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我們其實沒有講完《羅馬書》,現在我要把它講完。我談到羅馬教會內部的一些問題,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關係緊張,這是整卷書信的關鍵。
保羅從頭到尾都在設法解決這個問題,他舉出各種教義和想法來處理,但是主要是為了解決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緊張關係。舊約時代的猶太人和外邦人,有嚴重的對立關係,在聖殿中有一道高牆,隔開外邦人院和內院,牆上還貼著告示說:“外邦人止步”。保羅有一次被捕,就是因為有人誣告他帶了外邦人進入內院。他在肉體上並沒有帶外邦人進入內院,但是在屬靈上有20年的時間不斷這麼做,因為他在《以弗所書》二章中說:中間那隔斷的牆已經拆毀,猶太人和外邦人可以一同進入聖所。這是保羅一直在傳講的資訊,最後被人誣告說他帶外邦人進入內院。所以耶路撒冷發生暴動的時候,保羅就遭到逮捕。
這是保羅很關切的一件事,羅馬教會的猶太人和外邦人,他們都相信耶穌,可是卻彼此對立。保羅說:你們都是罪人,不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都因信稱義,你們都因信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你們之間沒有差別,奉勸你們外邦人別再放縱,猶太人也別再死守律法主義。
第八章談到聖靈的自由。九到十一章則談到猶太人的歷史,他們的過去、現在還有未來。他說:我告訴你們一個奧秘,將來有一天猶太人會全部歸回。很棒的一個奧秘,當然他們需要見到耶穌才行,當猶太人見到耶穌的時候,就會頓悟到他們從前所犯的錯。
至於羅馬書實際應用的部分,在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中,在談行為問題。但是保羅他只談到對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關係所造成的緊張的行為。
什麼行為會造成雙方關係緊張呢?就是食物。飲食是第一件明顯的事,因為猶太人對飲食有嚴格的規定。所以保羅提到拜過偶像的食物,他談到這個問題,猶太基督徒認為不能吃拜過偶像的食物,但外邦基督徒卻不以為意。
他又談到每個星期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他要解決雙方之間的緊張關係,外邦基督徒沒有守星期天的規定,很多守星期天的規定十分奇怪,其實星期天並不是安息日,在星期天敬拜上帝是因為那是上帝造天地後第八天,是創造周之後的第一天,星期天是上帝工作周的第一天,我們不是在紀念上帝休息,否則應該在星期六作禮拜,我們是在紀念祂重回工作崗位,這正是祂在復活主日所作的,重新創造整個宇宙。但是頭一次施行創造的六天之中,是先造天地,最後才造人;而這次則是先造新人,最後再造新天新地。這是在創造周之後,所以星期天是所有基督徒最忙的一天,星期天不是休息的日子,而是上帝最忙的日子,星期天比其它日子,有更多人得到新生命。聖靈是在星期天澆灌下來,所以星期天是基督徒慶祝的日子。
初代教會不在星期天休息,有300年的時間。基督徒不能在早上十一點和晚上六點半作禮拜,因為傳統的規定是不能改變的,他們必須要在清晨一大早的4點、5點或是晚上9點、10點作禮拜,因為猶太基督徒他們只休星期六,而外邦人則照羅馬人的規定每十天休息一天,不是每七天休息一天。而奴隸根本就沒有任何休息日,初代基督徒大多是奴隸,所以有300年的時間無法在星期天作禮拜。
教會中有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時候,那種緊張的關係可想而知,猶太人守他們特別的日子星期六,外邦人則沒有守特別的日子。保羅說:這是個人的決定,不管做什麼,都要為主做,如果有人想守特別的日子,這是可以的,只要是為主守的就行了;如果有人要為主守每一天,這也可以,一點都沒有問題,不要互相論斷。他說只是個人心裡要意見堅定。
今天也有類似的問題,我們同樣需要變通,不要規定別人一定得怎麼做。上帝感動你去做一件事情,並不表示你可以規定別人也要這麼做,除非是《聖經》上針對所有基督徒有清楚的教導。但是有很多規定其實並不是出於《聖經》,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和平共處。所以保羅在處理雙方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連書信最後都在一直講這個問題。
教會中如果有猶太人和外邦人,關係就會緊張,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猶太基督徒教會,你知道嗎?倫敦現在有彌賽亞教會,他們曾經邀請我擔任長老,我說:我覺得很榮幸,你們竟然邀請外邦人到你們教會擔任長老,但是我告訴他們:我目前的事奉非常忙碌,不可能接下這個責任,可是我要謝謝你們的邀請,為什麼想找我呢?他們說:我們不希望教會里只有猶太會友。我覺得這樣做很好,就算在星期六作禮拜也沒關係,因為沒有任何規定一定得要在星期天作禮拜。
講到安息日,君士坦丁大帝信主以後,就訂定基督教為國教,我認為這對基督教很不好,可是有人卻認為很好,突然間人人都得當基督徒,所有的商店星期天都得關門,星期天大家都得休息,這樣基督徒就可以睡懶覺了。如果我們回到從前的做法,在清晨四點和晚上十點作禮拜,很快就會看出,誰是真正的基督徒,很快就可以甩掉只做禮拜的基督徒。
所以保羅在信上一直談到羅馬許多基督徒,他說:羅馬許多基督徒,他們在當時非常艱難的社會情況下,要為基督而活。加上教會內部的猶太人和外邦人關係緊張,瞭解了這個情況之後,我們再來讀《羅馬書》,就會明白這才是關鍵。
好了,各位,接下來要談《羅馬書》本身的資訊,只剩半小時,我應該講什麼呢?你要去讀,你要去讀,一再地讀這卷書,很多人花時間讀《羅馬書》,他們獲益無窮,但是我可以提示幾件事。
來看幾個重要的詞彙。也許你沒有注意到,讀《聖經》的時候要是沒有注意到上帝這個詞,實在很不好。是不是很奇怪,常常會跳過,因為對這個詞太熟悉了,但是上帝這個詞是關鍵,出現的次數最多,總共有153次之多,平均每隔46節經文就會出現上帝一詞。如果你喜歡玩數字,可以算算看,但那是關鍵,重點是在上帝,你們是上帝的子民,不論猶太人或外邦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你們教會的焦點是上帝。如果把“基督”和“主”的出現次數加在一起則是第二高,我告訴各位,我是這樣加的,“基督”65次、“主”43次,兩個加在一起108次,那會變成出現第二高的詞。出現次數第三高的詞,很有意思的是“律法”這個詞。《聖經》有一些書卷的關鍵,在於某個詞的出現次數,由此可見重點所在,有的時候會誤導,但是通常是一個不錯的指標。“律法”這個詞頻頻出現,保羅不斷談到律法,因為猶太人把律法主義帶回來,他必須阻止這股風氣,回來主導教會。如果全教會都是猶太人,要怎麼守安息日和飲食規定都可以,但是現在教會大多是外邦人,猶太人重新回來加入教會,在守律法方面就必須謹慎行事,不要想把外邦人變成猶太人。
“罪”這個詞也出現很多次,有一個老掉牙的故事說:某一個教會來了一個新牧師,會友聽完講道回家之後,家人問他:牧師講了些什麼?他回答說:牧師講到罪,牧師說他反對罪。沒錯,各位,我們是應該反對罪,保羅他也反對罪,“罪”這個字一再出現,但是他不只是講到羅馬城的罪,而是談到基督徒當中的罪。他說:不管是基督徒或者是非基督徒犯的罪,上帝都反對,祂必須審判。這一點一定要明白。
我來歸納一下,請各位聽我歸納。基督徒是因信稱義,但是將來會因行為而受審判,因為行為是信心所結出的果子,所以基督徒犯罪是很嚴重的事。這一點很重要,保羅很強調這件事,雖然他寫信的物件是基督徒。
下一個常出現的詞是“信心”,這個詞我們談得很多。再來是“義”,等一下多談一點。“信心”這個詞出現40次,他們原是在罪上聯合,如今在信心上聯合,他們因信成為亞伯拉罕的後裔。再接下來的這個關鍵字是“義”,下面的這個重要的字是“義”,尤其是上帝的義。
你知道馬丁路德怎麼信主的嗎?他原先十分痛恨“上帝的義”這個詞,這個詞令他恐懼。有一天他在外面遇到暴風雨,有一棵樹遭到雷擊,而他就在那棵樹旁邊,他仆倒在地上,想到上帝的義,他心想:我要下地獄了。他覺得上帝的義實在很可怕,那是純淨的,是聖潔的,上帝的義會把我們打入地獄。後來有一天他醒悟到“上帝的義”這個詞,是指上帝要把祂的義賜給我們,上帝祂不要獨享這義,然後用這義來審判我們,祂要跟我們分享。福音就是關乎上帝公義的好訊息,上帝要將祂的公義賜給我們,重點就在這裡。
但是外邦人和猶太人都有一個問題,當然問題很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外邦人的問題是不義,而猶太人的問題是自以為義。我不知道哪一種人比較難信主,其實我知道,我知道好人比壞人更難進天國,自以為義的人很難進天國。
我記得我有一次受邀到浸信會婦女聯盟去講道,我面對那樣的團體不太自在,覺得像但以理掉進獅子坑。有一位身材高大有禮貌的女士來問我,她說:“你是今天下午的講員嗎?”我說:“對。”“那你要講什麼主題呢?”我說:“恩典。”她說:“聽起來不錯。”然後我就上臺去講道了。我說:我要告訴各位,恩典有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恩典就是做壞事不見得會讓你進不了天國。在場每個女士都對我報以微笑,她們喜歡聽這個,聽起來很棒。第二,恩典就是做好事也不見得會進天國。她們一聽,立刻拉長臉,她們不喜歡聽這個。我說:這就是恩典的含意。等到我講完道以後,主席到我的面前,她來找我,她問:“難道我做過的善事全都白費了嗎?”我說:“對接受幫助的人來說並沒有白費,但是對你個人沒有幫助。”她說:“那我沒有聽錯。”她再也沒有跟我說過話,而且再也沒有邀請我去講道了。
上帝的義會讓人感到不舒服,因為那義要求你為自已的善行悔改。可惜大多數人聽到悔改,只會想到自已的惡行,其實不然,最難的是為自已的善行悔改。為自已的善行悔改並不容易,保羅說他將自已的義看作是糞土;先知以賽亞也一樣,先知以賽亞,他的比喻比較適合形容婦女,而保羅的比喻,則比較適合形容男人。以賽亞說:人自已的義就像沾染經血的穢布。這種東西你可不想讓人看見。《聖經》上說你的義可能是攔阻你得到上帝公義的最大障礙。
目前英國的監獄內正經歷一波屬靈的復興,這你知道嗎?上帝在我們英國的監獄裡大大動工,衪要從監獄中興起傳福音的人。各位想想,全國各地都是吃過牢飯的傳道人,很叫人興奮,對不對?我有一個朋友,他信主以後,為過去曾經犯下的一項罪行去向警察自首,結果他上了法院,但是因為是自首,法官從輕量刑判了他兩個月。他就入獄服刑,在裡面傳福音,大家都叫他“主教”,兩個月後他必須離開他訓練的門徒,於是他又去自首承認另外一項罪行,再度入獄服刑。他對我說:全英國的佈道家,只有我獲得英國女王的全額資助。如今他是全國知名的佈道家,你們應該都聽過他的名子。由此可知,犯錯的人要進天國,真的容易多了。另外我記得,曾經有一個加拿大全國電視臺的老闆,他沒有想清楚就對我說,他可以讓我在節目中,自由地暢談20分鐘。我說:我要談上帝的國度。他一聽,臉就拉長了,他說:我們是靠廣告吃飯,必須有觀眾才行。我說:我就是要談這個,這是我最喜歡談的主題,也是耶穌最喜歡的主題。他說:好吧。於是我就對著鏡頭講了20分鐘上帝的國度,攝影棚裡面有電話讓觀眾打電話進來,第一通電話打來是一個女人,她說:你好,我是個妓女。她說她在多倫多市的揚街賣淫。她說:我剛剛看了你的節目,我想問你一個問題。我問她:什麼問題?她說:我想知道怎麼才能進天國?我問她:你為什麼想進天國?她說:我想認真面對自已的人生。我說:哈利路亞,我傳講的福音是對的。因為如果好人喜歡你的資訊,你講的福音一定不對,如果壞人喜歡你的資訊,你就講對了。瞭解嗎?
福音就是上帝把祂的義給我們,不必靠自已去成就義,可以在基督裡得到這義,這是好訊息,不是嗎?但是對那些做義工的人來說卻是壞訊息,那些投入扶輪社等等慈善工作的人,他們很難接受福音,因為他們做過很多的善事。真正的悔改會轉離惡行,可是也會轉離善行。我很少聽到傳道人傳講要為善行悔改,但是善行是攔阻人進入天國的最大障礙,因為善行會讓你覺得自已很好。我很少在禱告中聽到人向上帝求憐憫,這實在很可悲,因為上帝充滿憐憫,只要你向祂求,祂就會給你,這樣的禱告必蒙應允。但是人都要等到下場悲慘了,才會求上帝憐憫,我們通常只會向上帝求指引和賜福,因為不覺得自已壞到需要上帝的憐憫,但是當上帝聽到人禱告說:主啊!求你憐憫我這個罪人。天國的門就開啟了,祂無法抵擋這種禱告,因為祂充滿憐憫。
《羅馬書》從頭到尾都提到“憐憫”,上帝渴望賜給我們祂的公義。祂說:從我這裡拿一些義去吧,你自已的義永遠都不夠。所以在傳講公義的福音的時候,外邦人的問題是不義,他們需要渴望公義,才會想要接受基督;但是猶太人的問題是有太多的義,他們自以為是好人。所以保羅談到這兩個問題,他說:救贖是一個過程。我前面談到回收男人和女人的時候,你們都笑了,我現在比較常用回收來解釋救贖,因為別人比較容易懂。
和“救贖”一詞最接近的是“廢物利用”,不是“安全”。我發現有很多人只想要安全,福音的重點不是給人安全,而是如何廢物利用,如何回收,如何從拉圾坑中把人搶救出來,重新回收,重新讓上帝使用。回收的過程必須要花時間,我不喜歡別人跟我說:上週主日我們有7個人得救。我會告訴他:這7個人只是剛剛踏上得救之路,得救是一個過程,我還沒有完全得救。但是我對美國南方黑人牧師的禱告深有同感,他說:主啊,我只是一個半成品,我離將來完工的樣子還有一段距離,但是讚美主,我不再是從前的我。換句話說,我仍在得救的路上。新約聖經中的“得救”一詞,有三種動詞詞態,我們已蒙拯救,目前正在得救的路上,將來必要完全得救。在我們的聖經《希伯來書》中說到,耶穌會再來,拯救那些等候祂的人。所以祂會來拯救我,我還沒有完全得救,你們肉眼所看見的我,還沒有完全得救,我將來會有新的身體。《聖經》說:我將來會回到33歲的樣子,對60幾歲的人來說,真的迫不及待要回到33歲,這是好訊息。在座的年輕人似乎沒興趣,沒關係,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覺得是好訊息,在座有幾個白頭髮的人,我應該並不是年紀最大的,這是好訊息。但是我的身體尚未得到救贖,我身上有一些部分,還沒有得救。
我遇到過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有一個人第一次來到我們吉爾福的教會,我知道那是他第一次來,他住的地方離我們不遠,我想順便開車送他回家。會後他上了我的車,我載他回家,我問他覺得那場聚會如何,是不是第一次來到我們的教會,他說:對啊。我問他覺得那場聚會怎麼樣?他說:還好。我問他:你覺得講道怎麼樣?他說:你剛才說耶穌救你脫離你的罪。我說:沒錯,是這樣,所以祂叫耶穌。他說:請告訴我,祂救你脫離了哪些罪。哇,這個問題真難回答,我很慚愧地承認,我所想到的第一個罪其實還沒有完全脫離。上帝透過一個非基督徒對我說:是你不讓我救你。
各位,耶穌不只是來給我們一張進天國的門票,不只是饒恕我們的過去,祂是來拯救我們,祂不只是來救我們脫離地獄,更是來救我們脫離自已的罪;並且除去世人的罪,讓世人重生。有多少人可以告訴我,你已經從你的罪中被救出來?你正走在得救的路上,這是一個過程。
接下來我們要來看一看保羅在信上提到的幾個詞,但是他沒有用下面三個詞,這是神學家使用的詞。我來說明一下,你如果看到才會曉得是什麼意思,你如果讀《羅馬書》的註釋,會看到這三個詞:稱義、成聖和得榮耀。我很不喜歡這些詞,這些是拉丁英文字,拉丁英文字都很長,多音節而且抽象,我不喜歡。所以好的傳道人會用白話英文,白話英文說:血、淚、辛苦和汗水。拉丁英文則說:犧牲、痛苦、劬勞和汗水。各位,你們覺得上面哪種用詞比較容易懂呢?馬流汗、男人流汗、女人流汗,各有不同的詞彙來形容。
下面的這三個詞是源自拉丁文,我們來看看。首先是稱義,我知道新幾內亞有一個英語聖經譯本,在座有人去過新幾內亞對不對?我不知道你們坐在哪裡,這個英語聖經譯本其實並不好,我對“稱義”這個詞毫無感覺,但是他們把“稱義”這個詞翻譯成“上帝說那個人沒事了”,很棒對不對?你們整張臉都亮了起來,因為翻譯得真好,對不對?上帝說那個人已經沒事了,不管別人怎麼說他,他在我的冊子上已經沒事了。稱義就是這個意思,很美的福分,但這只是得救的第一步,卻能救我們脫離罪的刑罰,這刑罰就是與神的關係破裂。上帝說:你沒事了,你是我的孩子。世上其它的宗教都說,只要行善就可以與神和好;但是基督教說,上帝先說你已經沒事了。
我認識一個來自英國北部的人,那個人是那個地方的一家少年感化院的院長,在感化院裡有一個男孩,他一直感化不了,他軟硬兼施,試盡了一切辦法,可是卻都徒勞無功。那個男孩十分叛逆,有一天我這個朋友把男孩叫進辦公室說:我已經試盡一切辦法要感化你,我只剩下最後一個辦法,但需要先得到你的同意才行。他說:我要收養你作我的兒子,我要你姓我的姓,如果你再惹事生非的話,被玷汙的就是我的姓,我要你離開這個感化院,來住我家。男孩抬起頭看他,他問男孩:你同意嗎?男孩說好。如果我說那個男孩從此改過自新,那我就是在說謊,但是他從那個時候開始,確實是想要改過自新了,所以上帝先讓我們稱義,再讓我們成聖。祂說:我們先除掉罪的刑罰,你已經被我收養成為一家人,從現在起,被玷汙的是我的名,你離開感化院,離開律法,進入恩典,被收養,這是救贖的起點。很多人以為走到這一步,就已得到完全的救贖,其實沒有,這只是走到正確的起點。
接下來得救的第二部分是成聖。脫離罪的刑罰以後,破裂的關係恢復了,如今脫離罪的權勢,不再受罪的轄制。成聖跟稱義一樣需要信心,我們因信稱義,也因信成聖,不必靠自已成聖,但是需要不斷信靠,時時刻刻信靠,將來有一天,會走完全程得到榮耀,永遠擺脫罪的試探。活在這種世界多好,沒有不能做的事,沒有試探,你能想象那種情景嗎?沒有不能做的事,簡直就是天堂嘛,天堂本來就是這樣。神學家談到這義就算歸到我們身上,因為我們是藉著信靠基督才會稱義,是祂的義遮蓋了我們的不義。當我們受洗歸入基督,就是披戴基督,如今上帝看我們的時候,只會看到基督,我們被藏在基督裡,這義歸到我們身上。但是也需要分給我們,不只遮蓋我們,還要分給我們,上帝要將祂的義分給我們,而不只是歸到我們身上,我們相信的那個當下,這義就歸到我們身上。但是上帝也要我們成為義人,當我們走完全程,就會站在榮耀裡,看見上帝的本相,上帝要我們因為信祂而成為義人。
各位,所以保羅用救贖的主題,幫助猶太人與外邦人和好。
最後我們來看看《羅馬書》的大綱,我不能再詳談了,要花太多時間,只能大略地介紹一下。
《羅馬書》可以清楚的分成信心、盼望、還有愛這三個主題。新約聖經作者一再提到這三種美德,尤其是《彼得前書》。但是頭四章都在講信心,接著第五章出現一個新詞“盼望”,仰望未來。信心是看過去,看上帝在基督裡的作為,盼望是仰望未來,看上帝將有什麼作為,不只在外邦人身上,也在猶太人身上動工。接著十二到十六章出現了第三個字——“愛”,關心目前的景況,然後付諸行動。
下面這張大綱會嚇到寫筆記的人?各位覺得怎麼樣?各位,我已經盡力的想出了這個最簡單的大綱,我可以告訴你們,我還有一個更長更詳細的大綱,但是我不敢把它拿出來,因為我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
但是接下來我要講一下羅馬書的架構,讓你們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我比較喜歡用分項的方式,來分析我所要講的內容,我習慣上先分成大項,每個大項再分小項,有的時候會分好幾層,像是A大項第一點,下面再分幾個小項,再分幾個小點,這種劃分子項的方式,有助於分析經文的架構,這已經是我所能想出來最簡單的大綱了。
所以各位,我們先來看一看開頭和結尾的問候。在這裡,保羅一開始就談到了他所要傳講的資訊,直接點出他要講的三位一體神的救贖,這三位一體的神就是上帝、聖子耶穌跟聖靈。然後接下來,保羅在這裡,又接著問候了全體物件,就是羅馬的基督徒。保羅在結尾的地方,並沒有談到他的資訊,而是談到他傳福音的方法,這點我們一定要學會。因為他在《羅馬書》十五章說:你們聽了我的資訊,看見我的生活方式,也親眼看到神蹟奇事,我完全是依靠聖靈的大能,才能清楚地向你們傳達福音。他說:我是靠聖靈的大能,才能將福音從耶路撒冷一直傳到以利哩古,就是今天的阿爾巴尼亞。他的方法是透過資訊、行為和神蹟奇事,今天我們說是資訊、善行和神蹟,有沒有注意到資訊、行為和神蹟奇事,其中兩個是用眼睛看,一個是用耳朵聽。眼睛看一遍等於耳朶聽兩遍的效果,眼睛看一遍等於耳朶聽兩遍,但是眼睛看兩遍,耳朶聽一遍,是很好的傳達方式。人不會等著聽福音,卻會等著看福音,他們有權利看到福音的果效,我們有責任給他們看,不但要傳講福音,還要顯明福音的果效。保羅就是這樣,不但傳講福音,還用自已的生活方式和神蹟奇事來顯明他所傳講的福音,我們都應該要效法他。接著他問候了很多人,先問候全體、再問候各人,整章都是問候。
談過了開頭和結尾的問候,現在來看看保羅他三個主要階段的辯論。在這裡每個主要的階段又分成三個小階段,這些內容並不是我勉強歸納出來的架構,你讀了就會看出這個架構相當地明顯。保羅的思路條理分明,一步一步提出他的論點,不曉得他下筆前是不是先擬了像這樣的大綱,但是這個大綱跟整個架構吻合。在前面的八章,保羅談到他向猶太人和外邦人傳福音,他總是先向猶太人傳福音,再向外邦人傳福音,他說:這是我欠世人的債。你有過這種感覺嗎?有人問:我們有權利向其它宗教的信徒傳福音嗎?這不是權利的問題,要知道這是我們欠的債,你必須還債,債才能還清。保羅說:我欠了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債。所以向他們傳福音,並不是權利而是義務,我們只是在還債而已,上帝為什麼要賜福給你呢?如果你發現治療癌症的秘方,你有責任告訴每一個病人,你不會問:我有權利告訴大家,這個治癌的秘方嗎?你會說:我虧欠他們,我有責任去說。保羅就是欠了福音的債,他福音資訊中的中心思想就是“義”,神的義顯明在祂對羅馬對異教世界,以及對社會的忿怒。上帝這忿怒的證據就是,在世界上可以看到人類貪得無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態,處處可以見到這個現象。人類貪得無厭,還有人與人之間變態的關係,處處可見。上帝對罪的憤怒顯明祂的義,基督受死,將這義歸給我們,祂承擔我們的罪,好叫我們可以得到祂的義。
千萬不要忘記了十字架有雙重的替代含意,有些人很樂意把自已的罪歸給十架上的耶穌,說耶穌已挪走他們身上的罪,但是耶穌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把義歸到我身上。祂本無罪,卻代替我們成為罪。為什麼?好叫我們不必下地獄嗎?不是,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上帝的義。這種交易實在太划算了,耶穌說:把你的罪都交給我,我就把我的義給你。祂的義歸到我們身上,一旦信靠耶穌為我們死,這義就會歸到我們的帳上,實在叫人難以相信。那就是福音,這義是在我們裡面完成的,不只是歸給我們,還需要在我們裡面完成,但這是要靠聖靈的生命才能完成,上帝賜給我們聖靈的大能,好叫我們可以成為義。三位一體的觀念再度出現,上帝的憤怒、基督的死和聖靈的生命。信心、盼望和愛,聖父、聖子、聖靈,貫穿了整本聖經。
接著保羅在這裡又說到,他說上帝的忿怒臨到犯罪的猶太人和外邦人身上,上帝的忿怒臨到猶太人的義和外邦人的不義。保羅說:但是基督的死幫助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他說要追求聖靈的生命,不要追求律法主義或是放縱,要追求聖靈的自由和生命,那樣才能夠脫離罪與死的惡性迴圈。
接著在第九到十一章,主題從“義”轉到了以色列。保羅再度舉出三點,第一,以色列只剩下一群餘民,並不是每個猶太人都是真以色列人,但是上帝一直都保留了一群餘民,祂保留了七千人,這七千人他們未曾向巴力屈膝。全世界有許多猶太人,上帝一直都保留了一群信靠祂的餘民。過去兩千年來一直都有猶太基督徒,雖然人數很少。感謝主,猶太基督徒的人數如今成長快速,人數至少有5萬,而且還在不斷增長,我真是要說:哈利路亞,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情況。以色列剩下一群餘民,可惜第十章告訴我們,如今他們不斷地在抵擋福音,心裡剛硬,很難向他們傳講耶穌,一方面是因為過去兩千年來的反猶太風氣,一方面是因為這違背了他們的自尊和自義,他們越守律法主義,就越難接受耶穌。
有一次我跟一群人去以色列,也許在座有人那次也跟我同行,對不起,我不能講這個故事,因為時間已經不夠了。這裡說,未來全以色列都要得救。接著保羅勸他的讀者,在他們所居住的羅馬城,應該如何注意言行舉止,像是要納稅、要為在上位的人禱告等等。
希望這個按章節歸納的大綱,能夠幫助你們瞭解保羅的論述架構。
現在我可以告訴你們,你應該好好地讀一讀《羅馬書》,願上帝賜福給你,這是新約聖經非常值得研讀的一卷書。有些人覺得在即將面對逼迫和監禁的時候,可以把《羅馬書》背起來,預備自已去面對那種處境,將這些話藏在心裡,好讓他們隨時跟著你走。這是一卷很長的書信,並不容易懂,而且含意深刻,但是如果仔細研讀、從中尋求基督,將會獲益無窮,你要查考《聖經》,因為《聖經》是為耶穌做見證。
好,謝謝你們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