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陛下!”

滿朝文武齊聲高呼,聲音震天響,如同波濤洶湧的大海,無法阻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秦始皇的身上,他站在高高的龍椅之上,彷彿一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眾人心頭。

“陛下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大臣們的聲音更加激昂了,彷彿要將這份崇敬和讚美融入到每一個字句中。

他們知道,秦始皇的功績不僅僅在於統一六國,更在於他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為華夏民族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陛下功績流傳千古!”

秦始皇的臉上少有地露出了喜色。

從少年時期開始,他就立志要統一天下,為百姓謀求福祉。

如今,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成為了華夏曆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

趙高作為一位善於察言觀色的人,自然是第一個反應過來的。

他早就看出了秦始皇此刻的喜悅和自豪,於是立刻高聲呼喊:“陛下實乃大秦之幸!”

這句話如同開啟了一個開關,瞬間湧遍了整個朝堂。

大臣們紛紛效仿,跪地高呼:“大秦萬歲!陛下萬歲!”

在這一刻,朝中大臣們都對秦始皇充滿了敬畏和自豪。

他們知道,自己跟隨的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帝王,更是一位能夠讓天下人臣服的王者。

他的英明神武和卓越才華,將永遠被後人銘記和傳頌。

與此同時,正在修建長城的百姓們也在關注著天幕上的評價。

他們看到“千古一帝”這四個字時,面龐都閃過些許錯愕的神情。

這些年來,為了修建長城,他們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努力,甚至有些人還失去了親人。

然而,在天幕的照耀下,他們似乎看到了也明白了秦始皇的功績和付出。

“這或許都是惠及子孫後代的事情吧。”一位老者喃喃自語道。

他想起了自己的孫子,想起了那些還未出生的後代們。

或許現在他們所做的一切,正是為了給他們一個更好的未來。

於是,百姓們都暗自決定,從現在開始,意見少一些,好好幹活。

他們知道,只有齊心協力,才能完成這項偉大的工程,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更好的世界。

其實仔細想想,陛下也沒有什麼不好的,除了那些被流放的犯人幹得辛苦一些之外,其他人幹完活還有工錢,還能吃頓飯。

這不,剛發的一個月工錢就到手了,有了這筆錢,能叫自己換身新衣服,能讓家裡的婆娘少忙一些,還能讓孩子拎著束脩去讀書。

天底下還有比這更好的事情嗎?

而在看到天幕的評價時,那些正在密謀起事的六國餘孽們則心如死灰。

他們原本以為自己還有機會推翻秦始皇的統治,恢復自己國家的榮耀。

然而,在天幕的照耀下,他們看到了秦始皇的偉大和不可撼動的地位,那可是千古一帝啊!

還是天幕親自承認的,試問天下能有誰有這樣的榮耀,自己之前的那些君主有嗎?

沒有,一個也沒有。

他們知道,在這個時候起,自己的計劃已經徹底破滅了。

畢竟造反是這樣的,被造反的人只需要防備就夠了,而造反的人要考慮的可就多了。

暴君被稱作“千古一帝”。

那他們豈不是復國無望?

此刻的嬴政已經漸漸平靜下來。

“李斯,傳朕旨意,即刻下令,關於徵集民夫的工作,可以適當減緩其進度,以免激起民怨,引發不必要的紛擾與動亂,工期也不用那麼緊急。”秦始皇威嚴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盪。

李斯聽到這個命令,心中雖然有些不解,但還是立刻躬身應道:“唯。”

他知道,秦始皇的決定向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作為臣子,只需執行即可。

“朕這些年來,興修水利,築路建橋,又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每一項工程都是利國利民之舉。”

秦始皇目光深邃,似乎在回憶著這些年來的種種作為,“然而,這天幕唯獨未曾提及阿房宮。”

李斯聞言,心中一動。

阿房宮是秦始皇心中的一個執念,他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修建這座宮殿,希望能夠彰顯自己的功績與威嚴。

然而,如今天幕上卻未曾提及,這確實讓秦始皇有些失落。

“或許後人對阿房宮有所非議,認為朕過於奢靡,勞民傷財。”

秦始皇淡淡地說道,聲音中透著一絲無奈,“既然後世評價朕為‘千古一帝’,朕便不能辱沒這個稱號,不能讓後人覺得朕是一個只顧個人享樂,不顧百姓死活的暴君。李斯,讓阿房宮先緩緩吧,先以長城為重。”

李斯聽了秦始皇的話,心中更加明白了他的用意。

“陛下英明,臣這就去傳旨。”李斯再次躬身行禮,然後緩緩退出了大殿。

秦始皇負手而立,目光遠眺著遠方。他的臉上散發出一種不容挑戰的,歷經滄桑,卻依然堅韌不拔的威嚴。

他知道,自己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到國家的未來,影響到百姓的生活。

因此,他必須謹慎行事,不能辜負了“千古一帝”這個稱號。

可是,時間還夠嗎?

他不知道。

大秦才剛剛統一天下幾年?

到現在還有餘孽想造反。

他想給後世留下一個大大的疆土,一個強盛的大秦,因此他休息得很少,一天也就三個時辰罷了,往往是丑時眯一會,到了卯時就要起來。

時間,時間太短,他想做的又太多,有時候,有些事情就不得不著急了一些,他錯了嗎?

他沒有錯,只不過是來不及了,放在歷史的尺度上看,他無比的正確。

這也是為什麼他想要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原因,如果他只是貪圖享樂,那麼他現在就可以像周幽王一樣,像周厲王一樣。

酒池肉林,美女如雲。

可他沒有,他想長生,並一直守護著這個國家,讓它變得繁榮昌盛。

如果可以的話。

……

劉邦靜靜地聆聽著天幕對秦始皇的評價,他的心中湧動著複雜的情感。

他對天幕的內容不置可否,在他看來,秦始皇雖有暴躁之處,但絕非昏君。

秦始皇所頒佈的政令,對於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成效也是顯而易見的。

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等功績毫無疑問可以澤被千秋萬代。

(秦始皇可謂是被司馬遷這個頭號黑粉黑透了,睡虎地秦簡的出土直接打臉了司馬遷。

而司馬遷在《史記》裡面是這麼寫秦始皇的:“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就是說,始皇帝這個人,鼻樑像馬蜂肚子一樣鼓鼓的,眼睛細長,雞胸,聲音難聽,沒什麼恩澤,虎狼心腸,窮困的時候能隱忍人下,一旦得志就會像豺狼那樣吃人。

首先秦始皇要是真這麼醜,那是經不起推敲的,拋開他生父是誰不談,趙姬長得就不差。邯鄲自古就是美女繁多,趙姬能夠作為呂不韋的侍妾,自然不一般。)

但回想起秦二世的上位,劉邦不禁搖了搖頭。

秦二世的殘暴不仁,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才是他心中的殘暴之君。

若非秦二世如此昏庸無能,他的大漢王朝或許還無法建立。

在那個動盪的時代,各地起義此起彼伏,天下幾乎四分五裂。

劉邦深知,如果沒有他的力挽狂瀾,這天下或許又會重蹈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覆轍。

因此,他對於自己的功績有著清醒的認識。

雖然大秦是華夏大統的先驅者,但劉邦建立的大漢才是這一統局面的最終執行者。

他知人善用,讓天下再次歸於一統,這功績絲毫不遜於秦始皇。

想到這裡,劉邦不禁搓了搓手,心中湧起一股期待。

他暗自思忖:“朕會是下一個千古一帝嗎?”

他渴望自己的功績能夠被後人銘記,渴望自己的王朝能夠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