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看保羅是怎麼說自我觀感的。他在哥林多前書4:1-2中說到他是一個傳道人(「執事」),有一個工作要做。然後他又說,因著那個工作的角色,他不在乎哥林多教會的人或任何其他人的論斷(林前4:3-4)。這裡譯作「論斷」的字,與「判決」是同一個意思,而這正是女星麥當娜所渴求的──一個難以捉摸卻又能證明她自已的判決或保證。

1.不從別人的觀感來判決自已

保羅並不期盼從哥林多教會的人那裡或從任何人類的法庭,來得到他是個有分量之人的判決,因此他對哥林多教會的人說,他不在乎他們對他的看法,也不在乎任何其他人對他的看法。事實上,他的自我身份完全不在乎於別人怎麼說。他的意思就好像是說:「不管你是怎麼想的,我並不在乎你或任何人怎麼想。」保羅的自我價值、自我觀感,以及自我身份,完全不受任何人或任何標準對他的判決與評估之影響。

雖然保羅的自我身份可以不受任何人的影響,但我們應該如何才能達到那個境界,脫離別人對我們之觀感的控制呢?你自已認為應該要怎麼辦呢?大多數的人會說答案很明顯。實際上,我所認得的每個心理輔導員都會說,不要在乎別人對我們的觀感。他們會說,不要根據別人的意見來過生活,別人的標準不算數,別人怎麼想也不重要;唯一要緊的是我怎麼看自已。不要管別人的標準,只要想好自已的標準是什麼;自已的標準應該由自已來選擇和訂定。所以他們的建議是:「你自已決定好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就去做吧!」因為只有你對自已的想法才算數。

在現代的世界裡,如果有人在自我評價上出了問題,那麼似乎惟一的補救之道就是抬高他們的自我評價。我們會告訴他們,要把自已看成是一個很棒的人,要看看自已有多好,曾經有過什麼偉大的成就;我們會叫他們不要擔心別人怎麼說,只要自已訂出標準,努力達到那個標準即可—一然後只要自已來評估自我就可以了。

2.不從自已的觀戚來判決自已

然而保羅的方法和那些心理輔導員不同,他乃是更進一步,不但不在乎哥林多教會的人或是人類的法庭如何判決他,他甚至也不判決自已!這個意思就彷彿是說:「我不在乎你們怎麼想,我也不在乎我自已怎麼想!對於你們對我的觀感,我不覺得怎麼樣,就連我對自已的觀感,我也不覺得怎麼樣。」他之所以不在乎,乃是因為他有無愧的良心。請注意看他接下來說的話:「我雖不覺得自已有錯,卻也不因此得以稱義。」(林前4:4)他知道,即使他良心無愧,不覺得自已有錯也並不一定代表他真的無罪。也許希特勒的良心也不覺得他自已有錯,但那並不代表他是無罪的。

對於那些認為一切的標準都是由自已來訂定的人,保羅會說什麼呢?他會說那是一個陷阱,而他是不會掉進那個陷阱的。那個陷阱告訴你,不要管其他人的標準,只要訂定出自已的標準即可。其實那不是答案。想要藉著達到自已或別人所訂定的標準來提高自尊,看起來似乎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其實它不會解救你,它也沒有能力解救你。

如果我達不到父母的標準,感覺會很不好;如果我達不到你的標準,感覺也會很不好;如果我達不到社會的標準,感覺仍然很不好;如果我甚至達不到其他社會的標準,感覺會更不好。難道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訂定出自已的標準嗎?然而如果我又達不到,那感覺不是會更糟嗎?除非我訂定的標準是超級低的標準。難道超級低的標準就是解決之道嗎?絕對不是!因為當我清楚知道自已只是個符合超低標準的人,感覺會是相當糟的。因此,想要用達到自已或別人所訂定的標準來提升自尊,絕對是個陷阱,不會是正確的答案。

所以保羅並不期盼從哥林多教會的人那裡找到自我身份;他不是去他們那裡得到自已是重要人物的判決。他不但不在別人那裡尋找自我身份,他也不在自已裡面尋找。他知道,想要藉著達到某種標準而尋找自尊,是一個極大的陷阱。

現在我們開始發現保羅是如何找到他的自我身份。請留意!從此刻起,他跳出了常規的路線圖,而走進了一個我們陌生的領域。

3.不把罪或成就與自我身份相連線

保羅是一個超級有分量、超級重要的人物。如果我說他是人類歷史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六、七名領袖之一,可能沒有人會反對。他是歷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擁有極重的分量、極大的影響力、極強的自信;他勇往直前,不受任何事物的攔阻。然而他在提摩太前書第1章裡卻這麼說:「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提前1:15)他並不是說:「我曾經是個罪魁」,而是說:「我現在是個罪魁」,意思是說:「我是個最糟糕的人」°這句話太超出我們的思想了!我們不習慣看到一個這麼有自信的人,居然會自願承認他是個最糟糕的人!我們不習慣看到一個完全誠實的人,一個能夠坦承自已所有道德瑕疵的人——而他居然還能說得如此優雅與自信。

這是我們做不到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會判決自已,但保羅不會。當他說他不讓哥林多教會的人判泱他、而且他也不判決自已時,他的意思是說,雖然他知道自已有罪,但他不讓這些罪與他的自我身份相連線。他的罪與他的自我身份是不連線的;他不玩這種連線的遊戲。他不容許罪摧毀他的自我,他不作這種連線。他也不看自已的成就,不用成就來陶醉自已。他看到自已裡面有種種的罪,以及種種的成就,但是他拒絕將它們與自我身份連線在一起。所以,他雖然承認自已是罪人中的罪魁,但這並不能阻礙他去做上帝所呼召他、要他去做的事。

我們和保羅簡直有天壤之別。如果我自認為是一個很差勁的人,那麼我就不會有任何的自信;如果我自認為是一個罪人,一個內心充滿驕傲、情慾、忿怒、貪婪的人,也就是一個充滿保羅所說的那些罪和軟弱的人,那麼我就不會有自我的價值感,因為我已經判決了自已°我們訂定了自已的標凖,又用那標準來定自已的罪。如此,我們的自我就永遠得不到滿足與安息;永逵得不到!

然而保羅的話讓人震驚:「我不在乎你怎麼想,我也不在乎自已怎麼想。」他再次帶我們進入了一個我們完全不認識的境界。他的自我不是被吹脹的,而是充滿了實質的東西。他是在講謙卑——雖然我極不願意用「謙卑」這個詞,因為保羅所說的謙卑與我們對謙卑的概念完全不同°保羅的意思是說他已經到了某種境界,他的自我不會比身上任何其他的部位,更能獲得他的注意;他在這個境界中已經不再想著自已了。無論他做了什麼對的事,或是做了什麼錯的事,他都不再將它們與他的自我相連線了。

4.從福音而產生的謙卑

神學家魯益師(C.S. Lewis)在《返璞歸真》( Mere Christianity)書中講到驕傲的那章末了,對於從福音而產生出的謙卑,有一個很聰穎的觀察。魯益師說,當我們遇見一個真正謙卑的人,通常我們不會覺得他很謙卑;他不會再三地告訴我們,他不是什麼大人物(因為其實這樣的人常是一個自戀的人)。當我們遇見一個真正的因福音而謙卑的人,我們會記得的是他對我們有很大的興趣,因為真正從福音而產生的謙卑,其本質並不是把自已想得太高或太低,而是更少想到自已。

從福音而產生的謙卑,就是不需要想到自已,不需要把事事都與自已相連;它使得以下這類的思想停止:「我和某些人在一起,是不是讓我看起來還不錯?還是我不應該再待在這裡了?」真正從福音而產生的謙卑,就是不再把一切的經歷、一切的談話,都與自已相連事實上,那就是不再想到自已,就是忘記自已。如此,我們便能享受到一種福氣——忘我的自由。

因福音而謙卑的人,其自我不是被吹脹的,而是充滿了實質的東西。那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特質。那是指很高的自尊嗎?不是的。那麼就是低自尊了?當然也不是!它與自尊毫不相關。保羅不玩這類的遊戲。他說:「我不在乎你怎麼看我,我也不那麼在乎我自已怎麼看我。」是的,那就是他的秘訣!

一個真正因福音而謙卑的人,不是個討厭自已的人,也不是個愛戀自已的人,他乃是個因認識福音而忘記自已的人。他的自我就如同他的腳趾一樣,雖具有其特定的功能,但不會把注意力都吸引到自已上面。腳趾就只是做它該做的事,自我也就只是做它該做的事,它們都不會把注意力吸引到自已上面。

我們在這裡可以做個小測驗。通常你對於別人的批評,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一個忘記自已的人不會因為被批評而受到嚴重的傷害。別人的批評不會把他們壓垮,不會讓他早上不想趕床,也不會讓他感到不安寧。為什麼呢?因為會被批評壓垮的人,是把別人對他的觀感和意見看得太重要了。然而這個世界教導那些臉皮薄、容易受到批評傷害的人,要如此回應別人的批評:「誰在乎他們怎麼想?我知道自已怎麼想就可以了。隨便那些傢伙怎麼批評我,我才不管呢!」 一般人若不是因為被批評而受傷,不然就是根本不理會別人的批評。他們因為不在乎別人的批評,所以不聽批評,也不從中學習。他們只管自已和自已的想法。換言之,他們對於自卑的唯一解決方法,就是自傲。但這根本不是解決辦法;對於我們的未來和我們周遭的人來說,自卑與自傲都會造成可怕的問題。

然而忘記自已的人卻截然不同。一個自我充滿了實質內容(而不是被吹脹)的人在遭受批評時,並不會對他造成破壤或傷害,,或甚至壓垮他;反之,他們會仔細聆聽,,把批評當作改變的契機。

這聽起來是不是太理想化了?然而當我們愈瞭解福音時,我們就愈想要有所改變。朋友們!難道你不想成為一個既不覺得需要別人尊榮自已、又不害怕被別人尊榮的人嗎?或是成為一個既不渴求別人認可自已、又不害怕被別人認可的人嗎?難道你不想成為一個在看到櫥窗玻璃或鏡子中反映出自已的身材時,,既不會洋洋得意、又不會處處挑剔自已的人嗎?難道你不想成為一個既不會坐在那裡做白日夢,想象自已有多棒或比別人更成功、又不會把自已看扁並不斷在後悔中痛苦的人嗎?難道你不想脫離這類的捆綁而得到自由嗎?難道你不想像某位溜冰比賽的銀牌得主那樣,,能夠真心讚賞金牌得主所完美展現的三轉跳嗎?他的讚賞就像你對日出之美的讚賞一樣,,只是讚賞那件事實,而不論那是誰做出來的,或那是屬於誰的成功;你是因為看到事物的本身而歡喜快樂所以即使是別人完成的,你也會像是自已完成地那般快樂。

你可能會說:「我從來沒見過這種人。」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一直朝著保羅所教導的方向去走,就可能成為這樣的人。我們可以開始學習不把事物與自我相連線,但仍然能享受它們,例如我不把工作與自我相連線,不把溜冰與自我相連線,不把戀愛與自我相連線,不把約會與自我相連線;如此我就可以真正享受那些事的本身;我做那些事情不是為了資歷表,不是為了申請學校或工作,它們也不是填補我內心空虛的方式。你難道不想成為一個這樣的人嗎?這路線並不在一般的人生地圖上,它是從福音而產生的謙卑,是一種蒙福的忘記自已——既不同於現代文化中所提倡的看高自已,也不是傳統文化中所提倡的看低自已,而僅僅就是少想到自已。

☆思考和討論問題

1.你成長的家庭對你的評價如何?那對你造成什麼「充氣」或「洩氣」的影響?

2.你認為不從別人的觀感來判決自已,以及不從自已的觀感來判決自已,各有何困難?

3.基督徒如何常常將罪或屬靈的成就與自我身份相連線?請舉例說明。基督徒的自我身份應建立在什麼上面?請描述你身為基督徒的自我身分是什麼。

4.福音是什麼?為什麼真正相信福音會使人產生謙卑?那種謙卑有什麼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