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國的投降,

其實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這麼多年以來,

乾國都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而且由於地處四戰之地,周圍無險可守。

乾國根本沒能力守護自已的國土。

就這樣,

在一次又一次的割讓土地中,

乾國越來越弱。

至於去年,

加入六國聯軍,也是無奈之舉。

而這一次的加入,

更是耗光了乾國最後的底蘊。

如今面對楚國來勢洶洶,再加上蘇清淺的勸降信,保證了乾國皇室的待遇後,

經過和大臣們的商討,

最終,

乾國皇帝,無奈宣佈投降。

其實這樣的商討,

也無非是想找個臺階下罷了。

主要是,

這些大臣們,

一個個早就想投降了。

反正對他們來講,無非是換個皇帝而已,他們還是過自已的日子。

唯有皇帝,

是最不可能投降的。

奈何,

蘇清淺寫信,保證了他們在投降後,後世子孫依舊可以享受榮華富貴,

乾國自然而然也就投降了。

然而,

他們的投降,

影響的不單單是乾國。

也使得魏國的局面,更加惡劣起來。

本來魏國就在苦苦支援,希望晉軍方面能帶來轉機。

結果沒成想,

自已南邊的鄰國,

乾國先投降了。

如此一來,

進攻乾國的楚軍,就可以順勢北上,進逼魏國。

魏國一下子陷入腹背受敵的局面。

如今的楚國,

就像一個張開血盆大口的巨龍,面容猙獰,想要吞噬魏國。

而魏國目前所能控制的區域,

就只有核心腹地的這一小塊。

至於其他地方,

包括前兩年,

從齊國手中奪回來的土地,

如今都被楚軍佔了去。

在這樣的局面下,

北境地區的清、遼、金三國,也想率兵南下支援。

奈何,

隨著趙國的覆滅,

燕雲十六州,已經徹底落入楚國的掌控。

使得韓子安的方向,又向北推進了數百里。

這讓清、遼、金想支援都做不到。

此時此刻,

這三個國家,就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得不行。

沒辦法,

眼睜睜的看著趙國和乾國相繼滅亡,

他們也知道,

距離自已也快了。

如果他們再不想辦法解決楚軍的問題的話,亡國的事情早晚也會臨到他們的頭上。

可問題是現在整個趙軍趙國北部的長城防線,已經全部落入楚國的手中,他們再加上去年的臨淄城一戰,他們損失慘重,國內的儲糧更是所剩無幾。

現在就算想要支援也只能乾瞪眼。

然而另一邊,

楚軍進攻的步伐,沒有絲毫減緩的跡象,尤其是對魏國最後的城池展開了猛攻。

最終在絕望之中,

當年11月,

隨著城門被楚軍攻破,

魏豹親眼看著魏國,覆滅在自已的手中。

最終魏國末代皇帝魏豹自縊身亡,陳留王魏協戰死沙場。

魏國滅亡。

......

【夏曆764年】漢國禪讓於魏,魏文帝定都大梁城城,國號:魏。

【夏曆1224年11月】楚滅魏。

前後國祚歷經460年。

作為乾國的鄰國,

其實,

魏國一直以來,

都面臨跟乾國一樣的問題。

那就是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周圍無險可守。

不過相較於乾國,

魏國顯然擁有更輝煌的歷史。

四百多年前,

曾經盛極一時的漢國,隨著一場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使得整個國運都發生了震動。

後來,

各地諸侯紛紛割地自立,裂土封王。

當年的大漢徵西將軍奉天子以討不臣,率軍南征北戰,試圖恢復大漢江山。

奈何,

最終功虧一簣。

在他死後,其子魏不一繼承了權利,並逼迫漢國皇帝禪讓,建立魏國,史稱魏文帝。

魏文帝即位後,便任用李裡為相,開始變法圖強。

魏文帝在位的數十年中,

魏國的國力始終在穩步提升,

到他兒子即位後,魏國的國力達到巔峰,尤其是建立了魏武卒之後,

魏國憑藉強大的軍隊,不斷的南征北討,開疆拓土,更是一度打的晉國都抬不起頭,只能龜縮的山西之中不敢露頭。

向東,更是吞併中山,打的齊國割地求和。

然而......

魏國的強盛,

自然也引來了周邊國家的敵意。

尤其是,

魏國本身的地理位置,就處在四戰之地,無險可守。

在不斷開疆拓土的過程中,魏國同樣也樹敵無數,最終在周邊國家的連續襲擾後,隨著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兩場大敗,魏國從此便一蹶不振。

中間,

雖然也出現過一些雄主,

試圖挽救國運,

奈何,

都礙於地理位置的原因,最終收效甚微。

哪怕是魏豹,也拼盡了全力,卻依舊無法挽救魏國的國運。

包括魏協,論軍事指揮能力,放眼天下也絕對是第一檔的存在,奈何偏偏遇上了剋星。

就好像秦朝末年的章邯,

作為秦國最後的名將,

其實原本有機會挽救秦國的國祚。

一度更是打的六國抬不起頭。

但偏偏,

他就遇到了項羽和韓信。

作為當世軍事能力絕對能排進前三的人,就打不過前面兩個,然後被那兩人輪流暴揍,最終自殺身死。

當攻破了魏國最後的城池後,

韓子安也以帝王之禮,將魏豹厚葬。

同時,

隨著趙國、魏國、乾國的相繼滅亡,也意味著楚國的疆域,不但已經完全佔據了中原地區,更是向北延伸到了燕雲十六州。

這天下,

毫不誇張的說,

楚國已經佔據了三分之二。

不過,

在覆滅魏國後,

韓子安並沒有著急進攻。

畢竟經過了這一年多的戰爭,

將士們早已疲憊不堪。

哪怕有在豐厚的獎賞,也得考慮一下體力槽的問題。

而且打下這麼大的地方,

總得用時間去消化。

因此,

後面兩年,

韓子安都沒有在發動戰爭。

而是逐步推進變法的政策,將打下來的地方,進行語言、文字、度量衡的統一。

直到夏曆1227年,春。

經過一坤年的修整,

感覺時機成熟的韓子安,展開了對北境三國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