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胤禩和老十胤䄉一比較,母家卑微不說,妻族也不行,這樣就意味著老八胤禩沒有可靠的外戚,在貴族政治下,這就意味著即便老八登基,也沒有嫡系執政班底。
那麼聯合支援他的八旗貴族在他上臺之後,就可以共同瓜分清帝國最優先的軍政資源。
這裡面以三家為主,並且還都是大家族,鈕祜祿家裡有阿靈阿,是開國功臣家族,佟佳氏家裡有鄂倫岱,是康熙的母族,葉赫那拉家裡有揆敘,是明珠的兒子,算是大臣勢力。
這三個家族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康熙朝都是既得利益的人。
佟佳氏,作為康熙的母族,在康熙朝的地位完全是康熙一手扶植起來的,他們在康熙繼位之初,在中央朝堂系統中並沒有很重要的政治能量,不然康熙也不會需要聯姻索尼家族來親政。
明珠家族對清朝的建立完全是沒有貢獻的,一直是努爾哈赤的敵人,也是最後被統一的部落,所以他們最初在清朝的政治系統中並沒有多少優勢,是康熙一手扶植起來用於制衡索額圖的。
鈕祜祿家族作為開國功臣家族,因為太子胤礽是一位強勢的太子,一位強勢的太子當上皇帝后,就意味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抑制舊貴族勢力和開國功臣勢力,所以他們也沒有必要去支援太子。
這三個家族,因為他們既不是太子的母族,也不是太子的妻族,所以太子登基後,尤其是佟氏和明珠家族,在清朝第一排的政治資源分配中都不會再享有優先地位。
很多八旗舊貴族勢力不熱衷支援太子的原因主要就在於,以太子胤礽的剛強,隱忍和堅毅,只要胤礽能夠登基,意味著中央集權和八旗的官僚政冶化路線會繼續下去,而對於舊貴族勢力而言,最好的局面是一位弱勢的皇帝在上面,這樣意味著官僚政冶化路線可以放緩,貴族政冶繼續持續下去。
但是這也並不是所有八旗舊貴族的共同利益,比如我們之前說過的兩江總督噶禮,他是董鄂家族,五大臣之一,努爾哈赤的嫡長女婿何和禮的後代,是太子的堅定支持者。
只不過噶禮這個人隱藏的很深,一直到了康熙即將二廢太子的時候,康熙才知道噶禮跟太子的關係非常密切。
康熙在最初選皇后的時候是在赫舍里氏和鈕祜祿氏中選擇,最終選擇了赫舍里氏,如果最開始當初選的是鈕祜祿氏,太子自然也是鈕祜祿氏所生,那個時候的阿靈阿還會這麼熱衷於拉太子下臺麼?索額圖還會那麼維護太子的地位麼?答案肯定都是不會的。
赫舍裡家族和鈕祜祿家族在順治繼位的時候,都是是站在同一個陣線的,他們在順治朝的利益沒什麼大的分歧,但是到了康熙朝,他們的利益就截然不同了,所以他們的選擇自然也就截然不同了。
太子胤礽登基的話,跟他最親近的自然就是母族赫舍裡家族和妻族瓜爾佳家族,所以能看到,索額圖一直都是太子地位堅定的維護者,而太子妃的孃家瓜爾佳家族,儘管他們之前與太子並沒有什麼聯絡,但是因為他們家的女兒成了太子妃,在反太子的成員中從來看不到他們的身影,雖然他們的利益與太子繫結的並不密切,但是基於他們自身的利益,他們顯然也是不可能站到太子的對立面的,太子妃家族裡唯一在中央朝堂系統裡為官的石文桂也與太子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
除了這些家族之外,漢人裡面也有支援老八的,其中王鴻緒作為一個漢人,支援老八,是因為八阿哥才高八斗?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就算老八書讀的真不錯,也絕對不可能是這些從出生開始就研究八股的這些文人的對手。
老八從小讀書是康熙要求,是每天的作業,而這些文人之所以讀書那是為了做官,那是為了權力。
康熙一朝的漢官階層在面對自身利益做選擇的時候,最經典的就是明朝崇禎皇帝的四皇子朱慈炤,被康熙凌遲處死,全家處斬,這個時候沒有一個人出面說情,為前朝皇子說情,那是要付出自已的政冶前途為代價的。
王鴻緒的父親叫王廣心,崇禎五年,參加明朝的社團幾社,幾社倡立的元老被稱為幾社六子,這六個人分別是,杜麟徵,夏允彝,周立勳,徐孚遠,彭賓和陳子龍。
其中杜麟徵和周立勳都在明朝滅亡前病逝,夏允彝和陳子龍因為抗清殉國,徐孚遠自已漂流海外繼續抗爭。
只有彭賓選擇投降了清朝,王廣心受彭賓的影響非常大,所以王廣心也投降清朝。
有這種老子為表率,王鴻緒不會為給他帶不來任何現實政治利益,甚至可能會危害自已處境的朱三太子說一點情,又怎麼可能超然於自已的切身利益支援老八呢,唯一的現實就是支援老八能帶給自已利益而已。
本來大家一起,跟康熙將把戲演完就行,現在支援老八的人開始熱心拉選票,那大家就必須要考慮站隊了。
普遍的社會博弈就是群毆,如果你的利益與別人的利益是截然相反的,那麼最後就會被其他人聯合起來群毆,無論你曾經擁有多少權勢,當所有的利益集團一致反對你時,你立馬什麼都不是了。
動刀子還是動導彈,完全取決於利益的大小。
表面上來看老八是一個弱勢的皇子,但是老八的支持者都是現在的既得利益集團,並且這個利益集團也太大了些,鈕祜祿,佟佳氏,再加上明珠家族和他們身後的利益集團,如果有了下一代皇帝的擁立之功,繼續坐著大清的第一排交椅,那其他家族何時能出頭呢?
對於其他的八旗大貴族來說,他們對太子的心態很矛盾,太子胤礽是一位強勢的太子,他登基之後,會進行官僚系統大換血,建立新的利益集團,這個方面符合其他八旗大貴族的利益,所以噶禮、齊世武都站到了太子一派。
普遍漢官階層都是想按照明朝的政冶路線走下去的,老八是無法得到普遍漢官階層的支援,而即使老八上臺後真的有能力打破這幾個家族的壟斷,能繼續明朝的政冶路線,那太子胤礽同樣也能做到,何必要多此一舉支援老八。
大家選擇的時候都會考慮一個成本問題,而事實上也證明,普遍漢官階層是不支援老八的。
比如朱彝尊和王士禛,並稱南朱北王,都是家族從仕經歷可以追溯到明朝的,他們都是太子的支持者,在太子復立之後,已經八十歲高齡的朱彝尊還特地寫詩來慶賀。
雖然投老八的票是下策,但是它有一個好處,功臣家族和康熙的母族都在帶頭,即便是出了事,康熙責罰下來,有他們在前面承擔著,法不責眾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康熙還是以後太子胤礽登基了,都不可能進行大規模清洗的。
如果繼續跟康熙表演,最大的問題就是,誰也不敢擔保有這麼多人一起表演,如果最後表演的人少,在官僚裡就會顯得很顯眼,可能會被康熙視為親太子的勢力,康熙隨著年齡的逐漸衰老,對正值盛年的太子是既有感情又很防範,這種複雜的感情下,對於親太子的勢力,往往會重點打擊,這個風險是很大的,雖然太子登基後會感激你,重用你,但是眼下要先過好眼下的這一關。
大臣們最後一致選擇投老八的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這種矛盾心態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