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子安的這一招聲東擊西,

瞬間打斷了聯軍的佈置。

最關鍵的問題是,

趙國,危在旦夕。

不但壺關失守,邯鄲城更是被楚軍圍困。

在這樣的危急時刻,

晉軍想支援也支援不了,因為最近的支援路線,壺關被楚軍佔領了。

另外兩條路線,

無論是往北走還是往南走,

都要繞過太行山。

至於魏國和乾國,由於地處黃河以南,因此他們想要支援,只能渡過黃河。

但這又哪是那麼容易渡過的。

而且,

就在這關鍵時期,

楚軍從壽春,出兵十萬,由鎮軍大將軍伍安國統軍,沿穎水向西北進軍,兵鋒直指大梁。

同時,

荊州方面,

楚軍同樣出兵十萬,北上進逼乾國。

這也使得魏國和乾國,連支援趙國也做不到。

一時間,

在商議聯合時,

還自信滿滿、氣勢洶洶的四國聯軍,

轉眼間,

有三個國家就已經危在旦夕。

韓子安真正出兵魏國的原因,也在於壽春和荊襄方面,同時都能發上力,可以北上給予支援。

要知道,

楚國目前坐擁五州之地,

再加上舉國體制,以及變法措施,有效的提升了行政效率。

戰爭潛力更是可以做到具象化,

以清晰的數字表示出來。

就比如,

各地有多少人口,年輕人的具體數量,

各地郡縣每年有多少產量,稅收多少,儲糧又有多少,可以徵調多少民夫。

所有的一切,

都有一個清晰直觀的數字。

就猶如歷史中的秦國一樣。

每一次作戰,

秦國在戰前,就已經知道這場仗,自已可以調動的最大力量。

後來,

漢承秦制,

為什麼蕭何在進入咸陽後,第一時間就是去整理秦國留下來的戶籍資料,

因為這代表著秦國的大資料系統。

擁有這份系統,

就能明白秦國的戰爭潛力,包括各地的資源。

如今的楚國也是一樣,

而且,

在這一方面,

韓子安做的比秦國更好,更細緻。

可以最大程度發揮戰爭潛力。

所以說,

戰爭,

並不是單單隻有軍事層面。

要不然的話,

項羽為什麼百戰百勝,但戰線就是推不出去,最後僅僅敗了一場,就無奈自殺。

就是因為在後勤、民生、內政等等方面的差距。

戰爭除了兵員,將領以及技戰術上的差距外,

最直觀的,

就是雙方綜合國力的比拼。

如今,

楚國就是在用這樣的舉國體制,去進攻魏國、趙國和乾國。

在這樣的全面進攻下,

夏曆1224年八月中旬。

楚軍攻破邯鄲。

趙國君臣逃亡途中被俘,

趙國滅亡。

夏曆703年,趙高祖建立趙國,定都邯鄲。

夏曆1224年,邯鄲城破,趙國滅亡。

國祚421年。

在這期間,

趙國也曾經歷輝煌。

尤其是在趙武靈帝統治的年代,歷經改革、變法圖強,使得趙國的軍事水平,達到巔峰。

也是在這期間,

趙國的版圖不斷擴大,

北擊匈奴,東滅中山。

後面,

又歷經趙惠文帝,趙孝成帝兩代的經營,趙國始終處於九州天花板的層次。

只可惜,

趙孝成帝晚年,沉迷於酒色之中,逐漸荒廢了朝政。

趙國也就此慢慢衰弱了下來。

......

覆滅趙國後的轉月,

韓子安出兵南下,

進攻魏國。

也是在這個時候,

晉國大將王軫率軍二十萬,出兵箕關,於楚軍在河內交戰。

一開始,

雙方交手數次,互有勝負。

然而,

韓子安可不想跟晉國,在這裡僵持。

如今楚軍佔盡優勢,

眼看魏國和乾國也危在旦夕,若是被晉軍拖在這裡,後面很有可能發生意外。

為了防止遲則生變。

九月,

楚軍裝作割麥的假象,

連續半個月,

每天派遣大量士卒,前往周邊地區割麥。

晉軍一開始還擔心楚軍耍詐,直到後來發現一直如此後,晉軍也放鬆了警惕。

甚至於,

王軫也派將士,前往周邊地區割麥,充作軍糧。

然而,

九月中旬,

忽然有探馬來報,

大梁城北部,河水突然決堤,洪水直接將整個大梁城淹沒。

魏協率軍保護皇帝魏豹在內的許多朝廷重臣,拼死突圍,率領殘餘魏軍,逃至三亭線。

期間,

韓子安親率五萬精兵,揮軍掩殺,俘虜魏軍八萬,斬敵三萬。

魏國危在旦夕。

當訊息傳回來的那一刻,

王軫只感覺大腦一片空白,猶如九霄神雷落在頭頂。

他怎麼也沒想到,

韓子安會玩這一手。

而且,

洪水決堤,

不用想也知道,絕對是韓子安的手筆。

也得虧魏協跑得快,

否則的話,

一旦讓洪水將整個城池,徹底淹沒,等楚軍圍上來的時候,就算插翅也逃不出去。

只不過,

這樣的事情發生,

作為國都的大梁城失陷,

魏國恐怕距離滅亡也不遠了。

事情也確實如王軫所想,

此時此刻,

三亭縣內,

魏國的君臣,臉上可謂是愁雲慘淡。

他們原以為得到晉國的幫助,可以抵禦楚軍的進攻。

誰曾想,

韓子安玩了一手聲東擊西。

表面上聲稱進攻魏國,結果轉頭就去打下了邯鄲,後面又出其不意的挖開了堤壩,引洪水淹城。

這麼一套組合拳打下來,

魏國可謂是元氣大傷。

但是無奈,

魏國的底蘊,

早在臨淄城僵持的時候,就已經全部耗光了。

誰也沒想到,

楚國的戰爭底蘊,會這麼龐大。

大道,

讓楚國現在都還有餘力進攻。

尤其是還能三線作戰。

如今,

楚軍可以說是同時分兵三路,分別跟晉國,魏國和乾國交戰。

而且完美避開了晉軍的鋒芒,

就挑魏國和乾國這兩軟柿子捏。

就在這樣的絕望氣氛中,

一個驚恐的訊息傳來,

乾國投降了。

......

夏曆397年,乾國高祖武皇帝,黃袍加身,率軍清君側,推翻了後梁皇帝登基上位,定都‘華陽’,立國號為‘乾’。

雖然說乾國也位於中原之地,

然而,

這裡也是四戰之地。

為此乾國從開國到現在,數百年間,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強盛過。

中間雖然也出現過幾名雄才大略的雄主,

奈何地理位置不好,

周圍強敵環伺,

雖然乾國也曾一度強盛,但根本打不出去。

後來,

乾國出現了一位名相,申不麥。

申不麥利用周圍國家的外交關係,不斷從中斡旋,幫助乾國從絕境中獲取了喘息之機,更是不斷的發展壯大。

只可惜,

後來乾國皇帝駕崩,

年輕氣盛的太子繼位,由於當時乾國已經有了一定的實力,使得剛繼位的新皇帝,始終想靠武力擴張疆土。

最終在理念不合下,

申不麥被罷官免職,最終鬱鬱而終。

至於乾國,

則是因為新皇帝的窮兵黷武,

在戰敗割讓大片領土後,也失去了最後崛起的機會,直到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