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戰】
阪泉之戰後,炎黃兩個部落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損傷。
蚩尤看到炎黃相爭也不會等著黃帝部落恢復戰力,便開戰。
涿鹿之戰中,黃帝為圖其餘部落可以前來投靠,所以只說是聯合炎帝,不談吞併。
在征討蚩尤時,西王母遣使者授黃帝以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丹血為文的真符,載其戰略密訣:“太一在前,天一在後,得之者勝,戰則克矣。”
並且命九天玄女授黃帝以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鬥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黃帝細心研讀了玄子之術後,遂克蚩尤於中原。
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延續了不少時日,最後的決戰於冀州之野。
在戰爭初期,黃帝由於兵力不足,加之水土不服,被蚩尤佔了上風。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
期間,應龍以一力鏖戰虎豹熊羆四獸。
風后此時是風姓部落的首領,擅長祖傳易數,好兵法,將伏羲八卦運用到軍事上,與黃帝共同研製《八陣圖》,後又撰《握機經》詳細介紹了每個陣式的戰術應用。“因八卦設九宮”,其中所說的“九宮”,是在八卦離、艮、兌、乾、巽、震、坤、坎之中加一卦為中。
八個陣式,即:天覆陣、地載陣、風揚陣、雲垂陣、龍飛陣、虎翼陣、鳥翔陣、蛇蟠陣,每個陣式都可以適用於不同特殊環境下的進攻退守。
蚩尤作大霧瀰漫三天三夜,幸得風后利用天上的北斗星,煉製了指南車。
九天玄女受西王母所命賜下天書給黃帝,讓常先前往東海流波山,在應龍的幫助下斬殺夔牛(音葵牛),並捕獲雷獸製作了夔牛戰鼓,威力巨大。
但是在決戰時,蚩尤一方因為有風伯飛廉和雨師屏翳相助,使黃帝部落受到嚴重水害。
雨師屏翳,即為雲中君。飛廉,也叫蜚廉,是風伯,鳥身鹿頭。飛廉與屏翳是當世操控風雨的頂尖神人。
應龍化作一條巨大的雙翅黑龍,於烏雲中將暴雨吸入口中。
風伯飛廉操控大風,使應龍跌落雲端。
大雨似江河決口,應龍難以盡收。雙方相持不下,應龍漸漸不敵。
黃帝只好向神女女妭求救。
女妭,灶神,黃帝四女,居住在崑崙山。著金冠,面如月,身似青蛇,兩翼如孔雀屏,雙腳似鳳爪。在崑崙山中採集日、月之光,練就趕雨驅風之術,曾雲遊各地,驅趕暴風淫雨,拯救百姓。
女妭拔出一根羽毛,一吹就變成一根火棍。火棍由細變粗,發出巨光射向風伯、雨師。
風伯、雨師頓時扇落口閉,風雨消逝。正在追殺黃帝士兵的夸父將士,也頓時感到大汗淋漓,口渴難耐(後成夸父族頑疾,劇烈運動後嚴重口渴)。
風后在城頭之上,急揮“熊”旗,力牧、常先調頭向蚩尤軍殺去。蚩尤軍奔逃。
力牧,畜牧氏族的首領,牧姓的始祖。
最終活捉了蚩尤。
黃帝下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後讓應龍斬殺他。
因為害怕蚩尤死後作亂,就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甚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之中,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
旱神女妭制止風雨後,神力大減,“不得覆上”。
應龍在這場戰鬥之後,也不能再回崑崙山巔的龍池,“無復作雨者”,使地上連續大旱。
涿鹿戰場因此大旱數年。
......
畢竟不知蚩尤部下如何安置,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文獻:
女妭:
1.《山海經大荒北經》:“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妭]。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妭],雨止,遂殺蚩尤。(魃)[妭]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妭]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2.《後漢書·張衡傳》:“夫女魃北而應龍翔,洪鼎聲而軍容息。”李賢注:“女魃,旱神也。”
旱魃:
1.《玉篇》引《文字指歸》:“女妭,禿無發,所居之處天不雨也,同魃。”
2.唐獨孤及《禜土龍文》:“陽驕陰伏,女魃作孽,孟夏不雨,至於是月,后土將乾,百穀恐竭。”
應龍助黃帝:
1.《帝王世紀》:“又徵諸侯,使力牧神皇直討蚩尤氏,擒之於涿鹿之野,使應龍殺之於兇黎之丘”
2.《竹書紀年》記載:“應龍攻蚩尤,戰虎豹熊羆四獸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
3.《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覆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4.《山海經校注》:“蓋夸父與蚩尤同為炎帝之裔,在黃炎鬥爭中,蚩尤起兵為炎帝復仇,夸父亦加入蚩尤戰團”
5.《雲笈七籤·紀傳部》:“蚩尤率魑魅魍魎,請風伯雨師,從天大風而來,命應龍蓄水以攻黃帝。黃帝請風伯雨師及天下女襖,以止雨於東荒之地,北隅諸山,黎土羌兵,驅應龍以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應龍殺夸父:
《山海經·大荒北經》亦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應龍助大禹治水
1.《太平廣記》:“禹治水時,應龍以尾畫地,導決水之所出,鑿龍門疏河。”
2.《北河紀》:“應龍畫而伊闕鑿,支祁鎖而淮渦安”,此處伊闕也即龍門。”
3.《山海經廣注》引《嶽瀆經》:“禹理淮水,三至桐柏水,功不能興。禹怒,召百靈,應龍搜逐之,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祈,形若猿猴。”
4.《嶽瀆經》:“堯九年,無支祁為孽,應龍驅之龜山足下,其後水平。”
5.《姑蘇志》:“唯有庚辰以戰……徙之淮陰龜山之足,俾淮水永安。”
6.《楚辭·天問》:“河海應龍,何畫何歷?鮌何所營?禹河所存?”
7.王逸注此句雲:“或曰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徑所當決者,因而治之”
8.《拾遺記》卷二:“禹盡力溝洫,導川夷嶽,黃龍曳尾於前,玄龜負青泥於後”(晚清詩有一句“或稱黃龍應龍助烈焚”。順天府志亦載“黃龍五采曰應龍”。)
9.《太平廣記》:“禹治水,應龍以尾畫地,導決水之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