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雍正
劇透歷史,從紅場閱兵開始 浮黎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朱棣在聽到天幕之上那令人震驚的訊息後,瞬間失去了往日的冷靜與鎮定。他憤怒地抓起桌上的鎮紙,猛地砸向地面,清脆的碎裂聲在宮殿中迴盪,如同他內心的憤怒一般無法平息。他眼中閃爍著熊熊怒火,厲聲喝道:
“是你爹太給你臉了!你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你以為你是誰?你以為你可以隨意踐踏我大明的尊嚴和榮譽嗎?你的那條微不足道的狗命,居然敢與我大明的忠臣于謙相提並論?!他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比我大明江山的安危還要重要,他的存在,是我大明之幸!你爹若是在你孃胎裡時就掐死你,那今日的大明,又何至於落得如此田地?!”
朱高熾和朱瞻基,這兩位朱棣的親人,也在這突如其來的訊息面前,露出了前所未有的痛苦和震怒。朱高熾緊握拳頭,憤怒地吼道:
“這個小兔崽子!他怎麼敢殺于謙?!他怎麼能如此背叛大明,背叛我們朱家?!于謙是大明的脊樑,是我們朱家的恩人,他居然敢對他下毒手?!我絕不原諒他,絕不!”
朱瞻基則默默地低下頭,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花。他喃喃自語道:
“終究是我們朱家對不起于謙啊……他為大明做出如此貢獻,我們卻.....”
朱瞻基此時此刻感覺自己就好像有根魚刺卡在喉嚨裡面一樣,有話卻說不出來話。
唐太宗年間
李世民,大唐的太宗皇帝,此刻面色鐵青,眼中閃爍著憤怒與惋惜的光芒。
他的後槽牙被咬得咯咯作響,彷彿要將所有的不滿與憤怒都咬碎在口中。這位偉大的君主,此刻心中的痛楚難以言表。
“老子日你祖宗十八代!!這混賬大明皇室,居然如此不識人才,捨得殺害如此忠良之臣?!他若是不想要,為何不交給朕?!別說只是讓朕丟臉,就算是讓朕親自給他蓋被子、暖被窩,朕也心甘情願!”李世民的聲音充滿了憤怒與不甘。
他口中的“於先生”,正是那位忠誠於大明、直言敢諫的于謙。李世民對於謙的敬佩與惋惜之情溢於言表。他深知,于謙的直言不諱雖然有時會讓君主難堪,但那是出於對國家、對民族的忠誠與責任。這樣的臣子,是大唐所急需的。
李世民望向天幕上的于謙,眼中充滿了同情與惋惜。他深知,于謙的離世對於大明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對於大唐來說也同樣是一個遺憾。他忍不住大聲呼喊道:“於先生,你何苦跟那大明皇室死磕啊!來朕的大唐吧,朕的江山需要你這樣的人才!朕的臉面不值錢,天天給你下!朕的臉皮厚,天天讓你罵!朕的身體好,天天給你暖被窩啊!”
杜如晦和房玄齡等大唐重臣們,也都被李世民的言辭所感染。他們同情地看著天幕上的于謙,心中充滿了惋惜之情。同時,他們也意味深長地拍了拍魏徵的肩膀,說道:“魏徵啊魏徵,這下你可知道了咱們家陛下對你到底有多好了吧?要是讓你碰上頭頂那個大明皇帝,恐怕忍不了你兩天就把你給殺嘍!且好好珍惜咱們家陛下吧!”
元狩年間
劉徹前一刻還在嘆氣,但緊接著,天幕上顯現的資訊卻讓他震驚得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朕……朕沒瞎吧?!”劉徹的嗓音瞬間提高了數倍,充滿了震驚與不敢置信。他瞪大了雙眼,緊緊盯著天幕上的畫面,彷彿要將那一切看得更真切一些。
“他……他居然打算把于謙給殺了?!”劉徹的憤怒與不解如火山般爆發出來,他無法理解這樣的決策,更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于謙,那位忠誠於國家、直言敢諫的忠臣,竟然要被朱祁鎮給殺了,這簡直是匪夷所思。
“他瘋了吧?!這……這簡直是胡鬧!”劉徹的憤怒如同烈火般熊熊燃燒,他無法理解朱祁鎮的決定,更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他忍不住破口大罵,聲音在宮殿內迴盪。
“他不樂意要,給老子啊!!老子要啊!!!”劉徹的憤怒與惋惜交織在一起,他恨不得立即飛上天幕,將於謙從朱祁鎮的手中拯救出來。
他深知,于謙這樣的忠臣對於國家的重要性。
“於先生!你瞧瞧我大漢王朝啊!!若是能轉生來我大漢,朕給你國相之位,但凡有敢跟你唱反調的孫子朕第一個宰了他!!”
洪武年間
朱元璋在經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昏迷之後,被太醫艱難地搶救醒了過來。然而,當他剛剛恢復意識,眼前的一幕卻讓他再次感到天旋地轉,眼前一黑,幾乎又要昏厥過去。
堂堂洪武大帝,此刻卻滿臉悲苦,從喉嚨深處發出了一道嗬嗬的泣音,聲音中充滿了無盡的悲痛和無奈。他顫抖著聲音,哽咽道:“于謙,是千年來都難得一見的國相之才啊……昔年唐太宗有容乃大,令魏徵成為人鏡,雅名傳萬代。而今,我大明竟有‘好皇帝’冤殺于謙,這將成為千古恥笑啊!”
朱元璋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於謙的惋惜和痛惜,他深知于謙的才華和忠誠,對於大明朝的繁榮穩定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然而,如今這位國之棟樑卻被冤殺,這不僅是對於謙個人的不公,更是對整個大明朝的恥辱。
朱元璋的情緒在這一刻徹底失控,他感到無比的羞愧和憤怒。他痛心疾首地呼喊著:“朕沒臉啊!朕沒臉啊!!”
【于謙身死當日,北京城被哭聲灑滿,就連殺他的劊子手都因愧疚而自殺身亡。】
天幕繼續播放,在經歷了朱祁鎮這種操作之後,大明的元氣大傷,像是被壓彎了脊樑。
【22:13:18,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建立後金。】
【22:20:10,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22:23:25,李自成入京,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煤山,明朝滅亡。】
....
朱元璋看著天幕上的資訊眯了眯眼睛,如果說是覆滅大明的是北元,那麼或許還說得過去,可他女真部算什麼東西,怎麼能覆滅大明呢?
當年蒙古人滅金,女真一族自然是被趕到了白山黑水的貧瘠之地。
可為什麼就這樣,還能讓他們把大明覆滅了?
朱元璋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他只知道一件事。
“藍玉,咱看這女真部不順眼,犁庭掃穴吧。”
朱元璋有些不耐煩地擺了擺手。
藍玉聞言立馬拱手道:“臣領旨。”
……
【22:23:34,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
【22:30:01,康熙繼位,華夏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當康熙皇帝聽到“華夏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一稱號時,他的臉上頓時洋溢位難以抑制的喜悅。
站在金碧輝煌的大殿之上,他感受著百官們整齊劃一的跪拜和虔誠的祝福聲。
“臣等恭賀皇上!”聲音此起彼伏,如同波濤洶湧,充滿了對皇權的敬畏和對皇上的崇拜。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些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盪,彷彿要將整個宮殿都震得顫動起來。
康熙皇帝輕輕抬手,示意百官們平身。他的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開懷大笑道:“哈哈哈......諸位愛卿不必多禮,都起來吧!”
他心中清楚,在此之前,漢武帝劉徹以五十四年的在位時間位居榜首。
然而,現在是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相信自己還有三十多年的時間可以繼續親政。
自從他少年時期挫敗鰲拜之後,康熙皇帝便開始親政。
他深知自己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因此一直努力肅清朝綱,平定三藩。
去年,澎湖海戰勝利的訊息傳來,康熙皇帝心中充滿了自豪。這場海戰的勝利不僅展示了清朝海軍的實力,也標誌著臺灣的統一。
此刻正是春秋鼎盛之際,萬物生機勃發,正如康熙皇帝心中的激情與抱負。
他站在大殿之巔,俯瞰著整個皇宮,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期待。他想做出一番大事業,讓大清國更加繁榮昌盛,讓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在這歡喜的氛圍中,卻有人暗自憂愁。
太子胤礽此刻便是如此,他站在一旁,臉上帶著一副苦瓜臉,心中充滿了憂慮和不安。
“父皇是在位最長的皇帝。”胤礽心中默默想著,“算算時間,等父皇退位時我恐怕五六十歲了。”
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他知道,作為太子,他必須承擔起繼承大統的重任。但是,如果父皇在位時間太長,他擔心自己等不到那一天就已經老了,甚至可能無法勝任皇帝的職責。
“自古皇帝多短命。”胤礽心中又想到這一點,他更加感到不安。他害怕自己會像明朝的仁宗朱高熾一樣,只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就駕崩了。
這樣的命運對他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22:37:14,康熙成功收復臺灣。】
【22:51:38,康熙駕崩,皇四子胤禛繼位,年號雍正。】
“啊?”
太子胤礽站在金碧輝煌的朝堂之上,聽聞了那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訊息,他的臉色瞬間變得蒼白如紙。他瞪大了雙眼,彷彿要將這個令人震驚的事實深深烙印在腦海中。他倒吸一口涼氣,彷彿要將胸中的驚愕和不解全部吸走。緊接著,他雙手緊緊捂住胸口,感受著心跳如擂鼓般的急速。
他心中充滿了疑惑和不解,老四?那個平日裡默默無聞、不顯山不露水的老四,竟然在關鍵時刻一躍成為了皇帝?這怎麼可能?他自詡為父皇最寵愛的兒子,一直被視為皇位的不二之選,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
胤礽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失落和絕望。他覺得自己彷彿被父皇熬死了,所有的努力和期望都化為了泡影。他搖搖欲墜,幾乎無法站穩。他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擺爛情緒,覺得這一切都已經失去了意義。
與此同時,康熙皇帝也感到驚疑不定。他心中充滿了對胤礽的關切和疑惑。太子沒有繼位,究竟是因為早逝還是被廢黜?他的目光掃向胤礽,只見胤礽低著頭沉默不語,一副恍然失神的樣子。
康熙心中不禁複雜起來。他深知自己對胤礽的疼愛和期望。他與仁孝皇后赫舍裡感情甚篤,赫舍裡在生胤礽時難產去世。他既傷心於皇后的早逝,又心疼胤礽連母親的面都沒見過。因此,他下定決心要立胤礽為皇太子,並親自撫養他長大。
胤礽作為康熙皇帝殷切期望的繼承人,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他從小便展現出過人的才華和智慧,精通文韜武略,還具備不俗的治國才能。康熙皇帝一直將他視為自己的驕傲和未來的希望。
如今,聽到太子沒有繼位的訊息,康熙皇帝不禁感到一陣心痛。如果胤礽是早逝的話......他忍不住心中一酸。
早年,胤礽不幸染上了天花,這種在當時幾乎被視為不治之症的惡疾讓整個皇宮都陷入了緊張和憂慮之中。康熙皇帝得知訊息後,心急如焚,他毫不猶豫地取消了所有的朝會和政務,連續數十天守在胤礽的身邊,全心全意地看護著他。
康熙皇帝對胤礽的疼愛和關心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他親自照料胤礽的飲食起居,細心觀察他的病情變化,甚至不惜冒著被傳染的風險,親自喂藥、擦拭汗水。他的眼中充滿了對胤礽的憐愛和期望,希望他能夠平安度過這次危機。
在康熙皇帝的精心照料下,胤礽的病情逐漸好轉,最終平安度過了危險期。當胤礽痊癒的訊息傳來時,康熙皇帝激動得熱淚盈眶。他特意前往太廟,向天下百姓宣告這一喜訊,感謝上天對胤礽的眷顧。
康熙皇帝深知胤礽的堅韌和毅力。連天花這種在當時被視為不治之症的惡疾,胤礽都能夠扛過來,這足以證明他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力都是出類拔萃的。
那麼既然這樣的話,胤礽為什麼沒有繼位呢?
康熙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天幕,上面的畫面瞬間吸引了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