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使是想要借我們部落的名義,見到劉焉?”

“如此險招,尊使就不怕出不了成都嗎?”

“即便劉焉畏懼朝廷兵力,放了尊使,若他屆時遷罪我們,尊使自然得以回京,我等又如何是好?”

祝融夫人開口問道。

“夫人放心,無論成都一行如何,我等都會回到夫人這裡,將實情告知夫人。”

“夫人若是不放心,在下可先將銅仁互市一事落實。”

“屆時我等去往成都時,將漢家的軍隊留在夫人處,由夫人派人送我們去成都如何?”

諸葛亮說罷,就連一旁的張遼都有些不可置信地望著他。

畢竟留下自己計程車兵,讓別人的人來送行,無異於自己把脖子伸到別人的刀下。

而那祝融夫人自然也是從此話中聽出了諸葛亮的誠意。

躊躇了片刻後,便答應了下來。

“好,那就有勞尊使暫時住下,我會派族中腳力最快的人,為尊使送信。”

宴席撤下,祝融夫人立刻給兩人在寨子中安排了住所。

諸葛亮也立刻寫了一封信,將此地的情況全盤告知了朝廷。

而當劉辯收到這封加急信時,已經是十日之後了。

“孔明倒是很有魄力啊,文若,你看看他信中所提的,是否能安排荊南方面做到?”

荀彧接過信件,看了一遍道,“互市倒也不算難弄,支援南蠻的糧草國庫中也有。”

“若是從水路道荊南,在遣荊南方面阻止民夫送去,也不算難事。”

“只是,我們若是這樣做了,與劉焉的關係勢必會再遠一步。”

“陛下可是想好了?”

劉辯聞言,點了點頭,“此事信中孔明已經說明了。”

“他的諸多行為,已經說明了他另有所圖。”

“只是一時間,我們還無法瞭解清楚,他所圖的究竟是什麼。”

“若是論兵力,劉焉集結了南蠻之兵,再加上多年來自己的家底,早該清剿了張魯一夥。”

“但他竟能容忍前線僵持到現在,這又是何道理?”

“所以朕,只能覺得他是心懷不軌,不能去賭他有別的難處啊。”

荀彧聞言,開口道,“陛下所慮臣已知曉了,既然如此,臣立刻安排互市與國庫出糧之事。”

“嗯,如此便好,其餘事情便看孔明如何料理了。”

劉辯點了點頭道。

大漢朝廷迅速響應了諸葛亮的提案。

由於從國庫直接運糧到益州路途遙遠,所以荀彧直接下令,讓荊南調撥出一部分存糧,先行發給諸葛亮,而補償荊南的糧食,便從國庫發往荊南再轉運益南的糧食中抵扣。

如此一來,朝廷的回信連同荊南的糧食一併抵達了祝融夫人的寨子。

第一批糧食,足有三千五百石,足夠整個寨子的人吃上兩月之多。

那祝融夫人見了糧食,立刻對諸葛亮有了改觀。

“尊使,想不到大漢朝廷立我這裡遠在千里,卻能如此快速的送來糧食。”

“倒是我小覷了大漢天子,既然尊使已經做到了自己答應的事情,我自然也會做到我所承諾的事情。”

諸葛亮聞言,立刻擺手道,“夫人啊,朝廷所管之地又何止千里?”

“這糧食若真是從京都而出,到此地只怕尚需兩月之久。”

“別說夫人等不了這兩個月,連我恐怕也不敢耽擱公事兩月之久啊。”

“此糧乃是從荊南之地的糧倉中所出的,等朝廷運的糧食到了,荊南太守自然會從運來的糧食中扣除先出的部分。”

諸葛亮解釋完畢後,祝融夫人連連點頭,“竟還能有這種法子,尊使口中所言的朝廷,比之以往可是效率高多了啊。”

“這要多虧了陛下開展的新政,新政實行之後,不論是地方還是京都,所有的政務全部都能匯總到一處,各地能自己解決的事情,只需彙報即可。”

“各地解決不了的事情,便能匯總到朝廷,由朝廷統一協調處理。”

諸葛亮說道一半,便被祝融夫人打斷了,“尊使所言的新政,似乎甚是巧妙,請問尊使是否能詳細地說一說,教一教我?”

“此事好說得很,還請夫人莫急。”

“我與張將軍還需在夫人的寨中留些時日,才會去成都的。”

“在下想著,既然我們同夫人已經完成了第一件承諾,我索性將第二件事也做個開口吧。”

“哦?尊使說的是?”

祝融夫人不解地問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在下想著,我大漢之軍與其留在夫人寨中吃夫人的存糧,不如組織起來,教授夫人族人開山為田的技巧。”

“若是能將夫人寨子外的林子和山腳下的連線湖泊的一塊山地開墾出來,依照益州的氣候條件,若是種上了莊稼,只怕一年能有兩收的機會呢。”

諸葛亮一邊說,那祝融夫人一邊笑著。

她可是知道糧食的緊要的,此刻恰逢孟獲帶著各部的男人們出去打仗,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婦孺。

若是能趁著此刻將田地耕出來,等孟獲帶人回來之後,便能少了那勸人的功夫。那可是省了不少的事情啊。

“尊使若是能帶人做成此事,我部,不,益南的所有部族,都遠將尊使奉為族中長老。”

祝融夫人單手置於胸前,認真地行禮道。

“夫人不必多禮,這益南是我大漢的邊地,夫人的族人們世代為我大漢駐守邊疆,也甚是辛勞。”

“此番相助,也是分內之事,夫人要謝,謝了朝廷便是。”

諸葛亮說罷擺了擺手,便開始同祝融夫人商討如何規劃寨子周邊的農田之事。

諸葛亮自己在南陽之時也本就務農過,加上學宮所授的知識,不出兩日,祝融夫人的寨子便在一萬漢軍的協同下,開始了開山為田,開林為地的行動。

也好在這一萬兵士,全是出自司隸的屯田兵,不論是開墾還是種地,軍中皆是有不少的好手。

諸葛亮又向荊南太守借了耕牛與曲轅犁,不出三日,最先開出的農田便已經初具規模了。

祝融夫人看著眼前的成果,不禁對漢軍和漢使連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