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華夏一年就消耗全球28%的肉類以及一半的豬肉。”

“是啊,光是我們新疆一個月就吃20公斤牛肉呢。先倒燙燙菜籽油,再加滿口香椒鹽,靈魂之子,澆給。”

“我最喜歡吃紅燒肉,感謝蘇東坡發明東坡肉!曬東坡肉.jpg”

“深夜燒烤確定不來一頓?羊肉串.jpg”

“我正在吃大盤雞,自己家養的半年小公雞,肉賊嫩!大盤雞.jpg”

“北京烤鴨,統治世界!您猜怎麼著,那叫一個地道!北京烤鴨.jpg”

“艾瑪,東北鐵鍋燉大鵝,再在鍋邊貼幾個餅子,嘎嘎香!再來點豬肉燉粉條子。鐵鍋燉大鵝.jpg”

“羊蠍子火鍋!給我香迷糊了![曬羊蠍子火鍋圖]”

“小豬蓋被,就問你饞不饞![曬小豬蓋被圖]”

“害,漂亮國說華夏人少吃肉可以改變世界。”

“自己沒肉吃,看我們吃肉眼紅了。”

不管漂亮國眼不眼紅,漢武帝劉徹是真的眼紅了。

網友們紛紛曬出來的美食,不管見過沒見過的都看起來那麼好吃。

在古代中國,牛被視為寶貴的農耕工具,其地位極高,因此宰殺牛隻受到嚴格的限制和禁止。

然而,儘管有如此嚴格的法規,漢朝的皇帝和高官們依然能夠品嚐到牛肉這一美味佳餚,但這並非易事。

由於牛的稀缺性和珍貴性,即使對於皇帝和高官來說,一個月能吃到的牛肉也極為有限。

然而,西域地區的情況卻截然不同。

西域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畜牧業相對發達,尤其是養牛業。

在那裡,牛隻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品種優良,肉質鮮美。

因此,西域人民能夠輕鬆享受到大量的牛肉,一個月吃20公斤牛肉對他們來說並非難事。

漢武帝劉徹對西域地區的豐富物產和美食早有耳聞。

他深感西域的牛隻資源豐富,是漢朝畜牧業發展的重要補充。

於是,他下定決心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除了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絡外,更重要的是希望引進西域的牛隻資源。

“張騫,收拾收拾去趟西域!”漢武帝對張騫說道,“帶點牛回來!”他深知張騫的才能和勇氣,相信他能夠圓滿完成這次使命。

“對了,上次你帶回來的葡萄、石榴、黃瓜等特產都很不錯。”漢武帝補充道,“這次也看看西域還有沒有別的新奇特產,一併帶回來。”他期待張騫能夠帶回更多西域的珍寶,為漢朝的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

當漢武帝看到天幕上展示的各種美食時,他不禁嚥了一下口水。這些美食的繁多花樣和誘人香氣讓他陶醉其中,更加堅定了他“引進”西域特產的決心。

秦始皇站在天幕下,喉結不自覺地動了一下,彷彿被那展示的美食深深吸引。他心中不禁感慨,要說古代哪個朝代物資最為匱乏,他的大秦帝國確實名列前茅,堪稱美食的荒漠。

在秦朝,由於耕牛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勞動力,宰殺耕牛被視為大罪,即便是皇帝也必須帶頭保護。因此,秦始皇基本沒吃過牛肉,對於牛肉的滋味只能想象。而大秦的肉類烹飪方式也極為簡單,僅有煮和烤兩種方式,調料更是隻有單一的鹽,使得煮出來的肉總是帶著腥味,口感也頗為柴硬,難以下嚥。

在秦朝,一日只有兩餐,早餐通常是一碗小米粥配上一些醃製的韭菜。至於晚餐,秦始皇會盡量讓御膳房變著法子用各種肉類製作燒烤,以解口腹之慾。然而,與後世華夏豐富多彩的烹飪技藝相比,大秦的美食文化顯得如此單調。

看著天幕上展示的各種美食,秦始皇不禁心生羨慕。那些烤羊肉串、烤鴨、大盤雞等菜餚,不僅色澤誘人,更是散發著令人垂涎的香氣。尤其是那烤羊肉串上紅彤彤的粉狀物,更是讓他好奇不已,究竟是什麼調料讓這羊肉串看起來如此美味?

“傳令御膳房,中午抓一隻半年小公雞用做膳食。”秦始皇下令道。

雖然他一直以來都不太在意口腹之慾,但此時看著天幕上那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他心中也升起了一股強烈的食慾。

他渴望品嚐那些美味佳餚,感受它們帶來的滿足和愉悅。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目光被天幕上展示的羊蠍子火鍋深深吸引。那濃郁的湯底,鮮嫩的羊肉,再配上那獨特的香料,讓人一看就食慾大增。他忍不住在心中默唸:“這羊蠍子火鍋看著真不錯,中午就和觀音婢一起吃這個吧,她一定會喜歡的。”

然而,他並沒有將這個想法說出口。他知道,一旦說出來,魏徵定會站出來指責他。天下大旱,百姓食不果腹,作為皇帝的他竟還想著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這在魏徵看來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李世民都能想象到魏徵那嚴肅的面孔和嚴厲的話語。

但李世民又想到了觀音婢。她素有氣疾,平日裡並不太喜歡肉食。然而這羊蠍子火鍋不僅看起來美味,而且羊肉溫補,對她的身體也是有好處的。想到這,他覺得自己理直氣壯,於是坐直了身體,目光堅定地看著堂下的大臣們。

他發現大臣們都是一副好生羨慕的樣子,其中盧國公程咬金的表情最為誇張。程咬金是唐朝的著名將領,也是一位美食家,特別喜歡吃牛肉。然而,在唐朝時期,宰殺耕牛是嚴格禁止的,只能吃意外或病死的牛。因此,程咬金為了吃上一口牛肉,經常要費盡心思。

看著天幕上展示的豐富美食,程咬金心中充滿了羨慕。他想到後世華夏一個月能吃四十斤牛肉,簡直是牛肉自由!這對他來說簡直是無法想象的奢侈。他忍不住在心中感嘆:“若是我能生在後世,那該多好啊!”

李世民看著程咬金羨慕的表情,心中也有些感慨。

他知道,雖然自己貴為皇帝,但在這個時代,也有許多無法實現的願望。

蘇軾,這位千古傳頌的文人墨客,同時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吃貨”。他的一生,雖然仕途坎坷,被貶謫多地,但從未改變他對美食的熱愛與追求。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能發現當地的美食特色,用筆墨記錄下那些令人垂涎的美味。

此刻,他剛剛完成了一首描繪春日美景的詩作,詩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句子,不僅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更透露出他對鴨子美味的讚賞。而“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則讓人想象到河豚的鮮嫩與美味,足以讓這位美食家心動不已。

看著天幕上評論中各式各樣的美食圖片,蘇軾不禁口水分泌,心中充滿了嚮往。他感嘆著後世華夏美食的豐富多樣,同時也為自己的“東坡肉”能夠名垂千古而感到自豪。

“沒想到我發明的東坡肉,竟能流傳千古,成為後世美食的典範。”

蘇軾微笑著自語道,“這後世之人,不僅詩才出眾,這燒菜的技藝也是槓槓的!看這些美食圖片,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絲毫不比我的東坡肉遜色。”

洪武年間的朝堂,節儉之風盛行。在這個時期,官員們已經太久沒有品嚐過山珍海味,他們過著簡樸的生活,一心為朝廷效力。然而,當天幕上展示出各式各樣的美食時,他們心中的慾望瞬間被點燃,瘋狂的分泌著口水。朝堂之上,咽口水的聲音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朱元璋,這位明朝的開國皇帝,在未當皇帝之前,曾經歷過無數的艱難險阻。村婦的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不僅救了他的性命,也讓他深刻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因此,當他成為皇帝后,他始終不忘本,堅持節儉的生活方式,並以此警醒官員們。

為了整治官場驕奢淫逸的風氣,朱元璋在馬皇后的生日宴上,特意用了“四菜一湯”來招待官員們。

這不僅僅是一頓飯那麼簡單,更是一種象徵,一種對節儉生活的堅持和倡導。

朱元璋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官員們明白,作為國家的棟樑之才,應該以身作則,帶頭節儉。

此後,朱元璋便一直要求官員們用“四菜一湯”作為標準來安排飲食。如有違者,將會受到嚴懲。這一規定在朝廷中得到了嚴格執行,官員們紛紛響應,節儉之風在朝堂上盛行。

然而,當看到天幕上展示的美食時,大臣們心中的慾望再次被點燃。他們彷彿看到了久違的山珍海味,眼中閃爍著渴望的光芒。朱元璋見狀,重重的咳了一聲,打破了這短暫的沉默。

大臣們如夢初醒,趕緊站好繼續觀看天幕。

“這北京烤鴨的色澤和香氣,確實與金陵片皮烤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朱棣微笑著看向堂下,心中對當年遷都時帶來的烤鴨技術頗感得意。

然而,他的目光很快就被朱高熾那副完全沉醉在美食中的模樣吸引過去。

朱高熾,身為朱棣的兒子,不僅繼承了父親的雄心壯志,更是對美食有著近乎執著的追求。

他的體重便是這愛好的直接體現,兩三百斤的體重讓他在人群中格外顯眼。

看著朱高熾的模樣,朱棣不禁笑罵道:“兒啊,快擦擦你的口水,別讓這美食的香氣把你給迷倒了。”話雖如此,但朱棣的眼中卻滿是對兒子的寵愛和無奈。

【而且真到了極端情況下,我們還有一個殺手鐧。】

這句話立刻引起了朱棣和堂下眾人的注意。

【那就是袁隆平袁老的雜交水稻。】天幕繼續解釋道,【袁老是讓全國人民都吃得飽的大功臣,他的雜交水稻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讓無數人免受飢餓之苦。】

然而,天幕接下來的話卻讓朱棣和眾人感到有些意外:【但你不知道的是,現在基本上吃不到袁老的雜交水稻。】

這句話讓朱棣皺起了眉頭,他疑惑地問道:“為何會如此?”

【因為雜交水稻追求的是產量而非口感。所以,雖然它在提高糧食產量方面有著顯著的優勢,但在口感上卻無法與一些傳統水稻相比。】

【截止到今天,雜交水稻在華夏的種植面積只佔全國耕地面積的8.5%。】天幕繼續道,【它的最主要目的並不是在華夏,而是在非洲和其他一些缺糧的國家。在那裡,雜交水稻的高產特性可以拯救無數人的生命。】

聽到這裡,朱棣不禁陷入了沉思。他感慨道:“袁老真是國之棟樑啊!他的雜交水稻不僅讓華夏人民免受飢餓之苦,更是為世界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國家強大並不是浪費糧食的藉口和理由。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節儉和珍惜糧食的傳統美德永遠不應該被丟棄。

華夏這片古老的土地,自古以來就以其豐富的農業資源和人民的勤勞智慧,確保了國家的糧食自給自足。

我們常說“華夏不缺糧”,這並非空談,而是基於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現代農業發展的堅實支撐。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肆意浪費,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都凝聚著農民辛勤的汗水和土地的滋養。

華夏用僅佔全球7%的土地面積,養活了全球22%的人口,這一資料足以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這不僅展示了華夏農業的輝煌成就,也彰顯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努力。這並非誇大其詞,而是實實在在的成果。

在這片土地上,我們見證了無數次的豐收和喜悅,也經歷了無數的挑戰和困難。

但正是這些經歷,讓我們更加珍惜每一粒糧食,更加堅定地走好農業發展的道路。

當我們提到袁隆平院士時,心中充滿了敬意和感激。

他是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為了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他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

正是因為有了他的貢獻,才使得華夏的糧食產量大幅提升,讓億萬人民免受飢餓之苦。

可以說,這地球上至少一半人得感謝袁老餵飯吃,他的貢獻將永遠銘刻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

華夏的大國風範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上,更體現在對世界的責任和擔當上。

當我們國家逐漸變得強大時,並沒有忘記初心和使命,而是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事務,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們始終秉持著和平、合作、共贏的理念,與其他國家攜手共進,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這種大國風範和鐵肩擔重任的精神,讓全世界為之動容。

華夏的真誠和擔當不僅體現在對世界的貢獻上,更體現在對人民的關愛和呵護上。

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災難面前,我們更是挺身而出,全力以赴地救援和支援受災地區的人民。

這種愛和平、有格局、有擔當的精神,讓華夏成為了一個備受尊敬和敬仰的國家。

最後,我想說:“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華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