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時期,朝野上下瀰漫著一種微妙的氛圍。年輕的皇帝朱允炆坐在龍椅上,心中卻充滿了無盡的憂思。他回想起父親朱標臨終前的遺言,那位曾經一手開創了大明江山的太子,在病榻上仍然念念不忘家國天下。他記得,父親曾對他說過,皇爺爺朱元璋在白髮人送黑髮人的那一刻,幾乎將開國功臣殺光,只為給他鋪平未來的道路,並叮囑他一定要好生對待那些叔叔們。

朱允炆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這份重託的沉重。此時,一位大臣,正是被後世戲稱為“建文三傻”之一的方孝孺,躬身向前,語氣恭敬而堅定地說道:“先太子殿下寬仁,深得民心!陛下亦如是。”

方孝孺的話讓朱允炆心中一暖,他微笑著點了點頭。方孝孺繼續道:“陛下自上位以來,便一改洪武年間的苛政,寬刑省獄,嚴懲宦官,使得朝野上下煥然一新。陛下重農桑,推行一系列有利於民生的措施,百姓們無不感恩戴德。”

聽到這些誇獎,朱允炆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然而,這笑容很快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臉憂愁。他嘆息道:“可是天幕卻傳來訊息,說燕王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這該如何是好?”

方孝孺沉思片刻,回答道:“陛下,燕王雖然擁兵自重,但據臣所知,他手下僅有府兵八百。依臣之見,燕王必是聯合其他藩王篡位。為今之計,唯有削藩!”

朱允炆眼中閃過一絲決然,他深知削藩之舉勢在必行。然而,他也明白這將是一場艱難的鬥爭。他沉聲道:“削藩之事,需從長計議。朕會召叢集臣商議此事,務必確保削藩之策能夠順利推行。”

朱允炆聽後連連點頭,臉上流露出堅定與自信。他沉聲說道:“朕乃正統繼位,承繼大明江山,自當為天下蒼生謀福祉。百姓知曉朕的仁義之心,自然會擁戴朕。燕王謀反,大逆不道,此等行徑必然導致百姓對其離心離德。”

他目光如炬,繼續說道:“朕有明軍百萬,更有民心所向,何懼藩王之亂?這不過是蚍蜉撼樹,不足為慮。”他的話語中充滿了決心與力量,讓在場的大臣們無不感到振奮。

朱允炆頓了一下,又補充道:“然而,朕亦知,家事國事皆為大事。朕雖欲平叛,但亦不願揹負殺叔之名。方孝孺,你需謹記,在平叛過程中,務必確保燕王性命無憂,勿使其受到傷害。”

說罷,朱允炆抬頭繼續凝視著天幕,他的眼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與不安。他想知道,自己的決策是否正確,大明的未來會如何。

在天幕的深邃背景下,一幅悲壯的畫面徐徐展開。湘王府中,火光沖天,映紅了半邊天空。湘王朱柏,這位皇族中的英武之士,此刻身騎白馬,面對熊熊火海,毫無懼色。他縱馬躍入火海之中,彷彿要與這世間的一切不公與汙濁同歸於盡。

在火光與煙塵的交織中,朱柏仰天長嘆,聲音悲愴而決絕:“本王是高皇帝血胤,豈能受辱於滄徒!”他的聲音迴盪在夜空中,伴隨著火勢的蔓延,愈發顯得悲壯。

此時,天幕上的彈幕如潮水般湧現,觀眾們紛紛發表著自己的看法。

“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三個智囊團——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真是讓人唏噓不已。”有人嘆息道,“他們手握一手好牌,卻打得稀爛,最終逼得湘王自焚,自己也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這方孝孺真是該死!”有人憤慨道,“為了自己的清名,竟然用十族人的性命作為代價。他的自私和冷酷,讓人無法原諒。”

“朱允炆的智商確實不夠用。”有人分析道,“他的那些智囊團雖然都是為了皇位好,但他們的策略卻過於激進和短視。在羽翼未豐的情況下就急於自斷雙臂,難怪他的皇位坐不穩。”

“朱允炆真的不適合做皇帝。”有人總結道,“他志大才疏,上位後就開始急於削除自己的皇叔們。別人稍微忽悠兩句,他就想上天。即使皇室內部沒有人謀反,大明王朝在他的統治下也難免二世而亡的命運。”

人們紛紛列舉著建文帝朱允炆的三大愚蠢之舉:首先,他試圖恢復周朝的井田制和周禮,這種盲目復古的行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其次,他廢除了朱元璋設立的科舉南北榜制度,並停辦了北方官學,這導致了北方學子和地方鄉紳的離心離德;最後,他在根基未穩的情況下急於削藩,連削五位藩王,更是逼死了湘王朱柏。這些舉措無疑加速了明朝的衰亡過程。

湘王自焚後,朱允炆還給了他一個惡諡“戾”,這一舉動更是引起了朝野的廣泛非議。

面對這些爭議和批評,朱允炆深感痛心。他原本以為自己是遵循儒家思想,以仁政治國,卻沒想到會落得如此下場。他忍不住漲紅了臉,嚯地一下站起了身,指著天幕上不斷湧現的口誅筆伐之語,大聲喊道:“汙衊!”

朱允炆,這位大明朝的建文帝,此刻面色慘白,心中充滿了難以名狀的憤怒與不解。他猛地站起身來,緊握雙拳,聲音顫抖地反駁著天幕上的指責。

“湘王自小與朕一同長大,情同手足。朕即使要削藩,也定會好生待他,怎會逼他自焚!後世之人,怎能如此非議朕啊!”朱允炆的聲音中充滿了不甘與悲憤,他無法接受這樣的指責。

電流般的寒意彷彿從腳底升起,直竄心間,朱允炆的身體止不住地顫抖。他環顧四周,試圖尋找一絲慰藉,最終將目光鎖定在了方孝孺身上。

方孝孺,這位大明朝的忠臣,此刻也被天幕上的那句話驚得頭腦一片空白。“用十族人命換自己的清名”,這簡短的幾個字如同重錘一般擊打著他的心靈。他彷彿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命運,被誅十族,上百條無辜的人命將因他而喪生。

朱允炆眼淚汪汪地看向方孝孺,希望能夠從他那裡得到一絲認同和安慰。然而,方孝孺此刻卻沉浸在自己的恐懼和震驚之中,久久未能回神。

過了許久,方孝孺才緩過神來,他深吸了一口氣,努力平復內心的情緒。他看向朱允炆,眼中閃過一絲堅定和決絕。

“恢復周禮,天下大同,有何錯?”方孝孺的聲音鏗鏘有力,他試圖為朱允炆辯護,為他的理想正名。“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不懂我儒家大義!”

朱允炆聽到方孝孺的話,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他重重點頭,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

“對!朕就是要恢復周禮,讓天下大同!”朱允炆的聲音充滿了決心和信念。

“那朱棣,亂臣賊子,當誅!”

然而,方孝孺卻在這時嘆息了一聲,他深知朱允炆的理想雖然偉大,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他微微搖頭,沉聲道:“陛下,後世慣以成功論英雄。只是那朱棣成功上位,後人才否定我們。但歷史是複雜的,我們的理想並非完全錯誤。”

朱允炆默然,他知道方孝孺的話雖然有些刺耳,但卻是事實。他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涼,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確的。

這位年輕的皇帝,剛剛登基不久,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展現自己的手腕和決心。他堅信“先下手為強”,不願給任何潛在的威脅留下反應的機會。

“四叔開創永樂盛世,而朕卻被後人罵愚蠢。”朱允炆在內心深深地嘆息,他不甘於這樣的評價,更不願看到大明朝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決定——派遣曹國公李景隆帶兵五十萬,誅殺反賊朱棣。

大明洪武年間,朱元璋坐鎮朝廷,原本剛剛平復了失去至親的悲痛心情,然而此時他卻看到了自己孫子朱允炆的一系列荒謬舉措,憤怒與失望交織之下,直接兩眼一黑,暈倒在地。

“重八!”馬皇后焦急地呼喊,聲音中充滿了驚恐與擔憂。她急忙命人傳喚御醫,宮殿內一片慌亂。幾名御醫急匆匆地被帶上殿,經過一番忙碌的救治,朱元璋才緩緩甦醒過來。

然而,一醒來,朱元璋的暴脾氣便再也控制不住。他怒目圓睜,聲音顫抖地罵道:“畜生啊!咱老朱家怎麼生出了這玩意兒!當真是蠢笨如豬!哪怕昏庸如胡亥楊廣,也不會像他這樣去啟用井田制,這簡直是自尋死路!”

朱元璋的怒火越來越旺,他憤怒地繼續說道:“後人沒罵錯啊!咱怎麼會瞎了眼,把大明江山交給一頭豬啊!天幕上的指責真是句句戳心,彷彿都在嘲笑我有眼無珠,把江山交給朱允炆這樣的人去霍霍!”

“妹子啊!”朱元璋的聲音充滿了痛苦和憤怒,“湘王與朱允炆自小一起長大,情同手足,他怎能如此狠心?不僅逼得自己的親叔叔自焚,還給人家加上惡諡,簡直讓人痛心疾首!”

他用力地拍打著龍椅的扶手,憤怒地繼續說道:“削藩?他這是怎麼削的!這哪裡是在維護朝廷的穩定,分明是把親叔叔們往死路上逼啊!若是換做我,我也會心生反意啊!”

想到自己的兒子們一個個被逼得毫無退路,甚至慘死,朱元璋心如刀絞,眼眶溼潤,老淚縱橫。他無法想象,自己一手創立的基業,竟然會落到這樣的地步。

馬皇后看著朱元璋痛苦的樣子,心中也是悲痛萬分。她默默地給朱元璋拍背順氣,試圖緩解他的情緒。

朱標站在一旁,面色沉重。他先前就猜到朱允炆可能對四弟做了什麼,才會導致四弟發動靖難之役。但沒想到事情的真相竟然如此殘酷,削藩竟然削得叔叔們都沒了活路。

十二弟湘王,那個自小乖巧可愛、長大後孝順知禮的翩翩君子,竟然也遭到了這樣的對待。朱標心中充滿了愧疚和悲痛,他覺得自己沒有盡到一個兄長的責任,沒有保護好弟弟們。

“父皇,讓允炆看守祖廟吧。”朱標深吸一口氣,語氣堅定地說道,“讓他日日抄經為大明祈福,無詔不得回京。”

朱元璋聽後,沉默片刻,他明白朱標的用意。朱標這是下定決心要讓朱允炆這輩子無緣儲君之位了。他心中雖有不甘,但也清楚這是目前最好的解決辦法。

“天幕既已曝光允炆做的糊塗事,京城怕是容不得他。”朱元璋沉聲說道,“如果允炆被封為藩王,他的智商又堪憂,怕是會有別有用心之人拿他的身份大做文章,畢竟他在未來是皇帝。到時候即便沒有老四發動靖難,大明依然避免不了混亂。”

朱元璋嘆息一聲,繼續說道:“回老家守祖廟也好,遠離京城這是非之地。畢竟是自己的兒子,血濃於水。朱標,你希望允炆不受天幕影響,能平安長大,為父也明白你的心意。”

“好!你既已想好,咱也尊重你的意見!”朱元璋一口答應,晚一秒他都怕自己對朱允炆痛下殺手。

秦始皇的目光透過歷史的塵埃,直射向那正在熱議建文帝恢復周朝井田制與周禮的朝堂。他一聲嗤笑,帶著無盡的輕蔑與不屑。

“若周制有用,周朝又怎麼會覆滅呢?”秦始皇的聲音鏗鏘有力,迴盪在空曠的殿堂之中。他的話語如同重錘一般,擊打著每一個在場官員的心靈。

“郡縣制沿用到明朝歷經一千多年,所有帝王都將周制棄之如敝履,你建文帝偏偏要撿起來當寶。”秦始皇的眉頭緊鎖,語氣中充滿了對建文帝決策的失望與憤怒。他無法理解,為何在歷經千年的歷史演變後,還會有人試圖回到那個早已被證明是失敗的周朝制度。

“如此倒行逆施,豈非禍亂天下?”秦始皇的聲音愈發嚴厲,他的話語如同鋒利的劍刃,直指建文帝的決策核心。他深知,一個國家的穩定與繁榮,需要順應時代的潮流,而非一味地復古。

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他廢除周朝分封制,開啟郡縣制,這一創舉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的傑作。天幕都肯定了他的功績,將他視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對此,秦始皇感到非常滿意,他的心中充滿了自豪與驕傲。

此刻,他銳利的眸子掃向朝堂官員,那目光如同鷹隼一般銳利,彷彿能夠洞察每一個人的內心。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說道:“諸位可看到後世皇帝妄圖恢復周制的後果了。”他的聲音中充滿了警告與威脅,讓在場的官員們都不寒而慄。

“朕今後不想再聽到朝堂上再有這種聲音了。”秦始皇的話語如同鐵錘一般砸在官員們的心頭,讓他們不敢有絲毫的異議。在始皇的威壓之下,百官皆低頭不語,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