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送成功的提示彈出時,他彷彿看見那個在貨運公司門口等待丈夫歸來的女人,終於卸下了沉重的枷鎖。樓道里的聲控燈還在忽明忽暗,照亮著通往真相的路,也照亮了那些被貪婪和忿怒扭曲的人性。
押解王寶凱的警車在南郊防火道入口停下時,晨霧正從樟樹林裡漫出來,把警車的輪胎裹得發白。兩名警員架著他的胳膊下車,鐐銬在晨光裡反射出冷光,每走一步都在碎石路上拖出刺耳的“嘩啦”聲。他的橘紅色囚服在一片濃綠中格外刺眼,目光剛觸及那片熟悉的樹林,突然劇烈顫抖起來,膝蓋一軟差點跪倒在地,嘴裡反覆唸叨著:“就是這兒……就是這兒……”
張輝站在警戒線旁,手裡的現場勘查記錄已經翻得捲了邊。“從你進入樹林的位置開始指認。”他的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力量,目光掃過王寶凱蒼白的臉——昨夜的審訊在他眼下留下了青黑色的瘀痕,與現場發現的44碼鞋印邊緣的磨損程度一樣,透著難以掩飾的疲憊。
王寶凱的手指抖著指向防火道旁的陡坡,那裡的蕨類植物還留著成片倒伏的痕跡,與現場勘查記錄的“2平方米倒伏範圍”完全吻合。“我把車停在防火道,從這兒爬下去的,”他的喉結上下滾動,汗水順著下巴滴在囚服前襟,“揹著黑色雙肩包,裡面裝著扳手和半瓶水,還有那根登山杖……”他突然停住,盯著陡坡上的一處岩石,巖面的新鮮擦痕裡嵌著深藍色的纖維——技術人員當場提取比對,與他工裝褲的布料成分完全一致,也與現場勘查時發現的纖維樣本吻合。
沿著倒伏的蕨類植物往裡走了約30米,王寶凱突然停下腳步,腳邊的腐殖土上還留著用白色粉筆畫出的圓圈。“就在這兒遇見他的,”他的聲音帶著哭腔,腳尖點著圓圈中心,“他穿著那件熒光綠衝鋒衣,手裡拿著相機,看見我就罵‘你還敢來’……”圓圈周圍的松樹樹幹上,有處1.2米高的擦痕,與現場勘查記錄的“疑似相機碰撞痕跡”高度吻合,擦痕裡殘留的銀白色金屬粉末,經檢測與李劍峰相機的鋁合金材質一致。
“你們怎麼發生衝突的?”張輝的鐳射筆在松樹與前方5米處的巨石間劃出直線,光束穿透晨霧,照亮了地面上隱約可見的44碼鞋印。王寶凱突然蹲下身,模仿著當時的動作:“他把相機往地上一摔,就來推我,”他的右手猛地向前揮出,“我往後退了兩步,從包裡掏出扳手……”他指認的站位,正是現場勘查中發現“密集44碼鞋印”的區域,鞋印的前掌外側壓力分佈,與他供述的“向後退步時重心偏移”完全一致。
走到巨石後時,王寶凱的呼吸突然急促起來。地面上用白色粉筆畫出的人形輪廓還清晰可見,邊緣的暗紅色斑跡在晨光裡泛著青黑色——那是李劍峰的血跡滲透進腐殖土留下的印記。“我就是在這兒砸的他,”他的聲音發顫,手指哆嗦著指向輪廓的左胸位置,“他推我,我就舉起扳手砸下去,一下就砸在這兒……”
這個位置,與法醫解剖報告中“左胸第4、5肋骨骨折”“左心室破裂”的精確落點分毫不差。張輝讓技術人員測量扳手與地面的角度,“45度”,與現場勘查推斷的“鈍器擊打角度”完全吻合,也與李劍峰左胸創口邊緣的傾斜角度一致。人形輪廓旁的落葉層裡,還散落著三枚6205型號軸承,其中一枚的滾道上有新鮮的撞擊痕,痕跡形態與王寶凱供述的“扳手砸擊時帶起的軸承碰撞”形成完美印證。
“他倒下後你做了什麼?”張輝的目光落在從人形輪廓延伸向密林深處的拖拽痕上,那道寬30厘米的痕跡在晨霧中像條扭曲的蛇,與現場勘查記錄的“帶血拖拽痕”完全重合。王寶凱的視線順著拖拽痕移動,突然捂住臉:“他倒在地上不動了,眼睛瞪得大大的,我嚇壞了,就抓住他的胳膊往裡面拖……”他比劃著拖拽的姿勢,“拖到那片灌木叢後面,用樹葉蓋了蓋……”
拖拽痕終點的灌木叢旁,有棵樹幹上留著處50厘米長的擦痕,高度與李劍峰的身高吻合,擦痕裡的熒光綠纖維,經檢測與他衝鋒衣的尼龍66成分一致,與現場勘查記錄的“衣物刮擦痕跡”完全對應。灌木叢下的腐殖土中,技術人員當時曾提取到多枚44碼鞋印,鞋尖的朝向與王寶凱供述的“倒退著掩蓋現場”方向一致,鞋印邊緣的泥土裡還混雜著少量松針——與他囚服褲腳沾著的松針種類相同。
指認處理兇器的過程時,王寶凱的手指指向巨石後的低窪處。“我把扳手在這兒蹭了蹭,想擦掉上面的血,”他的手掌在地面劃出摩擦的軌跡,“但沒擦乾淨,就塞進包裡帶走了……”低窪處的岩石表面,有處新鮮的金屬摩擦痕,經檢測殘留的鐵元素成分,與從他住處搜出的扳手材質完全一致,摩擦痕的寬度也與扳手的厚度吻合。
最後指認逃離路線時,王寶凱的腳步明顯加快,似乎急於離開這片樹林。“我順著原路返回,”他指著陡坡上方的防火道,“走到車邊時發現登山杖斷了,就把斷的那截扔在路邊的草叢裡……”他指認的草叢位置,正是現場勘查時發現“半截帶血登山杖”的地方,杖尖的血跡經DNA檢測為李劍峰所留,斷裂口的形態與從王寶凱包裡搜出的另一截登山杖能完美拼接。
當押解人員準備帶他離開時,王寶凱突然掙脫警員的手,回頭望著那片被晨霧籠罩的灌木叢,發出一聲壓抑的嗚咽。“我真的沒想殺他……”他的聲音在林子裡迴盪,與現場勘查記錄的“無明顯搏鬥痕跡,符合突然襲擊特徵”形成諷刺的呼應,也與法醫報告中“單一致命傷,無二次傷害”的結論相互印證——這場因兩千塊運費而起的命案,終究在每一個細節的嚴絲合縫中,露出了最猙獰的真相。
張輝合上勘查記錄時,晨霧剛好散去,陽光穿透樟樹葉的縫隙,在地面的人形輪廓上投下斑駁的光點。那些曾經散落的線索——帶血的扳手、斷裂的登山杖、44碼的鞋印、拖拽的痕跡——此刻都在王寶凱的指認中,與現場勘查和法醫解剖的細節完美咬合,像一把被重新組裝好的鎖,終於找到了能將其鎖住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