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紅薯是個寶
劇透歷史,從紅場閱兵開始 浮黎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在袁老的影片後半部分,卻是銜接了另一個內容。
【大家看完了雜交水稻,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世界遇糧荒,華夏不缺糧,國家的神操作有哪些?】
一陣令人緊張的背景音樂響起之後,旁白語氣嚴肅地說道。
【最嚴重的糧食危機來了,55個國家和地區都受到了影響。】
【全世界足足有6.9億人日常吃不飽飯。】
接下來是經典的非洲兒童饑荒的圖片。
【但是我們華夏卻不受影響。】
【這條影片我們從糧食產量與進口、雜交水稻、肉類供應、儲備糧策略、乙醇汽油試點等等方面,給你捋一捋國家的一些神操作。喜歡的話點個贊!】
【我們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華夏的糧食產量多到超乎你的想象。】
【眾所周知,14億華夏人一年需要消耗5億噸糧食。】
當古代的皇帝們和百姓們聽到“14億”這個龐大的數字時,他們無不瞠目結舌,難以置信。天幕上的資料換算為他們揭示了這個數字背後的真正含義——一億是一千萬的十倍,而一噸則是兩千斤,這樣的規模在古代社會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他們疑惑,為何現代社會的人口能增長到如此龐大的數字。而深究其原因,他們很快便會意識到,這背後所依賴的是高度發展的農業技術和生產效率。相比之下,古代糧食產量低,生產效率低下,人們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人口自然增長緩慢。
在古代,糧食問題是制約人口增長的關鍵因素。農民們辛勤勞作,但往往只能勉強維持生計。一旦遇到天災人禍,糧食欠收,加上地主官員的盤剝,百姓們便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甚至會有數十萬人餓死。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成為了古代社會的常態。
此外,戰亂的頻繁也是導致古代人口稀少的重要原因。戰爭一旦爆發,便會帶來無數的死傷和破壞。良田變成荒地,無人耕作,形成了惡性迴圈。這樣的環境下,人口的增長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歷朝的皇帝在開國之後都會花很長時間來休生養息,勸課農桑。他們深知農業是國家的基礎,只有讓百姓們安居樂業,才能確保國家的繁榮和穩定。
秦始皇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看著天幕上顯示的“14億”這個數字,心中充滿了沉默。
他統一六國之後統計的人口不過兩千餘萬人,與這個數字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毫不客氣地說,要是給他十四億人,他能打下來全世界!
對比14億這個天文數字,秦始皇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讓他不禁陷入了沉思。
李斯,似乎察覺到了秦始皇的情緒。
他輕輕走上前,恭敬地寬慰道:“陛下不必太過介懷。華夏後世歷經兩千餘年發展,農業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加之有農神的高產雜交水稻,人口自然會比我們大秦時期多出許多。”
秦始皇沉默了一會兒,突然眼前一亮,彷彿捕捉到了什麼關鍵的資訊。他抬頭望向天幕,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好奇。
“縱使有農神的高產水稻,每年尚且需要5億噸糧食。”秦始皇深吸一口氣,繼續說道,“但天幕卻說糧食產量多到超乎想象。難道後世還培育出了其他高產作物不成?”
李斯被秦始皇的話所吸引,也抬頭望向天幕,陷入了沉思。他們都知道,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糧食的充足與否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如果後世真的培育出了更多的高產作物,那麼華夏的繁榮和昌盛將指日可待。
此時的天幕彷彿也感受到了秦始皇和李斯的期待,緩緩地顯示出了一些關於後世農業的資訊。秦始皇和李斯緊盯著天幕,希望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隨著天幕的顯示,他們看到了各種高產作物的圖片和介紹。不僅有稻穀、小麥等傳統作物的改良品種,還有一些他們從未見過的奇特作物。這些作物不僅產量高,而且適應性強,能夠在各種環境下生長。
看到這些,秦始皇和李斯都感到無比的興奮和期待。
他們知道,這些高產作物的出現將極大地推動農業的發展,為華夏的繁榮和昌盛打下堅實的基礎。
可是,要到哪裡找呢?
唐太宗李世民在聽到華夏後世人口高達14億時,首先被這個數字震驚到了。他腦海中不禁浮現出隋煬帝楊廣的種種荒唐行為,以及他如何敗光了隋文帝留下的龐大基業。
想到隋文帝時期的人口從四百六十二萬戶增長到隋煬帝時期的八百九十多萬戶,但到了自己登基時,人口卻銳減至兩百萬餘戶,唐太宗內心充滿了憂慮。他深知恢復人口是一項艱鉅而漫長的任務,這不僅僅是數字的簡單增長,更是國力的全面恢復和發展。
他回想起天幕中提到的華夏在1953年遭遇的大饑荒,那時餓死了眾多無辜的百姓。然而,在不到七十年的時間裡,華夏就實現了糧食的富足和人口的快速增長。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唐太宗感到難以置信。
魏徵看到唐太宗憂心忡忡的樣子,忍不住站出來提醒他:“陛下,人口再多,也是後世華夏的,不是咱大唐的。如今大唐人口不到三百萬戶,恢復人口,任重而道遠啊!”
唐太宗被魏徵的話噎得差點一口氣沒上來,他有些無奈地看著魏徵,嘆息道:“朕為後世華夏人口之多感到寬慰還不行嗎?”
乾隆皇帝的眼神中閃爍著驚愕與不解,他的腦海中剛剛還在回味著康乾盛世的輝煌,那個時代人口眾多,國力鼎盛,他自詡為千古一帝,無人能及。然而,這天幕所揭示的後世華夏,卻讓他震驚到幾乎無法呼吸。
不到百年的時間,華夏的人口竟然激增到了14億,這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而且,更讓他難以置信的是,糧食產量竟然能多到超乎他的想象。要知道,在乾隆年間,雖然糧食產量也有所增長,但遠遠無法與後世相比。
“和珅,你來說說看,後世華夏為何能有如此驚人的人口增長和糧食產量?”乾隆皇帝看向和珅,希望能夠從這位朝廷重臣口中得到一些解答。
和珅被乾隆皇帝點名,心中頓時慌亂起來。他早已被天幕所揭示的華夏未來震驚到幾乎失去思考能力,此刻面對乾隆皇帝的詢問,他更是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回稟皇上,臣惶恐不安,但依臣之見,這14億人口的統計資料,確實顯得異常龐大。”和珅小心翼翼地回答道,他的聲音中透露出幾分顫抖,顯然對於提及如此龐大的數字也感到驚訝。
“歷史上,官員們為了彰顯政績,虛報人口和糧食產量的例子不勝列舉。”和珅繼續道,他的目光在百官之間掃過,似乎在尋找共鳴。
一聽到和珅的這番話,朝堂上的其他百官也紛紛熱鬧了起來。他們竊竊私語,議論紛紛,顯然對這個話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資料,依我看,也必定是虛報的!”一位官員高聲說道,他的聲音中充滿了堅定。
“是啊,雜交水稻雖然成功,但不過幾十年的時間,怎麼可能讓人口翻幾番呢?”另一位官員也附和道,他的眉頭緊鎖,顯然對這個問題深感疑惑。
百官們之所以如此激動,是因為他們深知自己在彙報政績時,也常常會將資料包得虛高。
因此,他們爭先恐後地想證明這不是一個人的行為,而是官場中的普遍現象。
“和大人所言極是,這資料確實令人懷疑。”一位官員附和道,他的聲音中充滿了對和珅的支援。
“是啊,想來後世也會有眾多弄虛作假之人,我們身為朝廷重臣,更應該嚴於律己,杜絕此類行為。”另一位官員也說道,他的目光堅定,顯然對這個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
乾隆自然深知官場上的種種伎倆和虛報之風,但他並未選擇戳破這層窗戶紙。他明白,官員們之所以這麼做,無非是希望藉此往自己臉上貼金,提升自己的政績,而這也是他作為皇帝所默許的。
畢竟,誰不喜歡聽到別人誇讚自己的功績呢?又有哪個皇帝會拒絕自己的政績被後人稱頌,流傳千古?
想到這裡,乾隆長嘆一聲,將心中的憤懣與無奈化作一句話:“我倒要看看這後世還有什麼粉飾太平之詞!”
【在2019年,我們國家的糧食年產量就已經超過了驚人的6.6億噸。】
“大家別被一些國家的糧食出口限制政策給誤導了,咱們國家的糧食儲備可是非常充足的。”一個聲音在人群中響起,自信滿滿地說,“就算哪個國家宣佈不出口糧食了,咱們也別再盲目囤糧了,我們的糧食產量絕對管夠!”
“說到我們國家的糧食產量,不得不提的就是我黑龍江省。我們省可是糧食生產的大戶,一個省的糧食產量就足以養活全國14個省份,這可是實實在在的貢獻啊!”黑龍江的網友驕傲地說。
“談到糧食,怎麼能不提我們華夏的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呢?那就是水稻、小麥和玉米。水稻就不用多說了,袁隆平老先生的雜交水稻可是讓我們國家的水稻產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小麥的畝產也能達到1000-1200斤,非常可觀。而玉米的畝產則在1000-1800斤之間,同樣是豐收的象徵。”
“現在大家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提倡輕食,改吃粗糧了。說到粗糧,玉米、紅薯、土豆這些雜糧的產量可是高的嚇人。土豆的畝產能達到4000-5000斤,紅薯一般畝產也有5000-7000斤。這些雜糧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產量巨大,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飲食選擇。”
“說起紅薯,我小時候可是被它支配得夠嗆的。每天早上是紅薯粥,中午是清炒紅薯葉,晚上是紅薯餅。那時候雖然吃得單調,但紅薯的香甜味道卻讓我難以忘懷。”有人笑著回憶道。
“不過,紅薯吃多了確實有點‘副作用’啊。”有人打趣道,“一斤紅薯直放屁,三斤紅薯兩斤屎!”
“不過,等到冬天的時候,誰又能拒絕一個香噴噴的烤地瓜呢?”有人反駁道,“那香甜的味道,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說到土豆,它可是個多面手。”有人補充道,“土豆可以作為主糧,吃法多樣,既可以煮著吃,也可以炒著吃,還可以做成各種美食。而紅薯雖然味道好,但吃多了確實容易燒心,所以還是要適量食用。”
“說到這些雜糧的歷史,其實它們早在明朝的時候就傳到了我們國家。如果當時的大明朝能夠重視起來,充分利用這些雜糧的優勢,或許後來的歷史就會有所不同了。”有人感嘆道。
“這紅薯的傳入,背後有一個令人欽佩的故事。明朝萬曆年間,福建人陳振龍遠赴菲律賓,在那裡他目睹了當地人種植的一種從美洲引進的高產作物——番薯。他意識到這種作物如果能在大明廣泛種植,將對國家的農業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於是,他決心將這種作物帶回大明。
然而,菲律賓方面對番薯的出境嚴防死守,堅決不允許任何人將其帶出境。面對這樣的困境,陳振龍並沒有放棄。他經過多次嘗試,最終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將紅薯的藤蔓編在繩子中,巧妙地避過了海關的檢查,成功地將番薯帶回了大明。
陳振龍帶回番薯後,他的後人們一直將推廣番薯作為家族的使命。他們不僅自己種植番薯,還積極向周圍的百姓宣傳番薯的優點和種植方法。在他們的努力下,番薯逐漸在大明各地廣泛種植開來,成為了當時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一位頗有學識的網友說道。
……
朱元璋此刻站在金碧輝煌的宮殿內,臉色潮紅,呼吸急促,雙眼閃爍著激動的光芒。他從未想過,除了他頗為重視的雜交水稻之外,華夏大地之外竟然還隱藏著如此出色的糧食作物。
最讓他驚喜的,莫過於紅薯和玉米這兩種作物的存在。他得知這兩種作物是在明朝時期傳入華夏的,而且它們的產量竟然高達每畝5000至7000斤!這個數字讓朱元璋震驚不已,他做夢都沒想到還有糧食的產量能如此之高,這簡直比雜交水稻還要高產!
朱元璋深知雜交水稻的研究和實施過程異常艱辛,他已經做好了長期投入和幾代人努力的準備。然而,紅薯和玉米的出現,彷彿為他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讓他看到了解決糧食問題的新希望。
這個訊息對於朱元璋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他深知大明王朝正面臨著嚴重的糧食危機,百姓們因飢餓而掙扎在生死線上。而紅薯和玉米的高產特性,將極大地緩解這一危機,為百姓們帶來希望和生機。
更讓朱元璋感到欣喜的是,天幕上記載著紅薯全身都是寶,連葉子都可以食用。這意味著紅薯不僅是一種高產的糧食作物,還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至於紅薯的某些特性,如放屁拉屎多等,在朱元璋看來都不是問題。他深知,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人們更關心的是能否填飽肚子,而不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缺點。
雖然洪武時期沒有後世的先進種植技術,但朱元璋相信,只要有決心和毅力,紅薯一定能在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陳振生帶回的紅薯藤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它展示了紅薯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因此,朱元璋對紅薯的種植前景充滿了信心。
這個意外的發現讓朱元璋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和信念。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紅薯和玉米將成為大明王朝的重要糧食作物,為百姓們帶來豐衣足食的生活。而他,也將因此成為一位偉大的君王,被後世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