,後世必起戰亂。
這不是人皇願意看到的。
人皇位,不是簡單的權力繼承。
人皇,也不只是一個稱號,更是一個資格。
【怒觸不周山】
祝融離朱沒有在戰場上殺死共工康回,讓共工逃了出來。
逃亡的共工想到曾經在夢中,天道化作一直神鳥,告訴他黃帝一脈將衰,炎帝一脈當興。而且,五方天帝還剩一位,天道會在暗中助他爭帝的。
他作為炎帝一脈中少有的強者,認為自己也有資格去爭奪人皇位。
在人皇位和天帝位的誘惑下,共工康回在上游引發了水禍。
只是他沒有預料到,屬水的玄帝,再加上玄冥,水難沒有造成損害,並且還派出他的父親來討伐自己。
祝融離朱勸降的話語,在他的耳中全都變成了對黃帝家的諂媚與對炎帝家的反叛。
共工康回想要讓祝融離朱跟自己一起,興炎帝一脈,奪取人皇位,然後上天做天帝。
偏執的康回還是和祝融離朱發生了戰鬥,這一戰本以為會有天道相助的康回,卻越發感覺祝融離朱的火焰越強烈。
最終康回還是敗在了祝融離朱手下,不過祝融離朱沒有下死手,讓自己逃了出來。
現在的他只想去找昊天上帝尋求幫助,炎帝一脈當興,自己不可能會輸。
可是在不周山前,他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不僅沒有回應,天空似乎在匯聚天雷,似是神罰。
共工這才知道自己被騙了,又加之對於祝融離朱的不滿,於是一怒之下撞斷了天柱不周山,身死而亡。
【女媧補天】
昊天上帝沒想到共工能逃出來,演算出的結果明明是,共工還沒來得及說出神鳥託夢的事情,就會死在祝融離朱手下。為什麼能讓共工逃出來了呢?
天道不會出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接觸天道的人只有三位,就是他,鴻鈞和伏羲。
鴻鈞隱而不出,伏羲只能推演而不能干涉。
昊天上帝自知理虧,又怕此時暴露他以前的行徑,便禁閉天門,任憑共工在不周山前求援叫罵。
同時昊天上帝也利用天道,對共工濫行水職私自更改河道與沒有名由發起戰爭進行懲罰。
因為這一次如果沒有顓頊,就可能會導致無數人死去,所以這道神罰足以讓共工康回魂飛魄散。
沒成想共工康回死前撞向了不周山,使天柱坍塌。
不周山的倒塌,使得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朝低斜的西天滑去,化作日月星辰執行軌跡,使白晝不再永是白晝,黑夜不再永是黑夜。
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崩斷,東南大地塌陷下去,使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江河東流百川歸海。
天穹破開一個洞,天河的水順著這個洞流到了人間,險些良成大禍。
幸得女媧出世,煉五彩神石補天。斷神鰲足,加固四極。
【海神隕落】
不周山之戰中,四大海神先後殞命。
昊天上帝一來是想利用共工作亂,來削弱顓頊對於各大部落的統治力度,激起炎黃兩脈的敵意;二來是想讓顓頊功德受損,三來是想除掉最大的禍患禺䝞。
顓頊在位人皇期間,如果發生戰爭,會嚴重削減人皇的功德。
況且顓頊的功績並不足以支撐顓頊入天,而且之前顓頊統治集團已經與窮桑氏之間有過一場規模較大的戰爭了,如果在發生一場規模較大的戰爭,說不定會直接將顓頊拉下人皇位。
而此時顓頊之後尚未長大,皇帝一脈在世間並無合適的繼承人,炎帝一脈在這一戰中也必然損失慘烈。
到時候人皇之位只能從其他部族裡選拔了,昊天上帝在這裡的操作空間就大了,還能將這五方天帝的第五位換成自己的人。
這才該是天道的正確用法。
哪成想,共工康回確實發起了一場規模巨大堪比神戰的戰役,但是顓頊完美的解決了這場災難。
這就導致戰爭的後果都被康回擔了下來,如果不是康回毅然搶山,也必然會遭到天罰。
而顓頊也因此獲得無邊功德,如今顓頊功德圓滿,已經可以上天了。
(參考文獻:
共工:
1.《尚書.舜典》:“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
2.《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離朱,祝融離朱降處於江水,生共工。”
3.《天文訓》、《淮南子》:“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4.《山海經.海內經》:祝融離朱降處於江水,生共工。此祝融離朱是離朱也叫離婁。江水即泗水,今天泗水流域的邾婁便是祝融離朱離朱生共工的地方。
共工既是康回:
1.《楚辭·天問》:“康回憑怒,地何故以東南傾?”
2.王逸注:“康回,共工名也。”
3.《淮南子》:“共工與顓頊爭為帝,不得,怒而觸不周之山,天維絶,地柱折,故東南傾也。”
女媧補天:
《淮南子·覽冥訓》、《列子·湯問》等典籍記載:遠古時代,四根天柱傾倒,九州大地裂毀,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氾濫不止。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共工怒撞不周山:
1.《論衡·談天篇》、《史記·補三皇本紀》記為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離朱交戰,共工用頭去撞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地陷;
2.《淮南子·天文訓》記為共工與顓頊之戰;
3.《淮南子·原道》記為共工與高辛氏之戰;
4.《雕玉集·壯力》記為共工與神農氏之戰;
5.《路史·太吳紀》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
祝融:
1.《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來孫。
2.《大荒西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3.《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可見他並非“完人”,郭亞註釋“火神也”。
4.《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
5.《漢書·五行志上》一書說:“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6.《墨子·非攻下》記載如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幹厘夏城之閒,西北之隅。”
祝融是火神職:
1.《國語·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
2.《呂氏春秋·孟夏》:“其神祝融。”
3.高誘注:“祝融,顓頊氏後,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
4.唐張說《蒲津橋贊》:“飛廉煽炭,祝融理爐。”
5.趙翼《八月二日天寧寺旁巽宮樓火》:“趨觀乃知此樓毀,剎竿突兀招祝融。”
祝融是南海職
1.《管子·五行》:“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
2.《漢書·揚雄傳上》:“麗鉤芒與驂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
3.顏師古注:“祝融,南方神。”
4.唐韓愈《南海神廟碑》:“考於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號為祝融。”
祝融是黃帝六相:
《管子》:六相有祝融,六相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中祝融是夏官官名。以夏官官名祝融為氏族名。
祝融和顓頊關係:
1.《史記·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後,復居火正,為祝融。”
2.《左傳》:“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
3.《世本·帝系》:“顓頊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謂之女祿,產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
4.《周禮》:“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5.《大戴禮記·帝系篇》:“顓頊產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吳回”。
6.《晉書》:“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
泰逢:
1.《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二十里,曰和山……吉神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於萯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
2.《呂氏春秋·音初篇》記載,夏朝昏君孔甲又一次在萯山之下打獵,大風驟起,天色變得十分昏暗,使孔甲迷了路,即是泰逢所為。
3.《太平廣記》卷二九一引《汲冢瑣語》:晉平公在澮水曾遇到一個怪物,師曠說,狸身而狐尾,名首陽之神,即是泰逢。
計蒙:
1.《山海經·中次八經》說:“又東百三十里日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計蒙處之,其狀人身而龍首,恆遊於漳淵,出入必有飄風暴雨。”
2.《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雲雨師神,商羊是也。商羊神鳥,一足,能大能小,吸則溟渤可枯,雨師之神也。
3.《列仙傳》謂其為神農時代的雨師,為一顛狂野人,能化為一條赤龍,隨風雨而下,後被元始天尊封為雨師,主行霜雨。
4.民間流傳的雨師的典型形象為一烏髯壯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陳天君。
5.《同禮·大宗伯》:“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驕蟲:
《山海經中次六經第五卷》:“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榖(gu)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shi)蟲,實惟蜂蜜之廬,其祠之,用一雄雞,禳而勿殺。”
相柳:
1.《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崑崙之北。”
2.《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臺。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臺。臺在其東。臺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衝南方。”
浮游: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晉平公夢朱熊窺其屏,惡之而疾,問於子產,對曰:‘昔共工之卿曰浮游,敗於顓頊,自沉於淮。其色赤,其言善笑,其行善顧,其狀如熊。’”
玄冥水神:
1.《左傳·昭公十八年》:“禳火於玄冥、回祿。”
2.杜預注:“玄冥,水神。”
3.漢張衡《思玄賦》:“前長離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一說為雨師。見漢應劭《風俗通·祀典·雨師》。
玄冥冬神:
1.《禮記·月令》:“﹝孟冬、仲冬、季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
2.《楚辭·劉向<九嘆·遠遊>》:“就顓頊而敶詞兮,考玄冥於空桑。”
3.王逸注:“玄冥,太陰之神。”
4.唐李白《大獵賦》:“若乃嚴冬慘切,寒氣凜冽,不周來風,玄冥掌雪。”
5.元張可久《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權獨佔,青女三白勢轉嚴。”
玄冥北方之神:
1.《漢書·揚雄傳上》:“帝將惟田於靈之囿,開北垠,受不周之制,以終始顓頊、玄冥之統。”
2.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顓頊、玄冥,皆北方之神,主殺戮也。”
3.清徐昂發《雁門關》詩:“玄冥操斗柄,制此天北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