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拿到老三胤祉送給他的老大胤禔詛咒太子胤礽的大禮包之後,連續一週都沒有任何動作。
這七天時間裡,康熙在仔細思考自已下面的動作要怎樣進行,復立太子並不是什麼難事,在康熙的連番打擊下,老大胤禔和老八胤禩做的事,相繼被人舉報出來,本身就說明形勢上康熙已經佔據著優勢。
讓康熙為難的是,接下來的政治佈局應該怎麼來進行。
對康熙來說,他是想讓太子胤礽能夠順利繼位的,而對太子來說,他自已也是想繼位,如果胤礽登不上皇位,對他來說,就意味著自已的人生徹底終結了,對太子黨來說,胤礽如果沒有登基,就意味著太子黨所有人都要從政治舞臺中心離開,這是難以讓人接受的事。
對其他想要奪嫡皇子和他們身後的利益集團來說,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想對皇位發表點意見的。
尤其是老大和老八這幫人,他們和太子黨的矛盾已經公開化了,現在老大胤褆已經要徹底出局,但是老八胤禩好像還是可以搏一博。
這麼多政治勢力的目標其實並不一致,可在利益面前,誰也不會為了對方的利益而放棄自已的利益,普通百姓手裡掌握的資源有限,圍繞利益的鬥爭顯得不那麼血腥,但是圍繞著皇權的鬥爭,各方手裡都有眾多的資源,誰都會為自已找上位的理論和依據,在圍繞著皇位的鬥爭,誰也不會,也不敢去後退一步,一旦失敗的話,那就是真正的身敗名裂。
這個時候的康熙不愁胤礽不復位,而是胤礽復位之後,接下來怎麼辦!
從年齡上來看,這個時候的康熙已經五十四歲了,超過了他的父親順治和祖父皇太極,如果他能活到曾祖父努爾哈赤的年紀,也就是六十七歲的話,那麼他還有十三年的時間,而一套政治佈局要維持十三年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實證明,康熙佈置的局超過了十三年
到了第八天的時候,康熙終於從京郊的行宮返回宮裡,先是召見了老八胤禩,緊接著又召見了廢太子胤礽。
這個時候距離宣佈廢黜太子,過去了五十天。
這次見面的談話內容是什麼,史料上沒有任何記載,但是康熙要開始正式進入復立太子的程式,繼之前連續大力打擊老八胤禩之後,這時應當是對胤禩做出了比較溫和的姿態。
這個時候,如果老八胤禩比較聰明的話,他就應該明白,他並不具備上位的條件,與其天天想著怎麼去上位當太子,還不如想想以後怎樣與太子緩和關係。
因為局勢已經比較明朗了,康熙顯然是不可能把皇位給他的,如果老八還想要皇位,就只能把康熙趕下臺,武力上位。
而老八胤禩明顯是不具備這個能力。
康熙和太子胤礽談了什麼內容,我們同樣也是不知道的,這是父子關係降到冰點之後的首次見面,而從康熙見面之後表達出來的資訊,以後往事不再提了,胸中的鬱結不會再有了,這次見面應當沒談什麼實質性的內容,就是父子日常間的對話,不會觸及到矛盾,所以讓康熙感到很滿意。
“朕適召廢皇太子……自此以後、不復再提往事……朕念之,復可召見,胸中亦不更有鬱結矣。”
自古以來,皇帝和太子的關係就很複雜,有一種特殊的關係就是政治上的對手的關係,皇帝和太子是不同政治派系的領袖。
這一點上明太祖朱元璋還是很有水平,他和太子朱標共用一套班底,那也就沒什麼矛盾之說了。
自古以來,皇帝對太子的評測是多方面的,皇帝對太子的喜愛,也絕不是一個嫡子這麼簡單的問題。
如果康熙僅僅是因為太子胤礽是嫡子才讓他做了那麼多年的太子,那麼在史料上肯定會反應出來,但是史料上告訴我們的就是,康熙其實一直非常肯定太子胤礽的能力。
康熙花了兩天的時間處理了老大胤禔的事,革去了老大胤禔的爵位,實行幽禁,老大胤禔的政治生涯從此徹底走到了盡頭。
隨後,康熙又在裝神弄鬼的說太子被鬼物附身,現在已經清醒了,表示以後就是一個正常人了。
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的時候,其實聰明人已經看明白了,現在保舉廢太子胤礽已經沒有什麼風險了,所以陸續有人開始為太子說話了。
而這個時候的康熙就不樂意了,當初老子頒發廢詔需要你們出面阻止的時候,你們幹嘛去了?如果你們當時阻止了,需要我後面說這麼多裝神弄鬼的東西嗎?
心裡雖然有氣,康熙畢竟是一個政治家,所以他忍住了,只有看著越來越多的官員們提出復立太子,他這個臺階才下的才比較舒服。
康熙在頒發完詔書的第二天,又有官員上奏保舉廢太子,康熙覺得是時候了,所謂重要的話說三遍,康熙覺得昨天的旨意還不夠明確,話說到這個份上,康熙已經把復立太子的話說的相當露骨了,就等於公開說要復立太子了。
根據留存下來的康熙給當時的步軍統領託合齊的密旨來看,康熙在正式宣佈民主選舉前,已經確定了軍隊系統不會出問題,雖然史料上沒有提到,但是根據康熙這種考慮的周詳,應當也確定好了京城地區軍隊系統的忠誠性,而各種證據也證明老大胤禔也確實曾經試圖調動過軍隊,只不過沒有成功。
做完了這些以後,康熙依然覺得不夠,他還特意叫來了李光地,非常婉轉的要求大學士李光地帶頭提出來他要復立太子的意思。
李光地也是一個老狐狸,如果他按照康熙的意思去做了,這個鷹犬走狗的角色,這輩子估計是抹不掉了,康熙這條船上去容易下來難。
如果李光地按照康熙的意思做了,太子胤礽一定會感激他,但是太子現在還沒有登基,在以後的日子裡,康熙一定會懷疑他會不會向太子表達忠誠。
現在康熙已經五十四了,太子三十四歲正值盛年,日漸衰老的皇帝和正值盛年的強勢太子,而如果要表示自已與太子之間並沒有什麼來往,必須要向康熙表達忠誠,而向皇帝表達忠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個時候的李光地非常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同意復立太子。
康熙一朝很多跟太子不對付的人,為什麼一直可以風生水起,反而想忠誠太子的人要小心翼翼,怕被康熙發現,這個問題是因為官員們都在太子面前表達忠誠,那天下到底是康熙的還是太子的,實在不好說了。
明明康熙還是皇帝,大家都去貼太子,讓康熙會不會多想,畢竟自已還沒死呢!
李光地很矛盾,如果他按照康熙的意思去做了,估計最後自已的結局不會太好,這還是太子登基的情況下,如果太子最終沒有登基,下一任皇帝好像也沒有多少理由要繼續重要他,畢竟天下最不缺的就是當官的。
以李光地的情況來看,他現在已經做到了大學士,給康熙當鷹犬並沒有太大的收益了,反而風險太大了。
所以最後,李光地從皇宮走出去之後,那是一點口風都沒有往外透露。
康熙四十七年,民主選舉大戲正式開場,康熙做了最後的佈局,康熙先是現實訴苦了一番,說現在自已年事已高,身體也不好,繼承人還沒個著落,然後就跟大家說,你們都是國家的忠臣,你們給我大清選繼承人吧,除了大阿哥胤禔,其他阿哥大家選了誰,就讓誰當太子。
說完這些之後,康熙還特意定了一個規那就是不能打聽別人準備選誰。
釣魚執法,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