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禾下乘涼夢
劇透歷史,從紅場閱兵開始 浮黎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就在所有人打的不亦樂乎的時候。】
【一個風雨交加的破廟中,漢武帝摸摸自己的光頭,看著眼前的破碗陷入了沉思。】
【朕這是來朱元璋身上了?接著,他便喃喃道:這把巔峰賽得搖人啊。】
別說,還真別說,若是有人穿越到朱元璋的時代,身處他那樣的起點,恐怕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頭腦一片混亂,不知所措。想象一下,從一個平凡的農民,手中僅有一個破舊的碗,到最終建立大明帝國,成為一代開國皇帝,這樣的起點無疑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開局一個碗”,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比喻,它真實地反映了朱元璋早年的艱辛。在元朝末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朱元璋的家族也飽受戰亂之苦。他年輕時曾為了生計而四處奔波,甚至一度淪為乞丐,手中的那個碗,便是他那時唯一的家當。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朱元璋展現出了他非凡的毅力和智慧。他憑藉著自己的努力,逐漸在亂世中嶄露頭角,最終領導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帝國。這樣的逆襲之路,無疑是令人驚歎的。
朱元璋聽到周圍人不斷調侃他“開局一個碗”的傳奇經歷時,他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他微微皺眉,彷彿在回憶那段艱辛的過往,那個曾經一無所有的自己,手中緊緊握著的只有一隻破舊的碗。
然而,朱元璋並非一個容易被困難擊倒的人。片刻之後,他調整了自己的情緒,重新挺起胸膛,臉上露出了驕傲和自豪的笑容。他深知,正是那段艱苦的經歷,鍛鍊了他的意志,讓他學會了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如何在困境中崛起。
他心中湧起一股豪情,高聲說道:“也就只有咱老朱能開局一個碗建國了,任何皇帝都不行!秦皇漢武來了都得懵!”他的聲音鏗鏘有力,充滿了自信和堅定。
朱元璋的話並非空穴來風。他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農民,憑藉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最終建立了大明帝國,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這個影片不長,韓辰剛剛刷完發現騎手正在看熱鬧,所以遲遲沒有動地方。
【您的騎手正在看熱鬧。】
“兄弟我快餓死了,你看什麼熱鬧呢?”
韓辰發了個訊息,很快騎手就給他拍了一張照片發過來。
“嘶,這不是....”
畫面上那個被打得遍體鱗傷的女生不正是崔甜甜嗎?
接著,騎手給他發了個影片過來。
【beyond,崔甜甜是吧,你做小三做上癮了?】
一名看起來有些彪悍的女生手裡拿著拖鞋,指著摔倒在地衣衫不整的崔甜甜豎眉冷聲道。
【連老孃的男人你都要勾引?你還讓人打他!】
韓辰一看,心裡就猜出來了,肯定是昨天自己把馬大力打得有點狠,結果被他的女朋友發現了。
不過即便是他也沒想到,崔甜甜居然是個小三!
“還好老子及時止損。”
韓辰拍了拍胸脯,臉上帶著一絲僥倖的神色說道。
這都是什麼事啊!
韓辰搖了搖頭,開啟了手機,點選了抽獎,很快,獎品就出現在了他的身邊。
【土豆兌換券*10噸】
“給我這玩意做什麼,十噸,我就是天天吃也吃不完啊。”
搖了搖頭,韓辰把土豆兌換券扔到一邊,繼續拿起手機刷影片。
一隻蒼老而有力的手緩緩拂過金黃的稻穗。這些稻穗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如此飽滿,沉甸甸的稻穗幾乎要壓彎了腰桿。微風吹過,稻田裡掀起層層金色的波浪,稻穗隨風輕輕舞動,彷彿在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當朱元璋的目光觸及到這些飽滿的稻穗時,他激動地瞬間站直了身體,眼中閃爍著欣喜的光芒。他轉過頭,對身旁的標兒說:“標兒,快來數數這一株稻穗上有多少粒稻穀。”
朱標走上前去,認真地數了起來,不一會兒便回答道:“爹,我看這稻穗上的稻穀都超過300粒了。”
朱元璋聽後,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但隨即又面色一沉,想到了曾經的一些不愉快經歷。
他回想起大明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他深知要恢復國家的繁榮富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於是,他任命楊憲前往揚州治理,希望他能重振揚州的繁華。
揚州曾是繁華富庶之地,然而歷經數年的戰亂,已是滿目瘡痍。楊憲接到任命後,信誓旦旦地表示五年內必然能讓揚州重現舊日繁榮。他上任後,確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揚州的經濟逐漸恢復。然而,隨著政績的顯現,楊憲的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
在一次進京覆命時,楊憲帶來了兩株聲稱是祥瑞的稻穗。
這兩株稻穗長得異常茂盛,每穗長及半尺,有穀粒兩百餘粒。朱元璋看到這兩株稻穗時,喜不自勝,他從未見過如此長且飽滿的稻穗。
於是,他命人將這兩株稻穗掛在書房裡,每天都要觀賞一番。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就有訊息傳來,稱這兩株稻穗並非楊憲所種,而是他花重金從南陽的商人那裡買來的。
這個訊息讓朱元璋大為震驚和憤怒。他沒想到自己這顆淳樸的農民心,竟然會被投機鑽營的楊憲所利用。
這簡直是他開國以來最大的恥辱。他萬萬沒想到,自己一手提拔、寄予厚望的楊憲,居然敢對他撒下如此彌天大謊,而且還是在他最為在意的農事上。
曾經,那兩株稻穗給他帶來了多少榮光和自信,他甚至在朝堂上炫耀,展示著大明在農業上的成就和繁榮。每當看到那稻穗,他都會想起自己對國家的期許和對百姓的承諾。然而,當知道這一切都是謊言時,那曾經的榮光瞬間化為烏有,只留下了深深的恥辱和憤怒。
朱元璋氣得幾乎要吐血,他感覺自己被楊憲玩弄於股掌之間,像個傻子一樣被騙得團團轉。他無法接受這樣的背叛和欺騙,更無法容忍楊憲的膽大妄為。
朝堂之上,百官們都知道朱元璋的脾氣和楊憲的下場。此刻,他們都噤若寒蟬,大氣都不敢出,生怕觸了朱元璋的逆鱗。
【華夏人的浪漫,深深植根於那片金黃的稻田,那是“禾下乘涼夢”的溫馨場景。在這個夢裡,我們不僅憧憬著豐收的喜悅,更沉醉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
【袁隆平老爺爺,這位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科學家,將稻田視作他的音樂大廳。在田間地頭,他用心聆聽著稻穀生長的旋律,那份執著與熱愛,如同優美的樂章,在華夏大地上回蕩。】
【當告別這位偉大的老人家時,湘雅醫院門口擺放著三束水稻,它們靜靜地訴說著袁老對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這三束水稻,不僅是對袁老的緬懷,更是對華夏農業文明的崇高禮讚。】
【長沙的街頭,十萬市民自發冒雨送別袁老,延綿的隊伍長達三公里。他們手持鮮花,眼中含淚,心中充滿敬意。這份深厚的情感,是對袁老一生奉獻的最好回報,也是華夏民族對農業英雄的崇高敬仰。】
【在悼詞上,人們寫道:“世上沒有神仙,也無需立廟。”】
【因為每一縷炊煙,都是來自人間的懷念。】
【華夏人的浪漫,就是這樣深沉而真摯。它不僅僅是對自然的熱愛,更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英雄的敬仰。在“禾下乘涼夢”中,我們感受到了華夏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體會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
影片播放著市民送別袁隆平老爺爺的感人場景,畫面中市民們整齊地高呼:“袁爺爺一路走好!”這呼聲如同波濤般洶湧,充滿了無盡的敬意與不捨。
與此同時,密密麻麻的彈幕在螢幕上相繼彈出,每一條都承載著人們對袁老的深深懷念和感激之情。
“袁爺爺,一路走好。您讓我們每個人吃好飯,吃飽飯,卻永遠離開了我們......”
“三餐當惜每粒糧,世間再無袁隆平!”
“國士無雙,一路走好。”
“感謝袁老,讓我們實現米飯自由。”
“袁爺爺配享太廟!”
“袁老在21世紀應該被稱為農神。”
“素未蒙面,卻承蒙您的恩惠,這輩子不敢忘記。”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萬物維艱!飽食者,當常憶袁公!”
“禾下乘涼夢,一定會實現!”
當各朝古人聽聞“農神”的稱謂時,他們不禁瞪大了眼睛,臉上滿是驚訝和好奇。他們明白,這袁姓後人已經離世,且必定是凡人而非真正的神明。然而,一個凡人如何能與神明相提並論呢?這背後必定有著不凡的功績和貢獻。
這種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他們繼續深入瞭解。
韓辰在評論區中注意到,自動關聯的“禾下乘涼夢”搜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點選播放了第一條影片,影片開頭便是一位老人的深沉發言。
“你們年輕人沒有經歷過饑荒,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老人的聲音鏗鏘有力,彷彿穿越了時空,讓在場的每一位古人都為之動容。他們中的許多人或許曾經經歷過饑荒的苦難,深知糧食對於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隨著影片的播放,他們瞭解到了袁隆平這個名字以及他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卓越貢獻。
袁隆平透過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成功培育出了高產、優質的雜交水稻品種,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產量和質量。他的貢獻不僅讓中國人民告別了饑荒的困擾,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
當影片結束時,歷朝歷代的古人們他們心中充滿了對袁隆平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們意識到,這位袁姓後人雖然已經離世,但他的功績和貢獻將永遠銘記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禾下乘涼夢”不僅僅是一個夢想,更是他一生追求和奮鬥的目標。他們為能夠了解到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而感到慶幸和自豪。
朱元璋站在天幕之下,凝視著那行字,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共鳴。他的眼角忍不住泛酸,聲音微顫地喃喃自語:“是啊,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
這句話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朱元璋內心深處的記憶之門。早年,他的家人因饑荒相繼餓死,那時他年幼無助,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親人一個個離去。為了生存,他曾夢想去寺廟當個和尚,至少能混口飯吃,但不幸的是,連寺廟也遭遇了困境,他最終不得不踏上了乞討之路。
那段艱苦的日子讓朱元璋刻骨銘心,他深深地體驗到了吃不飽飯的痛苦,也親眼目睹了太多因飢餓而掙扎的生靈。這些經歷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的痛,也讓他更加珍惜每一粒糧食。
因此,當他成為皇帝之後,他格外節儉,深知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他深知農業是國家的基礎,是人民的命脈,因此他分外注重農事,親自耕種示範,鼓勵農民們努力耕作,提高糧食產量。
此刻,當他看到天幕上那飽滿的稻穗時,他心中充滿了激動和期待。他明白,這就是後人種出的“雜交水稻”,是袁姓後人和他的團隊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努力才培育出的高產優質稻種。
他想起剛才天幕中展現的那300多粒水稻,那沉甸甸的稻穗彷彿就在眼前,每一粒都充滿了生機和希望。
朱元璋的眼眸瞬間發光,要是有這樣的水稻就好了,他彷彿看到了大明江山的未來——一個充滿豐收和希望的未來。
漢武帝坐在龍椅上,臉上露出深深的動容之色。糧食,這個看似普通卻至關重要的物資,對於帝國的穩定與繁榮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他深知,糧食不僅是百姓生活的基石,更是國家安全的命脈。在和平時期,每個皇帝都會不遺餘力地廣積糧食,興建糧倉,為的就是應對可能出現的荒年,確保百姓不會因飢餓而遭受苦難,更為了防止因糧食短缺而引發的社會動盪和起義。
然而,即使是最英明的皇帝,也無法完全掌控天災和戰亂。這些天災人禍往往會給帝國帶來沉重的打擊,讓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想到此,漢武帝忍不住長嘆一聲,心中充滿了憂慮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