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默默無聞的大舅子
大唐:讓你造反,你怎麼成忠臣了 幸福的爬爬蟲 加書籤 章節報錯
長安城外,燕王府賜田旁,一座亭子裡。
秦懷玉望著挺立的大片稻秧,在雨水中閃爍著亮澤,他久久不語。
一輛馬車在泥濘中前行,不多時,停在亭子前。
程處默從馬車裡縱身一躍,穩穩落在了亭子裡。
“秦兄,你可真讓我好找啊。”
程處默上前拍了拍秦懷玉的肩頭,卻發現後者依舊一動不動盯著前方。
程處默不解道:“秦兄這是作甚?”
秦懷玉道:“幫人種田。”
程處默當即笑了:“你堂堂正七品太子千牛備身,不在東宮當差,跑來這裡種田?秦兄,你吃錯藥了吧?”
秦懷玉聞言苦笑不已。
翼國公闔府上下都在給燕王賣命,他現在哪會再去東宮當差?
程處默很快發現了不對勁:“這是哪個國公府的賜田?”
秦懷玉如實相告:“此地數千畝沃土,皆為燕王府所有。”
程處默嘿嘿笑道:“那我還真是來對了地方。我爹正饞茅子呢,他聽說你和燕王關係匪淺,看看能不能討幾壇茅子來喝。”
秦懷玉失笑道:“那酒一罈難求,我可討不到。聽說魏徵魏大人也買不到茅子,不過他每日都守在玉液之冠聞上半個時辰,過一過酒癮。令尊不妨效仿此舉。”
程處默趕緊追問:“人多麼,位置還夠麼?我也想去佔一個好位置......茅子釀造的時候,一定很香吧?”
說著說著,他的目光也漸漸移向田裡的稻苗。
“咦,雨下了這麼多天,此地的秧苗居然毫髮無損?”
他大驚失色道。
......
五天後。
大雨曠日持久,燕王府的院子裡都快能養魚了。
李佑派人一打聽,原來整個長安的地下疏通水道全給堵了,燕王府即便位於地勢高處,還是被水災席捲了。
他不禁感慨道,果然,地下排水系統對於一個城市而言太重要了,長安這麼大一座城,說淹就給淹了。
這一次李英姿不是翻牆進來,而是坐著一葉扁舟來的,大舅子李德謇充當船伕,正用力地划槳。
李英姿從船尾“噌”的跳了下來,一見李佑便笑道:“我家被水給淹啦,爹叫我來你府上來躲躲。”
李佑指了指四周大水漫漫的院子,苦笑道:“我這裡也快了。”
李英姿問道:“皇宮也會被淹麼?”
李佑搖了搖頭:“那倒不至於。”
李英姿猛地一拍手掌:“那我們去皇城躲一躲吧!我怕大水把你的王府也給淹了。”
於是李佑帶著她出發一路往東,去地勢更高的皇城腳下。
船伕依然是大舅子李德謇。
皇城東邊有一景風門,大門正對著一片連綿的殿宇,此時不少王公親眷都在廊簷下躲雨。
這裡地勢很高,水災沒有波及。
李德謇給二人打著傘,找了個落腳的好地方,卻見太子車駕正從景風門浩浩蕩蕩出來。
李承乾高高坐在肩輿上,頭頂一面巨大的青羅傘,腳下由七八個侍從抬著肩輿。
他大口啖著嶺南進貢的鮮荔枝,悠哉悠哉往通化門去了。
李英姿突然道:“太子那副樣子,著實欠打。”
李德謇聽得虎軀一震,連忙去捂她的嘴。
“太子代陛下巡視水道,五天卻只出行了兩天,如此只怕會引來陛下不滿。”
旁邊幾名官員正悄悄議論著。
李德謇走到李佑身邊,低聲道:“殿下聽說了魏王抗災一事麼?”
李佑問道:“什麼時候的事?”
李德謇道:“五天前就開始了。魏王在西城設了不少粥棚救濟災民,又帶著王府屬官和工部官員一起,終日在渭河、涇河忙著疏通河道,事必躬親。”
話音剛落,正好見到一身泥濘的李泰帶著魏王府屬官朝景風門走來,走的太匆忙,險些撞上太子儀仗。
李泰恭恭敬敬停下腳步,在大雨中朝李承乾行了一禮:“大哥,通化門往城外一路頗為崎嶇泥濘,大哥路上務必小心。”
李承乾見狀嗤了一聲,沒有理會,大手一揮,徑直離開了。
沿途官員見狀,無不對李泰大為稱讚。
李佑正想帶著李英姿去個僻靜的地方,忽然,耳邊響起了久違的系統提示聲。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在民間獲得巨大的聲望,將對你的謀反事業提供有力的幫助,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支線任務觸發:抗擊洪災,儘可能解救更多的長安百姓!】
【任務獎勵:高分子耐用型水泥。(足量供應)】
水災一事,李佑本想置身事外,沒想到系統卻要他摻和一腳。
這就意味著,他將無形中和太子、魏王兩人展開競爭!
李佑對李英姿道:“敢問這位女俠,行走江湖,最重要的是什麼?”
李英姿脫口而出:“當然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李佑笑道:“水災讓長安城無數百姓遭了難,我們這些江湖中人既然見到了,是不是應該施以援手?”
李英姿聽後,雙眸泛出亮彩:“你說的太對了!可是我們該怎麼做呢?”
李佑心中大笑,這妮子真好騙啊,一騙一個準。
一旁的大舅子李德謇立馬急了,這丫頭不懂事,燕王殿下您也跟著不懂事?
他剛要出言阻止,就被李佑打斷了:“我們先去渭河涇河看看,李德謇,你來划船。”
李德謇頓時啞口無言。
三人乘船來到城外,沿北行數里,最終在渭河沖毀的堤壩上落腳。
渭河作為黃河最大的支流,其流域面積足有十三萬平方公里,幹流全長八百多公里,橫亙秦嶺,跨越整個關中平原。
多日雨水使得渭河河面暴漲,下游渭南段幾乎淹了個精光,沖毀的堤壩兩岸,堆積在河床底部的泥沙,將大片大片的良田摧毀殆盡。
“好多泥沙衝過來啦!”
李英姿不知道什麼時候躲到李佑身後去了。
李德謇見狀,一邊撐傘,一邊站在李佑前面,默默擋住飛泥......
李佑駐足觀望了一陣,只見工部幾名官員帶著大批民夫,正在河堤下忙著治水。
工部官員的治水之策,仍是採用幾百年前魏晉時期的治水方針,雖說有一定成效,可來來回回也就三板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