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大漢水兵添新將,劉辯修洛陽迎使臣。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甘寧聞言,微微一笑道,“啟稟陛下,水軍不同陸軍。”
“水上爭鬥更不同於陸上爭鬥。”
“陸上佈陣,只需讓軍士們訓練熟悉即可。”
“而水上佈陣,需要兵士訓練的同時,還需要兵士們對水流與天氣有一定的瞭解。”
“不然即便佈陣成功,隨著水流湧動,陣法就會變形。”
“所以自古水軍,貴精不貴多,周將軍既然對水軍之道有所瞭解,何不與我分開練兵,兩月之後只需互相演練一番,便知高下。”
“皆是我等在各自補全不足之處,如何?”
甘寧說罷,劉辯微微點頭,“不知公瑾意下如何?”
周瑜看向眾人微微一笑,“軍陣如棋局,若是獨自擺譜,終覺寂寞,今日有猛將對弈,自然喜不自勝,微臣願意遵從甘將軍之言。”
“好!既然如此,興霸且帶公瑾前去水軍訓練之地,早日熟悉一番。”
“臣,領旨。”
兩人走後,獨留劉辯與孫策。
“伯符,你該知道朕的意思,朕也不是不念及你的身體,只是你與朕皆是廝殺過的人,與其連綿病榻,朕覺得,伯符還是該奔赴沙場才好。”
“陛下知我,臣卻如陛下所想,惟願身死沙場。”
“但臣弟年幼,仍不堪大任,臣妹任性,多虧陛下照料,實有不放心之處。”
“但袁術此賊與我孫氏滿門皆是死仇,大丈夫若不報父之仇,又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
“臣,願速回揚州領兵。”
孫策臉色還有些蒼白,但眼神卻是無比的堅定。
“伯符,不急於一時,你且在京中安住,待劉表與陶謙遣使來後,再做決斷。”
“京中大補之物不少,尚有三月之餘,朕有信心可以讓伯符調理好身體。”
劉辯拍了拍孫策的肩頭說道。
“多謝陛下,臣愧受了。”
孫策拱手謝禮的同時,鹿肉已經烤制完畢,張讓端上了兩盤鹿肉,放在了兩人面前。
“伯符,請用,此乃朕親自獵的。”
“多謝陛下。”
一場冬遊,被益州之事徹底攪亂,劉辯全程皆在處理相關的事務,不過好在皇后明理,替劉辯承擔了大半照料群臣的事務。
五日之後,荊州和徐州的回信也送回了京城。
劉辯看罷後,立刻喚來了滿寵與荀彧。
“荊州還是讓大公子劉琦前來,而徐州卻是讓糜竺前來。”
“啟稟陛下,這糜竺,乃是徐州當地的糜氏一族,其族內之人頗擅商貿之事,深得陶謙的信任。”
“只是再信任恐怕也不及自己的孩兒,所以微臣不解陶謙此舉之深意。”
滿寵開口道。
“臣倒是覺得,陶謙是因為重視才讓糜竺前來,一來我洛陽的貨品並未直接銷往徐州,二來臣素聞陶謙兩子,皆不堪其用。”
“陶謙又已經年老,頗有仰仗徐州糜氏之意。”
荀彧的說法倒也貼合劉辯瞭解的事實。
“既然是如此的話,只怕徐州的意圖會與荊州相悖吧?”
“若是應了徐州之情,怕是會讓荊州的世家不悅。”
劉辯已經預料到了徐州與荊州的要求,開口說道。
“陛下所言不無道理,其實若要解決這兩州在貿易上的對峙局面,最好的是給出新的東西供徐州販賣。”
“哦?如此說,朕倒是想到了一物,或可擔此重任。”
劉辯立刻笑道。
“陛下說的可是白疊?”
滿寵與荀彧異口同聲地問道。
“不錯,徐州之地重在港口,上連遼東,下接揚州,既然荊州不想徐州入主南方的貿易,不如便讓徐州專做北方的買賣。”
“文若可當即回信陶謙,朕有奇物給徐州,供其增加歲收之用。”
“臣知道了。”
荀彧一拱手,便開始處理相關事宜。
要說荀家,當真是給子孫留下了許多隱形的遺產。
遠的不說,近的如糜氏一族,便歷來與荀家交好,荀彧所寫之信,無需送往徐州官署,而是可以直入糜家。
如此一來,便成了皇帝的重臣與徐州牧陶謙的重臣之間的家書,這絕對要比朝廷送往徐州的公文來得更親切。
且如此方式,不容易被宵小之徒做手腳。
年關將至,洛陽大雪不斷,好在新政伊始,氣象更新,各地官署皆派出了清掃官道之人,以防來往的商販不得其路。
而回到京中的劉辯,也有充足的時間,擴建起了洛陽城。
以各地商貿往來為依憑,劉辯將洛陽城東西兩側的坊市擴大,並設立了管理坊市的官署。
西市專供西域胡商所用,胡商來京後,只需往官署繳納攤位租金,便能根據其販賣的貨物在坊市內找到專供的店鋪。
而東市則專供本地商販與荊、徐、幽、揚等地的客商前來採購或販賣。
根據商販的屬性不同,東市採用長租制,以年為單位,租給本地的大商。
至於洛陽的城南、城北依舊維持舊制,不過劉辯將原本駐紮在京城內的兩部親衛分到了邙山腳下。
以邙山南北,分為了邙山南營、與邙山北營。
城南之地,緊鄰洛河與學宮,劉辯以洛河為基,設了洛水水兵之所,而劉親衛四軍之中還剩餘的兩軍,也分立在了學宮兩側。
立為南北宮營。
如此一來,洛陽的防衛算是大漢史上自武帝一朝以來,最為強大的時代。
這無疑讓往來各地的商販更願意以洛陽為基礎,開展貿易。
原本即將見底的國庫,也在城內兩市的運作下,基本收回了建設的成本。
轉眼之間,兩月已過,今日便到了劉琦與糜竺入京之日。
兩隊人馬皆從東市而入,劉琦雖然去年來過,但洛陽的日新月異依舊讓他瞠目結舌,而糜竺自是不必贅言了,如此繁盛的景象,讓糜竺讚歎不已。
兩人入住函館之後,在張讓的指引下一同入宮。
“微臣,叩見陛下。”
兩人異口同聲,跪倒在劉辯的面前。
“免禮,平生吧。”
兩人起身後,劉琦率先開口道,“陛下,想不到洛陽城內日新月異,可陛下的宮殿卻並未有修繕之色,想來定是陛下所施仁政,以民為先,臣銘感五內,必然回報家父,效仿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