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部下】

神女女妭幫助黃帝戰勝蚩尤後,卻不能返回天界。

她待的地方連年乾旱無雨,黃帝便讓她住在赤水北邊。

人們從此就會在赤水旁的鐘山上看見一個穿青衣的女子,稱呼她為赤水女子獻。

有時候女妭外出,恰好遇到人們在疏通河道,溝通水路,就需要女妭離開。這些人就行令道:“神北行!”,女妭就會離開。

女妭是一個很美麗的女子,東晉的郭璞寫詩《圖贊》稱讚道:“江有窈窕,水生豔濱。彼美靈獻,可以寤神。交甫喪佩,無思遠人。”

傳說中的“旱魃”並不是女妭。旱魃沒有頭髮,居住在北方,使得北方地區經常缺雨少水。

“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

黃帝在赤水北岸遊玩,登崑崙山巔向南觀望,返途失落玄珠。

派知去尋找,未果。知,才智超群。

又派離朱去尋找,未果。離朱,又稱離婁、離珠。目力極強。可在百步外看見秋天野獸新長的毫毛(明察秋毫)。

又派吃詬去尋,未果。吃詬,力大無窮,能言善辯。

最後讓象罔去尋,象罔尋回玄珠。象罔,沒有什麼特長。(象罔象徵的是無識而混沌的狀態。)

後來玄珠被蒙氏的女兒,奇象偷走。

奇象又沉江而死,化作為江神。就是今天的江瀆廟。

黃帝手下有個臣子容成,發明了曆法。容成教黃帝養生,後來曾在太姥山煉藥,隱居在崆峒山修道,人稱容成子。

長江水邊有一種小蟲子,叫做焦螟。十分細小,成群的聚集。飛落在蚊子的睫毛上,彼此都碰不到,連蚊子也感覺不到。

目力超群的離朱和子羽,白天睜大眼睛都看不到它們;聽力過人的褫俞和師在寂靜的夜晚也聽不到它們。

黃帝在崆峒山,和容成一起齋戒三月,心死神廢;徐徐以精神來省察,就能真切地看見它們,身體如嵩山般巍然聳立;慢慢用元氣來聽聲,就能聽到它們,聲音如巨響雷霆。

黃帝的兒子苗龍,善畫龍,人遂以苗龍稱之,是犬戎的祖先。神戰時有過戰功。

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黃帝的孫子,揮公。發明了弓箭。黃帝封其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也稱弓長(掌管弓箭的官職)。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清河,封地清河,為張姓始祖。

黃帝以雲名官,分管一年四季,“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縉雲氏,在黃帝手下做夏官。後代以縉雲二字為家族姓氏,後再省縉字簡為雲姓,稱為雲氏

饕餮,是縉雲氏的不肖子。有吞噬萬物之能。後來因為貪吃貪財、貪得無厭、任性奢侈,不體恤孤寡窮人,被舜帝流放鉤吾之山,化作“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的怪物。

.......

畢竟不知臣子如何封賞,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文獻:

女妭:

《山海經》:“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旱魃:

1.《說文》:“魃,旱鬼也。”

2.《詩經》孔疏引《神異經》:“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3.袁枚《續子不語》又說:“屍初變旱魃,再變即為犼。”

4.《神異經·南荒經》雲:“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所之國大旱。一名格子,善行市朝眾中,遇之者投著廁中乃死,旱災消。”

離朱:

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離朱,黃帝時人,百步見秋毫之末。一雲見千里針鋒。《孟子》作離婁。”

吃詬:

1.《莊子·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吃詬索之而不得也。”陸德明釋文:“吃,口懈反。詬,口豆反。司馬雲:‘吃詬,多力也。’”

2.唐·賈餗《百步穿楊葉賦》:“克中之時,吃詬不能以施力。”

象罔:

1.明劉基《賀新郎·愁思》詞:“赤水珠沉迷象罔,暗塵深、不見長安道。”

2.王闓運《秋醒詞序》:“豈象網三求之後,將鈞天七日之終。”

苗龍:

1.《大荒北經卷十七》:“黃帝生苗龍,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隱會稽山中,俠其名,因善畫龍,人遂以苗龍稱之。會稽龍瑞宮東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相傳為苗龍上升處。”

2.《越畫見聞》:“牡,是為犬戎,肉食”

容成子:

1.《列子·湯問》記述:“唯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山之上,同齋三月,心死形廢。”

2.譙秀《蜀記》:“蜀之八仙,首容成公,即鬼容區,隱於鴻蒙,今青城山也。”

3.《史記·玉帝本紀》謂:“黃帝讓容成著曆法。”

4.西漢末年劉向撰《列仙傳》:“容成公,自稱黃帝師。見於周穆王。能善補導之事,取精於玄物,其要穀神不死,守生養氣者也。發白更黑,齒落更生。事與老子同,亦云老子師也”。

5.漢晉南宋《三山志》記載:“太姥山,舊名才山,《力牧錄》雲:容成子先生嘗棲之,中峰下有石井、石鼎、石臼存。”

6.東晉著名道家葛洪《神仙傳》謂:“容成公,行玄素之道,延壽無極。”

7.宋代張君房編《雲笈七羲·軒轅本紀》曰:“有窖成公善補導之術,守生養氣,穀神不死,能使自發復黑,齒落復生。黃帝幕其道,乃造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即訪。”

焦螟:

1.《晏子春秋·外篇下十四》:“東海有蟲,巢於蟁睫再乳再飛,而蟁不為驚……東海漁者命曰焦冥。”

2.《列子·湯問》:“江浦之間生麼蟲,其名曰焦螟。群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棲宿去來,蚊弗覺也。”

3.晉-葛洪-《抱朴子·逸民》:“猶焦螟之笑雲鵬,朝菌之怪大椿。”

子羽:

《列子·湯問》:“(焦螟)群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棲宿去來,蚊弗覺也。離朱子羽方晝拭眥揚眉而望之,弗見其形。”

縉雲氏:

1.《左傳》:“(縉雲氏)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任縉雲之官也”。

2.《集解》引賈逵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

3.《史記正義》雲:“黃帝為有熊國君,號有熊氏。及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

饕餮:

1.《山海經·北次二經》:“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2.《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

3.《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

4.《春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5.《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6.《呂氏春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四凶

1.《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述是:帝鴻氏之不才子“渾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窮奇”、顓頊氏之不才子“檮杌”,以上合稱“三兇”,加上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稱“四凶”。

2.《左傳·文公十八年》:“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凶也。”

3.《呂氏春秋·恃君》:“鴈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四凶者,以混沌、窮奇、檮杌、饕餮比喻人而已。

4.《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狼惡,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

5.《左傳·文公十八年》:“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