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造人·壹】

第二線生機,即為神祇合後天。

伏羲推演卦象,發現先天神祇和上古之人交合是可以改變滅族這一現狀的。

但是如今的先天神祇,只有燭龍和、鬥姆、還有雷神等神祇。

可是這些先天神祇怎麼會看得上這些先天缺陷的初代人類呢?

而伏羲和女媧雖然是先天神祇之後,但是他們的母親華胥氏在雷澤與雷神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接觸。

因此伏羲和女媧屬於無根先天神祇之後,根據卦象推演出的結果,他倆與上古之人之間存在繁衍隔離。

不過伏羲與女媧的後代就不存在這種隔離。

於是他們二人在崑崙山商議,為了人類的存亡而結為夫妻。

因為伏羲制定了婚禮法制,他與女媧作為兄妹,自然也要遵守,但是如今人類存在已經面臨重大危機。

他們兩人決定用占卜的方式來決定。

伏羲與女媧各自點起了篝火,兩股濃雲糾纏在一起,這代表了他們二人可以婚配。

於是他們兩人在崑崙山交合產生了第二代人類。由第二代人類繁衍產下的後代,都是第二代人類。

伏羲和女媧所生長子為風后,繼承了伏羲的先天八卦。

第二代人類屬於先天神祇之後,雖然先天神祇仍然不具有入天的資格。

但是第二代人類與先天缺陷的上古之人結合,先天神祇基因會改善後代的先天缺陷,逐漸補全缺陷。

而且上古之人也會消解掉先天神祇的命格問題。讓即使擁有先天神祇基因的後代也成為後天生靈。

這些後代,只需滿足功德圓滿和人皇位兩個條件就可以入天了。

而且雷神只是借用華胥氏的身體將燭龍的血脈延續了下去,在燭龍先天神祇的基因干涉下,伏羲與女媧體內只有先天神祇與華胥氏的優秀基因,並無有害隱形基因,所以他們二人的後代中並沒有攜帶致病基因。

【女媧成聖】

女媧氏在伏羲歷劫後,接替了伏羲氏的權柄。

為了保護自己的後代不被天道滅亡,或者說不被昊天上帝抹除,女媧隻身前往紫霄宮聽鴻鈞道祖講道,以求尋得保護後人額方法。

當她到達紫霄宮時,紫霄宮內只有四個道人打扮模樣的人,端的是仙風道骨,身上已然有了大功德的餘暉。

這四人坐在四張高高的蒲團上,身旁還有兩張蒲團,女媧便坐在了上面。

這一日的講道,女媧聽得是雲裡霧裡,多是不知其解,但又如獲大智慧。

其間還發生了諸多事件。

有兩個關係很好的人,偷襲把他們口中的師父打下了蒲團,但是在座的人都沒有去管,包括那個講道的老道人。

而且這些人端的是人類模樣,但是與她在部落裡見過的人都有些不同,更聰明,更強大,也更陰險。

不過還是有一個道人看起來比較純善,也就是這個道人讓出座位,才讓那兩個徒弟有機會偷襲得手,幸好他讓出的座位不在自己旁邊,不然可能偷襲的受害者就是她了。

女媧心裡如是想著,還看著鴻均道祖為那個道人又放下一個蒲團。

這就是得道高手的世界嗎?看不懂。

講道結束後,女媧本打算趕快返回部落。

但鴻均道祖,又賜給了他們在座的七人,每人一縷很神奇的氣息。

女媧獲得這縷氣息後,對周圍的感知突然提高了好幾個層次,並且這種感覺還在穩穩地提升。

她還沒來得及感受這縷氣息,就被鴻鈞道人帶著向外走去。

一眾七人來到了一個很高懸崖邊上,那個很純良的道人到是沒有跟來。

說是懸崖,但更像是一塊無比巨大的岩石。

鴻均道祖在分寶崖,給每個人都分了很多寶物。那個喚做紅雲的純良道人大概是因為他是多出來的,所以才沒有來的吧。

當時女媧不知道別人得了什麼。她只看到,鴻均道祖掏出好多寶貝來給她,其中最顯眼的就是一顆紅色的繡球,除此之外,還有一把閃著亮光的刀和一柄很神秘的長劍,還有一個三色環,還有一個蓮花外形的燈,還有一把剪刀,一把傘,一支簪子,一節飄帶,一件九色衣裳,一塊寶玉,一把黑色的鉗子,一個瓶子和一個爐壺,一個玉輪,一本冊子,一根針,一個蓮花狀的臺子,一塊石碑。

女媧也不知道自己今天收穫為什麼這麼多,但是這還沒有結束。

剛把寶物收好,鴻均道祖就示意她跟著先她一步進入紫霄宮的那三個道人身後,一起去了一座叫做崑崙的山上。

鴻鈞道祖還讓她稱呼這幾個人為師兄。

山間有一根葫蘆藤,藤上結了五個不同顏色的葫蘆。

一旁還有好多人對這五個葫蘆虎視眈眈,圍著的人越來越多,眼看就要打起來了。

但似乎之前已經打了起來,這些人身上好多都是帶著傷了,有好多都是剛剛紫霄宮中一起聽道的人,那個紅雲道人也在,他身上也有了好多傷。

自己的二師兄,拿著一個幡,是鴻鈞老師剛剛給的,隨手一揮就嚇得旁人不敢上前。

二師兄先是請大師兄上前挑了一個紫色葫蘆,自己又摘了一個,然後又讓三師兄摘了一個。

本以為這三個師兄會把五個葫蘆都拿走,但是二師兄卻揮了揮手讓她也挑一個,又把最後一個葫蘆給了紅雲道人。

女媧只知道這三人是他的師兄,但是不知道紫霄宮另外講道的幾人是如何論資排輩的,只好以道友相稱。

五個葫蘆摘下來後,這條葫蘆藤的靈氣便消失殆盡了,眾人也是作鳥獸四散。

女媧和三個師兄與紅雲道人一一道別後,撿起那條沒了生機的葫蘆藤就離開了。

一路上她還害怕有人半路攔截她,畢竟自己現在太值錢了。

但好在一路上平安無事。

不知道用來幾天時間,女媧才將這幾日的所得才消化完成。

如今的她已經成為了天道聖人,身上寶物眾多。

但是她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收穫,畢竟,先前只是想簡單聽聽講道,趕快趕回來保護後代。

難道只是因為自己去的比較早嗎?

【女媧造人·貳】

後來女媧又發現第二代人類繼承上古之人和先天神祇的血脈後,隱隱有脫離人類範疇的趨勢。

這與盤古大神道軀所化上古之人是不符合的,女媧便覺得依照上古之人創造第三代人類。

捏泥土造的人是第三代人類。

女媧先是摶捏黃土造人。後來覺得速度太慢,就拿出先天葫蘆藤,投入泥漿中,舉起藤條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

因此第三代人類中,有了三六九等。

這個時候昊天上帝也覺察到了伏羲,知道伏羲正在入劫,以先天化後天。

昊天害怕女媧也如法炮製,這嚴重威脅到了昊天上帝的天道權利。

不過女媧也知道自己如果也入劫的話,自己的後人便會失去保護。

女媧推演能力比不上伏羲,不確定昊天上帝是否會直接傷害他的後人,只好留下來保護她的後人。

作為交換條件,女媧需要昊天任她為女媒之神,主管兩性婚配。

女媧還製作了笙簧。

......

不知女媧日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參考文獻:

女媧真實存在:

1.《世本·氏姓篇》載:“女氏,天皇封弟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

2.《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女媧是三皇之一:

1.《風俗通義》引用《春秋運鬥樞》:“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

2.鄭玄則:“女媧,三皇承宓戲者。”

3.東漢王符《潛夫論》:“傳說三皇五帝,很多人都認為伏羲神農合稱三皇。其中一人或者說遂人或者說祝融或者說女媧。其中是與非可就不知道了。”

4.《楚辭·天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5.《列子·黃帝》:“庖犧氏、女嫡氏、神農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狀,而有大聖之德。”

6.《水經注》:“庖羲之後,有帝女媧焉,與神農為三皇矣。

7.《潛夫論》:“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

8.《世本·氏姓篇》:“女氏,天皇封娣媧於汝水之陽,後為天子,因稱女皇,其後為女氏,夏有女艾,商有女鳩、女方,晉有女寵,皆其後也。”

9.《風俗通義·卷一》引《春秋運鬥樞》:“伏羲、女媧、神農是三皇也。皇者,天,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三皇垂拱無為,設言而民不違,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含弘履中,開陰布綱,上含皇極,其施光明,指天畫地,神化潛通,煌煌盛美,不可勝量。”

10.《歸藏·啟筮》:“昔女媧……昭昭九州……平均土地。”上引:“……和合萬國。”

女媧形象:

東漢時人王逸注:“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

女媧造人:

1.《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務劇,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

2.《淮南子·說林篇》:“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媧所以七十化也。”(東漢高誘注:“黃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時,化生陰陽;上駢、桑林,皆神名;女媧,王天下者也。七十變造化。”)

女媧制定婚法:

《淮南子·覽冥訓》:“伏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於後世。何則?至虛無純一,而不喋苛事也。”

女媧為女媒:

1.《繹史》卷三引《風俗通》:“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2.《風俗通》:“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以其(女媧)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

女媧製作笙簧:

1.《世本·帝系篇》:“女媧氏命娥陵氏制都良管,以一天下之音;命聖氏為斑營,合日月星辰,名曰充樂。既成,天下無不得理。”

2.《博雅》引《世本》雲:“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

3.《禮記正義·明堂位》:“女媧之笙簧。”

4.孔穎達疏引《帝王世紀》:“女媧氏,風姓,承庖羲制度始作笙簧。”

女媧補天:

1.《列子·湯問》:“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

2.《淮南子·覽冥篇》:“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神,登九天,朝帝於靈門,宓穆休於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揚其聲,隱真人之道,以從天地之固然。”

3.《春秋繁露》:“雨不霽,祭女媧。”

4.《路史·發揮一》羅蘋注引《尹子·盤古篇》:“共工觸不用山,折天柱,絕地維。女媧補天,射十日。”;“……世遂有(女媧)煉石成霞,地勢北高南下之說。”;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

東晉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