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此刻也在思忖。

自從竇太后去世,他才得以掌握大權。

接著便聽從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對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朝廷的懷柔。

(當然,這裡的儒術,並不是後世的腐儒,漢朝歷來是儒皮法骨,崇尚的是公羊學派。

公羊學派講究大復仇理論,就是說,你惹了我,我記住了,我早晚得去幹你。

畢竟,孔子一開始的儒家也是這個意思,有一個人問孔子:“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

孔子沒有直接反對,而是反問:“如果用恩德來回報怨恨,那麼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應當如何報答呢?這樣以同樣的態度來回報怨恨和恩德,豈不是恩怨不分?”)

漢武帝劉徹深深理解一個道理,那就是百姓的安寧和穩定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

只有讓百姓安居樂業,心中無憂,國家才能穩固發展,不斷壯大。

因此,他始終把維護百姓的福祉作為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

然而,在漢武帝的時代,匈奴的威脅日益嚴重,成為了國家安全的重大隱患。

匈奴騎兵機動性強,時常侵擾大漢邊境,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

因此,漢武帝認為,攻打匈奴、消除這一隱患,是當前最迫切的任務。

回顧歷史,秦始皇在建立秦國之初,便舉全國之力修建了長城。

雖然這一工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給百姓帶來了短期的負擔,但從長遠來看,長城的修建確實為後世子孫帶來了莫大的福祉。

長城不僅有效地擋住了匈奴的騎兵,還因地制宜,可攻可守,成為了大漢北方的堅固屏障。

除了長城外,秦始皇還修建了秦直道,這一工程極大地便利了軍隊的出行。

這使得軍隊能夠迅速調動,有力地保障了國家的安全。

對於這一點,漢武帝劉徹對秦始皇充滿了感激之情。

漢武帝劉徹是胸懷壯志的帝王,他渴望能夠率領大漢的鐵騎,馳騁疆場,殺盡天下匈奴,蕩平四方。

他夢想著太陽昇起的地方,皆是大漢的領土,讓大漢的威名傳遍四海。

他更想要告訴這世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而且,由於先前天幕的啟示,他又多了個目標,那就是把什麼德意志,法蘭西之類的也都收入囊中。

……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仰望著天幕,讀著後世仙人對秦始皇的評價,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感。

隋末時期,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他年少時便隨父東征西討,歷經戰火洗禮,最終助太上皇李淵建立了大唐。

這段經歷,讓他深感與秦始皇一統六國時的情境有著驚人的相似。

兩者都是在亂世之中崛起,結束了長期的分裂與戰亂,建立了新的王朝。然而,他們在治國理念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選擇。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為了鞏固統治,大興土木,修建長城、阿房宮等浩大工程,使得百姓負擔沉重。

而李世民則深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道理,因此上位後,他並沒有重蹈秦始皇的覆轍,而是推行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

他勸課農桑,重視農業發展,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他休養生息,減輕百姓的賦稅徭役,讓國家得以逐漸恢復元氣。

在他的治理下,唐朝逐漸走向繁榮穩定,百姓生活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然而,李世民心中仍有著一絲憂慮。

他自問自玄武門之變後,一直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力求為百姓創造一個和平繁榮的盛世。

但他也深知,歷史是由後人書寫的,自己的功過是非最終將由後世來評判。

究竟是千古一帝還是弒兄篡位,他不知道。

……

【11:12:45,徐福東渡,遇海難至扶桑,發現島上土著愚昧,遂帶領童男童女在此教化土著,徐福趁機稱王。秦始皇嬴政東巡因病去世,胡亥和趙高矯詔殺害公子扶蘇。】

【11:13:11,陳勝和吳廣大澤鄉起義,劉邦斬白蛇起義。】

【11:13:50,鉅鹿之戰,項羽破秦軍。趙高殺秦二世,秦王子嬰投降劉邦,秦朝滅亡。】

“???”

“什麼?”

“朕的大秦亡了?!”

“朕的大秦竟然沒有千秋萬代!”

“叱嗟!”(就是臥槽的意思。)

嬴政臉色一片鐵青,他緊咬著牙關,隨即一言不發,臉色陰沉得像是要滴出水來一樣,身上的威壓在一瞬間釋放出來。

氣氛瞬間變得凝重無比,整個朝廷彷彿被一層無形的重壓籠罩。

百官的呼吸聲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打破這壓抑的寂靜。

天幕上剛剛播放完後世尊稱秦始皇為“千古一帝”的盛讚,緊接著便揭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大秦二世而亡!

這突如其來的轉折,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感到震驚和不安。

趙高渾身冷汗直冒,他跪倒在地,聲音帶著顫抖和驚恐:“陛下明鑑!臣萬萬不敢啊!就算臣有雄心豹子膽,也不敢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啊!臣之忠心,日月可鑑啊!陛下!”他連連磕頭,臉色慘白,心中充滿了恐慌和不安。

李斯也感受到了這股山雨欲來的氛圍。

他深知,天幕上的預言不僅僅是對秦朝的警示,更是對在場每一個人的警醒。

剛才天幕稱始皇帝為“千古一帝”,讓天下歸心,秦國很多危機似乎都悄悄化解了。

但現在卻道秦二世而亡,這無疑給剛剛穩定的朝局埋下了隱患。

他猜測,秦二世登基時間短暫,期間可能發生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事情。

昏君當道、百官無能、民怨沸騰……這些都可能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

而現在,六國餘孽恐怕會再次露面,伺機而動。

整個朝廷都籠罩在一種莫名的恐慌和不安中。

李斯一直渴望權力,他喜歡那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感覺。然而,他並不希望自己所治理的是一個動盪不安的亂世。

他深知,一個國家的繁榮穩定,離不開明君的英明領導,也離不開百官們的齊心協力。

對於自己在秦二世登基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李斯心中也有著一些猜測。

他知道,趙高能夠順利矯詔,其中必有他的配合和默許。

否則,僅憑趙高一箇中車府令一己之力,怕是難以完成這樣的大事。

然而,他也明白,即使矯詔成功,如果繼位丞相的是自己,也未必會引發大的暴動。

除非......

想到這裡,李斯突然冒出一身冷汗,他不敢再往下深想。

他謹慎地抬頭看了一眼秦始皇,只見秦始皇已經慢慢平靜下來,一雙眼睛中閃爍著晦澀不明的光芒。

李斯知道,秦始皇心中怕是也有了些許猜測和決斷。

關於一干人等的去留,秦始皇怕是已經有了打算。

再比如說,太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