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弟子為何姓釋?”
孟嵐抬眼,隨後就低下了頭。
她不確定自己以這樣提問的方式開啟局面,合不合適。
問這種問題對自己丟擲最終的目的是否有什麼幫助。
自己在故弄玄虛嗎?還是也想炫耀一下自己開悟的程度。
孟嵐坐在床邊,邊回憶邊笑了。
她能聽到胸口的心跳聲,當時那麼當真的事兒,為什麼被歲月無情的扭曲變形,成了好笑的經歷呢?孟嵐將咖啡送到嘴邊,抿了一小下。
“施主為何執著于姓氏?”
對面一位老僧問道。
孟嵐覺得他好像是閉著眼睛,還是眼睛太小太細了,被臉上的肉擠到含羞、擠到扁扁的了。
“不知.”
孟嵐低著頭,隨即抬起頭後,微笑著說。
感知系之人,深知氣勢的重要性,她會造勢。
也就是說甚是會隱藏自己的內心。
或許是她善於展現自己想表達的情緒。
世界上的情感並不是非黑即白,是存在灰色地帶的,她具有自己的灰色地帶,而且善於將不必要的糾結放置到這個地點裡,處理掉很多煩惱。
“敢問施主,可知何為執著?”
老僧繼續問道,不知從何時問答的主動權就從孟嵐手中溜走了。
“不知.”
孟嵐的微笑,還在嘴角沒有消散。
“敢問施主,可知何為釋”“釋?釋然?超然?解脫?那世間是否真由釋這一姓氏呢?”
孟嵐的微笑漸漸消失,帶著詢問的語氣問道。
“敢問施主,可知何為解脫?”
“不知.”
“敢問施主,可知何為佛家弟子?”
“具在下所知,是指皈依三寶之人.”
孟嵐爽快地說道。
“敢問施主,可知何為解脫?”
“願聞其詳.”
“施主,不可說.”
孟嵐突然很想站起來走掉,感覺這段對話變得莫名其妙了,向不可知的方向發展去了。
孟嵐這時候很想去探知一下老僧的內心世界,他的記憶,他的情感,但是又覺得自己這樣做乃是大不敬。
自己是為尋求答案而來,卻又反手為雲、覆手為雨,行強求之事,她覺得在這神聖所在之地、聖潔所在之田,神通不及平淡。
一杯白水,粗茶淡飯,是這裡的趣味。
在素齋場所興殺戮之行,猶如今日自己在此真實不虛之所,行窺視之癖一樣。
突然有一點討厭自己的能力了,為什麼自己要有這樣強大的能力,而且還能記憶不滅。
“施主,年紀雖小,但目光堅定平和、柔中帶剛,剛化為柔,似乎懷有千年之心.”
“師傅,所言甚是。
今日所來叨擾,是為內心小慮,懇請師傅指點一二.”
孟嵐說著,未表露任何感情。
她知道,在出家人面前,與其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不如清晰準確的說清楚自己的所需,出家人四大皆空,具是大慈悲,然而也是極為淡薄、不問世事之人。
她也同樣看不上哪些總是在出家人面前故意表現的如何弱小不堪之人,逼迫他人作為、總想獲得他人的憐憫、同情和施捨。
實為可恥之人。
“一切,皆——為——虛——幻——”老僧悠然答道。
“師傅,不可說即為可說,還請師傅詳示.”
“施主,《增一阿含》有‘四海出家,同稱釋氏’之語,以釋命氏乃遵循根本。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施主在此清淨之地,可否頓悟一二?”
“然.”
“施主,不可說,為不可說也.”
“師傅,佛家有云:‘造作諸惡業,受定眾苦果’,然是否也有無行惡之實,而有受苦之禍呢?”
“原本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施主又有何苦,有此一問?”
“師傅所言極是。
然苦,甚也。
結為難言之苦。
師傅,所苦不可說,不可訴,不可解,不可滅,何如?”
“施主可潛心禮佛,自會消滅諸惡業,諸有苦,滅往生之因,生必無因。
有云‘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多謝師父指點,今後必將常念‘觀世音菩薩’佛號,祈求保佑.”
“內心常有疑惑?”
“師父所言極是。
敢問人之記憶可會不滅?”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滅亦為滅。
累生累世、生生世世的記憶不滅必有因緣,施主所困擾之事,必有大因緣。
當下之煩惱,或為明日之喜悅,亦不可知。
施主若潛心在世,修行內心,必能堪破此因。
出世入世,皆為因果所苦,施主萬可不必尋求記憶不滅之因.”
“師傅,多謝賜教。
然,不知其因,何知其果如是?弟子又該如何自處?”
孟嵐想到,這個老僧說話繞來繞去的,說有原因,又說必能知道原因,可是又說不必尋求。
“施主,聰慧之人。
眉宇間傲然之氣與乖戾之氣並存,爭鬥不休,其也為人之本也。
然世間萬物如塵埃腐臭,薰染本性,遷移本真,實為不幸。
施主眉間正氣浮現,實為不幸之中萬幸.”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施主,禪語云:‘怖不生慧’。
地獄唯心可造,真實不虛.”
“師傅,私以為:私慾,可怖之物也。
然棄之無法、留之後患無窮是也,故慧不能生。
縱患得患失,身不由己,無有盡頭。
何有解脫之法?”
“怖唯心所造,求之,唯心可解.”
“師傅,若人生之而知前世、前世之前世、生生世世者,如何?”
“順也,自然者也。
生而知之,故掛礙者甚多。
唯觀心,生真實;唯真實,生而不滅;真實,空也。
生也,滅也。
故生生世世,皆為空是也。
施主反求諸己,無生疑惑。
放下執著,立地成佛.”
“大師,所謂放下,是為出世?”
“非也,非也,放下,乃心境也。
然施主,在世掛礙甚多,非棄之無望,慎之、慎之。
擇也,不同者也。
生而不滅,觀心求己,善擇而慎思,慎感也.”
“謹遵教誨.”
“然生而神通者,古之有之。
奇也,非奇也。
順之、導之,可也.”
“然,師傅賜教,感激之至.”
“施主,勿善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