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臥龍鳳雛定荊南,劉辯親軍回襄陽。
漢末征途如何一統天下 惟願無憂 加書籤 章節報錯
張刺史,您若要見,怕是隻有親自去襄陽了。”
諸葛亮輕聲說道。
“這是為何?”
“張刺史難道以為荊南四郡是白得的嗎?此間事了,陛下需要同劉表置換一二,這次恐怕為了保荊南不受戰亂,陛下要將南陽送還劉表了。”
諸葛亮面露難色,搖頭說道。
“這……荊州內部之事,豈能讓陛下如此吃力不討好?”
張羨此刻對劉辯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觀,竟擔心他會吃虧。
“若不讓出南陽郡,只怕沒有東西能讓劉表同意南北分治。”
“不過張刺史,荊南的賦稅錢糧,還是要匯總一部分到荊北去的,畢竟劉景升還是州牧嘛。”
“不知張刺史與漢中張魯是否認識?”
張羨聞言先是無奈地點頭,隨後在聽到張魯之名後顯得有些緊張。
“在下與張魯的確有過數面之緣,他也曾來荊南傳道,有幸見過,只是不知漢使提及,所謂何事啊?”
諸葛亮聞言微微一笑,龐統卻走上來,接過了話頭。
“張刺史既然坐鎮荊南,豈能對益州之事不關心呢。”
“今次出使,劉表曾言,益州劉焉已經傳位其子劉璋,而漢中張魯卻不服調遣,不知此話是否屬實?”
龐統問得十分直白,就差沒說你們此次起事是否有益州的影子了。
張羨聽了自然有些抗拒,但此刻他已經接受了荊南刺史的任命,猶豫一陣後,終究還是開口了。
“哎,不瞞漢使,張魯的確不聽調令,甚至還同袁紹一起出資了這次起事,但在下卻是與他只有數面之緣。”
張羨說罷,龐統點了點頭繼續問道,“此事陛下是知道的,之所以陛下讓張刺史就職,也是為了防範益州。”
“若那劉璋有進取之心,張刺史做劉璋出益州的第一道屏障,若益州內亂,張刺史或可聯絡張魯,藉此知益州內部之事。”
龐統在張羨耳邊說道。
“漢使的意思,在下明白了。”
張羨沉默半晌,最後終於答應了下來。
“張刺史,我等還要回襄陽,伯緒兄就暫且留下,幫助張刺史處理荊南事務吧。”
諸葛亮一拱手,說道。
“伯緒當真可以留下?”
張羨面露喜色問道。
“張刺史放心,以南陽的重要性,再換伯緒一人,想來劉表也不會拒絕。”
“我等這就回去了,典農官與先前所說之農具,月內便會有官差送來,請此時安排好相關事宜。”
諸葛亮在一拱手,與龐統兩人立刻告辭。
張羨出門相送,直至送出城外三十里,才驅馬回長沙。
“伯緒啊,陛下是否太過看得起我了?”
“今日堂上,金璇、韓玄二人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了,他們都是當值的太守,可指揮各地的郡兵。”
“而我手中除了詔書外卻一無所有啊。”
張羨與桓階催馬回城,不禁為自己任職荊南刺史擔憂起來。
“兄長有何可懼?劉度、趙範可是支援兄長的,加之漢使臨走前曾與我言明,攻取武陵的張飛將軍,會來協助兄長,保境安民。”
桓階一拱手說道。
“什麼?聽聞劉皇叔手下的關、張兩位將軍,皆是萬人敵的猛將,若是有他在,倒也不懼韓玄手下的魏延。”
“想不到當今陛下,不到弱冠之年,便有如此周密的謀劃。”
張羨搖著頭感嘆了一句,此刻在他眼中,先前的起事,彷彿就是一場孩童般的鬧劇。
朝廷當真想要以武力鎮壓,只怕聯合了黃忠所部,荊南四郡扛不住幾個月的。
但戰爭之後,荊南四郡勢必人口凋敝,荒田無數,如此一來反倒是有利袁紹,而無利於漢室了。
此刻的張羨終於看清了袁紹和劉璋支援金璇與韓玄起事的原因。
無非是在司隸後方掀起戰事,吸引天子的精兵來援罷了。
從一開始,荊南便是他們用來吸引敵方火力的棋子,可惜金、韓兩位太守,還想借此機會,做大自己的勢力,如此想來的確是可笑之極。
“其實荊南之事,謀劃不在陛下一人,而是以孔明和士元為主的。”
桓階拍了拍張羨的肩頭,開口說道。
“那時陛下正在青州,對於荊南之事,凡是孔明和士元提的建議,基本都會被陛下采納。”
“陛下竟如此信任兩位漢使?”
張羨不禁張大了嘴巴。
“何止是孔明和士元啊,聽他們二人所言,朝中以荀彧和郭嘉為首的年輕謀士,深得陛下的信任,只要是他們提出的建議,都會第一時間送到陛下手中。”
“此次荊南出事,孔明和士元本就是我荊州名士,這才被京中派來勸說兄長。”
“不僅如此,我還聽他們二人講述了許多陛下的事蹟,回城之後,定要說與兄長聽!”
桓階說罷,張羨立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在張羨的認知中,能讓這諸多才智絕倫之人圍繞身側,天子也必定是極有魅力的人。
是夜,諸葛亮與龐統兩人已經隨著劉辯的大軍趕往了襄陽。
一路上,諸葛亮把入長沙前後的事情仔仔細細地說了一遍,並把荀彧在京中針對其餘叛亂地區做出的安排也闡述了一番。
“文若做事,朕歷來放心得很,倒是這張羨,朕有能耐阻隔劉焉嗎?”
此刻劉焉雖然讓位給自己的兒子劉璋,但其人卻沒有同歷史中一般死去。
要說劉璋沒有進取之心,不會輕易出益州,這點劉辯深信不疑,但放在劉璋身上,他卻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此事的確有些蹊蹺,臣本以為,是因為劉焉無法理政,張魯不服繼位的劉璋才會不聽調命。”
“但從荊南之事看來,這很可能是張魯與劉焉演的一齣戲,其目的也十分簡單,若是荊州南北開戰,自我消耗兵力,那麼來日他益州出兵不僅有了名目,連阻力也會小上許多。”
龐統開口說道。
“嗯,士元之言,深得朕心,所以用南陽換荊南也實屬無奈之舉啊。”
劉辯點了點頭。
“陛下,南陽可換,可皇叔的官職與兵馬卻可以借南陽之名保留。”
諸葛亮一拱手,繼續說道,“事前,臣的岳丈已經表明了黃家的態度,是支援皇叔繼續經營南陽的。”
“臣以為,若是再拉攏一番蒯氏,或可長借南陽。”
“孔明說得對,以目前荊州的防務來看,劉表即便收回了南陽,也會央求陛下繼續駐軍的,既然如此,或可與劉表直言,若得了他與黃家的支援。”
“我們還是不要再接觸蒯氏為好,以免劉表生出二心。”
龐統在諸葛亮的基礎上,再次給出了一個更為穩妥的方案。
劉辯並未立刻同意,而是在沉思其中關節。
一如既往的荊州防務離開,劉表不僅要放著袁術,還要陳兵長沙邊境,以防荊南反覆。
若是如此,他手中的世傢俬兵,的確有些捉襟見肘,雖然荊州富庶,加之商貿獲利不少,但其中的大頭始終被世家掌握著。
實際能分到劉表手中徵募各地郡兵的錢糧少之又少,這也是劉表從任職以來就已經存在的先天不足。
這幾年劉表為了改善這一情況,不僅北聯袁紹,更加與朝廷關係密切,只可惜這些世家總能先他一步與對應的勢力建立良好的關係。
這讓此刻年歲漸長的劉表,徹底沒了進取之心,荊州是他的封地,同樣也是他的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