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大批民眾陸續離開函谷關,湧入上黨郡
大秦:家父祖龍,你如何看待 安安好好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兄弟,參軍就是混口飯吃,平時安逸些不是更好?咱們還跟著比試?豈不太遭罪了?”齊軍士兵困惑地看著同行者。
對面秦軍士兵笑道:”混飯吃的也無所謂,當戰事一觸即發,你能看到自已差點就擊潰敵人那一刻,才能理解那種激奮!”
齊軍士兵仍不解:”這道理我懂,可我不必這麼玩命,打仗總得找點理由,你們秦人怎麼就這麼鍾愛戰鬥?”
“錯啊,誰願意白白去拼命?可在危急關頭,你會希冀那份勇敢,這就是道理。”
“當你整日在田間辛勞,卻無法果腹,當你屈做低賤的奴隸之時,你就懂了!
或許,在戰火洗禮中拼搏才能贏得翻身,哪怕是赴湯蹈火,都要放手一搏,爭取榮耀或是歸宿!”
“聽說過秦國...”
“何止‘我們’秦國?那是‘大’秦國,如今你也成為了秦民。
公子發此號令,若非他的號令,你們哪來今日的優待!”
“的確如此。
大秦實行以軍功封賞,真的只憑功勞就可以提升封爵嗎?”
“何須質疑?告訴你,正是由於你們投降歸順,若無這般,僅以軍功來衡量身份!砍掉你們的頭顱,脫離奴隸地位,進階封爵、致富、擁有美姬……這並非夢幻。”
“真的嗎?”
“廢話!身為秦銳士,靠戰場戰功逆襲的事蹟比比皆是!”
就在此刻,一旁一名秦軍將軍走過。
“過來過來,好好瞧瞧,剛才那位百夫長,你可知道他的舊日身份?奴隸,而現在,他也是掛上了大夫爵位啊!
就連我這廝,也曾立功,此次回師,晉升‘上造’必將成為現實,但還未滿足!
人若無夢想,豈不是和死魚一般?統一雖然已至,戰爭難料。
但我們秦軍卻明白,
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封爵富榮也是如此!把握當下,勤加修煉,才能在戰場上存活。
一旦存活,功勳唾手可得。
你在此休息閒聊,他人為生存努力磨鍊武藝。
屆時,技藝不精、兵陣不懂,誰還會接納那樣的弱者!
戰場上拼殺無章,別人奮勇爭鋒,你隨波逐流只會空留懊悔?
“不甘心!”
“還愣著作甚!”
“說得好!還是奴隸身份,此時此刻正是我擺脫枷鎖之際。
我要入伍,我要成為秦軍的一員!”
人的一生,在於期待,尋常百姓至少還可安心種田度日。
然而,奴隸卻如牛羊,任人驅遣、抽打,終身奴隸的厄運雖殘酷,如今有機會翻身,便如溺者抓稻草,緊緊抓住改變命運的可能。
好運臨頭,也許連爵位也一起解脫,美好的日子難道不是觸手可及嗎?
這段言辭神奇般地快速傳播開來,一時之間,在原本的齊國陣型內引發了一場思想震動。
曾有貴族統治下的世界,人們出生便有階級之別:有的人終生低賤,有的人平民平凡,而少數貴人富貴無憂,甚至有人的生命本身便是奢求。
這就是所謂世家門第制度,生來已決定了人生的一切。
然而秦國卻破此規則,沒有天定的地位,只需付出軍功,何嘗不可封侯拜相。
二等軍功爵位制度在秦國舉足輕重,極大地激發了秦軍士兵的鬥志,身處為國家戰敗與勝利緊密相連的社會環境中,秦國士兵豈敢不奮發!
在公元前262年的這個時候,秦國的猛士五十多萬軍隊正從高唐郡向西挺進,途經上黨郡,進而轉向南行,直入三川郡,逐漸融入秦國的核心區域。
此刻,整支部隊已盡數進入上黨境內。
上黨曾是韓國的一部分,因爭奪其所有權發生了激烈衝突。
這裡不僅是歷史戰爭的重要轉折點,而且也是另外一場大戰的開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這場戰國晚期規模最大之戰,改變了兩大霸主的前途。
秦昭襄王派出的軍隊攻下韓國的野王后,輕易獲得了勝利,一劍切開韓國領土,使其陷入南北割裂的狀態。
在面臨秦國兇狠勢力的壓力下,韓國敢怒不敢言,甚至主動議和,放棄了包括上黨在內的十七個城市以安撫秦國。
秦昭襄王聞此喜不自禁。
因為他清楚上郡的戰略價值,對秦國圖謀中原乃至統治天下至關重要。
此刻韓王主動割讓的土地怎能輕易放手。
然而,不甘屈服於強秦的上黨郡守馮亭選擇了與趙國結盟,把上黨交予趙國。
欣然接收,意識到這將引起秦國的不滿,故在接收前派出了大將廉頗屯兵於長平抵禦秦軍。
但局勢風雲變幻,原本唾手可得的勝利被輕易奪走,這讓秦昭襄王極為憤怒。
為此,他調集將領王齕進攻上黨,並派遣另一支部隊向韓國施加壓力,以警告對方不得輕舉妄動。
戰事進行得迅速而順暢,秦國很快就控制了整個上黨地區,然而,上 民眾卻不願屈服成為秦國屬地,他們紛紛逃往趙國尋求庇護。
秦國有使者向趙國發出警告,然而趙國並未給予充分重視,接納了上 所有居民,這一舉動使秦國極度不滿,大軍隨後佔領上黨,並將戰事擴充套件到長平地區。
長平戰役由此展開,成為戰國末期最為殘酷、激戰程度最高的戰場。
當時,秦國和趙國是中原爭霸的核心國家,兩國竭盡全力,在長平一帶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對抗。
秦國增兵至二十萬,而趙國也隨之動員到二十五萬部隊。
僅雙方投入戰爭計程車卒數目就已達八十五萬的巨大數字,再加上龐大的後勤補給隊伍,總參戰人數直指百萬人。
這場戰爭是秦趙兩大帝國命運的決戰,勝出者就能主導後續的局面。
戰鬥中湧現出了諸如”白起神勇之戰”和”趙括紙上談兵”等著名故事。
勝利將成王道,失敗則落魄,戰敗後的趙國再也無力抵抗秦軍,最後只能走向衰亡。
公子扶蘇默默地漫步在這片戰場遺蹟之上,這場發生在四十多年前的衝突直接改變了現今的版圖格局。
無可爭辯,趙國已是秦國面臨的最大勁敵。
長平戰役結束後,秦軍徑直逼近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動員全國力量堅決抗擊侵略者。
每一寸領土的爭奪,秦軍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歷時三年的邯鄲保衛戰無功而終,實質上,秦軍並未取得完全勝利。
秦趙兩國皆堅韌不屈,毫不妥協,你雖然能 我們的人,但我們絕不會輕易求和。
面對你的強勢,我們的頭也不會低下。
“少爺,你在想什麼呢?”王賁問道。
“想起上 長平戰役啊,將軍,你如何看待那次戰役?那可是關乎秦國霸業的關鍵時刻。”公子詢問著。
“四十年前的事了,我是從家裡的長輩那聽說的。”王賁回應。
“沒錯,首戰的將領正是老將軍王齕呀。”公子接著說。
“正是,王齕老將軍曾對我講述,長平之戰對秦國而言是最大的挑戰。
趙國的大將廉頗,確實不愧是四大名將之一,他在那兒守衛,趙軍如同磐石般堅固,使得我們難以突破。”
最終,雙方在消耗兩國的國力上拉鋸,幸好大秦有富饒的巴蜀供應物資,又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方能撐過這場大戰。
而趙國也在艱難支撐,但最後還是堅持不住,廉頗被替換,換來了年輕將馬服子。
這時,秦國行動起來,白起將軍星夜兼程奔赴長平,具體路線保密極好。
到達後,他迅速掌控軍隊。
結果自然不言自明,一位新手將領對抗天下無敵的白起,這結局幾乎沒有懸念,王賁對此充滿了敬意地說。
“白起將軍的確名副其實,位列四大名將之一,不過,老將軍王翦同樣傑出,你怎麼沒對老將軍表示崇敬呢?”公子提出了疑問。
“少爺,親密的關係讓我更能瞭解他的本質……”王賁謹慎回答,”不過提到老將軍,我還是有點敬畏,您千萬小心不要激怒了他。”王賁補充說,似乎對老將有所忌憚。
看著公子春風得意的模樣,王賁憶起了那個公子因酒醉而落魄的那個夜晚。
假若他知道了那一夜老父連續踹了多少腳教訓他,也許他的想 有所轉變吧!
“唉,可惜,大秦辜負了白起將軍啊!”
“公子,話不可隨意說出口,白起之事塵埃落定,萬勿時常提及!”
“只惋惜,曾經一代傑出將領,未曾善終於他日夜拼搏的戰場,反倒葬身於宵小之人口水和君王的猜忌之中!”
“其實——”
王賁欲言又止。
“嗯,直說吧!”
“將軍白起的遭遇並不稀奇,正是‘功高震主’這四字葬送了他。
他在秦國的影響過大,以致昭襄王才將其逐出都城,防微杜漸,防止隱患。”
“其實,公子你也身處危險之中,要知道權力和名聲帶來的風險……”
“啊?”扶蘇驚疑不定,對方突然的話題轉到了自已身上。
“怎麼說?”
“權勢太大,功勞過重。”
“放心,我身為統帥是父親賜予的,若不是這份光環,我不過是一位秦國公子罷了。
但你作為公子立下了赫赫戰功,甚至滅國的功績,這也是你區別於普通貴胄的地方。”
“太過鋒芒畢露,就等於自露破綻,往往會成為他人心目中的靶子。
在儲君未定之前,萬事皆有可能。”
“你想表達什麼?”
“公子,需謹慎。
秦國宮廷猶如一口深池,魚龍混雜,老父雖因功封侯,卻始終面臨朝堂輿論的質疑。
當他滅楚之後立即淡出檯面,這才得以避開紛擾。
而今,我王家方得享此清譽。”
“設想一下,若他留在高位,王家恐難有今日安寧。”
“世間無絕對的正義,即便是無二心,擁有足夠的實力也會帶來疑慮。
白起將軍之死即為此種空穴來風的指責!”
攻下上黨之後,秦國為了穩固這一地區以及為日後的中原征伐做準備,從秦昭襄王時期開始,便將大量秦國居民遷移至上黨,其中多是軍籍戶口。
為了讓更多的秦國民眾願意遷居上黨,秦國特意劃分土地,並對主動遷移至此的農戶給予五年免稅待遇,這引起了秦國人民出關定居上 熱潮。
大批民眾陸續離開函谷關,湧入上黨郡。
秦軍自高唐出發,西進途中,民眾仍對秦軍建有深深的恐懼,大軍走過,附近鄉親們都閉戶不出,戰戰兢兢躲在家裡。
畢竟,秦軍征服他們所在國家只是幾年前的事情,許多人有親人在秦兵的殺戮中喪失生命,尤其是穿越過曾經的趙國區域。
行經此地,秦軍不得不時刻保持警覺,儘管趙國已亡,仍有百姓剽悍好鬥,儘管內心中有復仇之意,但也無法改變他們對強者的恐懼。
隨著扶蘇一路跋涉觀察,天下剛得統一,滿目瘡痍,種種難題蜂擁而來,六 室餘黨、民心浮動不安,這些都是亟待處理的事務。
要確保長遠穩固,必先安撫民心,使之全心向秦,國家方可長久繁榮。
現在看來,秦國的前任也洞察到此點,只是其措施走了另一極端。
霸道行事,用威勢 黎民,使眾人服從於秦國的武力征服,正是法家典型的策略,可惜,這暴力解決衝突只能短期壓制,長期看天下必將難以安生。
再加上嚴苛的賦稅、沉重的徭役、頻繁的 以及眾多巨大工程,諸如修長城、造陵墓、建宮殿,收納百越,征伐匈奴,本是數代人的使命。
這些舉措全在先皇時期開啟,他想一舉奠定江山。
但無論秦國實力還是人力資源都有限,這樣的規模與大戰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實現。
大秦統一天下,才剛剛熄滅數百年的戰火烽煙,怎能不留時間讓這個世界休養生息呢!
百姓尚未真心臣服,嚴苛的刑罰、沉重的工作就紛至沓來,這是大秦的癥結。
在立法上應依照法家理論設立國律,確鑿明理;治國上則該接納黃老學派的理念,先休養生息,減輕民眾負擔,迅速恢復國力;思想上當採用儒家理念,控制輿論引導。
汲取諸子百家精華,匯聚於秦,這樣能助我大秦迅速在思想、政治、經濟與民生各個領域獲得進步!
諸子百家各有利弊,適用時代不同,戰亂年代應依法家行事;社會穩定後,則需道家指導;帝國安定則用儒家維護穩定。
回朝後必須趕緊審視利弊,並且吸收後續儒學發展。
畢竟,孔子孟子儒家關注個體日常生活,而董仲舒的儒學則是服務於國家體制。
吾王厭惡傳統的儒法,但我這個充滿進取精神的改良儒法同樣能讓大秦迅速安定。
何嘗不可行?
正當扶蘇深思之際,前方軍隊陣型稍有動盪,他明顯感覺到士兵們的緊張狀態有所緩和。
那是因為前方村落裡的人們都已成為了大秦子民!
位於上黨郡的一個普通村莊之內,由於秦國的遷移政策,已有大量人口在此生活多年,甚至超過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