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千古一帝朱棣
劇透歷史,從紅場閱兵開始 浮黎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漢武帝劉徹在得知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舉措時,不禁感到一陣愕然。削藩這一政策,他自然十分熟悉,自己執政時期也曾進行過類似的權力調整。然而,朱允炆的削藩方式,卻讓他大為震驚。
“這位朱允炆皇帝,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劉徹心中暗自感嘆,“皇位尚未穩固,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削藩,這膽子也未免太大了些。”
他繼續思索道:“削藩的首要之務,應當是削弱藩王的兵權,這是穩定局勢的基石。然而,朱允炆卻似乎直奔著削藩王的命去了,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劉徹不禁回想起自己推行削藩政策時的情景。他深知,削藩需要謹慎行事,步步為營,不僅要削弱藩王的兵權,還要分化他們的勢力,逐漸削弱他們的影響力。他曾採用推恩令的方式,透過賞賜和恩寵來分化藩王的勢力,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這位朱允炆皇帝,難道就沒有看過史書嗎?”劉徹疑惑道,“我朝的推恩令,在史書上可是記載得清清楚楚。他為何不效仿,非要走這條險路呢?”
他進一步分析道:“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不僅沒有得到藩王們的支援,反而激起了他們的反抗。他無法有效地控制藩王,最終導致了叛亂的發生。這隻能說明他缺乏足夠的政治智慧和手腕,無法妥善處理藩王問題。”
劉徹回想起漢景帝時期的七王之亂。那場叛亂雖然規模龐大,但漢景帝卻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成功肅清了叛亂。他感嘆道:“同樣是藩王之亂,漢景帝能夠迅速穩定局勢,為何這位朱允炆皇帝卻如此無能呢?”
洪武時期,京城之外,朱棣正急匆匆地準備前往京城。原本他心中充滿了忐忑與不安,但當他得知了一些未來的事情後,他的心情突然變得輕鬆了許多。
“這下父皇不會怪我了吧?”朱棣自言自語道,心中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情緒。他一直以來都對削藩政策心存疑慮,但如今,他終於明白自己為何會走上靖難之路。
“允炆沒給叔叔們留活路,還逼死了湘王!”朱棣憤憤不平地說道。湘王朱柏,與他兄弟情深,他們的關係在宗室中尤為緊密。當朱棣得知湘王自焚的訊息時,他心中的悲痛難以言表。
“是允炆逼我反的!”朱棣咬牙切齒地說道。他深知,如果不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過於激進,他也不會走上這條道路。但此刻,他更多的是為湘王的死感到痛心疾首。
“這小兔崽子盡不幹人事!”朱棣憤怒地揮舞著手中的馬鞭,彷彿要將所有的不滿和憤怒都發洩出來。但隨即,他冷靜下來,意識到這一切都是未來的事情。
“十二弟還有救!”朱棣突然想到,既然他知道了未來的事情,那麼他就有可能改變這一切。他必須儘快進京,找到湘王,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
於是,朱棣連忙快馬加鞭,向京城的方向疾馳而去。
【是五徵漠北封狼居胥,窮盡一生只為彌補自己得位不正的永樂大帝朱棣。】
在浩渺的歷史長河中,天幕緩緩展開一幕震撼人心的《大明風華》影視混剪。畫面中的主角,正是那位英勇無畏、權謀深沉的永樂大帝朱棣。
只見朱棣,一人一刀一馬,身披戰甲,眼神堅定,穿過那燃著黑煙的宮門。身後,是此起彼伏的呼喊聲:“燕王萬歲”,“皇上萬歲”,這些聲音彷彿帶著無盡的敬意與忠誠,將朱棣的背影襯托得蕭瑟而莊重。
他來到朱元璋的畫像前,緩緩跪下,低聲說道:“爹,我回來了。”聲音中充滿了對父親的思念與敬重,也透露出一絲難以言喻的複雜情緒。
夜幕降臨,朱棣與年幼的朱瞻基坐在屋頂上,俯瞰著下方依然在燃燒的宮殿。火光映照著兩人的臉龐,朱棣的眼中閃過一絲哀傷與無奈。他緩緩開口:“從今日起,爺爺我就是萬古不易的罪人了......”話語中充滿了自責與懺悔。
然而,噩夢的驚擾讓朱棣從回憶中驚醒。他推門而出,看著殿外滂沱的大雨,心中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情緒。他喃喃自語:“永樂一生,犯過大錯,也立過大功,幾十年戰戰兢兢,沒過過一天舒心日子。”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對自己一生的回顧與感慨。
“千秋後人知道我,沒有一日虛度光陰,沒有為自己求過什麼。”朱棣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他深知自己的功績與過錯都將被後人評說。但他更希望人們能記住他的付出與努力,記住他為國家、為民族所做的貢獻。
然而,朱棣的心中仍有一絲難以釋懷的疑問:“難道我一生的功績,洗不清靖難的罪名?”他的聲音中充滿了無奈與疑惑。他知道自己的皇位得來不易,是透過叛亂獲得的,這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塊重石。
畫面一閃,朱棣率軍出征。明軍整齊列陣在廣袤的草原之上,旌旗獵獵,戰馬嘶鳴。朱棣站在高處,眺望著遠方,豪情滿懷地說道:“五百年來打到此處的,也只有我了。
我要你們和我一起,馬踏連營,讓我們的子孫,永不再受戰亂之苦。”他的聲音鏗鏘有力,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和對和平的嚮往。
這一刻的朱棣,彷彿已經不再是那個被歷史定義為“叛亂者”的朱棣,而是一個英勇無畏、心懷天下的君王。
面對勸他退兵的將領,朱棣的目光堅定,不為所動。他深吸一口氣,聲音洪亮地宣告:“馬上天子死社稷,理所當然!我身為大明的皇帝,怎能退縮?哪怕身死,也要捍衛這片疆土!”
他轉身面向那些將領,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後世兒孫,或許會有人對我不齒,但至少也得留三分敬意。因為我為了大明,為了這片土地,付出了我所有的努力。”
朱棣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自豪:“上馬殺敵,下馬治國。自古以來,有哪個帝王能與我相提並論?我朱棣,一生征戰沙場,治理國家,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祖宗!”
他緊握拳頭,眼中閃爍著決絕的光芒:“這場仗,就算你們不去,我老頭子匹馬單刀,也絕不讓他們跨進長城一步!這片土地,是我大明的疆土,豈容他人踐踏!”
畫面再次一閃,斡難河畔,夕陽西下。朱棣的身影在落日的餘暉中逐漸消散,彷彿融入了這片廣袤的大地。
畫外音緩緩響起,帶著一絲感慨與留戀:“人生真短,如此江山,豈不讓人留戀。朱棣,一代雄主,他的傳奇故事將永遠流傳在這片土地上。”
“朱棣,這位英勇的皇帝,在征途上離世,可謂死得其所。對於男人來說,這樣的死法或許是最浪漫的了——為國家、為疆土、為榮耀而戰死沙場。”
“他是大明的一代雄主,硬生生地將大明的版圖翻了一倍。這樣的壯舉,使得他成為了永載史冊的永樂大帝。”
“永樂大帝若是在天有靈,定不會責怪我們英語學得不好,他只會遺憾自己未能統一歐洲,實現更為宏大的版圖夢想。”
“生前,他或許飽受爭議,被後世稱為惡人。然而,歷史是公正的,他的偉大貢獻和卓越成就最終讓他被尊稱為永樂大帝,名垂青史。”
“朱棣,這位皇帝,文能提筆治國,制定出諸多明智的政策和策略,使大明王朝在他的治理下繁榮昌盛;武能上馬殺敵,他親自領兵出征,平定草原,為大明開疆拓土。”
“從古至今,能像朱棣一樣封狼居胥、成就千古帝業的皇帝只此一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和輝煌。”
“永樂帝,他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他平定草原、遷都順天、修建運河、派遣鄭和下西洋,每一項功績都足以名垂千古。編纂《永樂大典》更是展現了他的文治才華。可以說,他的功績足以媲美唐宗宋祖,成為大明王朝最為傑出的皇帝之一。”
在歷朝的大明民間,百姓們的心情異常沉重。他們早已泣不成聲,彷彿被一種無法言喻的悲痛所籠罩。這悲痛源於他們心中的一位偉大君主——永樂大帝,他在臨終前那遺憾的模樣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忍不住流下悲傷的淚水。
永樂大帝,這位一生都在為大明王朝和百姓們付出心血的皇帝,他寧願匹馬單刀,馬踏連營,也要保護大明子孫不受戰亂之苦。他的英勇和決心深深地烙印在百姓們的心中,成為他們永遠的驕傲和信仰。
然而,隨著永樂大帝的離世,百姓們感到了一種絕望的孤獨。他們知道,這位偉大的皇帝再也不能為他們遮風擋雨,再也不能為他們帶來和平與安寧。於是,他們自發地聚集在一起,跪拜在永樂大帝的靈前,用最真摯的情感和淚水來表達他們對這位偉大君主的敬意和哀思。
“恭送大明永樂皇帝上路!”百姓們齊聲高呼,聲音中充滿了無盡的悲痛和不捨。他們希望自己的聲音能夠傳到天上,讓永樂大帝在天之靈能夠聽到他們的呼喚和祝福。
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成為了大明民間永恆的記憶。
永樂大帝的英名和功績將永遠被銘記在百姓們的心中,成為他們永遠的驕傲和信仰。
……
朱元璋坐在龍椅上,目光深邃,眉宇間透露出幾分沉重。他心中一緊,沒想到老四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竟然一直將自己視為罪人,承受了如此沉重的心理負擔。這些年,老四竟然過得如此辛苦,至死都心懷愧疚,這讓朱元璋不禁感到一陣心疼。
“老四這孩子,真是委屈了。”朱元璋低聲自語,聲音中充滿了無奈和惋惜。他為了保大明基業,避免兄弟手足相殘,早早地將兒子們封王,派遣他們去了各自的封地。然而,他卻沒有考慮到,手握兵權的藩王歷來都是皇帝心中的隱患,尤其是剛登基的新帝,更是惶惶不可終日。
朱元璋想起了被逼自焚的湘王,心中更是一陣悲涼。他意識到,自己的封藩之舉可能真的做錯了。他原本是想讓兒子們各自為政,避免朝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但沒想到卻給他們帶來了如此沉重的壓力和痛苦。
朱標站在一旁,目睹了這一切。他早已淚流滿面,心中充滿了對弟弟們的愧疚和悲痛。先前,他看到兒子允炆的所作所為時,雖然心中早有準備,但看到朱棣為了洗清靖難的罪名而付出的一生努力時,他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痛,泣不成聲地說道:“父皇,老四沒有錯!他不是罪人!”
朱標的眼中淚水早已洶湧而出,他的眼眶泛紅,淚水沿著臉頰滑落,滴落在衣襟上。他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既有對兒子允炆所作所為的失望,也有對弟弟朱棣遭遇的同情和愧疚。
之前,當朱標看到允炆的行為時,他雖然感到痛心,但心中早有準備。他知道允炆的野心和手腕,也清楚他可能會對弟弟們不利。然而,當朱標看到朱棣為了洗清靖難的罪名而付出的一切時,他心中的防線徹底崩潰了。
朱棣,這位英勇善戰的皇子,一生都在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而努力。他忍受了無數的冤屈和誤解,卻始終沒有放棄。他的堅韌和執著讓朱標深感敬佩和愧疚。
朱標泣不成聲,他抬起頭,淚水模糊了他的視線,但他仍然堅定地看向朱元璋:“父皇,老四沒有錯!他不是罪人!是允炆逼得他沒有活路,不得不反!”
朱元璋看著朱標,深吸了一口氣,笑罵道:“咱只是宣他回京,又沒說要拿他怎麼樣。頂多就一頓家法伺候!”
朱標聽到這話,心中稍微鬆了一口氣。他一直擔心朱棣回來後,朱元璋會暴怒並對他不利。現在聽到朱元璋的話,他彷彿卸下了心頭的大石。
他擦了擦眼淚,穩定了情緒,然後一臉堅定地說道:“父皇,老四以後是個好皇帝。他有著過人的智慧和勇氣,也有著對國家和百姓的深深熱愛。如果沒有揹負這麼多罪名和冤屈,他或許會做得更好。”
朱標接著說道:“雄英英年早逝,允炆雖然聰明但過於野心勃勃,而允熥還小不知品性。與其將皇位留在我們這一脈,不如直接讓老四登基。我相信他能夠帶領大明走向更加繁榮的未來。”
朱元璋聽到這裡,臉色一沉。他一腳踢在朱標的屁股上,雖然力道不重,但足以讓朱標感到疼痛。然而朱標並沒有退縮,他仍然堅定地看著朱元璋:“父皇,這是我深思熟慮後的決定。請您為了大明的未來考慮。”
朱元璋看著朱標堅定的眼神,心中也不禁動搖。他深知朱棣的才能和潛力,也明白朱標的話並非無的放矢。然而,他也清楚自己作為皇帝的責任和考慮。他沉默了片刻,然後緩緩開口:“此事容我再想想。”
朱標聽到這裡,雖然心中有些失望,但他知道這是朱元璋能夠給出的最好答覆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然後緩緩起身離去。他知道自己的話已經傳達到了朱元璋的心中,接下來的事情就需要時間和智慧來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