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盟泰山】

涿鹿之戰後。

黃帝制蚩尤畫像,以威懾天下。

天下皆以為蚩尤不死,並於黃帝之幕府,位居“六相”之位,於是“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黃帝得八方崇敬,便會盟泰山,邀三界鬼神仙人,分封諸將。

泰山,非五月,乃西泰山,在伏牛山腹地。

黃帝之子禺䝞,在神戰中戰功顯赫,被任命為東海海神。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黃蛇,腳踏兩條黃蛇。

禺䝞之子禺彊,也叫禺京、禺疆,獲封北海海神。禺彊的風能傳播瘟疫,遇上它颳起的西北風,將會受傷,西北風也被稱為“厲風”。

禺彊又名玄冥,既是風神,又是海神。

當他以風神身份出行時,就會變成人面鳥身、兩耳各懸一條青蛇,腳踏兩條紅蛇,會帶來狂風暴雨,飛沙走石。

當他以海神身份出現時,就會變成魚身人肢的形象,他的坐騎也會變成雙頭龍。(“龍入地則為蛇,蛇昇天則為龍”)

禺彊居北海,輔佐顓頊管理北方的天空。

後來大禹治水時來到北海,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禺彊以風神身份出現時,雖然可能會給人們帶來麻煩,但他其實是一位很正直的神明,心懷正義。

西海海神弇茲,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居住在西海以東的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

南海海神為不廷胡餘。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

九黎部落有羽人族,羽人族所在的羽民國東邊,有一隻畢方鳥,長著人面,只有一隻腳。黃帝在泰山會見諸天鬼神時,畢方和螣蛇侍奉在黃帝身側。

畢方,名字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噼啪聲響,外形像丹頂鶴,人面一腳,身藍紅斑喙白,居住在樹木中。是火災之兆。不吃穀物、以火焰為食,後來成為火神的侍寵。

騰蛇,也叫飛蛇,騰雲駕霧。後成為與勾陳並列的星宿神,位居四象之下。

【中央黃帝】

黃帝此刻功成,被封為中央黃帝。一身四面,監管東南西北四方與春夏秋冬四季。

中央之處,氣候適宜,土地肥沃,適合農耕畜牧,寬廣有一萬兩千裡,西起崑崙山,經過恆山,東至碣石,日月執行所經。長江漢水流過,龍門、黃河、濟水從境內穿。

鯀治水時,曾用息壤堙塞過這裡暴虐的洪水。

黃帝還經常服食峚山上出產的一種白玉膏,來保持自己的神力,讓自己更長壽。這種玉膏非常神奇,如果拿它去灌溉丹木,五年之後,丹木就會開出五種顏色、五種香氣的花朵。

【南方赤帝】

炎帝戰敗引退,加之神農功德,歷劫圓滿,被昊天上帝封為南方赤帝,統御南方之赤天。全稱為“南方赤帝丹靈真老三炁天君”。

其實這個圓滿與否,還是昊天上帝說了算的。

昊天上帝是不希望五方天帝都是太昊一脈的,現在看到炎帝與黃帝的間隙,便想利用這一點分化太昊陣營。

炎帝戰敗後,只能入天成天帝,人間的炎帝一脈,基本可以說是衰落了,對於天道來說已經沒有意義了,自己可以加速這一過程。

畢竟不知另外二帝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文獻:

禺䝞: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䝞。黃帝生禺䝞,禺䝞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䝞處東海,是惟海神。”

禺彊:

1.《山海經·大荒北經》:“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禺彊)。

2.《淮南子·墜形訓》的:“隅強,不周風之所生也。”

3.《史記·律書》:“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

4.郭璞註解《山海經》到禺強時,說“(禺強)字玄冥,水神也。

5.《莊子·大宗師》曰:“‘禺強立於北極’。一曰禺京。一本雲:北方禺強,黑身手足,乘兩龍。”

弇茲:

《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黃帝諭弇茲為西海神。”

不廷胡餘:

《山海經·大荒南經卷十五》:“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餘。”

畢方:

1.《山海經·西次三經》:“章峨之山,有鳥,型狀如鶴,一足,紅紋白喙,畢方。”

2.《海外南經》:“畢方鳥在東方,青水西,只有一隻腳。”

3.《淮南子·汜論訓》:“木生畢方,狀是鳥、一足、不食五穀。”

4.張衡《東京賦》:“畢方......老父神,如鳥,兩足一翼,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

5.《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秦山之上,駕象車而世訊畢方,畢方並害。”

6.袁珂:“畢方是鳳,鳳為太陽鳥,故見則其有訛火。”

7.《淮南子.本經訓》:“堯之時......大風為害,堯乃使羿...繳風於青邱之澤。”

螣蛇:

1.《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

2.《爾雅·釋魚》:“螣,螣蛇”。郭璞注:“龍類也,能興雲霧而遊其中”。

3.《事類·賦九十一》注引此作:“螣蛇遊霧龍乘雲。”

4.《韓非子十過》雲:“曾雲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畢方並鎋,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後,騰蛇伏地,鳳皇覆上…”

5.《淮南子》雲∶騰蛇遊霧,而殆於蛆。其效能制蛇,忽見大蛇,便緣而啖其腦。

峚山:

1.《山海經·卷二·西山經》:“(不周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圓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丹水出焉,西流注於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慄精密,濁澤而有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於鐘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丹木:

1.《山海經·西次三經》:“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丹水出焉。”

2.《山海經·西次四經》:“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葉如楮,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癉,可以御火。”

3.晉陶潛《讀山海經》詩之四:“丹木生何許,乃在峚山陽。”

丹水:

《山海經》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