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便秘的緣故,這小劉季早已是精疲力竭。
因此攀爬出這數丈之深的枯井,對於小劉季來說可是很為費力的。
偏偏攀爬一事又得一鼓作氣,一刻也放鬆不得。
終於,這小劉季氣喘吁吁、大汗淋漓地爬出枯井口。
這個時候他才發現這天晚上烏雲密佈、星月無光,能見度可是很低的。
真是天助我也!這小劉季不由得內心一陣的激動。
他先是躺在地上稍息了半刻。當然了身處虎狼之穴,這小劉季也沒敢掉以輕心,而是拔出了隨身攜帶的佩劍,小心翼翼地觀察起周圍得動靜來。
即便是在這枯井之中,為了以防萬一,這小劉季也一直是佩劍出鞘、緊握在手的;甚至還包括了自已出井尋食的那一次。
這小劉季發現四周還有些餘火,血腥之氣也少了一些;沒有多少聲響,倒是能聽到一些爛醉如泥的秦軍將士的傻笑和醉話。一些醉酒的秦軍將士在大街小巷裡搖搖晃晃;偶爾還能看到幾隊手執長戈、漫不經心的秦軍巡夜士卒。
看來現在這秦軍將士們的戒備並不是那麼的森嚴,應該還是有機可乘的。
想到這裡,這小劉季可算是稍稍緩了一口氣。
稍息完畢,這小劉季躡手躡腳地從地上爬了起來,開始向東城門處摸去。
這口枯井距離東城門最近,小劉季選擇這個“突破口”無疑是最為明智的。
一路上這小劉季一連躲過幾隊巡夜的秦軍士卒,終於來到了東城門處。
只見這大梁城東城門緊閉,守門計程車卒只有一個,正斜靠著東城門,手拿著翻到了的酒葫蘆歪著頭呼呼大睡。
而米酒則撒了一地。
這一切真可謂是“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啊!小劉季拼命抑制住自已那“砰砰”的心跳,躡手躡腳地踮著腳走去拉開了門閂——哇,這求生之門終於被自已所開啟了!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這個時刻,這醉酒不醒的守門秦兵居然懶懶洋洋地翻了個身,睜開了惺忪的睡眼了過來!
他一眼就瞧見了身邊這鬼頭鬼腦的小劉季,不由得驚叫了一聲:
“你、你是何人?”
話音未落,這小劉季手中那把佩劍就洞穿了守門秦兵的身軀。
沒有辦法,在這個時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在很多時候,殺人僅僅只是一種動物的本能。
這名守門秦兵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劇烈抽搐了一陣,終於圓睜著眼睛一命嗚呼了。
“這是你逼我的,我也是沒有辦法啊!你就安息吧!”
這小劉季一邊對著這名守門秦兵的屍首嘟嘟囔囔,一邊用左手輕輕合上了他的雙目。
這小劉季平素習慣於撒謊,甚至在很多時候撒謊比說真話還要順口,然而這一次,他卻並沒有在撒謊。
這可是小劉季第一次殺人;然而小劉季卻並沒有手軟。
現在既然自已殺了守門秦兵且大開城門,那麼秦軍一旦發現必然出城搜尋;這小劉季不敢掉以輕心,連忙趁著黑夜一路小跑東去。
這小劉季順著大路,一直小跑到了曙光初現。藉助著昏暗的晨曦他發現大路邊有一個坍塌了一大半的房子,三進之深,房子的正門處歪歪斜斜著一塊腐爛了的木製匾額;這小劉季仔細一看上面似乎有“龍王廟”三個大字。
民不聊生,自然是沒有多少閒心思去求神拜佛的。
見狀這小劉季大喜過望,連忙一頭就紮了進去。
現在天色已亮,必須如同夜行動物一樣趕緊去找個藏身之處,否則極容易被緝拿兇手的秦兵給捉到。
再說自已已經腆著小腹奔跑了半夜,體力已經到了極限,必須趕緊就地歇息。
這小劉季已經疲憊到了極點,他在龍王雕塑的背後直接席地而臥;一躺下很快就進入了夢鄉之中。
一覺醒來已是日上三竿。這小劉季伸了個大大的懶腰,打了個長長的呵欠,聽得附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動靜,這才懶懶洋洋地爬起身來。
這小劉季信步踱出了這間破敗不堪的龍王廟。
自已當初誇下海口昂黯然離鄉,而現在卻一無所獲,甚至了還揹負了一條人命!這小劉季可是一個心氣兒很高、自尊心很強的人,他可不想就這麼灰頭土臉地回去!
如果就這樣灰溜溜地回去了,那自已的老爹老劉頭豈不是更會瞧不起自已,更會罵自已是“敗家子”嗎?
不能回去,絕對不能回去!
可是如果自已現在不回去,又能去哪裡呢?
一時間這小劉季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
就在這個時候,一位長鬚飄飄的老者扛著鋤頭,從麥田裡鋤地歸來。
見這小劉季小小年紀卻佩劍在手且長吁短嘆,頓時來了興致,笑了一笑對其搭訕道:
“這位小哥,你年紀輕輕風華正茂,為何卻站在這裡搖頭晃腦唉聲嘆氣呢?”
“這。。。。。。在下這就實話實說吧!”
這小劉季猶豫了一下道:
“在下本是豐縣中陽里老劉頭之第三子劉季,因仰慕那信陵君大人的高義,便背井離鄉,千里投奔。誰知剛到大梁城就得到其戰死沙場之噩耗,只能怏怏而歸。現在走投無路,故而悲嘆連連。。。。。。”
小劉季的這一番話可是半真半假——為了免得惹來不必要的麻煩,他對很多敏感的資訊都避而不談。
“哦,原來是這樣啊!”
白鬍子老頭一邊用左手手撫長髯,一邊若望著這小劉季若有所思道:
“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志向,真可謂是少年英雄啊!老朽我聽說張耳張大人原先是那信陵君大人的門客,頗有英雄風範,很受他的器重;現在在內黃縣擔任縣令一職,正四處招徠門客。小英雄您何不前去內黃縣投奔張耳張大人,一逞胸中所願?”
這一番話對小劉季來說簡直就是撥開雲霧見青天!小劉季聞言激動得一蹦三丈高,對著白鬍子老者連連作揖致謝道:
“謝謝老丈!謝謝老丈!您可真是給在下指出了一條明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