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很有意思的,在事先就已經明確確定了規則那就是不能互相商量,否則你們的投票就是無效的。
這哪裡是讓讓大家去選舉,那麼多的皇子,再讓每個大臣寫一個皇子的名字,然後統計誰的票數多,然而規則明確說了,眾議誰屬,誰得票多誰就是太子。
看起來沒什麼問題,實際上這等於是用自已的矛攻擊自已的盾,又要大家一起討論,選出一個人來,又要不能互相探聽對方選誰。
康熙這個時候連吃相都不要了,真的是連一點掩飾都不帶掩飾的,就等於康熙明說了,你們開始準備表演,千萬別跟我這個皇帝玩花招,因為我定的規則就是根本讓你們無法選的。
因為無論怎麼選,絕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一個皇子,也就是說絕對有一個皇子的票數是最高的,這個時候康熙就會說這是你們事先商量好的,按照我的規則就是這個選票是無效的。
這個不過是政冶舞臺上無數虛假表演中的一種,並且還是很溫馨的一種,如果你要是把它當真了,輕則,你的政冶前途不保,重則,做好交出你全家人頭,最少也是你自已人頭,家人發配邊遠地區的準備。
官員們興奮是興奮的,可先是進行了一下表演,向康熙表示,這個不是我們人臣能選的,康熙則表示按大家不需要推讓,讓你們選你們就選。
按照表演的慣例,要開始第二輪表演,等到三輪表演完成,大家都算是交差了。
但是在第二輪表演的時候,大阿哥和八阿哥一黨的利益集團不甘心就此被清除出局的命運,這兩黨勢力正式合流,決定抓住這個最後的機會來奮力一搏,推舉出新的領袖八阿哥胤禩,用民主選票將八阿哥胤禩送上儲君寶座。
談到推舉八阿哥胤禩的時候,我們就要說一下,為什麼十阿哥胤䄉從來都沒被推選過,阿靈阿是十阿哥胤䄉的母家舅舅,應當說阿靈阿應該選十阿哥胤䄉才符合邏輯,因為索額圖和常泰就因為是太子母家的親戚,所以,他們倆一直致力於維護太子的地位。
八爺黨裡面,四個核心阿哥,老八就不說了,老九有過這個打算不過沒人支援,老十四是後期熱門人選,唯獨老十壓根就沒有出來爭奪過這個位置。
有人可能要說了,那是因為老十能力不如老八,所以阿靈阿被老八的才華所折服。
按照這個理論的話,都不用看歷史上的例子了,就以清朝來說,6歲的順治,4歲的光緒,3歲的溥儀,他們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和豪格兩個人圍繞著皇位爭奪的一塌糊塗,要說立嫡立長,那也應該是豪格,立功則是多爾袞,最後大家就是不讓這兩個成年人當皇帝,而一致要讓一個6歲的小孩子當皇帝。
原因就是隻有順治當皇帝才能平衡多爾袞,豪格和宮廷三方勢力,並且符合普遍八旗貴族共同執政的利益,所以他不當皇帝誰當皇帝。
4歲的光緒和3歲的溥儀當時的情況,其實明朝也有,明武宗朱厚照和明熹宗朱由校去世時都沒有子女,但是明朝選出來的是成年的皇帝,因為明朝有完善的官僚政治體系,並且明太祖朱元璋填補了周禮的立子以貴不以長,明確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無嫡子時,直接立庶長子,不看庶子母親地位。
這兩相互相保證,明朝皇帝沒有兒子時不至於瞎選一通,明朝時皇位繼承製的走向完善是世界歷史大潮流的一部分,被譽為現代君主制典範的英國,其王位繼承製的完善的時間對應明世宗嘉靖皇帝時期。
清朝一直沒有完善的皇位繼承順序和有效的權力權威約束機制,所以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還會出現利益集團博弈,博弈出小皇帝這種局面。
而這種局面,在漢族中原王朝歷史上,要上溯到東漢和東晉了,最少也要上溯到南宋末年。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現實利益面前,沒有一個人的選擇是超然的。
十阿哥胤䄉之所以沒有人推舉他,根本原因就是十阿哥胤䄉的母家鈕祜祿氏太強勢了,這個家族的第一代為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最早追隨努爾哈赤的功臣之一,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
額亦都一共有16個兒子,到了老十的舅舅阿靈阿已經是第三代了,你可以大致想象一下這個家族成員數量的龐大。
如果你覺得大致想象不是很嚴肅的話,那你也可以去翻看鈕祜祿家譜和八旗氏族通譜,都是可以找到相關資源的。
如果推選了十阿哥胤䄉,這樣龐大的一個開國功臣家族佔據清帝國第一排的政治資源,其他家族還能有多少好資源能佔有呢?這個顯然不符合其他八旗貴族的利益。
而鈕祜祿家自已也是沒有能力單獨扶植十阿哥胤䄉上位的,如果鈕祜祿家族敢動這種心思,無非是以一已之力對抗整個八旗貴族集團,這樣的對峙下,鈕祜祿家是一點勝算也沒有,還會被八旗貴族聯合起來群毆,然後聯合瓜分之前鈕祜祿家族佔據的政治資源。
並且大家聯手打擊你的時候,什麼高大上的理論和歷史典故都能找出來,那個時候整個鈕鈷祿家族都是眾矢之的了。
說來說去,都是利益至上,這個觀點全球通用,所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才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我個人覺得,這句話說得真好,看的真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