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這次平叛,可不僅僅是擒殺孟達那麼簡單。
他要把整個上庸地區的官員清理一遍,安插一批自己的親信。
他第一個清理的,並不是所謂的“孟達餘黨”,而是那個想要那他當槍使的“平叛功臣”申儀。
在孟達被擒殺以後,諸葛亮和李嚴並沒有在上庸停留,緩緩退走。
看到兩路蜀漢的援軍,都被自己擊退,申儀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立下了大功。
剛好,司馬懿派人來請他議事。
申儀估摸著,司馬懿是要商量如何替他請功,高高興興到了上庸。
他見到司馬懿的臉色不善以後,他才知道事情不妙。
司馬懿以有人舉報他私通江東為由,直接對他進行了抓捕。
司馬懿敢抓捕申儀,自然是因為孟達也有不少密告申儀的文書,不少都是證據確鑿。
司馬懿全部上報給了曹丕,自己也留下了一份。
但曹丕認為,申儀和孟達,剛好互相制衡,先放下不管,等以後他犯事,再兩罪並罰。
曹丕對申儀這樣的地方豪強大族,很是猜忌,比孟達這個外來戶還大。
拘捕申儀以後,司馬懿順利接管了申儀的軍隊。
他很快收集了足夠的證據,給申儀定下了三條罪名:
一是專擅地方軍政大權
申儀在魏興郡等地長期經營,他家族的勢力盤根錯節;
他在地方上軍政事務一手抓,儼然將魏興郡當作自己的獨立王國;
他自行任免軍政官員,不經過魏國朝廷的正常程式;
在軍事方面,他掌控當地軍隊,私自調動和部署軍隊;
這種行為,嚴重威脅到曹魏政權的中央集權。
第二是與江東、蜀漢的態度曖昧,懷有二心
以前孟達向司馬懿舉報申儀與蜀漢、東吳,可能存在暗中往來嫌疑的文書,都被司馬懿當做證據。
其實,世家大族從來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這種情況,在當時三國之間是常態。
很多家族都是三方投資,最有名的自然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這三兄弟。
申儀所處的位置十分關鍵,他的這種曖昧態度,司馬懿有理由給朝廷消除一個潛在的安全隱患。
三是違抗朝廷政令。
魏國朝廷頒佈的一些軍政詔令,申儀時常置若罔聞。
他以地方偏遠、情況特殊等理由,拒絕執行一些涉及地方治理和軍事排程的命令。
司馬懿作為曹魏的權臣,以維護朝廷的政令統一為名,清除申儀這個異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看到申儀那怨毒的眼神,司馬懿可不想養虎為患,在心裡,他已經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申儀翻身!
但申儀是現任的魏興郡太守,屬於三品高官。
只有在戰場上,才可以先斬後奏,被抓捕以後,要押解到朝廷判決定罪。
押解到朝廷以後,曹叡看了司馬懿提供的所有證據,又和申儀一席長談以後,他知道了事情真相,也感覺到司馬懿的用意。
曹叡可不簡單,他精通帝皇之術!
他可不會如了司馬懿的意!
但他覺得留下申儀,也許能讓司馬懿多一些顧忌。
他下旨讓申儀將功折罪,但也不能再回到上庸。
鑑於申儀在江邊長大,精通水性,封他為樓船將軍。
這一職位,在當時的軍事體制中有一定的重要性。
樓船將軍,主要是掌管水軍作戰事務等諸多事務。
這一任命,體現了曹叡對申儀告密孟達反叛這件事的肯定,也是對他的一種獎勵,也有收買申儀,讓他繼續為魏國效力。
不過,司馬懿可沒有忘記申儀的事情。
後來,他在朝廷專權以後,還是隨便找了一個理由,處理了申儀家族,結束了申家在地方上的勢力。
鄧賢作為幫助司馬懿平叛的關鍵人員之一,也是有功勞的。
但漢代以孝義治天下,對這種“大義滅親”的事情並不欣賞,更不提倡!
戰後,鄧賢得到了豐厚的錢財獎賞,但官職並沒有提升。
原來的上庸郡,他肯定是回不去了。
另外的郡縣,也不願意接受他這種“弒舅”的人,最後淪落為散官。
散官,就是有官名而沒有固定職事的官。
鄧賢成為散官以後,雖然有一定的官品和俸祿,但不負責具體的行政事務。
他的官位,主要是顯示他的身份地位,並沒有其他的權利,鄧家也逐漸退出了官宦之家的行列。
鄧賢也就是做家將的命!
他雖然有官位在身,但也只能替鍾家跑跑腿,鄧家也成為鍾家的附庸。
當然,因為有鍾家的庇護,鄧賢倒也得到了善終。
同樣是反叛上司,李輔因為投靠了司馬懿,一直得到重用,結局與鄧賢大相庭徑。
當然,司馬家族也得到了很大的回報。
一直到景元四年(263年),李輔已經被司馬懿提拔到前將軍的位置。
李輔跟隨鎮西將軍鍾會、徵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
鍾會令李輔率領一萬兵力,圍攻蜀漢監軍王含鎮守的樂城。
鍾會在滅蜀之後,野心膨脹,企圖謀反。
他與姜維聯合,想要據蜀自立。
李輔站在司馬家的立場上,自然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當鍾會謀反的意圖逐漸暴露後,李輔參與了對鍾會的平叛行動,最後殺死了鍾會和姜維。
馬謖在越巂郡,接到諸葛亮進軍漢中的命令。
他與陳式、張休、李盛、王平、爨習、孟琰率領約一萬五千蠻族士卒,從小路前往陰平。
這條路,就是上次鍾毓所走的老路,路途非常順利。
半路上,馬謖就收到了孟達敗亡的訊息,他會心一笑!
當初諸葛亮任命他為丞相府參軍,他曾經答應諸葛亮三個條件。
其中一個,就是幫他給姐夫蒯祺報仇。
現在算是了卻了第二個事情,還剩下最後一件事。
自從越巂郡的馬家各奔東西以後,標誌著馬謖的家族搬遷計劃失敗,他也沒有義務再維護家族的利益,他對官場開始厭倦了。
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他現在的心情,與當年剛好想反!
當年迫切為了出仕,他不惜答應諸葛亮的三個條件。
他現在想著的是,如何儘快完成諸葛亮的最後一個條件,然後解甲歸田。