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站在金碧輝煌的皇宮之中,望著天幕上那堆積如山的糧食,心中的喜悅如同滔滔江水般洶湧澎湃。他激動得幾乎要仰天長嘯。

“標兒啊,你看這糧食,如此豐盈,實在是好極了”朱元璋興奮地對著兒子朱標說道。

朱標也是一臉欣喜若狂,他看著這些糧食,彷彿看到了大明百姓家家有餘糧的美好景象。

他興奮地回應道:“父皇,如果能有番薯這樣的高產作物,我們大明的百姓就能過上不會捱餓的生活了!”

朱元璋聽後,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然而,他突然想到呂宋這個蠻夷小國竟然有番薯這樣的神物,而且竟然瞞著自己,這讓他不禁感到憤怒。

“呂宋這等蠻夷小國,真是膽大包天!有番薯這樣的高產作物,竟然敢瞞著朕!”朱元璋憤怒地說道。

此時,天幕上恰好出現了關於菲律賓的提示,讓朱元璋和朱標都明白了呂宋指的就是菲律賓。

朱標看到父親如此憤怒,便鄭重地說道:“父皇莫氣,等老四回京後,我們可以讓他帶兵去菲律賓索要番薯種子。老四英勇善戰,去立威再適合不過了。”

朱元璋聽後,點了點頭,但心中仍然對老四朱棣有些不滿。他想到老四一直以來都喜好征戰,對民生卻不夠重視。這些高產糧食在萬曆、嘉靖年間都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這讓他感到痛心疾首。

“老四啊,你若是能像標兒一樣重視民生,那咱大明江山必定能更加繁榮昌盛!”朱元璋在心中默默地說道。

然而,當他想到老四朱棣即將回京時,心中的怒火又再次升騰起來。他狠狠地哼了一聲,說道:“這種能救命的高產糧食,萬曆、嘉靖都不重視!真是瞎了眼!都是老四的種!等他回京後,咱非得用棘杖抽得他屁股開花不可!”

朱標看著父親憤怒的樣子,心中也不禁感到一陣無奈。

朱元璋在短暫的停頓後,繼續沉聲說道:“標兒,這玉米之事,咱也不能坐視不理。這神奇的作物若能在我大明廣泛種植,必將帶來無盡的福祉。只是,咱目前還不知這玉米是何人在何地帶回,得派人好好查一查。”

朱標聞言,沉思片刻後開口道:“父皇,咱們若只等玉米傳入,未免過於被動。兒臣建議,父親可以考慮放開禁海令,讓大明的商船揚帆出海,廣尋玉米、土豆等高產作物。”

“好主意!”朱元璋眼中閃過一絲讚賞之色,“如此便可主動出擊,尋找更多的高產作物。不過,尋到者該如何賞賜,你可有想法?”

朱標點了點頭,回答道:“兒臣認為,尋到高產作物的商人,應給予重賞,以激勵更多人出海尋寶。同時,還需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接收和培育這些作物,確保它們能夠在我大明土地上茁壯成長。”

朱元璋聽後,滿意地點了點頭:“標兒考慮得周全。這禁海令的確有利有弊,咱得好好規劃才是。既要讓商船出海尋寶,又得保護我大明百姓的利益,絕不可受番邦商人壓榨。”

“是,父皇。”朱標恭敬地回答道,“兒臣定當竭盡全力,為大明百姓謀求福祉。”

崇禎年間,大明王朝風雨飄搖,內憂外患接踵而至。然而,在這個危急的時刻,朱由檢卻意外地從天幕得知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那些傳說中的高產糧食早已傳入大明。

他熱淚盈眶,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深知,這些高產糧食對於大明朝的延續至關重要。

於是,他立刻下令:“快快派人去福建尋找陳振龍的後人!”

朱由檢的心中充滿了希望,他堅信有了紅薯這樣的高產作物,大明必定能夠度過眼前的危機。

雖然他現在沒有銀錢安排出海尋找玉米、土豆等更多的高產作物,但有了紅薯已經足夠解決眼前的困境。

大明末期,天災人禍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朱由檢在位期間,雖然始終保持著勤政,但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他也曾感到無計可施。

他先前甚至看到了自己的下場——上吊於煤山,那種無力迴天的絕望讓他一度放棄了努力。

然而,現在一切都改變了。紅薯的傳入讓朱由檢看到了大明朝的希望。他決心要抓住這個機會,全力以赴地挽救大明江山。

他深知,只有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才能真正鞏固大明朝的統治。

……

秦始皇目光如炬,臉上滿是震驚之色。他已經被天幕揭示的海外高產作物資訊所震撼,幾乎無法用言語表達內心的激動。

他深知,農神在後世研究雜交水稻十幾年才讓其增產,而大秦的種植技術和研究環境相較於兩千年之後無疑是極為落後的。

但是他也明白,想要在大秦本土研究出雜交水稻這樣的高產作物,將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挑戰。

因此,秦始皇決定另闢蹊徑,他深知民間蘊藏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

於是,他下令在民間廣開言路,尋找提高糧食產量的方法。現在,天幕竟然告訴他海外有現成的高產作物,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驚喜。

他心中充滿了希望,想象著如果大秦能夠找到這些高產作物,百姓們將不再需要節衣縮食,國家也將能夠養活更多計程車兵,進而擴張疆域,實現更加輝煌的未來。

想到這裡,秦始皇的內心一片火熱。他捋了捋思路,覺得尋找紅薯最為實際和高效,因為天幕已經明確指出了紅薯位於呂宋。

於是,他轉身向堂下的官員們詢問道:

“諸位可知這呂宋在何地?”

然而,官員們面面相覷,顯然對呂宋這個地方一無所知。他們紛紛低頭回應:“回稟陛下,臣等不知。”

秦始皇微微皺眉,但他並沒有責怪這些官員。畢竟,大秦的疆域遼闊,但對外部世界的瞭解卻相對有限。

李斯在朝堂上略加思索,他深知秦始皇對於高產作物的渴望以及對於國家繁榮的執著。於是,他根據自己對地理的瞭解,推測道:“陳振龍乃閩越人士,呂宋或許在閩越附近的海域。”

秦始皇聽後,微微頷首,表示贊同。他深知李斯的智慧,對於這個推測也是頗為信任。於是,他果斷下令:“蒙毅,你即刻挑選人手,從閩越出發,尋找周邊的島嶼,務必找到呂宋,並將番薯帶回!”

然而,李斯卻突然插話道:“陛下,天幕雖提到番薯是呂宋從美洲引進,但也許在當前這個時代,呂宋尚未引進番薯。畢竟,明朝乃我大秦千年之後,許多事物在時間的流逝中發生了變化。”

秦始皇聽後,略一沉吟,然後揮手道:“不管如何,我們都要試一試!若能找到番薯,我大秦的糧食產量必將大增,國家也將更加繁榮昌盛。若找不到,也無妨,至少我們努力過了。”

他站起身,掠起寬大的衣袍,目光堅定:“得之,我大秦錦上添花;不得,我亦無怨。蒙毅,你速去準備,朕期待你的好訊息!”

蒙毅聞言臉上自然是喜不自勝,他蒙家這不是潑天的富貴嗎?

“唯!臣定當將那紅薯種子帶回來!”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與滿朝的文武官員們一同聆聽著天幕帶來的訊息,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激動與興奮。這紅薯,似乎就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解決大旱問題的鑰匙。

程咬金是個急性子,他熱血沸騰,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征呂宋,帶回那傳說中的高產作物——番薯。他高聲向李世民請戰:“陛下,臣懇請出兵攻打呂宋,帶回番薯!為我大唐的百姓解決糧食問題!”

然而,秦瓊卻冷靜地提醒道:“知節,你忘了嗎?遣唐使三日後就要到達呂宋,進行友好訪問。而且,李靖將軍也需要時間組建水師,為將來的出征做好準備。這出征之人,我看還是非我莫屬!”秦瓊豪邁地大笑起來,自信滿滿。

這時,魏徵卻皺起了眉頭,他看著吵吵鬧鬧的武將們,鼻孔裡發出一聲不滿的“哼”。他冷靜地分析道:“你們都是一群莽夫,只知道打仗。

現在我們都還不知道呂宋那邊到底有沒有番薯呢。我們應該先透過外交手段,讓呂宋提前變成大唐的附屬國,這樣他們就可以世世代代為我們大唐種植番薯了。”

李世民聽著眾臣的議論,內心也充滿了火熱。他深知這紅薯的重要性,不僅能解決當前的大旱問題,還能為未來的國家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他沉聲道:“魏徵說得有道理。即使現在呂宋沒有番薯,未來也一定會有。我們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派出使者去呂宋打點關係,日後索要上供更是方便許多。”

李世民坐在龍椅上,目光深邃而堅定。

他深知海外那些高產糧食對大唐的極大利好,更明白與其被動等待番邦的贈予,不如主動出擊,尋找並引進這些寶貴的資源。

他回想起天幕中那句“天可汗”的預言,心中雖有自豪,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責任感。他明白,作為一國之君,不僅要守護好眼前的江山,更要為子孫後代的長遠發展謀劃。

“秦瓊、尉遲敬德!”李世民的聲音鏗鏘有力,兩位將軍立即上前聽命。

“朕要你們帶人去呂宋,去美洲,甚至更遠的地方。

你們的任務是尋找紅薯、玉米、土豆等高產糧食,為大唐的百姓帶來福音。”

“每到一個地方,你們都要仔細觀察當地的風土人情,瞭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特色。當地的特產、植物、動物以及工藝技術,只要對大唐有益的,都可一併帶回。”

李世民深知大唐的強盛,但也清楚,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固步自封。外面的世界很大,還有很多未知等待著大唐去探索。

他明白,出海雖然耗費大量銀錢,但這筆投資是值得的。大唐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資源,才能保持長久的繁榮和強盛。

“海外來大唐的商人很多,他們帶來了外面世界的訊息。但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瞭解,更是要主動出擊,去尋找那些對大唐有益的東西。”李世民的聲音充滿了決心和信心。

“秦瓊、尉遲敬德,你們的任務重大而光榮。

朕相信你們一定能完成這個使命,為大唐的未來立下赫赫戰功!”

兩位將軍紛紛一臉自豪地領命而去,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憧憬。

他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出海任務,更是大唐走向更廣闊世界的開始。

……

乾隆皇帝坐在龍椅上,臉上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火辣辣的疼痛,彷彿真的被人狠狠地扇了一巴掌。

此前,他信誓旦旦地斷言華夏後人的歷史記載是弄虛作假,天幕上的資訊不過是粉飾太平的言辭。

然而,此刻的他卻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臉。

玉米和紅薯這兩種作物,在乾隆的時代就已經是公認的高產作物。

但令他震驚的是,華夏後世竟然還能將這些作物的產量再翻上一番。

這種巨大的增產潛力讓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對後世的偏見和誤解。

乾隆深知,人口的增長與糧食的供應息息相關。

他依靠著玉米和紅薯等高產糧食,成功地讓大清的人口實現了爆炸式的增長。

如今,面對天幕上顯示的華夏有14億人口,並且糧食年產量超過6.6億噸的驚人資料,他現在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真實而強大的事實。

此時的他,甚至能夠想象到其他朝代的皇帝們看到天幕上展示的這些高產作物時的瘋狂反應。

他們一定會意識到這些作物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並會不惜一切代價去尋找和引進這些作物。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天災連連,糧食短缺。而紅薯、玉米、土豆這些高產作物,其實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傳入華夏。只是當時的明朝皇帝沒有意識到這些作物的重要性,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推廣。

如果當時的明朝皇帝能夠像後世一樣重視這些作物,或許明朝的命運會有所不同。

大清還能入關成功嗎?

他癱在椅子上開始懷疑人生。

……

【關於糧食安全的深入探討】

【在探討國家糧食安全的議題時,我們不能忽視一個關鍵資料:進口糧食的比重一直穩定在2%至4%之間。這一資料意味著,我國對於進口糧食的依賴程度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這無疑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一大亮點。】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高枕無憂。國家保證糧食安全的第一招,固然是確保糧食產量遠遠大於消耗量,實現自給自足。但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僅僅實現自給自足是遠遠不夠的。】

【糧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經濟穩定、社會和諧以及國家安全。糧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一旦糧食供應出現問題,將會引發連鎖反應,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因此,我們必須為糧食安全多加幾道保險。】

在天幕上閃爍的資訊之後,彈幕區迅速熱鬧起來,關於糧食進口的問題引起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

有人不解地問道:“我們能自給自足,為啥還要進口?”這個問題立刻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緊接著,有人耐心地解釋:“進口2%-4%的糧食並不是因為國內有缺口,而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簡單來說,就是給大家提供更多的選擇,進口的糧食可以豐富我們的餐桌。”

另一個網友則補充說:“從漂亮國進口的糧食,確實有時候比華夏生產的還要便宜。這是因為國際市場上的糧食價格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生產成本、氣候條件、國際貿易政策等。”

又有人提到:“養雞養豬需要大量的飼料,而華夏的飼料供應並不總是足夠的。因此,為了保障畜牧業的正常發展,我們有時候需要進口飼料。”

還有人進一步分析道:“其實,我們並不是買不起飼料,而是進口飼料往往具有更高的價效比。在考慮到價格、質量、供應穩定性等多方面因素後,進口飼料成為了更合適的選擇。”

歷朝歷代的百姓們,由於生活環境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往往難以理解為何在自家土地上的產出足夠的情況下,還需要購買其他國家的糧食。他們每天忙於生計,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很少有時間或精力去深入思考這樣的經濟問題。尤其是在食物短缺、生活艱難的時期,他們更是隻能顧及眼前的溫飽,無暇他顧。

然而,對於各朝的皇帝們來說,他們站在權力的頂端,俯視著整個國家的命運。當他們看到天幕上關於進口糧食的彈幕時,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他們意識到,無論是為了養殖動物而進口便宜的飼料糧,還是為了滿足百姓的口腹之慾而進口各種糧食,這都表明了一個國家有足夠的財力和資源去進行這樣的貿易活動。

這樣的認知讓各朝皇帝們感到欣慰和自豪。他們知道,華夏既有財力,又有糧食,這是國家強盛的重要體現。他們開始期待,華夏後世能夠繼續這樣的繁榮和昌盛,成為真正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