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勝利的取得需策略籌劃,不可急於求成!”

“陛下所言極有道理,但諸位大人可能忽視了一點,儘管臨淄淪陷,齊國的實力並未受損,五十萬大軍依然雄據高唐,而齊王建更是棄城逃逸。

五萬人馬雖多,但若是五十萬頭豬,輕易擊殺並不可能,”廷尉李斯不失時機地潑了冷冷水,試圖令廷臣們清醒。

“但這有什麼關係呢,秦國勇士所向無敵,何必畏懼小小的高唐?”朝中有官員回應。

“長史莫非忘了郢陳的教訓麼?軍事重務豈可由情感主導?必須謹記驕兵必敗的道理,若輕視這五十萬齊軍,萬一戰爭失利,對我秦國以及陛下都會產生嚴重後果。”

“況且蒙恬將軍和王賁將軍各率領三十萬、二十萬兵馬,總計五十萬秦軍,人數雖旗鼓相當,但總體軍隊數量超過了百萬,這將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戰役,陛下需慎思其計。”李斯進一步陳述意見。

“李斯言之有理,切勿輕敵。

哪怕齊王昏庸,五十萬實打實的齊軍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任何戰敗可能對我國一統帶來長久的威脅。”一名諫議大夫補充。

“陛下,蒙恬將軍在西面指揮,王賁將軍在東面,兩軍聯合,有可能形成對高唐的包圍,牽制對方。”王綰獻策道。

“然而敵軍也達五十萬,包圍恐難束縛其動向,若是反撲攻破我軍,勇銳的秦軍會陷入危險。”另一位將領尉繚提出了顧慮。

幾番討論後,攻打高唐陷入了僵局,前進或撤退都有風險。

沉默片刻後,李斯接著道:”陛下,我們還可嘗試勸降之策。

公子扶蘇不正是靠智口說降臨淄?高唐之役,也值得一試。”

“廷尉此話似無根的空談,臨淄之所以投降,乃是在我軍強大威懾之下,守城已難以為繼,況且民心盡失,豈止於齊王?”馮去疾質疑。

李斯反擊:”即便是這樣,臨淄亦可能固守待援。

馮大人,不如你直接前往,面對血拼戰場的軍隊,看他們是否會傾聽您的深思熟慮。”

“你……”

自古文士爭強好勝的心態並未因人才雲集的朝廷大會而減弱,連最高階別的將軍王翦都在一旁觀戰,未曾開口。

他們的戰鬥熱情已足夠,決策之事交給 即可。

“各位所慮甚是。

單純使用武力,損失太大;單純的文攻亦不易成功,浪費時日。

所以寡人打算,文武並用,既以秦軍威力壓迫對方,同時派人進言勸降。

雙管齊下,方可確保無誤。”

“君上英明!”

隨著聲音響起,兩位將軍——楊端和、內史騰從人群中步出行列。

“調派你們二人為先鋒,帶領五千名來自咸陽的甲士以及十萬南疆士兵前往增援高唐!”

趙高的身影抱著一枚虎符上前,分給兩位將領,二人俯身接過,齊聲響應:”遵命!”

命令下達完畢後,秦王緩緩起身,在王座一側踱起步來,整個朝廷內顯得極為寧靜。

廷尉李斯和尉繚互相對視,對於陛下心中所想,他們深有了解,某些情況或許還需他們來表達。

“皇上,大軍出行,眾多部伍集結。

我國秦兵精銳六十萬之多,如這般龐大的軍隊不可或缺主帥,領帥之任重道遠,他必須統帥全體將士,排程有序,令行禁止,方能保障我軍所向披靡,無往不勝!”李斯跪下行奏勸說。

大殿上愈發安靜,群臣皆低頭傾聽,無人妄加評說這重大軍事議題。

六十萬士兵啊,幾乎佔據了秦國半數的兵力,實非小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滔天動盪。

“皇上,國以君穩萬民之心,家以主旺國家繁華,軍以帥凝軍魂。

一個強有力的命令源自 ,能使軍隊保持團結,舉事順利,勝利唾手可得!臣尉繚亦贊同此見。”尉繚緊接著表示同意。

“李斯大人、尉繚大人的見解確有其理,我也支援。”丞相王綰隨即表態。

御史大夫馮劫接著發言:”吾附議。”

博士淳于越和伏生緊跟著贊同:”我等同為奏請。”

一時之間,大臣紛紛跪拜。

“軍中的帥印確需有人擔當,然而,究竟誰勝任呢?這委實讓我難以決定啊。” 秦王緩緩從王位上走下。

“兩位將軍,你們能否擔任我秦軍之主帥呢?”他詢問兩人。

楊端和、內史騰立即跪稟:”臣等學識淺薄,實感力有未逮,無法勝任帥印。”

秦王來到兩位老將軍面前,親手將他們扶起:”你們二位是國家棟梁,屢建功勳,莫非對於帥才有人推薦嗎?”

兩位老人在秦 隊裡享有崇高地位,威望顯著,正是王翦與蒙武。

更巧的是,他們的兒子都在前線奮戰,蒙恬帶領兵馬在高唐與齊軍抗衡,王賁攻守臨淄,堪稱將門虎子的典範。

“陛下,身為老臣怎敢任意評斷軍國之事?六十萬精銳,舉國矚目,陛下自然有眾多將帥可擇。” 他們的一番話說得滴水不漏,彷彿說了很多,又好似沒有觸及要害,這讓秦王聽在耳裡又氣又急,卻不得不壓制下來。

兩位老將軍心中苦澀:”我等退位多年,這樣的問題早已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疇,如今還要謹防瓜田李下,避嫌還唯恐不及啊。”

一時之間,朝廷又恢復了寂靜,氣氛壓抑沉重。

他仔細咀嚼每一句話中的深意,直至聽到秦王的最後一句話時,思路豁然開朗。

“國君稍安,微臣有一人選,確能堪當大將軍職務!”李斯抬起頭,堅定地道。

“何人選?”秦王追問。

李斯目光堅定,說出了他的名字:”公子扶蘇!”

秦王勃然大怒:”胡鬧!”隨後拂袖而去,顯然對這個提議不滿。

李斯的心卻瞬間充滿了喜悅——他知道,他的話正中心臟,偷偷瞄了一眼身邊的國尉尉繚,只見他點頭認同,顯然是表示贊同。

“寡人才疏學淺,對於王上的諸子心中明白,這王子王賁、蒙恬他們,隨便哪一個都能做扶蘇的手把手師父。

讓他去統帥六十五萬士兵……莫非廷尉是在開玩笑嗎?”秦王嘲諷的聲音迴響。

然而李斯並不懼怕反駁:”皇上,請息怒。

聽微臣緩緩道來。

公子以仁德立威戰場,即使身陷敵我紛爭,也毫無畏懼。

他的一席話,即能平息干戈,令秦國輕易奪下臨淄。

“公子心思細膩,洞悉六國的弊病。

使臨淄心服口服地歸屬於我大秦,齊地人民因此成為我秦國民眾。

他同情百姓,深受百姓的愛戴與讚譽。

讓他作為使節訪問高唐,可彰顯我們大秦渴望和平的意願。

假使他們不願降服,我們也算是仁至義盡。

至於動用兵伐滅齊,順應天地人心,齊王哪敢對抗天道?

“皇上,公子身為您的嫡長子,足以代表您出面。

憑藉他身份之威望,任何將領豈敢不服。

若公子領軍出征,必定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他越講越是激昂,不禁驚訝自已為何突然伶牙俐齒起來。

管它,說下去!

“皇上,扶蘇公子的地位崇高,理應親征以彰顯君威。

以他身份帶領王軍討伐,必然凱旋歸來!”

此番言論剛落,博士淳于越、茅焦、伏生等人相繼附和:”啟稟陛下,微臣等附議。

公子乃是王上長男,出師親征乃遵循天命人倫,遵循天意,定能成功。

以公子為大將軍,是順天而行。”

在一旁聆聽的武官們滿臉驚愕,他們疑惑這些文人士子為何插足軍事要事。

轉念一想,又理解,扶蘇自小受他們教育,言行思想接近儒家。

若能在軍中積累經驗,對於未來皇儲地位極有裨益。

看來都是些精於算計的狡猾之人。

“各位賢卿,這關乎國家大計,非兒戲事。

萬一出錯,我如何去面對那六十多萬秦國勇士們的親人以及全體秦民?儘管扶蘇有些才智,但他難以擔此重任。

換人!”

秦王重新登位坐下,臉上露出遲疑之色。

這時王翦與蒙武相互對視一眼,毫不猶豫地雙雙跪拜。

“陛下!我二人拼死支援!公子扶蘇擔當大將軍的職位,無疑是最佳選擇。

他能夠團結全軍將士,他們將唯命是從。

若公子為帥,必將展示我軍公正仁義的風範。

我們願賭性命擔保,只要有公子領頭,這一場戰役必將大獲全勝!”

面對兩員老將軍如此誠摯懇請,朝臣們亦紛紛效仿跪求。

“臣等一致同意!”一片聲音交織。

見到這樣的場景,秦王猶豫再三後慢慢站了起來:

“既已如此,就宣旨吧。”

“公子扶蘇,德行仁義,英勇信實。

如今秦國大軍總計六十五萬出征,這是順應天意,安撫民心,平定天下之舉。

故令本王之子扶蘇為主帥,統御全軍,諸將領無不遵從,看見扶蘇,便如同見到寡人!”

“吾王睿智,秦國必勝!”

殿會完畢後,群臣離開龐大的咸陽宮,在高高的石階前,人人猶如塵埃,這正是龐大宮殿雄壯的襯托。

丞相王綰走近說道:

“今日大人的妙計果然卓著!”

“呵呵,丞相謬讚了,我只是依循君心,迎合旨意而已。”

“若這六個字易行於世,恐不止一個李斯獨步。”王綰笑道。

“丞相所言甚是!”

恰在此刻,兩名老將前來。

“廷尉大人,今日一事,老朽多謝了!”

“哪裡哪裡,長老乃國家棟梁,秦之重器。

能在同一朝廷效力於兩位長者,實李某之幸也!”

“哈哈哈,好一個能文擅武的李斯,老懞佩服得很!”

又一番寒暄後,各位官員依次退去,李斯回首望著那雄偉威嚴的宮殿,心緒複雜。

“廷尉,這膽量不小呢。”

“怎的?又要搶我的時機嗎?國尉大人,要抓緊了!”

“若公子為秦國統帥,唯你才有此膽說這樣的話。

朝堂之內,敢於這般揣摩聖心者恐怕不多。”國尉尉繚走到他身邊。

“我未提及,終究會有人說。

例如國尉大人。”李斯淡笑道。

“嘿,廷尉過獎了,我哪有如此膽識?一旦失準,便是重責或危及性命啊。”

廷尉李斯與尉繚,都是始皇早年選拔的大臣,在掌控秦國政事方面,他們的支援至關重大。

兩人彼此間深有敬意。

“哎呀,蒙恬、王賁、李信、楊端和以及內史騰皆是當代名將,合聚一處,不論我李斯才疏學淺還是多添一名庸夫,無人能在戰場上與他們對抗。”

“哈哈哈,說得好!李斯雖粗獷,但這沒錯!”尉繚大笑,轉身離場。

官場上,自有其規則,李斯也算深諳其中精髓。

六十五萬秦國兵馬出擊高唐,已不僅僅是勝負問題,而是誰能承受這樣的功績。

統帥百萬之眾,平定天下,如此宏圖偉業,沒有任何一位將領能隨意承擔。

即便接手這份功勳,人生亦無遺憾矣,畢竟功高於帝會惹禍。

而公子扶蘇,恰似一緩衝,亦或是功臣的最佳人選。

這五名將才濟濟,無往不利,高唐之戰的結果似乎已無需懸念。

然勝券在握,關鍵在於取勝方式,而這一切轉折的可能就掌握在公子扶蘇手中。

這次,給予了他的展示舞臺,是否能大放異彩或黯然無聞,都取決於此戰。

“轟隆~轟隆~”震耳欲聾的響聲漸近。

激昂的戰鼓聲從秦都咸陽迴盪,隨後,沉鬱的號角也在城內緩緩響起。

多年以來的滅國之戰使秦國極少從鹹原先動兵力,但那裡的人們早已適應這樣的軍號,因為在秦國,舉國皆兵是常態。

五萬名秦國士兵有序地走過咸陽寬闊的道路,鹹陰的民眾聚在兩旁,矚目於國家子弟兵出征的盛景。

“孃親,又要打仗了嗎?這麼多人啊!”一個小男孩握著母親的手,眼中閃耀著興奮的光芒,望著那一列列整齊的隊伍。

“是啊,又要打一場,結束後天下就能太平無戰事了,因為我們大秦將統一這領土。

天下所有的百姓都是秦人,是我們的同族,再無仇敵了!”

“那我要參戰,幫助秦國一統天下!”

“傻孩子,你得長大後才能去做這件事!”

“恩,我要長大了,就像爸爸說的那樣!”小男孩堅定地點點頭。

大秦的國民已將統一隻字銘記心底,甚至三歲的孩童都對此抱有信心,他明白,一旦成年未能親眼見證統一大業實現,也會盡全力去爭取,為這項偉大的使命奮鬥終身。

而如今的中華大地,更是每一個子民心中的目標。

沒有人能染指我國的土地,若有侵犯者,便應預見無數人民憤怒的洪流接踵而至,為了守護疆土,他們願意前赴後繼,不畏血染疆土。

“大秦,一統江山!”一個小孩子的聲音在這條大道上傳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