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廣坤帶著滿身沙塵回到辦公樓,筆記本上記滿了光伏板在沙塵暴中的引數。“第23組樣品的玻璃碎了。”他把一塊裂紋密佈的基板放在桌上,“但電池片居然還在工作,輸出功率保持70%——這說明我們的彈性基底起作用了。”

魏兵的加密模組終於透過了邊防連的測試。當張連長用電臺喊出“同步成功”時,戈壁的星空剛好亮起第一顆星。“他們說要給我們記三等功。”魏兵的聲音裡帶著難得的笑意,手裡的軍用巧克力還沒拆封,“但我更想知道,林溪他們在崑崙山凍壞了沒有。”

吳浩站在主控室的大螢幕前,看著各實驗室傳來的資料匯成流動的光河。光伏陣列的修復率100%,液冷系統的壓力波動≤1.5kPa,通訊同步誤差≤0.3秒,“沙行者”的定位精度≤2米。這些數字背後,是張小蕾磨破的手套,齊廣坤曬脫皮的後頸,魏兵熬紅的眼睛,還有林溪在雪地裡凍僵的指尖。

凌晨一點,林溪的影片請求突然彈出來。崑崙山的雪夜格外明亮,機器人的探照燈在冰面上打出兩道光柱。“我們發現了個有趣的現象。”小姑娘指著螢幕上的曲線,“-35℃時,超級電容的響應速度反而快了5%。”她身後的隊員正在用體溫給電池保溫,撥出的白氣在鏡頭前凝成霧,“明天我們打算測試在冰川裂隙中的避障效能,這裡的地形比庫布齊沙漠複雜多了。”

吳浩看著他們凍得通紅的臉頰,忽然想起周院士說的“創新雨林”。那些在培養艙裡默默生長的微生物,那些在極端環境中頑強執行的裝置,那些在深夜裡依然亮著的燈光,不都是這片戈壁上的雨林嗎?它們看似分散,實則透過無形的根系緊緊相連,在貧瘠的土地上共同生長。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吳浩再次走上觀景臺。光伏陣列在晨光中緩緩轉動,每塊板都像一面鏡子,把第一縷陽光反射向天空。他想起三年前打下第一根樁基時,沙塵暴捲走了所有的測量儀,團隊成員手拉手圍成圈,在狂風中喊著“不能退”。

現在,那些被風沙掩埋過的地方,已經長出了齊腰深的沙打旺。吳浩掏出手機,給周院士發了條資訊,附上最新的測試資料和一張照片——照片裡,林溪團隊在崑崙山口豎起“沙行者”的樣機,背景是終年不化的雪山,紅旗在寒風中獵獵作響。

傳送鍵按下的瞬間,遠處的風電場傳來葉片轉動的轟鳴,與光伏板的電流聲交織在一起,像一首寫給戈壁的晨曲。吳浩知道,這不是結束,當太陽再次升起時,他們又會回到各自的戰場——在實驗室的微光裡,在沙塵暴的中心,在雪山的褶皺裡,把一個個“可能”,鍛造成守護這片土地的鎧甲。

而那些藏在技術細節裡的匠心,那些寫在測試報告裡的堅持,那些融在晨光裡的希望,終將像沙打旺的種子,在更多人的心裡紮根、發芽,長出一片屬於中國的創新雨林。

吳浩收到航天科技集團的加密郵件時,正蹲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光伏矩陣裡。螢幕上的衛星圖象顯示,空間站艙外的鈣鈦礦光伏板在太陽照射下泛著淡紫色的光,能源轉換效率穩定在22.3%。他忽然想起周院士說的“太空與戈壁的共振”,手指在滾燙的沙地上劃出光伏板的輪廓——那些在地球極端環境裡淬鍊出的技術,果然能在更遙遠的真空裡紮根。

三個月後,可可西里的科考站傳來訊息。齊廣坤設計的微電網在-40℃的極寒中穩定執行,光伏板表面的奈米塗層能自動融雪,儲能集裝箱裡的工業級固態電池荷電狀態始終保持在80%以上。“昨天暴雪封山,柴油發電機凍住了。”科考站的隊長在衛星電話裡笑,“就靠你們的系統煮了鍋熱湯,保溫壺裡的水到現在還是燙的。”

張小蕾的液冷系統在南海護衛艦上透過了實戰檢驗。當颱風“海燕”掠過甲板時,艙室內的冷卻管道依然在安靜執行,氟化液在顛簸中保持著穩定的流量。“電磁炮連續發射八次,模組溫度沒超過55℃。”艦艇工程師發來的影片裡,炮口的火光映紅了海面,“你們加的抗共振支架起作用了,振動幅度比設計標準低了40%。”

魏兵帶著加密通訊模組深入崑崙山時,邊防連的巡邏車正陷在冰縫裡。他趴在雪地上除錯裝置,哈出的白氣在面罩上凝成霜花。“同步誤差壓到0.1秒了。”當電臺裡傳來友鄰部隊的應答聲,他忽然發現手套和凍土凍在了一起,扯開時帶起層皮,血珠滴在雪地上像朵小紅花。

林溪的“沙行者”機器人成了敦煌研究院的新幫手。在莫高窟的崖壁間,機器人的柔性履帶碾過砂礫,機械臂上的光纖感測器能識別0.1毫米的壁畫裂隙。“以前得搭腳手架才能檢測的洞窟,現在機器人伸個胳膊就夠著了。”老研究員撫摸著機器人的光伏板,“這藍色真好看,跟月牙泉的水一個色。”

塔克拉瑪干的光伏治沙基地迎來了第一批牧民。齊廣坤教他們用手機監控光伏板的執行資料,螢幕上的發電量曲線像起伏的沙丘。“板下的苜蓿草長到膝蓋高了。”牧民的孩子抱著光伏板下的小羊羔,羊蹄踩過的沙地裡,冒出幾株綠色的嫩芽,“你們說的‘板上發電,板下長草’,真的成了。”

趙博士的極端微生物實驗室又有了新發現。從馬裡亞納海溝帶回的古菌,其細胞膜裡的特殊脂類能在高壓下保持流動性,這啟發材料團隊研發出新型深海電纜。“下潛到1200米時,絕緣層的耐壓力比傳統材料高3倍。”深海探測船的船長髮來照片,電纜像條銀色的海蛇,在暗夜裡閃著微光。

青年創新工作室的懸賞牆上,新的需求又貼了出來。“高原炊事車低溫加熱模組”旁邊,一個戴眼鏡的小夥子正對著嗜熱菌的代謝路徑圖發呆。林溪走過去時,看見他筆記本上畫著奇怪的裝置——用光伏板供電,靠微生物發酵產生的熱量做飯。“昨天在哨所,戰士說凍麵條煮不熟。”小夥子撓撓頭,“我想讓麵條在-20℃的帳篷裡也能冒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