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戰】
炎黃兩帝決戰於阪泉。
軒轅黃帝驅使著以各種神獸為圖騰的部落,有熊、羆(棕熊)、貔(黃鼬)、貅、貙和虎,並以雕、鶡(似雞,五色,冬無毛,赤裸,晝夜鳴)、鷹、鳶為對陣旗幟。
此時黃帝的子孫後代中,禺強,苗龍等,也已長成,戰力不凡。
部下風后、力牧等大能,也正值壯年,可堪大用。
除此之外,黃帝手底下還有諸多能臣,比如大鴻,容成,大容,離朱等等。
大鴻,本名鬼臾區,號大鴻,通兵法,善練兵。常在具茨山訓練黃帝的軍隊,後人就把他練兵的山峰稱為大鴻山,屯兵的地方叫大鴻寨。
黃帝都城背靠崑崙山,又得西王母援助。
西王母的母親聖母元君,有一個名叫“玄女”的女神弟子(也叫“元女”、“九天玄女”、“九天娘娘”),受西王母之命,擔任黃帝的老師,助黃帝打仗,教授黃帝房中術。
崑崙山的神獸“英招”“陸吾”也前來助戰。
應龍受西王母邀,出崑崙山巔的龍池,助陣黃帝。
應龍,長著翅膀的巨龍,善水,本是天上管雨水之神。
炎帝一方,由於和蚩尤部落剛剛大戰之後,戰力嚴重受損,現在只剩下大將刑天和自己的幾個子孫,炎居,並節可用。刑天戰力不俗,但對於整體戰力提升不大。
刑天已經跟在炎帝身邊接近百年,作戰向來都是衝鋒在前驍勇無敵,不過卻是一位沉默寡言的戰神,就連他的名字都沒有人知道。
對敵時,他的身形能夠瞬間化為山丘一樣高大,在與蚩尤的作戰中,他的速度就連夸父都要羨慕,他的破壞力就連蚩尤都要避讓三分。
刑天右手持一把巨大戰斧,不僅力可劈山斷水,揮舞時產生的罡風還能滅魂殺魄;左手持一塊長方形盾牌,乃是南海之帝倏從世間雲霧最深處採集雲晶霧華製成的,可以算是世間最堅固的盾牌,但卻跟雲霧一樣輕巧。
刑天除了打仗勇猛,還善作曲,有作樂曲《扶犁》、詩歌《豐收》等,鼓勵炎帝的同時也鼓舞部落百姓積極耕作。有一次倏無意間聽到刑天演奏的樂曲,沉醉其中無法自拔。據為了能夠再聽一次刑天演奏的曲子,就將這塊神盾贈與刑天,只求刑天再演奏一次。
阪泉神戰初期,黃帝率領六獸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圖騰大旗。
黃帝作為六部統帥,持一面類似“大纛”(很大的像幡的旗)之旗,列陣排兵。
炎帝趁著黃帝沒有設防的,率先出擊,以火攻敵,使濃煙滾滾,遮天蔽日。
應龍用水熄滅了火焰,黃帝帥兵驅趕炎帝到了阪泉之谷。
在阪泉河谷中,風后發揮六大氏族善於奔跑的優勢,在阪泉河谷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以剋制蚩尤騎兵部隊。
黃帝所在之衛隊為搖光,後隊變前衛,六部化作開陽、玉衡、天權、天璣、天璇、天樞,變成了一個七星北斗軍陣,以虎部軍隊為首的斗魁,立刻形成了杓頭一樣三面包圍、一面開網的陣勢,衝散了炎帝的陣型。
炎帝先是火戰失利,如今面對星斗七旗戰法依然是無計可施。
便躲回營內,不敢再出。
念在兄弟情義,黃帝囑託手下部將,勿要傷到炎帝性命。
除了兄弟情誼,黃帝還仰慕炎帝的醫藥農耕技術,想要讓炎帝輔助他治理部落。
黃帝派大鴻在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陣法千變萬化,層出不窮。光是星斗七旗陣,就讓炎帝計程車兵看的眼花繚亂。
雙方對峙了三年多,黃帝部族一直操練,各部戰力逐漸增強。炎帝卻只能利用阪泉河谷的崖頭作屏障,觀望黃帝陣勢。
也正是因為這個谷崖,使得黃帝不能強攻而上。一方面是為了保全雙方戰力為決戰蚩尤做準備,另一方面是黃帝宅心仁厚,不想看到雙方死傷慘重。
於是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黃帝讓大鴻以練兵為掩護,派人兵日夜掘進,挖至炎帝陣營後方。
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
炎帝經過此次三戰,敗。
黃帝“得其志”,炎帝部族也被黃帝部落所吞併。
其中也有一小部分炎帝部落計程車兵還是留在了炎帝身邊,其中就有刑天。
當初炎帝來找黃帝尋求幫助時,黃帝也想著先合作打到蚩尤,然後炎帝和黃帝之間在決出勝負。
但經過思考,黃帝還是決定先與炎帝開戰。
因為炎帝和蚩尤一戰後,戰力嚴重受損,為了能在戰後與黃帝有實力抗衡,炎帝部落一定不會再對戰蚩尤中出全力的,與其這樣,倒不如先吞併了炎帝部落。
黃帝,炎帝和蚩尤之間征戰,不只是為了在人間稱帝。人皇帝位不只是代表了人間帝王,更是入天的資格。只有統一了天下的賢君才能獲得上天的資格
黃帝與炎帝都知道天帝之位有限,這才有了這場神戰。
黃帝為了能讓天帝陣營中有更多自己一脈的人,便有打壓炎帝一脈的想法,但後來並沒有付出太多行動。
至此兩家之間出現隔閡,導致後世出現諸多悲劇,比如炎帝之女女娃在黃帝之子禺虢擔任海神的東海玩水時,卻被凡間之水淹死,炎帝舊部中,共工自盡、刑天戰死、相柳戰殺、夸父屈死。
......
畢竟不知黃帝部落如何對戰蚩尤,且聽下回分解。
(引用文獻:
風后:
1.《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記,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動心力耳目,節用水火財物”
2.裴駰集解引鄭玄曰:“風后,黃帝三公也。”
3.張守節正義:“四人皆帝臣也。”
4.《史記·孝武本紀》:“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
5.唐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借如風后、力牧,左右軒皇,蕭何、曹參,謀猷漢室。”
6.《雲笈七籤》卷一百:“(黃帝)得風后於海隅,得力牧於大澤,即舉風后以理民,初為侍中,後登為相。”
《風后八卦陣》:
1.《新鄭縣誌》載:“風后,伏羲之裔,黃帝臣三公之一也。善伏羲之道,因八卦設九宮,以安營壘,定萬民之竁(cui)。蚩尤之滅,多出其徽猷。”
2.《宋史·藝文志》:“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先出遊軍定兩端,天有衝圓,地有軸,前後有衝,風附於天,雲附於地。衝有重列四隊,前後之衝各三隊。風居四維。故以圓。天居軸單列各三隊,前後之衝各三隊。風居四角,故以方。天居兩端,地居中間,總為八陣。陣訖,遊軍從後躡敵,或驚其左,或驚其右,聽音望麾,以擊四奇。”
《握奇經》:“八陣,四為正,四為奇,餘奇為握奇。或總稱之。”
大鴻:
1.《史記·封禪書》:“鬼容區號大鴻,黃帝大臣也”
2.《史記·孝武本紀》:“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
3.《漢書·藝文志》:著有《鬼容區兵法》三篇。
九天玄女:
1.《太平御覽》卷十五《黃帝元女戰法》:黃帝與蚩尤戰日久,皆不能勝。黃帝歸泰山,霧。霧中,有一婦人,人首鳥形。黃帝固請,伏而不敢起。婦人謂黃帝曰:“我為元女,卿何求?”帝曰:“願萬戰而萬勝。”元女即傳以六壬、遁甲之術及兵符、圖策、印劍等物,為之制夔牛鼓八十面。黃帝大敗蚩尤。
2.《墉城集仙錄敘》“西王母傳”雲:“昔黃帝討蚩尤之暴,威所未禁,而蚩尤幻化多方,徵風招雨,吹煙噴霧,師眾大迷。帝歸,息太山之阿,昏然憂寐。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後,得之者勝,戰則克矣。符廣三寸,長一尺,青瑩如玉,丹血為丈。佩符既畢,王母乃命一婦人,人首鳥形,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宮、五意、陰陽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鬥之術,《陰符》之機,《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於中翼,剪神農之後,誅榆岡於阪泉,而天下大定,都於上谷之涿鹿。”
阪泉之戰:
1.《呂氏春秋·蕩兵》也記述雲:“兵所自來者久矣,黃、炎故用水火矣。”
2.《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
3.《大戴禮·五帝德》則雲:“(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刑天:
《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
南海之帝名叫倏,北海之帝名叫忽,中央之帝名叫渾沌。倏和忽經常一起在渾沌的地上相遇,渾沌待他們很好。倏和忽商量怎樣報答渾沌的友情,他們說:“人們都有眼、耳、鼻、口七竅,用來看、聽、吃、呼吸,唯獨渾沌什麼也沒有,我們就試著為他鑿開七竅吧。”於是他們就為渾沌鑿七竅,一天鑿成一竅,鑿到第七天,七竅全鑿通時,渾沌就死了。
涿鹿之戰:
1.《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2.《新書》雲:“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血流漂杵。”(這裡的炎帝我認為是蚩尤,蚩尤與炎帝出自同一部落,炎帝在那時不是指代炎帝這個人,而是神農氏部落的首領,炎帝被吞併後,這個稱號就落到了當時勢力最大的蚩尤頭上了。
3.《逸周書·嘗麥》:“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於大帝,用名之曰絕轡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馬鳥師,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質。天用大成,至於今不亂”
應龍:
1.《淮南子·墬形訓》:“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麒麟生庶獸,凡毛者,生於庶獸。”
2.《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
3.《太平御覽·卷五十七》:“枯澤非應龍之泉,平林非鸞鳳之窟。”
4.《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人人賦》:“駕應龍象輿之蠖略逶麗兮,驂赤螭青虯之<蟲幽>蟉蜿蜒。”
5.《漢書·敘傳》“應龍潛於潢汙,魚黿媟之,不睹其能奮靈德,合風雲,超忽荒,而躆顥蒼也。故夫泥蟠而天飛者,應龍之神也;”
6.《三國志·吳書》:“夫應龍以屈伸為神,鳳皇以嘉鳴為貴,何必隱形於天外,潛鱗於重淵者哉?”
7.《晉書·列傳第二十一》:“乘雲車電鞭之扶輿委移兮,駕應龍青虯之容裔陸離。俯遊光逸景倏爍徽霍兮”
8.《新唐書·列傳第十三》:“應龍之翔,雲霧滃然而從,震風薄怒,萬空不約而號,物有自然相動耳。”
9.《元史·輿服志》:“應龍旗,赤質,赤火焰腳,繪飛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