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戈壁,晨光帶著一種清冽的金色,把遠處的沙丘鉤勒出柔和的輪廓。考察團的成員們用過早餐,餐桌上還殘留著沙蔥雞蛋的清香和小米粥的溫熱。吳浩看了看錶,七點四十分,比預定時間提前了二十分鐘,張副總已經站在酒店門口的臺階上,望著基地邊緣那片隱約可見的灰色地帶。

“那就是靶場?”張副總轉身問,軍靴跟在石板路上敲出清脆的聲響。

“是我們的綜合戰術測試場,”吳浩側身做了個請的手勢,擺渡車的引擎已經在遠處嗡鳴,“規模不大,但能模擬高原、沙漠、城市廢墟等七種戰術環境。昨天說的那些單兵裝備,大多是在這兒完成初期驗證的。”

擺渡車駛過最後一片光伏陣列,原本整齊排列的藍色板面向兩側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連綿的混凝土掩體和偽裝網。周院士推開車窗,一股混合著硝煙和機油的味道湧了進來,與前幾日的青草氣息截然不同。“有點戰場的味道了。”他笑著說,指尖在車窗玻璃上輕輕點了點。

靶場入口處的崗亭沒有哨兵,只有一道毫米波雷達掃描門。當車輛緩緩駛過,隱藏在偽裝網後的感測器陣列突然亮起綠色的脈衝光,像某種沉默的注視。“全自動化安防,”吳浩解釋道,“裡面的電磁環境複雜,人工值守容易受干擾。”

車停在一棟半地下的指揮中心前,入口處的電子屏上滾動著實時氣象資料:風速3.2米/秒,能見度12公里,地面溫度18℃。一位穿著迷彩作訓服的年輕人已經等在門口,胸前的姓名牌寫著“高野”。

“高野,靶場技術總監,以前是特戰旅的狙擊手。”吳浩介紹道。高野抬手敬禮,掌心的繭子在晨光下格外清晰:“各位領導好,今天的實彈測試已經準備就緒,我們從基礎槍械開始,逐步展示智慧靶場的協同系統。”

走進指揮中心,二十塊拼接屏組成的巨幕佔據了整面牆,左側顯示著靶場的三維地圖,密密麻麻的紅點像螢火蟲般閃爍。周院士湊近看,每個紅點旁都標註著“聲學感測器”“高速攝像機”“彈道雷達”等字樣。“這密度,比機場安檢還高。”

“總共部署了237個採集節點,”高野調出系統拓撲圖,紅色的訊號線在地圖上織成一張網,“最遠的在三公里外的山脊上,能捕捉到9毫米手槍彈的膛口激波。昨天下午剛做過校準,時間同步誤差控制在0.01秒內。”

張副總指著螢幕上一處標著“10號靶道”的區域:“先看看你們的槍。聽說你們搞了款新步槍,後坐力比95式還小?”

高野笑了笑,按下操作檯的按鈕,巨幕上立刻切換到第一視角畫面——一名測試員正趴在偽裝網後的射擊位上,手裡的步槍通體黝黑,槍管下方的戰術導軌上嵌著個小巧的感測器。“這是‘凌雲-1’模組化步槍,5.8毫米口徑,重點最佳化了人機工效。”

隨著高野一聲“開始”的指令,螢幕右側的資料欄突然跳動起來。測試員扣動扳機的瞬間,至少五個不同角度的慢鏡頭同時捕捉到膛口焰的綻放,像一朵微型的金色菊花在槍口盛開。

“傳統靶場看環數,我們看這個。”高野指向一組波動的曲線,“藍色是槍身振動頻率,紅色是射手的肩部壓力分佈。第一發彈後坐力峰值32.6牛頓,比95式降低28%,這要歸功於槍口的多孔制退器和槍托裡的緩衝彈簧——用的是我們給月球車研發的記憶合金材料。”

周院士忽然指著慢鏡頭裡子彈脫殼的瞬間:“彈殼丟擲角度很穩定,幾乎都在45度左右。”

“您眼神真準。”高野調出另一組資料,“我們在拋殼窗里加了個微型導流板,根據不同射手的持握習慣,能透過APP調節角度。實戰中,彈殼亂跳可能暴露位置,這細節是特戰旅的老班長提的需求。”

張副總忽然問:“能打穿三級防彈衣嗎?”

高野點點頭,示意測試員換彈夾。螢幕上的靶標突然換成一塊明黃色的防彈板,上面標註著“GA141-2010三級”。隨著三聲連貫的槍響,慢鏡頭清晰地顯示彈頭在靶板表面撞出淺坑,第三發彈才勉強穿透,留下個不規則的孔洞。

“100米距離,前三發彈的動能衰減曲線在這裡。”高野調出一組紅色的折線,“第一發780焦耳,第三發降到620焦耳——這是因為槍管升溫導致初速下降。我們的智慧彈道演算法能根據連續射擊次數,自動修正瞄準鏡的彈道補償引數,誤差可以控制在1.5厘米內。”

兵器工業集團的王總忽然前傾身體:“這資料能實時傳到指揮系統?”

“不僅能傳,還能反向控制。”高野按下一個紅色按鈕,射擊位旁的機械臂突然伸出,給步槍換上一個更長的槍管,“現在切換成精確射手模式,槍管長度從368毫米增加到520毫米,系統已經自動更新了彈道模型。”

當測試員再次射擊時,周院士注意到螢幕角落多了個綠色的進度條:“這是在計算什麼?”

“槍管壽命預測。”高野解釋道,“每發子彈透過時,槍管內壁的應力感測器會記錄磨損資料。現在顯示還能安全發射2876發,當數值低於500時,系統會強制鎖死槍機,防止炸膛——這對新兵尤其重要。”

張副總忽然笑了:“有點意思。但實戰中誰給你時間換槍管?”

“所以我們做了快拆設計,”高野調出分解動畫,槍管與機匣的連線部位彈出三個鎖定銷,“熟練射手12秒就能完成更換,比換彈匣慢不了多少。上個月給XJ軍區的偵察連做培訓,最快的戰士只用了9秒。”

考察團跟著高野走進靶道區域,腳下的混凝土路面嵌著細密的金屬網格。周院士蹲下身,發現每個網格里都藏著個指甲蓋大小的感測器:“這是測彈著點的?”

“是聲陣列感測器,配合空中的毫米波雷達,能三維重建彈道軌跡。”高野撿起一顆變形的彈頭,彈尖還沾著靶紙的白色纖維,“傳統靶紙只能看結果,我們能分析過程——比如子彈是不是在飛行中發生了微顫,這對狙擊步槍尤其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