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好啊……”永樂大帝朱棣站在高臺上,目光如炬,看著天幕上整裝待發的將士們,心中不禁湧起一股難以言表的激動。

他看著眼前這些精神抖擻、鬥志昂揚的戰士們,眼眶不禁微微泛紅,兩行熱淚順著他堅毅的臉龐靜靜流淌下來。

朱棣一生征伐無數,戰功赫赫,被譽為永樂大帝。他的一生充滿了驕傲與榮耀,但此刻,他卻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動。

他深吸一口氣,從喉嚨裡發出怒吼,聲音如同雷霆般震撼人心。

彷彿要將心中堆積的蓬勃怨怒一股腦兒發洩出來。

“這才是我大明的好兒郎!”朱棣大聲喊道,聲音在空曠的場地上回蕩。他的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彷彿要將這份信念傳遞給每一個在場的將士。

“去吧!!”他揮舞著手臂,“用敵人的血肉血洗我大明的恥辱,用敵人的畏懼來重鑄我大明的榮光!!!”

于謙,這位從未親臨戰場的傑出文臣,卻用其非凡的智慧和堅定的信念,向大明王朝交出了一份震撼人心的答卷。

他不僅贏得了勝利,而且贏得如此漂亮,令人歎為觀止。

在絕境之中,當所有人都沉浸在絕望與放棄的情緒中時,于謙卻挺身而出,勇敢地扛起了拯救國家的沉重擔子。

于謙憑藉其一手之力,力挽狂瀾,將一個瀕臨崩潰的國家重新拉回了正軌。

他運籌帷幄,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戰略計劃,指揮著將士們奮勇殺敵,最終將敵人逼得潰不成軍,狼狽逃竄。

這一場戰爭,對於大明王朝來說,無疑是一次重要的轉折點。它證明了于謙的才能和智慧,也彰顯了大明王朝的堅韌和力量。

于謙的大名,必將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後世傳頌的典範。

當勝利的喜訊傳來時,天幕上正升起一抹璀璨的驕陽。它的光芒灑向廣闊的大地,彷彿也在為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歡呼。無數將士們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望著敵人逃竄的背影,心中的激動與喜悅難以言表。他們紛紛痛哭出聲,這淚水是喜悅的淚水,是勝利的淚水。

他們贏了!他們真的贏了!

洪武年間

朱元璋站在朝堂之上,他的臉上雖然努力維持著平靜,但眼中閃爍的光芒卻難以掩飾他內心的激動。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彷彿要將心中的所有壓力都隨著這口氣排出體外,然後,他沉聲讚道:

“我大明幸得這樣的良臣啊!于謙的智謀與膽識,實乃我朝之幸。這一戰贏得如此漂亮,總算是保住了大明的國都,免去了覆滅之禍。好好好啊!”

朱元璋的聲音中充滿了感慨與欣慰,他的目光掃過朝堂上的每一位官員,彷彿在向他們傳達自己的喜悅與驕傲。然後,他話鋒一轉,冷哼一聲道:

“朱祁鎮那個小賊,這次應該死無葬身之地了吧?最好是被我大明的英勇將士們咬斷喉嚨而死!他背叛國家,禍亂朝綱,如今落得這樣的下場,也是他咎由自取。”

朱元璋的聲音中充滿了憤怒與不屑,但隨即他又恢復了平靜,繼續說道:

“現如今,大明已經立了新皇帝,更有于謙這樣的可堪國相的良臣輔佐。就算新皇年輕,經驗尚淺,但有于謙的輔佐,我大明也必然會迎來飛速的發展,開創一個嶄新的盛世!”

藍玉和徐達等大將聞言,也紛紛表示贊同。他們心中同樣充滿了對這場勝仗的喜悅與自豪,對朱元璋的敬仰之情也愈發深厚。他們齊聲說道:

“恭喜陛下!大明的盛名必將遠揚歷代,開創一個輝煌的未來!”

朝堂之上,一片歡騰。所有的人都為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感到高興和自豪,他們相信,在朱元璋和于謙等人的領導下,大明將會迎來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時代。

始皇帝年間

嬴政站在宮殿之巔,目光如炬,望著遠方。他冷哼一聲,聲音中充滿了對不久前那場危機的憤怒與不滿。

“一個太監,竟然能將我們偉大的秦朝推向如此被動的絕境,這簡直是對我秦朝的無情嘲諷!”他的聲音迴盪在空曠的宮殿內,帶著難以掩飾的怒意。

李斯站在嬴政身側,也深深嘆息一聲。他沉聲道:“是啊,陛下。恐怕在此之前,無論是朝中的重臣還是民間的百姓,都未曾想過,一個小小的太監,竟然能有如此能耐,險些將我們的王朝摧毀。這一戰,實在是太過兇險,太過驚心動魄了。”

嬴政微微頷首,淡淡道:“太監可恨,這是事實。但仔細想來,這一切的根源還是在於皇帝本身。若非皇帝輕信小人,重用佞臣,又豈會讓這等奸佞之輩有機可乘,禍亂朝綱?”

李斯聞言,贊同地點點頭,他巧妙地順著嬴政的話,拍了一記馬屁:“陛下所言極是。像陛下這樣明察秋毫、英明神武的帝王,世間能有幾人?若是之前的皇帝能有陛下的一半英明,恐怕也不會讓那太監得逞了。”

嬴政微微一笑,他坦然地接受了這個稱讚,但心中卻並未因此而沾沾自喜。他知道,李斯的這番話雖然讓他聽了很舒服,但其中也不乏恭維和奉承的成分。不過,他並不在意這些,因為他知道,作為一位帝王,需要的就是這種能夠看清形勢、善於拍馬屁的臣子。

然而,此時的二人還未能預見到,這句話在未來天幕播放到秦朝篇時,將會引起怎樣的軒然大波。那時的天幕下,無數觀眾將因為這句話而議論紛紛,甚至有人將其稱為“地獄馬屁”,足以見得其威力之大。

漢武帝年間,劉徹此時正站在朝堂之上,咂了咂嘴巴,目光深邃。

他抱著手臂,輕輕哼了一聲,臉上露出一絲慶幸之色。

“運氣還真是好,在這國家危在旦夕的關鍵時刻,竟然能出現一個如此厲害的臣子,將王朝從危機中拯救出來。”劉徹的聲音雖然低沉,但卻充滿了對這位新晉英雄的讚賞。

站在他身旁的衛青和霍去病也贊同地點了點頭。他們作為大漢王朝最傑出的將領,對於于謙的才能也深感敬佩。

“是啊,于謙此人兵法嫻熟,且有勇有謀,真是讓人刮目相看。

誰能想到,他之前竟然是一個完全沒有上過戰場的人呢?”衛青感嘆道。

劉徹微微頷首,心中卻有些不是滋味。他目光深遠地看向遠方,彷彿在思考著什麼。

“誰說不是呢?”他淡淡地說道,“有你們衛霍二人,朕自然是不缺將星的。但于謙此人,比起為將的才能,顯然是更適合擔任相國之職啊!

若他能成為朕的國相,再加上你們的征伐之力,我大漢豈不是能夠所向披靡,無人能敵?”

漢武帝的這番話,不僅表達了他對於謙的極高評價,也展現了他對於未來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

他的話音剛落,朝堂之上便響起了一片議論之聲。

而在其他雄主們,如劉邦、曹操、李世民等人,也都在各自的領地裡聽到了關於于謙的傳聞。

他們紛紛感嘆明朝的幸運,能有這樣一位人才,大明何愁不興盛呢?

只要皇帝不昏庸無道的話。

……

【朱祁鈺為帝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不僅沒殺朱祁鎮,還將其迎回王都,奉為了太上皇。】

【又六年,朱祁鈺病重在床,朱祁鎮聯合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一同策動奪門之變,重新登上了皇位。】

【徐珵此人,當初因提議南遷之事遭到于謙當朝訓斥,後仕途舉步維艱,早已對於謙恨之入骨。遂於朱祁鎮耳邊構陷於謙,最後于謙被殺!】

宣德年間,明朝皇宮內一片混亂。朱瞻基,此刻眼前一黑,軟倒在龍椅上,目光空洞地盯著前方的螢幕,胸口劇烈地起伏著,彷彿要炸開一般。

“……老天爺啊,太祖太宗一定會殺了我,一定會殺了我的。”他喃喃自語,聲音顫抖而絕望。朱瞻基生來尊貴,從未嘗過恐懼的滋味,即使面對生死也能坦然自若。然而此刻,他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那種恐懼深入骨髓,讓他不敢閉上眼睛,生怕自己會永遠沉睡,再也無法醒來。

張輔和樊鍾等武將此時已經憤怒到了極點。他們通紅著眼眶,衝到了大殿的一角,將徐珵從角落裡揪了出來。徐珵原本還試圖狡辯,但此刻在眾武將的怒目而視下,他只能顫抖著嘴唇,說不出話來。

“你怎麼敢!你怎麼敢的!!於先生對你有知遇之恩,對我大明有救國之恩,你竟然因為那等小事就對於先生懷恨在心?!!”張輔怒吼道,他的聲音在大殿內迴盪,讓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憤怒和失望。

與此同時,楊士奇等文臣也圍了上來,他們緊緊地站在一起,形成了一道人牆,將試圖逃走的徐珵堵在了中間。這些往日文弱的文臣們此刻雙眼猩紅,彷彿要從眼眶中噴出火來。

“無恥小人!下作的畜生!南遷之事難道於先生罵你罵的不對麼?!!你哪裡來的臉竟敢記恨於先生,還妄圖置於先生於死地!!!”楊士奇大聲斥責道,他的聲音充滿了憤怒和悲痛。其他文臣也紛紛附和著,聲討著徐珵的罪行。

“一百個你也比不上一個於先生!黑心肝的畜生玩意!!你怎麼不去死!”一位文臣更是憤怒地吼道,他的聲音在大殿內迴盪,讓所有人都感到一陣心悸。

徐珵此刻已經徹底崩潰了,他跪在地上,不住地磕頭求饒,但眾人都已經不再相信他。

他們知道,這個曾經對他們大明有救命之恩的於先生,已經被這個無恥小人陷害得夠深了。

他們不會放過這個罪魁禍首,要讓他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價。

在北京城中,當於謙被處刑車緩緩壓過時,整個城市彷彿被一層厚重的哀傷所籠罩。街道兩旁的百姓,無論是商販還是行人,無論是男女老少,都默默地駐足,滿含熱淚地看著這一幕。他們臉上的表情充滿了不解、悲痛和憤怒。

空氣中瀰漫著悽然的慟哭聲,這哭聲匯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彷彿在訴說著對於謙的無限哀思。每個人都知道,于謙是一個忠臣,是一個為了大明江山和百姓福祉而鞠躬盡瘁的忠臣。他守護了北平,拯救了大明,更是救了數萬萬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然而,此刻的于謙卻要被處死。百姓們不明白,他們無法理解這樣的決定。他們不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權貴們為何要給於謙安上莫須有的罪名,他們不知道那樣清廉愛民、一心為國的於大人到底犯了什麼罪。

他們憤怒了,他們不再沉默。他們用身體擋住車架,用雙手拉住車轍,不讓處刑車前行一步。他們一遍遍地高喊:“不要殺於大人,他是個愛民的好官啊!”“不要殺於大人,他是救了我們的大恩人啊!”“不要殺於大人……”這呼喊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然而,儘管百姓們的呼聲震天動地,卻仍然無法改變于謙的命運。

處刑車依然緩緩前行,百姓們的淚水灑滿了街道。

這一刻,整個北京城都沉浸在悲痛和哀思之中。

孫太后得知于謙將被處決的訊息後,驚慌失措,幾乎是衣衫不整地衝進了大明寶殿。她疾步上前,一把揪住朱祁鎮的衣領,厲聲怒吼道:“皇帝!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

她的聲音中充滿了憤怒和絕望,她的眼中閃爍著淚花,顯然對於謙的遭遇感到無比的痛心。她回想起往事,聲音顫抖地繼續道:“當初于謙當著滿朝文武的面頂撞你太爺爺,你太爺爺卻寬容地沒有殺他;于謙在棺材前怒罵你爹時,你父親也沒有殺他;你爺爺更是在見到于謙因勞累而睡在大殿地上時,擔心他著涼,親自去給他鋪了被子,用自己的體溫為他取暖……”

孫太后說到這裡,臉上忽然閃過劇烈的惶恐和畏懼,她彷彿預見了未來的不祥之兆,驚慌無比地緊緊抓著朱祁鎮。她的聲音幾乎變成了哀求:“算我求你,你就聽我這一回,千萬不要殺于謙!”

雖然孫太后在朱祁鎮和朱祁鈺之間選擇了親兒子,用了無數陰私手段幫助朱祁鎮重登大寶,但此刻,她對於謙的敬重和擔憂卻是真摯的。她深知于謙對大明的重要性,她清楚于謙是一個忠誠、正直、有才能的大臣,他的存在是帝國的支柱。

然而,朱祁鎮卻冷冷地甩開了孫太后的手,命人將她拖了下去。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聲音冷漠而堅定:“夠了!就連母后也這麼說,朕的耳朵都快起繭子了!于謙不過區區一屆大臣,朕是皇帝,有什麼不能殺的?爺爺和爹沒殺他,那是因為他們太過縱容他,才讓他如此目無皇室!”

他的話讓孫太后心如刀絞,她知道自己的哀求無法改變朱祁鎮的決定。她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于謙走向悲劇的命運,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