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這時,不遠處的酒席間傳來爭論的聲音
大秦:家父祖龍,你如何看待 安安好好 加書籤 章節報錯
“見過兩位老將軍。”魏陽侯恭敬行禮。
“啊,魏陽侯久違了。”
“是啊,上次老將軍在京師出現已是兩年前,我人在雍城,錯過了與您相認的機會,這麼說來已有兩年未曾相見了,二位將軍身體要保重,朝中的江山如穩固靠的就是二老這般砥柱!”
“魏陽侯言重了,老朽年事已高,何足掛齒。”
“其實並不誇張,聽說六大反叛勢力知道老將軍仍健在的訊息,怕是驚慌失措。
老將軍坐鎮家宅,王賁蒙恬更是秉承了您的武道,猶如所向披靡。
這都是老將軍教育有方。”
“那只是早年就經歷沙場磨鍊出來的,談不上教導。”
“相比之下,公子扶蘇的才華為真正的領袖才能。
初次出戰就取得如此戰績,這即使是老夫亦難以企及。”蒙武老將軍說。
“我大秦視勇者如星,大哥如今建立了如此大功,我等做小弟的羨慕至極。
蒙武,敬你一杯。”
“對,我們也渴望有一天能夠像大哥一般征戰沙場。
那時,我們懇請兩位老將軍幫忙,讓蒙恬或王賁領軍時帶上我們也成,哪怕是做帳下士卒也在所不辭,能為秦國立命,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王翦和蒙武連忙回應。
“兩位公子太過謙虛了,犬子的能力我們在瞭解。
在攻打齊國之戰中,他雖只是作為大公子副將,也有一定的表現。
不過兩位公子若真有心求教,不如直去請教公子長子。”
“這……”
“我們兄長會去向他請教,不過學習沒有止境嘛,孔子說過‘有教無類’嘛。”胡亥公子介面說。
隨著王翦等人走後,胡亥臉上的不滿才逐漸平息,接著恢復如常表情。
然後轉向將閭,表情不悅地說:”七兄,這就是你所謂的熱情回應啊。
人家可是看重長幼之序的,大哥的地位無可替代!”
“哼,何足掛齒!大不了咱們不去參與他們的出征,難道我秦國將軍那麼多,我就要在一棵樹上吊死?”將閭不屑反駁道。
“你說的倒是輕鬆。”胡亥微微一笑,似對將閭的豪情有些認同。
“老十八,不要自作聰明,大哥性情的確直率,至於你,那就難說了!”
“再說,滿朝文武皆知曉老將軍一心向著扶蘇公子,他的千金是陛下親自指婚的,換言之,這是陛下在為我們大公子尋找臂膀啊!”
正在這時,大殿外太監高聲通報:
“ 駕到!”
“華妃娘娘到!”
殿內朝臣紛紛起立,轉向殿門方向。
只見門外,秦王挽著華妃的纖手緩緩步出,秦王身著黑色的朝服,華妃則儀態優雅,裝扮華麗。
朝臣們一見 ,立刻恭敬行禮。
“見過 !”
“見過國夫人!”
“免禮了,各位愛卿,今天是歡慶宴會,無需過於拘禮,盡情享用便是。
來人,奏樂!”
一群內侍緩緩上前,來到屬於秦國的獨特樂器編鐘旁,這是他們國力昌盛期的盛大禮樂樂器套裝。
音樂悠揚,氣派莊重,常見於宏大慶典或盛裝儀式中。
“謝謝 !”群臣齊聲道謝。
“想必大家都知道今日宴會何意, 笑道,”
“這當然, 。
如今,咸陽全城都談論著大秦統一,結束了楚週五百年亂世。
老實說,聽聞此訊息我激動得昏厥過去!祝賀您成為了世間主宰!”
“祝賀 ,大王萬壽無疆!”
目光流轉,帶頭祝賀的人正是姚賈。
秦王微笑著說,果然是位外交家,思維敏捷。
“各位,無論天地動盪,最後受傷的始終是黎民百姓。
孤將六國統一,自此之後,國界不再是劃分,這樣才是真正的樂土!”
“各位臣子,請入席吧!”
無數侍女和宦官如泉水般穿梭著,開始送上一道道美食。
此刻,王翦與蒙武端一杯酒走近秦王面前。
“老臣見過 !見過國夫人!”
“二位將軍請起,不用行此大禮!”
“兩位將軍為秦國立下豐功偉績,本應由孤感謝你們才是!”
“臣子不敢當!為了大秦而戰,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
“哈哈,兩位老將軍過獎了。
你們是大秦的砥柱,定需保重啊,特別是蒙武老將軍!”
“老臣謝 關懷,只是年邁之人,精力難以恢復,已不復當初風采。”
“王翦,咱們可是真正的一家人。
這個媳婦,孤非常滿意。
做事有尺度,舉止知禮,實乃大家閨秀的風範!”
“沒錯,最重要的是她孝順。
起初是 安排清秋代扶蘇參加宴會,沒想到卻體恤本宮。
這場宴會上的事大部分都是她處理,讓我省去不少勞累啊!”
“清秋代我向 和國夫人表達深深的謝意!”
這時,不遠處的酒席間傳來爭論的聲音。
“遵循舊規,重視古禮,這些並沒有錯,但並不適合我大秦。
諸位可知,周室五百年的亂世嗎?我大秦百萬雄師奮戰鬥爭數百年,才換取如今的基業,豈能讓你們這群腐儒三言兩語顛覆我們的辛勞?”
李斯緩緩離開人群,說出這番擲地有聲的話。
這是大秦的悲哀,若真這麼做,即使是我李斯,寧肯一死,也不願想象後世四分五裂的局面!”
“廷尉大人嘴上說得漂亮,但不知道有沒有那樣的膽識啊!”
“分封諸侯是前人的制度,陛下分享天下於他們,作為秦的屏藩,怎可能無法維護秦的穩定?”
“將天下劃分為封地,更能展示陛下身為天下的霸主和宏大氣度,共享天下之繁榮,這樣的魄力和氣量,對大秦而言,只會益處多多並無任何害處。”
“老臣進諫,推行封地制度,沿用宗法制,陛下為天下之共主,也是天下的大家,各諸侯國則為小家,這樣,大秦才可代代延續,千年不朽!”
丞相王綰親身出來勸誡。
秦王立時擰起了眉頭。
莫非連秦的丞相都這般想法?
“荒謬!”
“大人真是做白日夢吶!”
“哎呀,哈哈哈哈!”
尉繚踏上一步。
“哦,我是做夢的人嗎?”
“大人直言無妨,有何要說的?”
“那我便直接說了,丞相大人,您難道沒瞧見周朝的結局嗎?”
“還能千秋萬代永存下去嗎?”
“我想大家都清楚周鄭兩國相互呈貢之事吧!”
“周平王時代,鄭莊公是王宮的重要官員,深得平王恩寵,方得以擔任要職。
然而,鄭莊公幹了什麼?”
“他大力發展鄭國的實力,威壓宮廷。
平王不想讓他完全掌控政權,於是將權力交予虢公,可沒想到鄭莊公不滿於此,竟威脅周王室‘交換質子’,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鄭莊公身為王室的高階官員,卻公然對抗平王,擅自專權橫行,侮辱君上!”
“他不僅不尊重天子,更是無視祖宗威儀,宗法何在,何來天子地位?君 威蕩然無存,等級制度也隨之崩潰!”
“尉繚大人言之有理,周鄭交質就是天子權威衰落的開端,那時的天子已失權威,分封諸侯還有什麼意義呢?”
李斯緊隨著尉繚的話頭。
“就在那一年,周平王去世,桓王繼位,試圖延續平王的政策,讓虢公開展王權。
鄭莊公藉此表示 ,派兵侵犯王畿,強取其糧食,藉此對桓王施壓。”
“桓王勃然大怒,聯合陳、蔡、虢、衛四 隊伐鄭,在繻葛戰役中慘敗給鄭國。
從此,王室威信大損,周朝日益衰落,諸侯紛爭由此在中原地區不斷湧現!”
“丞相,這就是所謂的穩定和天子至高無上的尊榮嗎?”
“周朝歷時八百年, 持續五百年左右,你真
“相國大人還想讓本大秦動盪多久?天下好不容易實現了統一,各國諸侯都被消滅,您竟還提出恢復封侯的提議,這不是讓統一的努力化為烏有嗎?好像我們大秦過去百年都在浪費功夫一般!”
“廷尉所言盡屬謬論,全是狡辯空言,不足作為正當的理由,諸位無需與他爭論糾纏!”
淳于越察覺得局勢不利,向前邁進一步。
“哈哈,好吧,淳于先生,既然你覺得我的觀點不恰當,那就請你發表你的正確見解,也讓我們開闊一下眼界吧!”
“李斯,你無愧荀老師的大儒 。”
“荀老師曾經說道,治理國家應該禮法兼備,兩者共同實施,我們沿襲古代規則,尊崇禮法,這難道不是正途、順天行事麼?”
“相比之下,你倒像是背叛師承之人,無視經典,不願尊崇聖賢之道。
將古老的傳統視為洪水猛獸,視禮法為一無是處,你到底讀的是什麼樣的書,學到何種真理?”
面對這些儒家大師的說教,李斯瞬間露出笑容。
他們總喜歡抬出前人的言論壓你一頭。
自以為高高在上,嚴厲批評你的主張。
只是,碰到了他李斯,這一切都大不一樣。
李斯微笑著回應:
“淳于先生的論調很精彩,但我李斯直言相告,我不屑於從事那種咬文嚼字,引經據典的研究,那些不過是迂腐書生之事,與國家安定毫無裨益。
“自古至今的大賢,不一定都要編修經典著作,例如輔佐商湯的賢相伊尹,最初不過是一名種地的奴隸!
“輔助周武王奪得江山的姜子牙,甚至還是渭河邊釣魚的漁夫,他們均具備治理天下的才略,但並沒有留下什麼經典的論述。
“可悲哀的是,如今的知識分子滿口談論經典,只懂空談古訓,整天忙於抄抄寫寫,不懂五穀,不習農事,在高位之上高談闊論天下,卻不曾理解創業的艱辛。
“大秦國的土地上,多少勇猛戰士流汗灑血爭取來的,您經歷過他們的殘酷殺伐,體驗過他們的無望嗎?百姓困苦時,你們這些書呆子躲藏在筆墨間空談‘為什麼不直接吃肉!’。
我要的,是實際行動!”
說著,李斯的激昂之情溢於言表,言語不那麼講究文采。
“諸位儒士又有多大用途?不過是滿口大道理罷了,說我不配師門之榮耀你們可以爭論,但我無法否認。
我的老師是天地之間的真正大儒,他告訴我以禮法定天下,同時也教導我:應當'順天應時,主宰命運'!”
“人為之則興,天道可行!有利於國家的事,即使犧牲我自已也在所不惜!不利於的事,則要義無反顧去阻擋。”
“今日說到‘儒’這個名號,我們就來論一論清楚。
各位是否瞭解儒家中分出了君子和小人之分呢?
“君子型儒士忠誠君主,愛護祖國,捍衛正義,造福當代,並永留芳名後世。”
“相反的小人之儒,只知道鑽文字空殼,玩弄文字遊戲,所謂少年做詩作文,至老仍鑽研經籍,口中的長篇大論,肚子裡卻空無計策!”
“我的老師正是那高尚的君子儒士,世間偉人,至於充斥我朝的小人儒士,恐怕多得不可勝數啊!”
眾人的自我省察,直言進諫,無非是關於分封之事的紛擾。
“切記莫留罵名於千秋啊!”
“啟稟陛下,李斯言語失當,實屬冒犯,望恕其一過!”李斯拱手行禮致歉道。
聞言一陣鬨笑:”嘿!各位重臣啊,今為慶賀大秦一統盛世之宴,不必劍拔弩張,大家坐下便是。
大秦治國之道,自有定論!”
“諸位安心歡聚,不必在意吾在此,以免有所束縛。”
“王上請先行!”
眾大臣皆俯首行禮,目光裡略帶幾分複雜的思緒,這正是秦王一統後的權力格局首次衝突與調整。
隨著秦王離去,大殿內的肅穆中悄然夾雜了些許輕鬆的笑意。
......
大人李斯那番言論,與陳馳相碰撞不知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了,真是期待!呵呵!
高唐大營,秦軍駐紮之處。
此乃高唐投降後的第三個日夜,五十萬齊軍經過數日安頓,按扶蘇之意,選擇離開者,秦軍並不強留,甚至還發放了返鄉的路費,令齊軍對其敵意有所緩解。
這些秦軍將領並非傳聞中那樣殘酷無情,反而發放路費,對於成為臨時壯丁的他們而言,未來能平安迴歸家鄉已成懸念。
這次,非但保住性命,反而有所收穫。
秦軍士兵雖曾顯得粗暴,實際上他們像我們一樣,出身農耕,家境貧寒。
然而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展現出迥異的決心,雖會膽怯,但在真刀實槍的對決裡,竟無畏生死。
這情況讓齊軍摸不著頭腦,戰爭本有生有死,為何你們這般熱衷,彷彿心智失措!
閒暇之時,飽食的齊軍無所事事,秦軍卻沒有閒下來,他們在操練場自行進行鍛鍊。
這種行為徹底引發了疑問,讓他們再也按捺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